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色XX群视频射精,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臺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22年專題 > 領航中國 > 正文

2022年專題

書寫美麗中國新畫卷
——習近平總書記引領生態文明建設的故事
更新時間:2023-8-15 10:22:32    來源:焦作日報

2023年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

18年前,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2005年8月15日考察湖州市安吉縣,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為了祖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足跡遍及神州大地:在重慶強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在山東強調扎實推進黃河大保護,確保黃河安瀾;在貴州察看烏江生態環境和水質情況;在漓江之上關切桂林山水保護;在雪域高原叮囑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這場深刻的綠色變革,為美麗中國建設,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夯基壘臺、指明方向。

(一)綠色之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遠山如黛、流水潺潺、竹林搖曳……漫步在浙江安吉余村村,深淺不一的綠意在眼前漸次鋪展。

“今年生意特別好。”春林山莊的主人潘春林邊招呼客人邊高興地說,“從靠山吃山,到富山養山,我們真正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我們的幸福靠山。”

20多年前,因發展“石頭經濟”,余村村的山變成“禿頭光”,水成了“醬油湯”。痛定思痛,村民們決定換種活法,相繼關停礦山和水泥廠,摸索如何不破壞環境也能過上好日子。

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到余村村考察,得知余村村的做法后評價這是“高明之舉”,并首次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如今,靠著良好生態環境,余村村的農家樂生意紅火,鄉村旅游風生水起,竹林碳匯讓村里實現了“靠著空氣能賣錢”。余村村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歲月如梭。2020年3月,一個春雨綿綿的日子,習近平總書記重訪余村村,看到村里的變化后欣慰地說:“余村現在取得的成績證明,綠色發展的路子是正確的,路子選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

一個小山村如同一扇窗,映射出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深邃思考。

“我對生態環境工作歷來看得很重。在正定、廈門、寧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間,都把這項工作作為一項重大工作來抓。”習近平總書記說。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新時代中國堅定走上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四川宜賓,“萬里長江第一城”。岷江和金沙江在此交匯,長江始稱“長江”。遠山疊翠,江水滔滔,岸邊“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開發”幾個大字格外醒目。

2022年6月8日,三江匯流處,習近平總書記駐足眺望,聽取情況介紹。

當地負責同志匯報:宜賓市也曾面臨“化工圍江、污染繞城”問題。近年來,通過清退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關閉造紙小作坊、關停江邊挖沙場、減少污水排放等措施,持續改善岸線生態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表示肯定,同時強調:“作為長江上游城市,要強化上游擔當,不能沿江‘開黑店’、排污水,要以能釀出美酒的標準,想方設法保護好長江上游水質,造福長江中下游和整個流域。”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已經深入人心,產業轉型升級、沿江岸線整治、“十年禁漁”等舉措正在落地見效……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變化,重現一江碧水、兩岸青山。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也重塑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前不久,一封特殊的回信,讓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的垃圾分類志愿者們備受鼓舞。

這封信的落款是:習近平。

“我想起五年前同大家交流垃圾分類工作的情景,你們熱心公益、服務群眾的勁頭讓我印象深刻”,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說。

五年前,2018年11月6日,在上海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這里,幾位年輕人正在交流社區垃圾分類推廣的做法。一位小伙子告訴總書記,參加公益活動對年輕人來說都是新時尚。

“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習近平總書記說,垃圾綜合處理需要全民參與,我關注著這件事,希望上海抓實辦好。

8個月后,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

五年過去了,如今的上海,全市生活垃圾已全量無害化處理,自覺將垃圾分類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習慣。志愿者們把來之不易的成績寫信報告給總書記,表達決心為推動垃圾分類在更大范圍開花結果貢獻力量。

綠水青山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

茶樹蔥蘢,茶韻悠然。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千畝生態茶園,綠油油的茶樹間種植著一株株大豆。等到秋天,這些豆秧將被就地填埋成為有機肥。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茶園,察看春茶長勢,了解當地茶產業發展情況。總書記強調,“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

“生態茶園的做法得到了總書記認可,我們干勁更足了。”談到當時情景,茶園負責人楊文春至今難忘。他介紹,不用農藥的種植模式成為當地茶農的共識,“生態好,茶味更好,價格更高。守住綠水青山‘金飯碗’,增收致富的信心更足。”

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所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二)攻堅之舉:“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清風習習,鳥鳴啾啾。晨霧還未散盡,滇池和前來晨練的昆明市民一道醒來。

滇池這顆“高原明珠”一度是我國污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當地人介紹,之前湖面的藍藻仿佛一層綠油漆,“老鼠可以在上面跑,石頭丟到湖里都沉不下去”。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赴云南考察調研期間,特意來看看滇池。早在2008年,他赴云南調研時就考察過滇池治污工程等情況,強調推動形成經濟發展是政績、保住青山綠水是更大政績的科學導向。

2020年這次考察中,當地準備了幾杯水樣,既有滇池的,也有總書記一直關心的洱海和撫仙湖的。

一一察看、細細詢問。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滇池是鑲嵌在昆明的一顆寶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勁頭,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加強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再接再厲,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實施控源截污、恢復生態濕地、整治沿岸違規違建問題……如今的滇池已摘掉劣五類帽子,清波蕩漾,海鷗高飛,明珠神采逐步再現。

“走過彎路,更認清了下一步方向。”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局長陳凈感慨,保護滇池已成共識,以前還有企業違規搞變通,現在企業主動來問“這樣建設符不符合滇池保護要求”。

浩浩碧水,朗朗晴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心所盼。

“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

北方地區秋冬季重污染天氣一度多發頻發,空氣污染嚴重影響群眾生產生活。

2014年2月下旬,北京等地被重霾籠罩,持續時間長達7天。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考察,污水、垃圾、霧霾治理是此次考察的一個重點方面。

“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作為重大民生實事緊緊抓在手上。”總書記嚴肅地說,大氣污染防治是北京發展面臨的一個最突出的問題。

幾天之后,全國兩會在京開幕。

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問道:“PM2.5,上海比起北京怎樣?”“現在北京整治燃煤小鍋爐動作很大,上海怎么樣?”

來自上海市環保系統的全國人大代表回答:“上海的力度也很大,正在全面推進落實。”

習近平總書記說:“大家對環境污染的反應這么強烈,這是在一個發展階段繞不開躲不開的事,必須要把治理污染當作一場攻堅戰來進行推進,治理空氣污染要有定力和努力。”

言出必諾,事在人為。

北方地區約3700萬戶農村居民告別煙熏火燎的煤爐子,煤電、鋼鐵等行業實施超低排放改造,機動車排放標準更加嚴格……如今,經過多年努力,霧霾少了,藍天多了,中國成為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

為長遠計,為子孫謀。一幕幕生動的場景,讓人們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2022年8月,在遼寧錦州東湖森林公園,總書記實地察看生態環境,詳細詢問污染防治措施有哪些、河流水質如何、魚類恢復得怎樣。

駐足小凌河畔,習近平總書記說:“從歷史長河來看,如果說我們這一代人能留給后人點什么,我看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生態文明建設最能給老百姓帶來獲得感,環境改善了,老百姓體會也最深。”

生態環境保護是“國之大者”,是發展問題、民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

今年5月18日晚,陜西西安大唐芙蓉園,中國同中亞國家人民文化藝術年暨中國-中亞青年藝術節開幕式演出正在上演。

習近平總書記同前來出席中國-中亞峰會的外方貴賓們一起觀看演出。大屏幕上,“秦嶺四寶”朱鹮、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次第展現,鳥獸蟲魚恣意棲息,優美的生態畫卷令人賞心悅目。

可就在幾年前,秦嶺北麓,千余棟違建別墅如塊塊生態瘡疤,蠶食著山腳的綠色。

為推動問題解決,習近平總書記先后6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隨著專項整治行動展開,1194棟違建別墅被依法處置,復綠工作隨之展開。

2020年春天,習近平總書記離京赴陜西考察,秦嶺是第一站。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驗收”整改成效。看過全面復綠的別墅區圖片,遠眺生機盎然的秦嶺,總書記就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叮囑領導干部:“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真正對歷史負責、對民族負責,不能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堅定的態度,雷霆般的力度。“烏梁素海我作過多次批示”“騰格里我也批示過。把污染物都傾倒到沙漠里,這個事我狠狠地敲打過”……就一些嚴重損害生態環境事件,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嚴肅查處。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推動解決一些地方多年的生態環境“頑疾”,成為督促地方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硬招實招。

“還老百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習近平總書記為人民繪就的美好畫卷,正在變成現實。

(三)共生之道:“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翠云廊確實是嘆為觀止啊!”“有點沒看夠的感覺。”今年7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四川考察第一站,來到位于劍門雄關附近的翠云廊。

這里是古代關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古蜀道的重要路段,有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人工栽植驛道古柏群。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夠延續得這么久、保護得這么好,得益于明代開始頒布實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樹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襲至今、相習成風,更得益于當地百姓世代共同守護。

千百年來,同古柏一起沿襲下來的,是中華民族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以貫之的追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阿爾山林區到塞罕壩,從八步沙林場到南海廣袤的紅樹林……一棵棵樹,一片片林,見證著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和諧的深深牽掛。

“我曾在中國黃土高原的一個小村莊生活多年,當時那里的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百姓生活也陷于貧困。我那時就認識到,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己。”從那時起,重視生態環保的意識,就已深深扎根在青年習近平的心中。

2002年4月,一份專家呼吁搶救性保護閩江河口濕地資源的材料,呈送到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的案頭。他作出批示:“濕地保護是生態保護的一個重要內容,我省要建設生態省,必須重視對濕地的保護。”

閩江河口濕地“生態保衛戰”自此打響:

2003年,閩江河口濕地縣級自然保護區設立,已經上馬的圍墾項目隨即撤銷;2007年,該濕地升格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13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5年,獲批建設國家濕地公園……

今昔照片對比,濕地“人退綠進”清晰可見:本世紀初,遍布養殖場和魚塘,呈現大片黑色;如今,綠色連片成面,與藍色海洋交相輝映。

實地探看,更令人震撼:水澤茫茫、藨草青蔥,湛藍天空下萬鳥翔集,中華鳳頭燕鷗、勺嘴鷸、黑臉琵鷺等珍稀瀕危鳥類在這里重現……21年久久為功,閩江河口濕地從“瀕危”到“重生”。

深刻領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深入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此后把“草”這一重要生態系統納入其中。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這里要加一個‘沙’字。”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說。保護生態環境,總書記反復強調“統籌”二字,這次把治沙問題也納入其中。

“山水林田湖草沙怎么擺布,要做好頂層設計,要綜合治理,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久久為功”“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保護生態環境,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習近平總書記以深邃的思考,引領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深入。

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也是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中國智慧。

今年六五環境日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內蒙古巴彥淖爾考察。

第一天,先去烏梁素海,看水;再到烏梁素海南岸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看田。

第二天,到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看林;隨后前往河套灌區水量信息化監測中心,看渠。

在隨后召開的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統籌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保護修復,加強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協調和管理,著力培育健康穩定、功能完備的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系統。

目光聚焦海南,熱帶雨林幽深蓊郁。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考察。行程中,總書記對身邊的動植物充滿興趣,不時駐足觀察周邊的樹木,聆聽大自然的聲音,還惦念著瀕危動物長臂猿的事。

“總書記說‘海南熱帶雨林不是光屬于海南,是屬于全國人民的,是屬于地球的,是國寶’,我們感到渾身是干勁,要把總書記的囑托化為動力。”公園管理局五指山分局局長鐘仕進說。

鐘仕進介紹,一年多來,公園的智慧管理中心已投入運營。防火、森林資源監測、動植物的監測……只需輕點鼠標,數據隨傳隨到。

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重要部署。目前,我國已出臺方案,在全國遴選出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2035年將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

在“林都”伊春,從“人林對立”到“人林和諧”的故事正在書寫。

這里曾以伐木為經濟支柱。2013年,面對可采林木資源近乎枯竭的現實,伊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困惑隨之而來——不砍樹,咋過活?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伊春,親切看望林場職工。在劉養順家里,總書記同一家人談林場發展史、算收入支出賬,鼓勵大家在林區轉型后“多找新的門路”。

興綠正當時。昔日的伐木工紛紛種起了紅松,當地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堅決下馬破壞環境的項目……

出路在林下。依托漫山遍野的林木,當地群眾搞起了林下經濟,藍莓、食用菌等產業興起。停伐十年,隨著種林護林與產業發展,林區生態大為改觀。

劉養順如今已經成了農家樂老板。“旺季想吃都得提前預訂,院子里十幾桌客人每天都坐得滿滿的。”

從伐木到護林,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定義。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林區人已經形成共識:把林子養得更綠,“綠樹生金”的路才能越走越寬。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華大地生機盎然。

(四)未來之諾:“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仲夏時節,比利時天堂動物園中國園的玉蘭樹枝繁葉茂,綠如翠玉。

2023年6月20日,在這棵具有特殊意義的玉蘭樹前,天堂動物園董事長、創始人董博收到了中國駐比利時大使館轉交的一封珍貴復信。

不久前,董博給習近平主席寫信。“信中,我講述了對當年習主席來訪的美好回憶,還有動物園最新的情況。”他說,“習近平主席工作非常繁忙,我沒想到這么快就收到了復信。”

2014年3月,在對比利時進行國事訪問期間,習近平主席和比利時國王菲利普共同出席天堂動物園大熊貓園開園儀式。活動中,兩國元首夫婦共同為一棵象征友誼的玉蘭樹培上新土。

“當前,中國正在積極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一大批珍稀瀕危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大熊貓已從‘瀕危’降為‘易危’等級。”正如習近平主席在復信中所說,中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將為世界提供更多機遇,為全人類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當下,地球面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環境污染三大危機,這是各國需要共同解答的難題。

“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

面向未來,提出中國主張——

2021年金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一階段會議在昆明召開。

“前段時間,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旨講話中講到的故事,引發與會國內外嘉賓共鳴。

大會召開前夕,云南一群野生亞洲象北上又南返,“旅程”達1000余公里,吸引了全球目光。中國政府與群眾的護象行動贏得世界點贊,“象”往之路成為最美的風景。

“國際社會要加強合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構建經濟與環境協同共進的地球家園、構建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地球家園。

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從昆明出發,推動達成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開啟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的新篇章。

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可持續發展是各國的共同責任。

深入闡述“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倡議“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生態環境領域延展開來,為人類文明永續發展進步指明方向。

面向未來,作出中國承諾——

“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2020年9月,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宣布。

中國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啟動全國碳市場交易,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加快構建“雙碳”政策體系,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國際談判……

長江干流上,6座巨型梯級水電站“連珠成串”,構成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中國向全球提供了50%的風電設備、80%的光伏組件設備;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8年居全球第一,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車行駛在中國……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也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實現‘雙碳’目標,不是別人讓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

2021年9月,在陜西榆林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煤炭產業發展要轉型升級,走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這樣,就不會超出資源、能源、環境的極限。”

今年4月,在北京,習近平總書記同首都群眾一起參加義務植樹,指出“森林既是水庫、錢庫、糧庫,也是碳庫。植樹造林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業,要一以貫之、持續做下去”。

今年6月,在內蒙古呼和浩特,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環產業園了解當地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等情況,在生產車間察看產品生產流程,要求“推動傳統能源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綠色能源”。

不簡單以GDP論英雄,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推廣應用節能降碳技術,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倡導綠色低碳生活……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推動中國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

面向未來,展現中國擔當——

“中國應該對人類社會有更大的貢獻”,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擔當一脈相承。

在肯尼亞加里薩郡,中企承建東非最大光伏電站,不排放溫室氣體又緩解肯尼亞“電荒”;中國的節水梯田模式“拷貝”到埃及,在西奈半島山區涵養水源;非洲“綠色長城”有中國技術支持,阻止撒哈拉沙漠南侵……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注入信心和動力。

中國將生態文明領域合作作為共建“一帶一路”重點內容,發起一系列綠色行動倡議,采取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等一系列務實舉措,造福各國人民。

今年5月,在中外人士共同見證下,習近平總書記同中亞五國元首共同簽署《中國-中亞峰會西安宣言》,其中即包括發展低碳能源、共同實施綠色措施等內容。

共行大道向未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美麗中國建設不斷邁出新的步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華夏畫卷正在不斷呈現新的精彩。(新華社記者鄒偉、高敬、黃垚、嚴賦憬、魏弘毅)

文章編輯:李燦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書寫美麗中國新畫卷
——習近平總書記引領生態文明建設的故事
2023-8-15 10:22:32    來源:焦作日報

2023年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

18年前,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2005年8月15日考察湖州市安吉縣,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為了祖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足跡遍及神州大地:在重慶強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在山東強調扎實推進黃河大保護,確保黃河安瀾;在貴州察看烏江生態環境和水質情況;在漓江之上關切桂林山水保護;在雪域高原叮囑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這場深刻的綠色變革,為美麗中國建設,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夯基壘臺、指明方向。

(一)綠色之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遠山如黛、流水潺潺、竹林搖曳……漫步在浙江安吉余村村,深淺不一的綠意在眼前漸次鋪展。

“今年生意特別好。”春林山莊的主人潘春林邊招呼客人邊高興地說,“從靠山吃山,到富山養山,我們真正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我們的幸福靠山。”

20多年前,因發展“石頭經濟”,余村村的山變成“禿頭光”,水成了“醬油湯”。痛定思痛,村民們決定換種活法,相繼關停礦山和水泥廠,摸索如何不破壞環境也能過上好日子。

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到余村村考察,得知余村村的做法后評價這是“高明之舉”,并首次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如今,靠著良好生態環境,余村村的農家樂生意紅火,鄉村旅游風生水起,竹林碳匯讓村里實現了“靠著空氣能賣錢”。余村村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歲月如梭。2020年3月,一個春雨綿綿的日子,習近平總書記重訪余村村,看到村里的變化后欣慰地說:“余村現在取得的成績證明,綠色發展的路子是正確的,路子選對了就要堅持走下去。”

一個小山村如同一扇窗,映射出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深邃思考。

“我對生態環境工作歷來看得很重。在正定、廈門、寧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間,都把這項工作作為一項重大工作來抓。”習近平總書記說。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新時代中國堅定走上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四川宜賓,“萬里長江第一城”。岷江和金沙江在此交匯,長江始稱“長江”。遠山疊翠,江水滔滔,岸邊“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開發”幾個大字格外醒目。

2022年6月8日,三江匯流處,習近平總書記駐足眺望,聽取情況介紹。

當地負責同志匯報:宜賓市也曾面臨“化工圍江、污染繞城”問題。近年來,通過清退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關閉造紙小作坊、關停江邊挖沙場、減少污水排放等措施,持續改善岸線生態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表示肯定,同時強調:“作為長江上游城市,要強化上游擔當,不能沿江‘開黑店’、排污水,要以能釀出美酒的標準,想方設法保護好長江上游水質,造福長江中下游和整個流域。”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已經深入人心,產業轉型升級、沿江岸線整治、“十年禁漁”等舉措正在落地見效……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變化,重現一江碧水、兩岸青山。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也重塑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前不久,一封特殊的回信,讓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的垃圾分類志愿者們備受鼓舞。

這封信的落款是:習近平。

“我想起五年前同大家交流垃圾分類工作的情景,你們熱心公益、服務群眾的勁頭讓我印象深刻”,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說。

五年前,2018年11月6日,在上海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這里,幾位年輕人正在交流社區垃圾分類推廣的做法。一位小伙子告訴總書記,參加公益活動對年輕人來說都是新時尚。

“垃圾分類就是新時尚!”習近平總書記說,垃圾綜合處理需要全民參與,我關注著這件事,希望上海抓實辦好。

8個月后,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

五年過去了,如今的上海,全市生活垃圾已全量無害化處理,自覺將垃圾分類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習慣。志愿者們把來之不易的成績寫信報告給總書記,表達決心為推動垃圾分類在更大范圍開花結果貢獻力量。

綠水青山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

茶樹蔥蘢,茶韻悠然。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千畝生態茶園,綠油油的茶樹間種植著一株株大豆。等到秋天,這些豆秧將被就地填埋成為有機肥。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茶園,察看春茶長勢,了解當地茶產業發展情況。總書記強調,“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

“生態茶園的做法得到了總書記認可,我們干勁更足了。”談到當時情景,茶園負責人楊文春至今難忘。他介紹,不用農藥的種植模式成為當地茶農的共識,“生態好,茶味更好,價格更高。守住綠水青山‘金飯碗’,增收致富的信心更足。”

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所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二)攻堅之舉:“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清風習習,鳥鳴啾啾。晨霧還未散盡,滇池和前來晨練的昆明市民一道醒來。

滇池這顆“高原明珠”一度是我國污染最嚴重的湖泊之一。當地人介紹,之前湖面的藍藻仿佛一層綠油漆,“老鼠可以在上面跑,石頭丟到湖里都沉不下去”。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赴云南考察調研期間,特意來看看滇池。早在2008年,他赴云南調研時就考察過滇池治污工程等情況,強調推動形成經濟發展是政績、保住青山綠水是更大政績的科學導向。

2020年這次考察中,當地準備了幾杯水樣,既有滇池的,也有總書記一直關心的洱海和撫仙湖的。

一一察看、細細詢問。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滇池是鑲嵌在昆明的一顆寶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勁頭,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加強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再接再厲,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實施控源截污、恢復生態濕地、整治沿岸違規違建問題……如今的滇池已摘掉劣五類帽子,清波蕩漾,海鷗高飛,明珠神采逐步再現。

“走過彎路,更認清了下一步方向。”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局長陳凈感慨,保護滇池已成共識,以前還有企業違規搞變通,現在企業主動來問“這樣建設符不符合滇池保護要求”。

浩浩碧水,朗朗晴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心所盼。

“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

北方地區秋冬季重污染天氣一度多發頻發,空氣污染嚴重影響群眾生產生活。

2014年2月下旬,北京等地被重霾籠罩,持續時間長達7天。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考察,污水、垃圾、霧霾治理是此次考察的一個重點方面。

“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作為重大民生實事緊緊抓在手上。”總書記嚴肅地說,大氣污染防治是北京發展面臨的一個最突出的問題。

幾天之后,全國兩會在京開幕。

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問道:“PM2.5,上海比起北京怎樣?”“現在北京整治燃煤小鍋爐動作很大,上海怎么樣?”

來自上海市環保系統的全國人大代表回答:“上海的力度也很大,正在全面推進落實。”

習近平總書記說:“大家對環境污染的反應這么強烈,這是在一個發展階段繞不開躲不開的事,必須要把治理污染當作一場攻堅戰來進行推進,治理空氣污染要有定力和努力。”

言出必諾,事在人為。

北方地區約3700萬戶農村居民告別煙熏火燎的煤爐子,煤電、鋼鐵等行業實施超低排放改造,機動車排放標準更加嚴格……如今,經過多年努力,霧霾少了,藍天多了,中國成為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

為長遠計,為子孫謀。一幕幕生動的場景,讓人們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2022年8月,在遼寧錦州東湖森林公園,總書記實地察看生態環境,詳細詢問污染防治措施有哪些、河流水質如何、魚類恢復得怎樣。

駐足小凌河畔,習近平總書記說:“從歷史長河來看,如果說我們這一代人能留給后人點什么,我看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生態文明建設最能給老百姓帶來獲得感,環境改善了,老百姓體會也最深。”

生態環境保護是“國之大者”,是發展問題、民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

今年5月18日晚,陜西西安大唐芙蓉園,中國同中亞國家人民文化藝術年暨中國-中亞青年藝術節開幕式演出正在上演。

習近平總書記同前來出席中國-中亞峰會的外方貴賓們一起觀看演出。大屏幕上,“秦嶺四寶”朱鹮、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次第展現,鳥獸蟲魚恣意棲息,優美的生態畫卷令人賞心悅目。

可就在幾年前,秦嶺北麓,千余棟違建別墅如塊塊生態瘡疤,蠶食著山腳的綠色。

為推動問題解決,習近平總書記先后6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隨著專項整治行動展開,1194棟違建別墅被依法處置,復綠工作隨之展開。

2020年春天,習近平總書記離京赴陜西考察,秦嶺是第一站。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驗收”整改成效。看過全面復綠的別墅區圖片,遠眺生機盎然的秦嶺,總書記就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叮囑領導干部:“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真正對歷史負責、對民族負責,不能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堅定的態度,雷霆般的力度。“烏梁素海我作過多次批示”“騰格里我也批示過。把污染物都傾倒到沙漠里,這個事我狠狠地敲打過”……就一些嚴重損害生態環境事件,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嚴肅查處。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推動解決一些地方多年的生態環境“頑疾”,成為督促地方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硬招實招。

“還老百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習近平總書記為人民繪就的美好畫卷,正在變成現實。

(三)共生之道:“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翠云廊確實是嘆為觀止啊!”“有點沒看夠的感覺。”今年7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四川考察第一站,來到位于劍門雄關附近的翠云廊。

這里是古代關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古蜀道的重要路段,有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人工栽植驛道古柏群。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夠延續得這么久、保護得這么好,得益于明代開始頒布實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樹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襲至今、相習成風,更得益于當地百姓世代共同守護。

千百年來,同古柏一起沿襲下來的,是中華民族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以貫之的追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阿爾山林區到塞罕壩,從八步沙林場到南海廣袤的紅樹林……一棵棵樹,一片片林,見證著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和諧的深深牽掛。

“我曾在中國黃土高原的一個小村莊生活多年,當時那里的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百姓生活也陷于貧困。我那時就認識到,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己。”從那時起,重視生態環保的意識,就已深深扎根在青年習近平的心中。

2002年4月,一份專家呼吁搶救性保護閩江河口濕地資源的材料,呈送到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的案頭。他作出批示:“濕地保護是生態保護的一個重要內容,我省要建設生態省,必須重視對濕地的保護。”

閩江河口濕地“生態保衛戰”自此打響:

2003年,閩江河口濕地縣級自然保護區設立,已經上馬的圍墾項目隨即撤銷;2007年,該濕地升格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13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5年,獲批建設國家濕地公園……

今昔照片對比,濕地“人退綠進”清晰可見:本世紀初,遍布養殖場和魚塘,呈現大片黑色;如今,綠色連片成面,與藍色海洋交相輝映。

實地探看,更令人震撼:水澤茫茫、藨草青蔥,湛藍天空下萬鳥翔集,中華鳳頭燕鷗、勺嘴鷸、黑臉琵鷺等珍稀瀕危鳥類在這里重現……21年久久為功,閩江河口濕地從“瀕危”到“重生”。

深刻領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深入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此后把“草”這一重要生態系統納入其中。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這里要加一個‘沙’字。”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說。保護生態環境,總書記反復強調“統籌”二字,這次把治沙問題也納入其中。

“山水林田湖草沙怎么擺布,要做好頂層設計,要綜合治理,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久久為功”“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保護生態環境,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習近平總書記以深邃的思考,引領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深入。

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也是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中國智慧。

今年六五環境日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內蒙古巴彥淖爾考察。

第一天,先去烏梁素海,看水;再到烏梁素海南岸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看田。

第二天,到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看林;隨后前往河套灌區水量信息化監測中心,看渠。

在隨后召開的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統籌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保護修復,加強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協調和管理,著力培育健康穩定、功能完備的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系統。

目光聚焦海南,熱帶雨林幽深蓊郁。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考察。行程中,總書記對身邊的動植物充滿興趣,不時駐足觀察周邊的樹木,聆聽大自然的聲音,還惦念著瀕危動物長臂猿的事。

“總書記說‘海南熱帶雨林不是光屬于海南,是屬于全國人民的,是屬于地球的,是國寶’,我們感到渾身是干勁,要把總書記的囑托化為動力。”公園管理局五指山分局局長鐘仕進說。

鐘仕進介紹,一年多來,公園的智慧管理中心已投入運營。防火、森林資源監測、動植物的監測……只需輕點鼠標,數據隨傳隨到。

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重要部署。目前,我國已出臺方案,在全國遴選出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2035年將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

在“林都”伊春,從“人林對立”到“人林和諧”的故事正在書寫。

這里曾以伐木為經濟支柱。2013年,面對可采林木資源近乎枯竭的現實,伊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困惑隨之而來——不砍樹,咋過活?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伊春,親切看望林場職工。在劉養順家里,總書記同一家人談林場發展史、算收入支出賬,鼓勵大家在林區轉型后“多找新的門路”。

興綠正當時。昔日的伐木工紛紛種起了紅松,當地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堅決下馬破壞環境的項目……

出路在林下。依托漫山遍野的林木,當地群眾搞起了林下經濟,藍莓、食用菌等產業興起。停伐十年,隨著種林護林與產業發展,林區生態大為改觀。

劉養順如今已經成了農家樂老板。“旺季想吃都得提前預訂,院子里十幾桌客人每天都坐得滿滿的。”

從伐木到護林,人與自然的關系重新定義。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林區人已經形成共識:把林子養得更綠,“綠樹生金”的路才能越走越寬。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華大地生機盎然。

(四)未來之諾:“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仲夏時節,比利時天堂動物園中國園的玉蘭樹枝繁葉茂,綠如翠玉。

2023年6月20日,在這棵具有特殊意義的玉蘭樹前,天堂動物園董事長、創始人董博收到了中國駐比利時大使館轉交的一封珍貴復信。

不久前,董博給習近平主席寫信。“信中,我講述了對當年習主席來訪的美好回憶,還有動物園最新的情況。”他說,“習近平主席工作非常繁忙,我沒想到這么快就收到了復信。”

2014年3月,在對比利時進行國事訪問期間,習近平主席和比利時國王菲利普共同出席天堂動物園大熊貓園開園儀式。活動中,兩國元首夫婦共同為一棵象征友誼的玉蘭樹培上新土。

“當前,中國正在積極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一大批珍稀瀕危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大熊貓已從‘瀕危’降為‘易危’等級。”正如習近平主席在復信中所說,中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將為世界提供更多機遇,為全人類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當下,地球面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環境污染三大危機,這是各國需要共同解答的難題。

“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

面向未來,提出中國主張——

2021年金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一階段會議在昆明召開。

“前段時間,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旨講話中講到的故事,引發與會國內外嘉賓共鳴。

大會召開前夕,云南一群野生亞洲象北上又南返,“旅程”達1000余公里,吸引了全球目光。中國政府與群眾的護象行動贏得世界點贊,“象”往之路成為最美的風景。

“國際社會要加強合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構建經濟與環境協同共進的地球家園、構建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地球家園。

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從昆明出發,推動達成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開啟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的新篇章。

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可持續發展是各國的共同責任。

深入闡述“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倡議“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生態環境領域延展開來,為人類文明永續發展進步指明方向。

面向未來,作出中國承諾——

“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2020年9月,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宣布。

中國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啟動全國碳市場交易,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加快構建“雙碳”政策體系,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國際談判……

長江干流上,6座巨型梯級水電站“連珠成串”,構成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中國向全球提供了50%的風電設備、80%的光伏組件設備;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8年居全球第一,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車行駛在中國……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也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實現‘雙碳’目標,不是別人讓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

2021年9月,在陜西榆林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煤炭產業發展要轉型升級,走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這樣,就不會超出資源、能源、環境的極限。”

今年4月,在北京,習近平總書記同首都群眾一起參加義務植樹,指出“森林既是水庫、錢庫、糧庫,也是碳庫。植樹造林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業,要一以貫之、持續做下去”。

今年6月,在內蒙古呼和浩特,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環產業園了解當地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等情況,在生產車間察看產品生產流程,要求“推動傳統能源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綠色能源”。

不簡單以GDP論英雄,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推廣應用節能降碳技術,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倡導綠色低碳生活……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推動中國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

面向未來,展現中國擔當——

“中國應該對人類社會有更大的貢獻”,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擔當一脈相承。

在肯尼亞加里薩郡,中企承建東非最大光伏電站,不排放溫室氣體又緩解肯尼亞“電荒”;中國的節水梯田模式“拷貝”到埃及,在西奈半島山區涵養水源;非洲“綠色長城”有中國技術支持,阻止撒哈拉沙漠南侵……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注入信心和動力。

中國將生態文明領域合作作為共建“一帶一路”重點內容,發起一系列綠色行動倡議,采取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等一系列務實舉措,造福各國人民。

今年5月,在中外人士共同見證下,習近平總書記同中亞五國元首共同簽署《中國-中亞峰會西安宣言》,其中即包括發展低碳能源、共同實施綠色措施等內容。

共行大道向未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美麗中國建設不斷邁出新的步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華夏畫卷正在不斷呈現新的精彩。(新華社記者鄒偉、高敬、黃垚、嚴賦憬、魏弘毅)

文章編輯:李燦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
<kbd id="66666"><abbr id="66666"></abbr></kbd><samp id="66666"><tr id="66666"></tr></samp>
  • <s id="666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