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專題區
今年年初以來,孟州市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創新創業環境更加優越,科技創新氛圍日益濃厚,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升。
突出科技創新核心地位。培育創新主體,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舉辦高新技術企業及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培訓班和“萬人助萬企”高企認定輔導會,邀請省、市專家針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申報認定、企業研發費用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等問題進行解讀。今年上半年,皓澤電子成功入選河南省第一批重點“小巨人”企業,中內凱思、華興生物等8家企業入選河南省“專精特新”企業,新增焦作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8家,位居11個縣(市、區)首位。截至9月底,孟州市擁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0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52家,建成焦作首家“中原學者工作站”。
強化科技創新平臺支撐。全面提升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運營水平,打造更高水平創新載體;鼓勵支持中原內配、廣濟藥業、皓澤電子等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開展技術攻關。今年年初以來,中原內配與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簽署協議,將在“5G+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網絡和公共服務平臺方面開展深入合作;中內凱思與德國KS、日本理研共同組建南京聯合動力研發中心,對PCU前沿技術和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進行研發,推動內燃機新科技快速發展。
持續深化院(校)地合作。出臺《孟州市2021年科技創新專項行動方案》,著力營造科技創新生態。今年年初以來,該市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合作交流活動,邀請清華高端裝備院洛陽基地、上海交大、大連理工大學、河南農大等專家教授團隊蒞孟與相關企業對接交流,簽訂校企戰略合作協議。組織中原內配、漢永生物分別赴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河南科技學院進行院校地合作對接,并達成合作意向。建立高層次科技人才數據庫,推薦申報焦作市第五批創新創業人才團隊。
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技術指導、技術服務、技術推廣為重點,支持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和科技特派員開展結對幫扶,搭建企業、農戶與科技人才、農業技術成果合作的橋梁。今年7月中旬以來,該市受到強降雨和蟒河上游濟源晉城泄洪雙重影響,孟州市科工局及時動員科技特派員千方百計服務災區。截至目前,科技特派員共服務有科技需求的受災鄉鎮11個、企業和合作社16家、農戶300多戶,解決災后生產技術問題600多個,為幫助災區防汛救災、開展災后重建貢獻了科技力量。
記者 徐金華 通訊員 李 丹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今年年初以來,孟州市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創新創業環境更加優越,科技創新氛圍日益濃厚,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升。
突出科技創新核心地位。培育創新主體,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舉辦高新技術企業及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培訓班和“萬人助萬企”高企認定輔導會,邀請省、市專家針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申報認定、企業研發費用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等問題進行解讀。今年上半年,皓澤電子成功入選河南省第一批重點“小巨人”企業,中內凱思、華興生物等8家企業入選河南省“專精特新”企業,新增焦作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8家,位居11個縣(市、區)首位。截至9月底,孟州市擁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0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52家,建成焦作首家“中原學者工作站”。
強化科技創新平臺支撐。全面提升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運營水平,打造更高水平創新載體;鼓勵支持中原內配、廣濟藥業、皓澤電子等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開展技術攻關。今年年初以來,中原內配與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簽署協議,將在“5G+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網絡和公共服務平臺方面開展深入合作;中內凱思與德國KS、日本理研共同組建南京聯合動力研發中心,對PCU前沿技術和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進行研發,推動內燃機新科技快速發展。
持續深化院(校)地合作。出臺《孟州市2021年科技創新專項行動方案》,著力營造科技創新生態。今年年初以來,該市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合作交流活動,邀請清華高端裝備院洛陽基地、上海交大、大連理工大學、河南農大等專家教授團隊蒞孟與相關企業對接交流,簽訂校企戰略合作協議。組織中原內配、漢永生物分別赴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河南科技學院進行院校地合作對接,并達成合作意向。建立高層次科技人才數據庫,推薦申報焦作市第五批創新創業人才團隊。
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技術指導、技術服務、技術推廣為重點,支持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和科技特派員開展結對幫扶,搭建企業、農戶與科技人才、農業技術成果合作的橋梁。今年7月中旬以來,該市受到強降雨和蟒河上游濟源晉城泄洪雙重影響,孟州市科工局及時動員科技特派員千方百計服務災區。截至目前,科技特派員共服務有科技需求的受災鄉鎮11個、企業和合作社16家、農戶300多戶,解決災后生產技術問題600多個,為幫助災區防汛救災、開展災后重建貢獻了科技力量。
記者 徐金華 通訊員 李 丹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