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友
經典山陽
楊氏宗祠。李鴻嘉 攝
武陟縣小董鄉高村,原有張高村、刑高村、李高村、大楊高村、郭高村、小楊高村(小后莊)、崔高村(大后莊)7個自然村?谷諔馉幒徒夥艖馉幤陂g,高村楊氏后裔英雄輩出,屢建功勛。楊家的“八路軍胡同”,更是遠近聞名。
楊姓淵源
楊姓起源,可追溯到黃帝的姬姓。其一,西周末期,周宣王的少子尚父姬靜被封為楊侯,后代以楊為姓。其二,春秋時期,晉獻公相繼征服楊國等周圍的小國,將其二弟伯僑封在楊地,以地名為姓氏,形成楊姓。伯僑被視為楊氏的得姓始祖。此外,尚有因功賜姓、普通賜姓者以及秦漢以來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改為楊姓者。
高村楊氏溯源
清光緒三十三年《楊氏家廟碑記》(碑碣現存于高村楊氏家廟)稱,“楊氏系出弘農,本屬姬姓,乃周宣王之子尚父,父封于楊國,因以為姓焉。大明洪武年間,余姓祖修德公,自晉之洪洞,遷于河南省懷慶府武陟縣西北路高村,離城二十五里,為平定一里民藉,繼世以富,耕讀不厭。清乾隆年間,十代伯祖諱乾元(字國棟),暨先曾祖諱如松(字景山),思水源本木之義,創修宗譜,以明支流”。楊氏自山西洪洞縣遷居武陟縣高村,已600余年。
清乾隆二十年《宗譜創修原序》載,“應世久遠,遷之故不能詳,遷之祖亦不能詳,自來相傳汝字輩以上三代失傳云,以相來無譜可稽,不敢妄凝,自祖汝某以下三世可得而次第也”!稐钍献谧V》議定二十個輩字為“世宗喜明良,富貴慶滿堂,吉培成忠俊,春田清茂長”。
高村楊氏祠堂
明洪武五年,楊氏族眾建祠立譜。祠址位于高村大街中段,坐北向南,與本姓塋地文昌閣成一直線,地基高于四鄰大街一米有余,選地一百平方米,建房三間。族眾逐漸繁衍、人丁興旺后,于“清咸豐三年,十一代祖諱文清、萬玉等,感春露秋爽之誠,創建宗祠,以妥先靈”,在原址擴建家祠,占地面積四百余平方米。光緒十一年,創修煖閣。光緒二十年,創建廂房,光緒三十一年,圖繪昭穆(古代宗法制度)。1990年,楊氏宗祠再次修繕,懸掛有知名書法家杜巖于1963年1月所題的“楊氏家祠”的匾額。
高村楊氏鄉賢
楊興春,生于1874年,幼承祖傳眼病專科,治療眼疾,遠近聞名,撰有《眼科擇安》《眼科內外科》《雜癥》等醫著。楊太平,1945年參加革命,歷任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師副政委、政委等職。
楊氏宗祠東邊路北,呈南北走向的“八路軍胡同”內,南口東第一家的楊興敏,曾參加“百團大戰”,進入抗大學習后,成為優秀的軍政領導,曾任師副政委、政委,成都軍區后勤部工管局顧問。楊興敏家對門的楊興智,1937年參加八路軍,馳騁于太行山抗日戰場,腿部受傷致殘。南口西第一家的楊興團,參加129師369旅老二團,是1947年解放沁陽縣城的戰斗英雄。胡同中間路東的楊興多,孤膽神勇,在“晉察冀邊太行區第二屆群英會”上,被授予“二等殺敵英雄”,由呂正操將軍親自為其佩帶純銀獎章,還被授予解放修武縣城的“孤膽英雄”。解放后,他的英雄事跡被編印成木版連環畫廣為宣傳。北口路東的楊興策兄弟4人,有3人先后參加革命。老大楊興策,擔任高村敵后武工隊領導,配合八路軍戰斗,曾帶領堂弟楊興多、楊興書,營救腿部掛彩的八路軍領導晉祥,送到太行山上八路軍根據地。北口東的楊興書,與堂兄楊興多一起參加了革命。
(受訪人,16世楊丙臣,17世楊宗盛、楊根成)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楊氏宗祠。李鴻嘉 攝
武陟縣小董鄉高村,原有張高村、刑高村、李高村、大楊高村、郭高村、小楊高村(小后莊)、崔高村(大后莊)7個自然村?谷諔馉幒徒夥艖馉幤陂g,高村楊氏后裔英雄輩出,屢建功勛。楊家的“八路軍胡同”,更是遠近聞名。
楊姓淵源
楊姓起源,可追溯到黃帝的姬姓。其一,西周末期,周宣王的少子尚父姬靜被封為楊侯,后代以楊為姓。其二,春秋時期,晉獻公相繼征服楊國等周圍的小國,將其二弟伯僑封在楊地,以地名為姓氏,形成楊姓。伯僑被視為楊氏的得姓始祖。此外,尚有因功賜姓、普通賜姓者以及秦漢以來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改為楊姓者。
高村楊氏溯源
清光緒三十三年《楊氏家廟碑記》(碑碣現存于高村楊氏家廟)稱,“楊氏系出弘農,本屬姬姓,乃周宣王之子尚父,父封于楊國,因以為姓焉。大明洪武年間,余姓祖修德公,自晉之洪洞,遷于河南省懷慶府武陟縣西北路高村,離城二十五里,為平定一里民藉,繼世以富,耕讀不厭。清乾隆年間,十代伯祖諱乾元(字國棟),暨先曾祖諱如松(字景山),思水源本木之義,創修宗譜,以明支流”。楊氏自山西洪洞縣遷居武陟縣高村,已600余年。
清乾隆二十年《宗譜創修原序》載,“應世久遠,遷之故不能詳,遷之祖亦不能詳,自來相傳汝字輩以上三代失傳云,以相來無譜可稽,不敢妄凝,自祖汝某以下三世可得而次第也”!稐钍献谧V》議定二十個輩字為“世宗喜明良,富貴慶滿堂,吉培成忠俊,春田清茂長”。
高村楊氏祠堂
明洪武五年,楊氏族眾建祠立譜。祠址位于高村大街中段,坐北向南,與本姓塋地文昌閣成一直線,地基高于四鄰大街一米有余,選地一百平方米,建房三間。族眾逐漸繁衍、人丁興旺后,于“清咸豐三年,十一代祖諱文清、萬玉等,感春露秋爽之誠,創建宗祠,以妥先靈”,在原址擴建家祠,占地面積四百余平方米。光緒十一年,創修煖閣。光緒二十年,創建廂房,光緒三十一年,圖繪昭穆(古代宗法制度)。1990年,楊氏宗祠再次修繕,懸掛有知名書法家杜巖于1963年1月所題的“楊氏家祠”的匾額。
高村楊氏鄉賢
楊興春,生于1874年,幼承祖傳眼病?,治療眼疾,遠近聞名,撰有《眼科擇安》《眼科內外科》《雜癥》等醫著。楊太平,1945年參加革命,歷任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師副政委、政委等職。
楊氏宗祠東邊路北,呈南北走向的“八路軍胡同”內,南口東第一家的楊興敏,曾參加“百團大戰”,進入抗大學習后,成為優秀的軍政領導,曾任師副政委、政委,成都軍區后勤部工管局顧問。楊興敏家對門的楊興智,1937年參加八路軍,馳騁于太行山抗日戰場,腿部受傷致殘。南口西第一家的楊興團,參加129師369旅老二團,是1947年解放沁陽縣城的戰斗英雄。胡同中間路東的楊興多,孤膽神勇,在“晉察冀邊太行區第二屆群英會”上,被授予“二等殺敵英雄”,由呂正操將軍親自為其佩帶純銀獎章,還被授予解放修武縣城的“孤膽英雄”。解放后,他的英雄事跡被編印成木版連環畫廣為宣傳。北口路東的楊興策兄弟4人,有3人先后參加革命。老大楊興策,擔任高村敵后武工隊領導,配合八路軍戰斗,曾帶領堂弟楊興多、楊興書,營救腿部掛彩的八路軍領導晉祥,送到太行山上八路軍根據地。北口東的楊興書,與堂兄楊興多一起參加了革命。
(受訪人,16世楊丙臣,17世楊宗盛、楊根成)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