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推薦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即將在北京召開,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的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新局面。從今天起,《焦點訪談》將推出系列節目——《偉大的歷史變革》,聚焦全面深改成績單。
上天、下海、通信……這些領域創新引擎全速發動
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國產C919大飛機,就是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國科技領域不斷自主創新,實現歷史性跨越的重要成果之一。
6月14日,國產大飛機C919再添新航線。當天上午,東航C919客機搭載162名旅客,從上海虹橋機場飛往廣州白云機場,正式開啟第四條商業定期航線。
讓中國大飛機翱翔藍天,承載著國家意志、民族夢想、人民期盼。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5月在上海考察期間還曾登上展示樣機。
△資料畫面:2014年5月,習近平在上海考察。
習近平:過去的邏輯是造不如買、買不如租,我們現在要倒過來,我們首先要花更多的錢來研制、制造自己的飛機,形成我們獨立自主的這種能力。
C919大型客機研制成功,是中國創新驅動戰略的重大時代成果。十多年來,我們堅持自主創新,攻克了100多項重大技術難關。目前,科研人員仍在進行新的攻關。
C919大型客機基本型總設計師 馬顯超:我們要不斷接受市場和客戶的反饋,我們要對飛機進行不斷改進優化,加快C919大型客機的系列化發展,比如說我們正在研究的C919高原型,這里邊也有很多技術挑戰。世界科技巔峰,我們都要奮勇攀登。
不僅僅是國產大飛機,最近,探月工程也傳來好消息,嫦娥六號實現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動采樣返回,再次創造了中國航天的世界紀錄。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實力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一些領域從“跟跑”轉向了“并跑”,甚至“領跑”。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潘教峰:像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5G通信、高鐵這些領域在全球還是處在一個領先的位置上。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背后,它確實凸顯出我們的創新已經成為全社會的一種普遍共識。正是在這些共識下,我們才有了過去十年大刀闊斧的科技領域改革。
發展理念的引領有多重要?十幾年前,中國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關口:經過幾十年高速發展,經濟增速開始下滑,粗放發展方式難以為繼,而新動能不足。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習近平總書記敏銳把握大勢,提出“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進入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階段。
△資料畫面:2014年11月9日,習近平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
習近平:如果說創新是中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點火器。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把創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
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 攻堅關鍵核心技術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科技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部署推進一系列重大科技發展和改革舉措。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員 劉冬梅:科技體制改革始終都是堅持問題導向的,也就是說破除一切束縛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我們以前走的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子,我們的原始創新能力不足,我們的創新體系的整體能力不夠強,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存在著被“卡脖子”的風險。
我國北斗工程建設之初,導航衛星的核心部件“星載原子鐘”就曾受制于人。當時,這項技術被少數國家壟斷,而我國從國外購買卻受到百般限制。
有的關鍵核心技術“買不來”,而我國首艘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曾遇到的問題則是“買不到”。當初,制造載人艙所需要的鈦合金材料,沒有人能夠提供。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 楊銳:實際上就是三個,一個是強度要提高,韌性和焊接性還要保障。這三個去掉任何一個條件都可以做,但是三個同時做,全世界都沒有。這個做不出來,萬米潛器就做不了的。
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不斷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優化創新生態,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員 劉冬梅:我們在科技計劃項目改革方面,比如說實施了“賽馬制”,實施了“揭榜掛帥”等新的管理機制,最突出的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新型舉國體制的構建,主要是發揮黨和政府對于重大任務的領導和組織作用。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潘教峰:為什么叫新型舉國體制呢?一方面要把它攻關要攻得出來,就是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要轉得出去,要形成產業市場的競爭力。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與過去的舉國體制相比,新型舉國體制進一步創新,強化黨和國家對重大科技創新的領導,同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把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協同創新的合力。
“嫦娥”探月、“神舟”飛天、北斗全球組網、“奮斗者”號萬米深潛……新時代以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我國攻克了一系列核心技術難關,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而在談到如何攻克鈦合金材料這個難題時,“奮斗者”號研發人員還提到了一個關鍵——基礎研究。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 楊銳:我們通過深入的基礎研究,發現了一些新的原理,使鈦合金材料真正做到了世界領先。
從歷史上看,每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都是從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開始的。但過去很長時間,我國基礎研究能力相對薄弱,存在投入不足、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少等短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
新時代以來,我國不斷強化基礎研究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優化原始創新環境,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2012—2023年,全社會基礎研究投入從499億元提高到2212億元,基礎研究投入比重連續5年超過6%。
“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首次實現淀粉全人工合成……多年來,廣大科技工作者甘坐“冷板凳”,勇闖“無人區”,取得了一批原創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潘教峰:對于基礎研究,我判斷,總體上我們正從平臺積累期走向質量躍升期,我們已經產生了一大批原創性成果。我想,在不久的將來,這個勢頭保持下去,中國一定會產生一批能夠開辟新的學科方向,或者寫入到教科書當中,或者引領世界科技發展前沿的一批重大成果。
打通成果轉化堵點 讓科技找到用武之地
科技成果研發出來,不能躺在實驗室“睡大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強調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而打通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堵點,正是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一項重點。
鄺允和研發團隊經多年努力,成功突破了海水制氫關鍵技術,填補了世界空白,可這項技術如何落地,卻一度讓他們犯了難。
鄺允的研發團隊苦于找不到驗證技術的應用場景,而另一邊,有家企業正在為關鍵技術的缺失發愁。最終,一家新型研發機構——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為他們牽了線。研發團隊、企業和研究院三方展開合作。兩年多后,全球首臺單機規模最大的海水制氫裝置成功投入運營。
在我國,這樣的新型研發機構還有很多。2016年,《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要“發展面向市場的新型研發機構”,新型研發機構正式納入國家創新體系。與傳統研發機構主要注重研發相比,新型研發機構把科研與市場需求更好地連接起來,成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橋梁。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形成了一批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鏈條和平臺。通過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法律法規,將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等,盡可能地賦予科技創新的主體和人員。2012—2023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從6000億元增長到6.15萬億元。
科技創新,關鍵在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聚才、愛才、育才的重要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針對人才培養、評價、激勵、引進等關鍵環節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支持科學家大膽探索,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員 劉冬梅:2016年出臺了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2018年開始,實行了三輪減負行動,比如說我們的“破四唯”、精簡報表,讓科研人員有更多的時間用于科研。
2012—2023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從1.03萬億元增長到3.3萬億元;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第34位上升到第12位,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新征程上,以創新為引領,以改革為動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我們必將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境界,也將見證更多這樣的精彩時刻↓
2013年:我國科學家首次觀察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2014年:我國發現甲烷直接轉化的辦法
2015年:暗物質衛星“悟空”上天
2016年:我國科學家領銜繪制全新人類腦圖譜
2017年:“墨子號”實現星地量子通信
2018年:首只體細胞克隆猴誕生
2019年:5G商用牌照正式發放
2020年:北斗導航系統全面建成
2021年:神舟兩次成功發射,中國人長期駐守太空
2022年: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下水
2023年:“中國天眼”發現納赫茲引力波存在關鍵證據
2024年:首艘國產大型郵輪開啟商業首航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即將在北京召開,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的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新局面。從今天起,《焦點訪談》將推出系列節目——《偉大的歷史變革》,聚焦全面深改成績單。
上天、下海、通信……這些領域創新引擎全速發動
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國產C919大飛機,就是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國科技領域不斷自主創新,實現歷史性跨越的重要成果之一。
6月14日,國產大飛機C919再添新航線。當天上午,東航C919客機搭載162名旅客,從上海虹橋機場飛往廣州白云機場,正式開啟第四條商業定期航線。
讓中國大飛機翱翔藍天,承載著國家意志、民族夢想、人民期盼。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5月在上海考察期間還曾登上展示樣機。
△資料畫面:2014年5月,習近平在上海考察。
習近平:過去的邏輯是造不如買、買不如租,我們現在要倒過來,我們首先要花更多的錢來研制、制造自己的飛機,形成我們獨立自主的這種能力。
C919大型客機研制成功,是中國創新驅動戰略的重大時代成果。十多年來,我們堅持自主創新,攻克了100多項重大技術難關。目前,科研人員仍在進行新的攻關。
C919大型客機基本型總設計師 馬顯超:我們要不斷接受市場和客戶的反饋,我們要對飛機進行不斷改進優化,加快C919大型客機的系列化發展,比如說我們正在研究的C919高原型,這里邊也有很多技術挑戰。世界科技巔峰,我們都要奮勇攀登。
不僅僅是國產大飛機,最近,探月工程也傳來好消息,嫦娥六號實現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動采樣返回,再次創造了中國航天的世界紀錄。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實力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一些領域從“跟跑”轉向了“并跑”,甚至“領跑”。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潘教峰:像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5G通信、高鐵這些領域在全球還是處在一個領先的位置上。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背后,它確實凸顯出我們的創新已經成為全社會的一種普遍共識。正是在這些共識下,我們才有了過去十年大刀闊斧的科技領域改革。
發展理念的引領有多重要?十幾年前,中國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關口:經過幾十年高速發展,經濟增速開始下滑,粗放發展方式難以為繼,而新動能不足。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習近平總書記敏銳把握大勢,提出“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進入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階段。
△資料畫面:2014年11月9日,習近平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
習近平:如果說創新是中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點火器。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把創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
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 攻堅關鍵核心技術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科技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部署推進一系列重大科技發展和改革舉措。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員 劉冬梅:科技體制改革始終都是堅持問題導向的,也就是說破除一切束縛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我們以前走的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子,我們的原始創新能力不足,我們的創新體系的整體能力不夠強,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存在著被“卡脖子”的風險。
我國北斗工程建設之初,導航衛星的核心部件“星載原子鐘”就曾受制于人。當時,這項技術被少數國家壟斷,而我國從國外購買卻受到百般限制。
有的關鍵核心技術“買不來”,而我國首艘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曾遇到的問題則是“買不到”。當初,制造載人艙所需要的鈦合金材料,沒有人能夠提供。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 楊銳:實際上就是三個,一個是強度要提高,韌性和焊接性還要保障。這三個去掉任何一個條件都可以做,但是三個同時做,全世界都沒有。這個做不出來,萬米潛器就做不了的。
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不斷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優化創新生態,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員 劉冬梅:我們在科技計劃項目改革方面,比如說實施了“賽馬制”,實施了“揭榜掛帥”等新的管理機制,最突出的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新型舉國體制的構建,主要是發揮黨和政府對于重大任務的領導和組織作用。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潘教峰:為什么叫新型舉國體制呢?一方面要把它攻關要攻得出來,就是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要轉得出去,要形成產業市場的競爭力。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與過去的舉國體制相比,新型舉國體制進一步創新,強化黨和國家對重大科技創新的領導,同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把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協同創新的合力。
“嫦娥”探月、“神舟”飛天、北斗全球組網、“奮斗者”號萬米深潛……新時代以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我國攻克了一系列核心技術難關,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而在談到如何攻克鈦合金材料這個難題時,“奮斗者”號研發人員還提到了一個關鍵——基礎研究。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 楊銳:我們通過深入的基礎研究,發現了一些新的原理,使鈦合金材料真正做到了世界領先。
從歷史上看,每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都是從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開始的。但過去很長時間,我國基礎研究能力相對薄弱,存在投入不足、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少等短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
新時代以來,我國不斷強化基礎研究頂層設計和系統布局,優化原始創新環境,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2012—2023年,全社會基礎研究投入從499億元提高到2212億元,基礎研究投入比重連續5年超過6%。
“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首次實現淀粉全人工合成……多年來,廣大科技工作者甘坐“冷板凳”,勇闖“無人區”,取得了一批原創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潘教峰:對于基礎研究,我判斷,總體上我們正從平臺積累期走向質量躍升期,我們已經產生了一大批原創性成果。我想,在不久的將來,這個勢頭保持下去,中國一定會產生一批能夠開辟新的學科方向,或者寫入到教科書當中,或者引領世界科技發展前沿的一批重大成果。
打通成果轉化堵點 讓科技找到用武之地
科技成果研發出來,不能躺在實驗室“睡大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強調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而打通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堵點,正是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一項重點。
鄺允和研發團隊經多年努力,成功突破了海水制氫關鍵技術,填補了世界空白,可這項技術如何落地,卻一度讓他們犯了難。
鄺允的研發團隊苦于找不到驗證技術的應用場景,而另一邊,有家企業正在為關鍵技術的缺失發愁。最終,一家新型研發機構——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為他們牽了線。研發團隊、企業和研究院三方展開合作。兩年多后,全球首臺單機規模最大的海水制氫裝置成功投入運營。
在我國,這樣的新型研發機構還有很多。2016年,《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要“發展面向市場的新型研發機構”,新型研發機構正式納入國家創新體系。與傳統研發機構主要注重研發相比,新型研發機構把科研與市場需求更好地連接起來,成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橋梁。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形成了一批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鏈條和平臺。通過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法律法規,將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等,盡可能地賦予科技創新的主體和人員。2012—2023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從6000億元增長到6.15萬億元。
科技創新,關鍵在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聚才、愛才、育才的重要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針對人才培養、評價、激勵、引進等關鍵環節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支持科學家大膽探索,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員 劉冬梅:2016年出臺了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2018年開始,實行了三輪減負行動,比如說我們的“破四唯”、精簡報表,讓科研人員有更多的時間用于科研。
2012—2023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從1.03萬億元增長到3.3萬億元;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第34位上升到第12位,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新征程上,以創新為引領,以改革為動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我們必將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境界,也將見證更多這樣的精彩時刻↓
2013年:我國科學家首次觀察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2014年:我國發現甲烷直接轉化的辦法
2015年:暗物質衛星“悟空”上天
2016年:我國科學家領銜繪制全新人類腦圖譜
2017年:“墨子號”實現星地量子通信
2018年:首只體細胞克隆猴誕生
2019年:5G商用牌照正式發放
2020年:北斗導航系統全面建成
2021年:神舟兩次成功發射,中國人長期駐守太空
2022年: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下水
2023年:“中國天眼”發現納赫茲引力波存在關鍵證據
2024年:首艘國產大型郵輪開啟商業首航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