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穿越焦作中心城區
從丹江口到黃河邊,一渠碧波蕩漾而來,依偎在太行山南麓的焦作市,給這里輸送了清澈的丹江水,帶來了4000畝的生態綠化帶、12個節點生態公園、一座以南水北調為主題的方志館,美化了城市環境、幸福了百姓生活。
6月7日,“一泓碧波三千里——書寫十年新畫卷”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一行走進焦作市,實地探訪南水北調閆河倒虹吸、生態公園綠化帶、國家方志館南水北調分館、水質監測點,了解當地保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干渠水質安全、實現水城融合的故事,感受南水北調工程沿線群眾生活變化。
采訪團實地了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焦作段情況
焦作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唯一穿越中心城區的城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穿城而過,與焦作市的11條城市主干道交叉建了4個倒虹吸和7個跨區橋梁,為焦作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了大好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水質保護的嚴峻挑戰。
南水北調閆河倒虹吸
為確保“一渠清水永續北送”,有效保護總干渠水質安全和工程安全,焦作在總干渠兩側規劃建設了貫穿主城區10公里、兩側共20公里、占地面積約4000畝的南水北調生態保護項目,確定了“以綠為基,以水為魂,以文為脈,以南水北調精神為主題的開放式帶狀生態公園”的設計主題,于2008年至2020年實施了南水北調天河公園工程建設。
目前,“水袖流云”“楓林晚秋”“詩畫太行”等12個節點生態公園全部開放,中心城區新增綠地3000余畝。該項目不僅保障了南水北調總干渠焦作城區段水質安全、渠堤安全和城市防汛安全,也發揮了滯塵、降溫、增濕、凈化空氣等生態功效,美化了城市環境,成了老百姓心中的生態工程、民心工程,打造了水城融合新典范、城市特色新商圈、南水北調文化新高地。
西王褚村征遷前村戶分布圖
在天河公園內的西王褚遺址園,有面撰寫著西王褚村史、西王褚村征遷前村戶分布情況的青石墻壁,上面刻著1000多名戶主的名字;戲臺、明清庭院、牌坊、轆轤、石磨……這些再現的場景,能輕而易舉地勾起當地征遷群眾的回憶。
“征遷之前,俺家基本上就在這個位置。”如今已是西王褚新區居民的王聯成在青石墻壁上指著自己的名字說,相比以前,現在的新小區有平整的道路面、統一的垃圾清運,冬有供暖夏有空調,居住環境得到極大改變。
在王聯成心中,南水北調是實實在在利國利民的國家工程,讓村民們享受到都市生活,把公園搬到了家門口。
市民在天河公園內散步休閑
“我們響應號召,積極配合搬遷,不僅是為國家做貢獻,舍小家為大家,我們自身也是受益者。現在居住環境好了,水電氣暖都很方便;下樓就是公園,老人孩子都有了好去處;生活用水質量更是有了很大提高。”西王褚新區居民王霞介紹說。
由于地處內陸,北依太行,以前焦作居民的飲用水大多來自地下水,水質較硬。“之前燒水水垢特別多,燒水壺要經常換,凈水器更是離不開。”王霞感觸頗深,自從喝上了丹江口的水后,水甜起來了,凈水器徹底成了擺設。
府城南水質自動監測處
作為南水北調焦作段的水質“哨所”,府城南水質自動監測站是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總干渠從南到北的第4個水質自動監測站,每隔4小時自動監測1次,每日監測6次,通過對水溫、電導率、PH等9項指標的監控,掌握焦作段水質信息動態,保障焦作段水質安全。
截至目前,兩座南水北調配套水廠已累計向焦作供水40426.22萬立方米,水質持續符合二類水質指標。
采訪團參觀國家方志館南水北調分館
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焦作城區段總干渠入城拐角處,坐落著一座外觀以水為形、以南水北調渠道為意的建筑,這就是國家方志館南水北調分館。
該館集館藏、展示、編纂、研究、開發利用、公共文化服務于一體,具有濃郁的南水北調特色。室內展陳分別打造了《序廳》《基本陳列廳》《征遷廳》《文保廳》等多個展廳,通過聲光電設備、智慧展館系統、雕塑及藝術場景,生動展現南水北調世紀工程從偉大構想、到擘畫設計、再到變成現實的建設歷程。穿黃工程盾構機、沙河渡槽提槽機及襯砌機、羊角碾、拌合機等大型施工機械(原機)在館外“組團”展示,真實記錄了南水北調工程建設波瀾壯闊的歷程。
自開館以來,該館累計接待游客20萬余人次,已成為南水北調總干渠沿線文化傳播基地、文化交流平臺和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圖 仝瑞勤)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穿越焦作中心城區
從丹江口到黃河邊,一渠碧波蕩漾而來,依偎在太行山南麓的焦作市,給這里輸送了清澈的丹江水,帶來了4000畝的生態綠化帶、12個節點生態公園、一座以南水北調為主題的方志館,美化了城市環境、幸福了百姓生活。
6月7日,“一泓碧波三千里——書寫十年新畫卷”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一行走進焦作市,實地探訪南水北調閆河倒虹吸、生態公園綠化帶、國家方志館南水北調分館、水質監測點,了解當地保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干渠水質安全、實現水城融合的故事,感受南水北調工程沿線群眾生活變化。
采訪團實地了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焦作段情況
焦作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唯一穿越中心城區的城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穿城而過,與焦作市的11條城市主干道交叉建了4個倒虹吸和7個跨區橋梁,為焦作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了大好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水質保護的嚴峻挑戰。
南水北調閆河倒虹吸
為確保“一渠清水永續北送”,有效保護總干渠水質安全和工程安全,焦作在總干渠兩側規劃建設了貫穿主城區10公里、兩側共20公里、占地面積約4000畝的南水北調生態保護項目,確定了“以綠為基,以水為魂,以文為脈,以南水北調精神為主題的開放式帶狀生態公園”的設計主題,于2008年至2020年實施了南水北調天河公園工程建設。
目前,“水袖流云”“楓林晚秋”“詩畫太行”等12個節點生態公園全部開放,中心城區新增綠地3000余畝。該項目不僅保障了南水北調總干渠焦作城區段水質安全、渠堤安全和城市防汛安全,也發揮了滯塵、降溫、增濕、凈化空氣等生態功效,美化了城市環境,成了老百姓心中的生態工程、民心工程,打造了水城融合新典范、城市特色新商圈、南水北調文化新高地。
西王褚村征遷前村戶分布圖
在天河公園內的西王褚遺址園,有面撰寫著西王褚村史、西王褚村征遷前村戶分布情況的青石墻壁,上面刻著1000多名戶主的名字;戲臺、明清庭院、牌坊、轆轤、石磨……這些再現的場景,能輕而易舉地勾起當地征遷群眾的回憶。
“征遷之前,俺家基本上就在這個位置。”如今已是西王褚新區居民的王聯成在青石墻壁上指著自己的名字說,相比以前,現在的新小區有平整的道路面、統一的垃圾清運,冬有供暖夏有空調,居住環境得到極大改變。
在王聯成心中,南水北調是實實在在利國利民的國家工程,讓村民們享受到都市生活,把公園搬到了家門口。
市民在天河公園內散步休閑
“我們響應號召,積極配合搬遷,不僅是為國家做貢獻,舍小家為大家,我們自身也是受益者。現在居住環境好了,水電氣暖都很方便;下樓就是公園,老人孩子都有了好去處;生活用水質量更是有了很大提高。”西王褚新區居民王霞介紹說。
由于地處內陸,北依太行,以前焦作居民的飲用水大多來自地下水,水質較硬。“之前燒水水垢特別多,燒水壺要經常換,凈水器更是離不開。”王霞感觸頗深,自從喝上了丹江口的水后,水甜起來了,凈水器徹底成了擺設。
府城南水質自動監測處
作為南水北調焦作段的水質“哨所”,府城南水質自動監測站是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總干渠從南到北的第4個水質自動監測站,每隔4小時自動監測1次,每日監測6次,通過對水溫、電導率、PH等9項指標的監控,掌握焦作段水質信息動態,保障焦作段水質安全。
截至目前,兩座南水北調配套水廠已累計向焦作供水40426.22萬立方米,水質持續符合二類水質指標。
采訪團參觀國家方志館南水北調分館
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焦作城區段總干渠入城拐角處,坐落著一座外觀以水為形、以南水北調渠道為意的建筑,這就是國家方志館南水北調分館。
該館集館藏、展示、編纂、研究、開發利用、公共文化服務于一體,具有濃郁的南水北調特色。室內展陳分別打造了《序廳》《基本陳列廳》《征遷廳》《文保廳》等多個展廳,通過聲光電設備、智慧展館系統、雕塑及藝術場景,生動展現南水北調世紀工程從偉大構想、到擘畫設計、再到變成現實的建設歷程。穿黃工程盾構機、沙河渡槽提槽機及襯砌機、羊角碾、拌合機等大型施工機械(原機)在館外“組團”展示,真實記錄了南水北調工程建設波瀾壯闊的歷程。
自開館以來,該館累計接待游客20萬余人次,已成為南水北調總干渠沿線文化傳播基地、文化交流平臺和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圖 仝瑞勤)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