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龔鳴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吉小平
欒川縣石廟鎮龍潭村并不像人們印象中典型的北方小山村,民居白墻灰頂,村旁小河流水潺潺,頗有幾分江南小鎮的姿色。
在新建成的龍潭村鄉里中心,窗明幾凈,幾組桌椅,一墻書籍。這里的村民喜好新鮮事物,也很有一股子闖勁兒。
20世紀90年代,欒川縣大興工礦產業,龍潭村村民見鉬礦渣還能提煉進行二次售賣,便紛紛行動起來。“后來干這行的人越來越多,我們就逐漸轉向更掙錢的鉬礦貿易。”村民杜留續與鉬打了半輩子交道,他評價“龍潭村的人頭腦靈光、學東西快”。
乘貿易東風,龍潭村村民不僅掙到了錢,視野也不再局限于欒川,生意逐步擴展到洛陽、河南,甚至全國。
“后來,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里污染企業全部關停。那時候大家都在想,再干點啥?”龍潭村黨支部書記盧柳艷介紹,“2000年前后,欒川縣開始以工業資本反哺旅游業,鄉村特色游發展如火如荼。咱村人抓住機會,找到了新的奮斗目標,吃旅游飯,賺生態錢。”
天時地利人和,一個都不能少。龍潭村依山傍水,緊臨縣城和鎮區,離伏牛山滑雪場也不遠。每逢滑雪季,伏牛山滑雪場所在的石廟鎮楊樹坪村民宿爆滿,游客會選擇住在鄰近村落,交通便利的龍潭村也吸引了不少游客。
“我們要讓游客來了就不想走,吃喝玩樂樣樣有。”杜留續形象地講,“咱村人思路活,今天看到游客賞花到中午不走,明天餐館就開起來了。后天看游客玩到天黑,咱們就盤算著建民宿。”
就這樣,一家家民宿建了起來。村民有想法,把電梯裝進民宿里,將欒川豆腐晾放在顯眼處,建好陽光房待客來。
不光村民頭腦靈光,村委會也思路超前。“龍潭村不斷探索有地域特色的鄉村旅游發展道路,村集體投資在曾經洗煉鉬礦渣的河溝邊建成一條4公里長的騎行步道,建設鄉愁博物館,又入股建設了沃地農場。”盧柳艷說。
沃地農場是幾個返鄉創業的大學生搗鼓出來的,領頭人是張杏杏。
步入沃地農場,在大棚里可盡享采摘之樂,草莓初紅,即將成熟;美學空間可滿足社交需求,內部布置可謂移步換景,潑墨垂幔國風味十足,綠植遍布將森系氛圍拉滿……
“龍潭村做生意的人多、包容度高,從村鎮領導到村民都給予不少幫助,這點對我們吸引力十足。”張杏杏舉例子,卡通帷幔是請附近學美術的中學生來畫的,門口的空心磚是村民主動送來的周邊村子的建筑廢料,“龍潭村給了我們很大的空間施展拳腳,我們要和村民共同建設富裕和美的新農村。”
如今,龍潭村的旅游業小有名氣,但仍有發展空間。杜留續便對時下熱門的賞花經濟很感興趣,“村里曾有一大片梨樹,梨花開得又大又鮮亮。不如多栽些不同品種的花,讓龍潭村一年四季都有花開,游客啥時間來都有得看、有得玩”。
可以預見,龍潭村將不斷“上新”。小山村的下一個“新花樣”,值得期待。
本報1998年5月26日關于龍潭村的報道《夜訪龍潭村》。
“三山”今昔說
時時“上新”路路寬
□呂志雄
“龍潭村的人頭腦靈光、學東西快。”從礦產到貿易,從貿易到旅游,龍譚村的發展大有“龍”氣,乘時變化,時時上新,給各地發展以新鮮的啟示。
因時而新,新得快。時代發展,群眾不只需要錢,還要有優美宜居的環境。由此,從礦業轉向旅游,錢有了,環境也好了。因地而新,新得實。利用周邊旅游資源,先借一陣東風搞餐飲、民宿;再用自身原有的洗煉鉬礦渣的河溝建騎行步道、鄉愁博物館。腳踏實地,開拓創新,“上新”有基礎,步子才扎實。因勢而新,新得遠。“上新”越多,思路越寬,路子越多,積累越厚,乘勢而上,于是就有了沃地農場,有了四時花開的構想,龍潭村就不只是有采摘、有風景,還有藝術。
時時“上新”路路寬。新時代就該這樣時時“上新”,創造新生活,創造更多幸福感。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龔鳴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吉小平
欒川縣石廟鎮龍潭村并不像人們印象中典型的北方小山村,民居白墻灰頂,村旁小河流水潺潺,頗有幾分江南小鎮的姿色。
在新建成的龍潭村鄉里中心,窗明幾凈,幾組桌椅,一墻書籍。這里的村民喜好新鮮事物,也很有一股子闖勁兒。
20世紀90年代,欒川縣大興工礦產業,龍潭村村民見鉬礦渣還能提煉進行二次售賣,便紛紛行動起來。“后來干這行的人越來越多,我們就逐漸轉向更掙錢的鉬礦貿易。”村民杜留續與鉬打了半輩子交道,他評價“龍潭村的人頭腦靈光、學東西快”。
乘貿易東風,龍潭村村民不僅掙到了錢,視野也不再局限于欒川,生意逐步擴展到洛陽、河南,甚至全國。
“后來,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里污染企業全部關停。那時候大家都在想,再干點啥?”龍潭村黨支部書記盧柳艷介紹,“2000年前后,欒川縣開始以工業資本反哺旅游業,鄉村特色游發展如火如荼。咱村人抓住機會,找到了新的奮斗目標,吃旅游飯,賺生態錢。”
天時地利人和,一個都不能少。龍潭村依山傍水,緊臨縣城和鎮區,離伏牛山滑雪場也不遠。每逢滑雪季,伏牛山滑雪場所在的石廟鎮楊樹坪村民宿爆滿,游客會選擇住在鄰近村落,交通便利的龍潭村也吸引了不少游客。
“我們要讓游客來了就不想走,吃喝玩樂樣樣有。”杜留續形象地講,“咱村人思路活,今天看到游客賞花到中午不走,明天餐館就開起來了。后天看游客玩到天黑,咱們就盤算著建民宿。”
就這樣,一家家民宿建了起來。村民有想法,把電梯裝進民宿里,將欒川豆腐晾放在顯眼處,建好陽光房待客來。
不光村民頭腦靈光,村委會也思路超前。“龍潭村不斷探索有地域特色的鄉村旅游發展道路,村集體投資在曾經洗煉鉬礦渣的河溝邊建成一條4公里長的騎行步道,建設鄉愁博物館,又入股建設了沃地農場。”盧柳艷說。
沃地農場是幾個返鄉創業的大學生搗鼓出來的,領頭人是張杏杏。
步入沃地農場,在大棚里可盡享采摘之樂,草莓初紅,即將成熟;美學空間可滿足社交需求,內部布置可謂移步換景,潑墨垂幔國風味十足,綠植遍布將森系氛圍拉滿……
“龍潭村做生意的人多、包容度高,從村鎮領導到村民都給予不少幫助,這點對我們吸引力十足。”張杏杏舉例子,卡通帷幔是請附近學美術的中學生來畫的,門口的空心磚是村民主動送來的周邊村子的建筑廢料,“龍潭村給了我們很大的空間施展拳腳,我們要和村民共同建設富裕和美的新農村。”
如今,龍潭村的旅游業小有名氣,但仍有發展空間。杜留續便對時下熱門的賞花經濟很感興趣,“村里曾有一大片梨樹,梨花開得又大又鮮亮。不如多栽些不同品種的花,讓龍潭村一年四季都有花開,游客啥時間來都有得看、有得玩”。
可以預見,龍潭村將不斷“上新”。小山村的下一個“新花樣”,值得期待。
本報1998年5月26日關于龍潭村的報道《夜訪龍潭村》。
“三山”今昔說
時時“上新”路路寬
□呂志雄
“龍潭村的人頭腦靈光、學東西快。”從礦產到貿易,從貿易到旅游,龍譚村的發展大有“龍”氣,乘時變化,時時上新,給各地發展以新鮮的啟示。
因時而新,新得快。時代發展,群眾不只需要錢,還要有優美宜居的環境。由此,從礦業轉向旅游,錢有了,環境也好了。因地而新,新得實。利用周邊旅游資源,先借一陣東風搞餐飲、民宿;再用自身原有的洗煉鉬礦渣的河溝建騎行步道、鄉愁博物館。腳踏實地,開拓創新,“上新”有基礎,步子才扎實。因勢而新,新得遠。“上新”越多,思路越寬,路子越多,積累越厚,乘勢而上,于是就有了沃地農場,有了四時花開的構想,龍潭村就不只是有采摘、有風景,還有藝術。
時時“上新”路路寬。新時代就該這樣時時“上新”,創造新生活,創造更多幸福感。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