把好導向與時俱進 用情謳歌美麗焦作
2023年專題
董廣安(左)接受本報記者采訪。
董廣安身上有很多標簽,她是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是資深媒體人,也是穆青的研究者。她曾數次來到焦作,也和焦作結下了深情厚誼。
談起焦作這些年的變化,董廣安感觸良多。“第一次去焦作是在1975年,當時留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座‘煤城’;到20世紀90年代再去焦作的時候,焦作已經開始發展文旅產業;如今的焦作,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生態環境治理、文旅文創深度融合等一系列措施,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成功實現了由‘黑色印象’到‘綠色主題’的轉變。”
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與民生期盼同向同行。董廣安對《焦作日報》的發展充滿了期盼:“一定要與時俱進,堅持‘移動優先’與‘內容為王’相統一。”
董廣安解釋說,傳統媒體要想在新媒體時代實現突圍,一方面要把本地新聞做精做透,不斷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讀者,努力增強報紙的可讀性和親和力;另一方面要與新媒體深度融合,整合優勢資源,主動搭建并強化新媒體平臺,大力推進理念思路創新、內容形式創新、方法手段創新,努力增強宣傳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除此之外,報紙也要圍繞焦作經濟社會發展做文章,不斷在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形象上作出積極貢獻,與城市發展互促互進。”董廣安說,尤其要注重在打響云臺山、太極拳這兩大文旅金字品牌上下功夫,充分運用新媒體陣地搶占先機,創新方式方法,通過一系列接地氣、聚人氣、有情感、有溫度的宣傳報道,讓更多人認識焦作、感知焦作、愛上焦作。
“從一張報紙發展到如今的報、網、端、微、號等集于一身的全媒體傳播矩陣,可喜可賀,可敬可贊!”董廣安說,《焦作日報》是時代的記錄者,見證著焦作的成長和發展巨變,刻記著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傳承著“特別能戰斗”的焦作精神,潤物無聲、感染心靈。
今年是《焦作日報》復刊40周年,董廣安希望《焦作日報》時刻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用心用情用力謳歌美麗焦作,記錄人民火熱生活,書寫群眾奮斗歷程,講好新時代焦作故事,持續增強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記者 焦 嬌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董廣安(左)接受本報記者采訪。
董廣安身上有很多標簽,她是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是資深媒體人,也是穆青的研究者。她曾數次來到焦作,也和焦作結下了深情厚誼。
談起焦作這些年的變化,董廣安感觸良多。“第一次去焦作是在1975年,當時留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座‘煤城’;到20世紀90年代再去焦作的時候,焦作已經開始發展文旅產業;如今的焦作,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生態環境治理、文旅文創深度融合等一系列措施,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成功實現了由‘黑色印象’到‘綠色主題’的轉變。”
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與民生期盼同向同行。董廣安對《焦作日報》的發展充滿了期盼:“一定要與時俱進,堅持‘移動優先’與‘內容為王’相統一。”
董廣安解釋說,傳統媒體要想在新媒體時代實現突圍,一方面要把本地新聞做精做透,不斷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讀者,努力增強報紙的可讀性和親和力;另一方面要與新媒體深度融合,整合優勢資源,主動搭建并強化新媒體平臺,大力推進理念思路創新、內容形式創新、方法手段創新,努力增強宣傳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除此之外,報紙也要圍繞焦作經濟社會發展做文章,不斷在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形象上作出積極貢獻,與城市發展互促互進。”董廣安說,尤其要注重在打響云臺山、太極拳這兩大文旅金字品牌上下功夫,充分運用新媒體陣地搶占先機,創新方式方法,通過一系列接地氣、聚人氣、有情感、有溫度的宣傳報道,讓更多人認識焦作、感知焦作、愛上焦作。
“從一張報紙發展到如今的報、網、端、微、號等集于一身的全媒體傳播矩陣,可喜可賀,可敬可贊!”董廣安說,《焦作日報》是時代的記錄者,見證著焦作的成長和發展巨變,刻記著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傳承著“特別能戰斗”的焦作精神,潤物無聲、感染心靈。
今年是《焦作日報》復刊40周年,董廣安希望《焦作日報》時刻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用心用情用力謳歌美麗焦作,記錄人民火熱生活,書寫群眾奮斗歷程,講好新時代焦作故事,持續增強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記者 焦 嬌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