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色XX群视频射精,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臺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Hey!來俺村吧⑥丨文化“活”起來,鄉村生活“潮”起來
更新時間:2023-11-15 16:44:30    來源:大河網

  編者按:“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是很多人對兒時鄉村的記憶。如今,時尚、亮麗、文明、幸福成為很多“網紅”鄉村的代名詞,在這些鄉村里涌現出一批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的故事。5月起,河南文明網聯合大河網共同推出“Hey!來俺村吧”主題策劃,看看河南的特色鄉村,來一場說走就走的“鄉村之旅”!

  大河網訊 前不久,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七個著力”的重大要求,其中提到“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文化資源是鄉村的特色資源,讓鄉村文化“活”起來、鄉村生活“潮”起來、鄉村產業“火”起來,需要在傳承與創新文化的過程中打造文化品牌,培育有地域特色的傳統工藝產品,開發民間藝術、民俗表演項目,讓鄉村振興不僅有好看的“面子”,更有過硬的“里子”。

  “十二生肖”信手“捏”來,濮陽南樂“指尖非遺”面塑百年“塑”傳承;南陽“方城石猴”送你“好時候”,用“非遺+”讓中原特色文化走出去;“三土”不土,民俗不俗,信陽固始藝術表演“舞”出最炫民族風……在河南這些地方,文化不僅成為一個地方的名片,更加速文化產業的發展,以文化“軟實力”為鄉村振興提供“硬支撐”。(臧小景/文案 張舒婷/海報)

  濮陽西五樓村:“十二生肖”信手“捏”來 “指尖非遺”面塑百年“塑”傳承

  濮陽市南樂縣五樓面人會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南樂發展已有近四百年歷史。

  相傳在韓張鎮的西五樓村有一座玉皇大帝廟,當時由于生產力落后認為天地間最高主宰為玉皇大帝,猶如人間的皇帝,所以人們不管出行、婚喪、嫁娶、修房、上梁、做生意等,都以面塑做供品祈求保佑。

  面塑,被這里的民眾統稱為“面人”。和面、醒面、揉、捏、剪、盤、疊、鑲、組合、壓紋、蒸、上色……面人制作藝術性高,且體積小,便于攜帶,經久不霉、不裂、不變形、不褪色,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隨著所求面人者越來越多,眾多面塑藝人來五樓村賣面人,逐步形成了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五日的五樓面人會,吸引方圓幾十公里的數萬民眾逛會。

  面塑的制作主要依靠西五樓村村民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承,相關的制作要領、行規、圖譜也是傳承的重要手段。該村還成立了以面塑為主體的面塑專業合作社,大約有六七十人從事面塑的制作。

  十二生肖、龍、鳳、壽桃、石榴……面人種類繁多,且易儲存,造型古樸、抽象,色彩艷麗,并帶有美好的象征意義。廟會和集市一體,成為人們交流感情和貿易往來的民俗性活動,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

  如今,南樂縣正以五樓面人會為基礎,通過打造面塑小鎮,傳承“指尖非遺”。廟會和集市一體,成為人們交流感情和貿易往來的民俗性活動,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五樓村在傳統古會的基礎上,發展成為現今的彩塑小鎮,為鄉村振興提供有效途徑。

  駐馬店儀豐村曲韻悠揚 鑼鼓鏗鏘 千年戲曲之鄉“唱響”鄉村振興“好聲音”

  或遇農閑或逢節慶,西平縣儀豐村文藝大舞臺上耳熟能詳的古樂如約奏起,曲韻悠揚,鑼鼓鏗鏘,四鄰八村的老少爺們和原來的游客匯成一汪歡樂明亮的源流。

  儀豐村是豫中南地區著名的戲曲之鄉,中國傳統文化古村落。早在元代,儀封人劇作家李好古就在儀封組織昆曲戲班,自創首演《張生煮海》等中華名戲。清朝初年,儀封盛演鑼戲和卷戲。清道光年間“儀封梆子戲”更是唱紅儀封。

  直至現當代,上千年來儀封戲劇盛名不減,走出張秀卿、申鳳梅、毛愛蓮等一大批豫劇、越調、曲劇等戲劇名家,儀封是三大劇種在河南的發源地之一。

  近年來,西平縣精心組織“中國·西平海棠文化旅游宣傳月”“文藝下鄉樹標兵”“節慶文藝惠萬家”系列活動。“戲曲之鄉儀豐村”是縣鄉村三級“突出項目引領,厚植文化底蘊,大戲唱響中原”文化振興舉措的特色品牌,創建100多年的儀封曲劇團和新時代紅紅火火的“儀封戲劇文化節”,成為中原文藝的閃亮名片。

  儀豐村根據群眾的文化需求和喜好,選擇適合的戲曲劇目和表演形式,以吸引更多的觀眾。基層文藝工作者和縣鄉村三級文藝志愿者幫助劇團“出主意、施援手、解困難、上精品”,“送文化”與“種文化”結合,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讓周邊縣市慕名賞戲的游客紛至沓來,成為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振興的一道風景。

  南陽硯山鋪村:刻“石猴” 送你“好時候” “非遺+”讓中原特色文化走出去

  采石、構思、裁石、初雕、細雕、打磨、蒸煮、上色、涂保護漆……經過九步程序,一個精氣十足的猴子呼之欲跳。

  在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獨樹鎮硯山鋪村,隨處可見用刻、繪結合雕刻出的石猴。傳承人王國慶介紹,這個傳統手工石刻工藝品,起源于宋代,鼎盛于明清,在民間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單猴、猴背猴、猴摞猴、馬上猴……雕成的各類石猴小巧玲瓏,造型別致,生動隨意,因蘊含“祖師封侯”“輩輩封侯”“馬上封侯”“好運氣”備受游客喜愛。2007年“方城石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方城石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石猴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裝飾品,它還有著極佳的止血藥效。當地人經常會帶個小石猴,在下地干活時一旦哪里碰傷、劃破,只要在小石猴身上刮些粉末,搽在傷口處就可以迅速止血。”王國慶表示。

  近年來,依托鄉村“非遺”,方城縣廣泛不斷探索新的發展路徑,如“非遺+產業”,通過“非遺+直播”“非遺+旅游”“非遺+研學”等多種方式,開展石猴雕刻培訓體驗活動,邀請非遺傳承人現場教學,以非遺賦能鄉村文化振興。

  如今,方城石猴不僅走出方城,還走向了更加廣闊的舞臺,相繼前往智利、厄瓜多爾、哥倫比亞和澳大利亞等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演出,讓世界各地感受到方城石猴中蘊藏著的樸拙、率真的濃郁中原特色文化。

  信陽孫灘村三土不土 民俗不俗 藝術表演“”出最炫民族風

  信陽市固始縣陳淋子鎮孫灘村位于大別山北麓,距陳淋子鎮東南11公里,與安徽省金寨縣一河之隔,是固始縣、信陽市乃至河南省與安徽交界的東南大門。

  近年來,孫灘村以文化振興建設為重點,以打造美麗和諧孫灘為目標,蹚出了一條“鄉村振興”新路子,曾經一窮二白的偏遠村迎來了美麗蝶變,原來的革命老區村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美麗新農村。

  孫灘村一直有傳唱“咳子戲”的傳統,早在20世紀50年代,村里就組建有傳統戲曲宣傳隊。為了豐富群眾日常文化生活,2013年9月,“土音”“土調”“土味”的孫灘村“三土”藝術團成立。

  “三土”藝術團由開始的“菜單”演出轉變為群眾定“菜譜”演出,成為深受農民歡迎的“大舞臺”。非遺傳承“花挑舞”、舞蹈“別來,別來”、旱船、咳子戲、民間小調……根據時代的發展,傳統民間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里上演,從不同角度展示了新農村建設的生動實踐。

  “穿上行頭能演戲,拿起鋤頭會種地”,經過多年的發展,孫灘村三土藝術團農民演員們演藝水平不斷提高,他們不僅深入到周邊鄉村免費給村民演出,帶著清新的鄉村“土味”登過報、上過央視第三套,還走出國門,登上了中韓文化交流晚會、中泰華人春晚的璀璨舞臺。

  文化振興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內在強大力量。“農民寫、寫農民,農民演、演農民,農民看、看農民”,“三土”藝術團獨具一格的表演模式,真正“炫”出了原汁原味的農民風采,“唱”出了發自肺腑的百姓之音,不僅將固始傳統文化中的民俗風情等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還帶動了鄉風文明,帶動了組織振興、產業振興。

  平頂山翟莊村“德”“孝”“廉”村風民風美名揚 好家風為“幸福”加碼

  美麗鄉村,美在青山綠水、美在鄉風文明。寶豐縣李莊鄉翟莊村地處寶豐縣城東40里、李莊鄉西北部,緊臨311國道,這里道路通暢,干凈整潔,民風淳樸,村民和善。

  這里的翟氏祠堂,是一個有著三百年歷史的地方,是翟莊村的精神根基。

  步入祠堂,你會被它的古樸肅穆所折服。現在的祠堂與村室相連,相輔相成,古色古香,典雅肅穆。翻閱翟氏族譜,從清初到民國,翟氏家族修建祠堂、嚴守族規、興辦義學、救濟村民。

  翟莊村先民主要以翟氏家族、朱氏家族和張氏家族三姓為主。早年間,為躲避戰亂災荒從山西遷移到此居住,以此地為家,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逐步形成翟莊村。

  前人的種種奮起、磨礪、義舉、責任,讓翟氏家族在近三百年間從沒有偏離道德主線。翟氏祠堂傳統文化“德”“孝”“廉”等家風、家訓更是具有強大的教化作用,致使翟莊村民風淳樸,有尊老愛幼的傳統習慣,鄰里團結的良好風氣。

  近年來,李莊鄉始終把推動移風易俗、培育鄉風文明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26個行政村(居委會)分別制定“一約五會”,做到婚事小辦,白事簡辦;組織開展“好媳婦”“好婆婆”等評選活動,召開宣講會、志愿者入戶走訪、鄉村大喇叭循環播放等多種方式,在村民中形成共建共享的共識,以文化振興為村民“幸福”加碼。

  開封余店村咚咚咚、鏘咚咚……盤鼓聲聲“擂出鄉村文明“好風景

  盤鼓音同“盤古”,具有開天辟地的宏大氣勢,據傳為岳家軍所授,是開封傳統民間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封市鼓樓區余店村,至今還活躍著這樣的民間隊伍。

  盤鼓直徑約42厘米,鼓框腹徑55厘米,重達15公斤,粗大的柳木鼓槌長50厘米。余店盤鼓是一種齊奏形式,因此,鼓隊中無論使用多少面鼓,鼓的形制是完全相同的,不需要專人演奏“領鼓”。

  余店盤鼓作為村內傳統民俗活動之一,具有節奏性強,套路多變等特點。鼓譜的節奏變化豐富,卻沒有“散板”、“延長音”、“臨時休止”等節拍形式,所有的鼓點都是按一種習慣的速度、固定的順序連續演奏的。

  余店村老一輩里還有人精通盤鼓的制作技藝,村里盤鼓隊伍40人左右,由村民自發組建,時常收到節慶、慶典的表演邀約。只要家里不忙,村民們就一定前去赴約。

  “錢多錢少不重要,大伙就是喜歡打盤鼓,聚在一起熱熱鬧鬧的。”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下,余店村的小輩們從小就人手一只小鼓,在“咚咚鏘鏘”的日常里,對盤鼓的熱愛也在慢慢生根發芽。

  中原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博采眾長賦予了余店村多樣的民俗和風物,斗雞、打鐵花、二鬼摔跤、劃旱船……余店村堅持文化振興與產業振興同向發力,帶動了村民的就業,提高了收入。

  近年來,余店村深入發掘本村民俗,積極引入特色非遺,發展城市近郊游。一場場富有魅力的演出,一家家特色鮮明的民俗小吃,一件件非遺文化的展品,將余店文化村、開封城的民俗、人文展現得淋漓盡致。

文章編輯:劉鳴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Hey!來俺村吧⑥丨文化“活”起來,鄉村生活“潮”起來
2023-11-15 16:44:30    來源:大河網

  編者按:“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是很多人對兒時鄉村的記憶。如今,時尚、亮麗、文明、幸福成為很多“網紅”鄉村的代名詞,在這些鄉村里涌現出一批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的故事。5月起,河南文明網聯合大河網共同推出“Hey!來俺村吧”主題策劃,看看河南的特色鄉村,來一場說走就走的“鄉村之旅”!

  大河網訊 前不久,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七個著力”的重大要求,其中提到“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文化資源是鄉村的特色資源,讓鄉村文化“活”起來、鄉村生活“潮”起來、鄉村產業“火”起來,需要在傳承與創新文化的過程中打造文化品牌,培育有地域特色的傳統工藝產品,開發民間藝術、民俗表演項目,讓鄉村振興不僅有好看的“面子”,更有過硬的“里子”。

  “十二生肖”信手“捏”來,濮陽南樂“指尖非遺”面塑百年“塑”傳承;南陽“方城石猴”送你“好時候”,用“非遺+”讓中原特色文化走出去;“三土”不土,民俗不俗,信陽固始藝術表演“舞”出最炫民族風……在河南這些地方,文化不僅成為一個地方的名片,更加速文化產業的發展,以文化“軟實力”為鄉村振興提供“硬支撐”。(臧小景/文案 張舒婷/海報)

  濮陽西五樓村:“十二生肖”信手“捏”來 “指尖非遺”面塑百年“塑”傳承

  濮陽市南樂縣五樓面人會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南樂發展已有近四百年歷史。

  相傳在韓張鎮的西五樓村有一座玉皇大帝廟,當時由于生產力落后認為天地間最高主宰為玉皇大帝,猶如人間的皇帝,所以人們不管出行、婚喪、嫁娶、修房、上梁、做生意等,都以面塑做供品祈求保佑。

  面塑,被這里的民眾統稱為“面人”。和面、醒面、揉、捏、剪、盤、疊、鑲、組合、壓紋、蒸、上色……面人制作藝術性高,且體積小,便于攜帶,經久不霉、不裂、不變形、不褪色,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隨著所求面人者越來越多,眾多面塑藝人來五樓村賣面人,逐步形成了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五日的五樓面人會,吸引方圓幾十公里的數萬民眾逛會。

  面塑的制作主要依靠西五樓村村民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承,相關的制作要領、行規、圖譜也是傳承的重要手段。該村還成立了以面塑為主體的面塑專業合作社,大約有六七十人從事面塑的制作。

  十二生肖、龍、鳳、壽桃、石榴……面人種類繁多,且易儲存,造型古樸、抽象,色彩艷麗,并帶有美好的象征意義。廟會和集市一體,成為人們交流感情和貿易往來的民俗性活動,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

  如今,南樂縣正以五樓面人會為基礎,通過打造面塑小鎮,傳承“指尖非遺”。廟會和集市一體,成為人們交流感情和貿易往來的民俗性活動,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五樓村在傳統古會的基礎上,發展成為現今的彩塑小鎮,為鄉村振興提供有效途徑。

  駐馬店儀豐村曲韻悠揚 鑼鼓鏗鏘 千年戲曲之鄉“唱響”鄉村振興“好聲音”

  或遇農閑或逢節慶,西平縣儀豐村文藝大舞臺上耳熟能詳的古樂如約奏起,曲韻悠揚,鑼鼓鏗鏘,四鄰八村的老少爺們和原來的游客匯成一汪歡樂明亮的源流。

  儀豐村是豫中南地區著名的戲曲之鄉,中國傳統文化古村落。早在元代,儀封人劇作家李好古就在儀封組織昆曲戲班,自創首演《張生煮海》等中華名戲。清朝初年,儀封盛演鑼戲和卷戲。清道光年間“儀封梆子戲”更是唱紅儀封。

  直至現當代,上千年來儀封戲劇盛名不減,走出張秀卿、申鳳梅、毛愛蓮等一大批豫劇、越調、曲劇等戲劇名家,儀封是三大劇種在河南的發源地之一。

  近年來,西平縣精心組織“中國·西平海棠文化旅游宣傳月”“文藝下鄉樹標兵”“節慶文藝惠萬家”系列活動。“戲曲之鄉儀豐村”是縣鄉村三級“突出項目引領,厚植文化底蘊,大戲唱響中原”文化振興舉措的特色品牌,創建100多年的儀封曲劇團和新時代紅紅火火的“儀封戲劇文化節”,成為中原文藝的閃亮名片。

  儀豐村根據群眾的文化需求和喜好,選擇適合的戲曲劇目和表演形式,以吸引更多的觀眾。基層文藝工作者和縣鄉村三級文藝志愿者幫助劇團“出主意、施援手、解困難、上精品”,“送文化”與“種文化”結合,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讓周邊縣市慕名賞戲的游客紛至沓來,成為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振興的一道風景。

  南陽硯山鋪村:刻“石猴” 送你“好時候” “非遺+”讓中原特色文化走出去

  采石、構思、裁石、初雕、細雕、打磨、蒸煮、上色、涂保護漆……經過九步程序,一個精氣十足的猴子呼之欲跳。

  在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獨樹鎮硯山鋪村,隨處可見用刻、繪結合雕刻出的石猴。傳承人王國慶介紹,這個傳統手工石刻工藝品,起源于宋代,鼎盛于明清,在民間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單猴、猴背猴、猴摞猴、馬上猴……雕成的各類石猴小巧玲瓏,造型別致,生動隨意,因蘊含“祖師封侯”“輩輩封侯”“馬上封侯”“好運氣”備受游客喜愛。2007年“方城石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方城石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石猴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裝飾品,它還有著極佳的止血藥效。當地人經常會帶個小石猴,在下地干活時一旦哪里碰傷、劃破,只要在小石猴身上刮些粉末,搽在傷口處就可以迅速止血。”王國慶表示。

  近年來,依托鄉村“非遺”,方城縣廣泛不斷探索新的發展路徑,如“非遺+產業”,通過“非遺+直播”“非遺+旅游”“非遺+研學”等多種方式,開展石猴雕刻培訓體驗活動,邀請非遺傳承人現場教學,以非遺賦能鄉村文化振興。

  如今,方城石猴不僅走出方城,還走向了更加廣闊的舞臺,相繼前往智利、厄瓜多爾、哥倫比亞和澳大利亞等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演出,讓世界各地感受到方城石猴中蘊藏著的樸拙、率真的濃郁中原特色文化。

  信陽孫灘村三土不土 民俗不俗 藝術表演“”出最炫民族風

  信陽市固始縣陳淋子鎮孫灘村位于大別山北麓,距陳淋子鎮東南11公里,與安徽省金寨縣一河之隔,是固始縣、信陽市乃至河南省與安徽交界的東南大門。

  近年來,孫灘村以文化振興建設為重點,以打造美麗和諧孫灘為目標,蹚出了一條“鄉村振興”新路子,曾經一窮二白的偏遠村迎來了美麗蝶變,原來的革命老區村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美麗新農村。

  孫灘村一直有傳唱“咳子戲”的傳統,早在20世紀50年代,村里就組建有傳統戲曲宣傳隊。為了豐富群眾日常文化生活,2013年9月,“土音”“土調”“土味”的孫灘村“三土”藝術團成立。

  “三土”藝術團由開始的“菜單”演出轉變為群眾定“菜譜”演出,成為深受農民歡迎的“大舞臺”。非遺傳承“花挑舞”、舞蹈“別來,別來”、旱船、咳子戲、民間小調……根據時代的發展,傳統民間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里上演,從不同角度展示了新農村建設的生動實踐。

  “穿上行頭能演戲,拿起鋤頭會種地”,經過多年的發展,孫灘村三土藝術團農民演員們演藝水平不斷提高,他們不僅深入到周邊鄉村免費給村民演出,帶著清新的鄉村“土味”登過報、上過央視第三套,還走出國門,登上了中韓文化交流晚會、中泰華人春晚的璀璨舞臺。

  文化振興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內在強大力量。“農民寫、寫農民,農民演、演農民,農民看、看農民”,“三土”藝術團獨具一格的表演模式,真正“炫”出了原汁原味的農民風采,“唱”出了發自肺腑的百姓之音,不僅將固始傳統文化中的民俗風情等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還帶動了鄉風文明,帶動了組織振興、產業振興。

  平頂山翟莊村“德”“孝”“廉”村風民風美名揚 好家風為“幸福”加碼

  美麗鄉村,美在青山綠水、美在鄉風文明。寶豐縣李莊鄉翟莊村地處寶豐縣城東40里、李莊鄉西北部,緊臨311國道,這里道路通暢,干凈整潔,民風淳樸,村民和善。

  這里的翟氏祠堂,是一個有著三百年歷史的地方,是翟莊村的精神根基。

  步入祠堂,你會被它的古樸肅穆所折服。現在的祠堂與村室相連,相輔相成,古色古香,典雅肅穆。翻閱翟氏族譜,從清初到民國,翟氏家族修建祠堂、嚴守族規、興辦義學、救濟村民。

  翟莊村先民主要以翟氏家族、朱氏家族和張氏家族三姓為主。早年間,為躲避戰亂災荒從山西遷移到此居住,以此地為家,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逐步形成翟莊村。

  前人的種種奮起、磨礪、義舉、責任,讓翟氏家族在近三百年間從沒有偏離道德主線。翟氏祠堂傳統文化“德”“孝”“廉”等家風、家訓更是具有強大的教化作用,致使翟莊村民風淳樸,有尊老愛幼的傳統習慣,鄰里團結的良好風氣。

  近年來,李莊鄉始終把推動移風易俗、培育鄉風文明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26個行政村(居委會)分別制定“一約五會”,做到婚事小辦,白事簡辦;組織開展“好媳婦”“好婆婆”等評選活動,召開宣講會、志愿者入戶走訪、鄉村大喇叭循環播放等多種方式,在村民中形成共建共享的共識,以文化振興為村民“幸福”加碼。

  開封余店村咚咚咚、鏘咚咚……盤鼓聲聲“擂出鄉村文明“好風景

  盤鼓音同“盤古”,具有開天辟地的宏大氣勢,據傳為岳家軍所授,是開封傳統民間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封市鼓樓區余店村,至今還活躍著這樣的民間隊伍。

  盤鼓直徑約42厘米,鼓框腹徑55厘米,重達15公斤,粗大的柳木鼓槌長50厘米。余店盤鼓是一種齊奏形式,因此,鼓隊中無論使用多少面鼓,鼓的形制是完全相同的,不需要專人演奏“領鼓”。

  余店盤鼓作為村內傳統民俗活動之一,具有節奏性強,套路多變等特點。鼓譜的節奏變化豐富,卻沒有“散板”、“延長音”、“臨時休止”等節拍形式,所有的鼓點都是按一種習慣的速度、固定的順序連續演奏的。

  余店村老一輩里還有人精通盤鼓的制作技藝,村里盤鼓隊伍40人左右,由村民自發組建,時常收到節慶、慶典的表演邀約。只要家里不忙,村民們就一定前去赴約。

  “錢多錢少不重要,大伙就是喜歡打盤鼓,聚在一起熱熱鬧鬧的。”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下,余店村的小輩們從小就人手一只小鼓,在“咚咚鏘鏘”的日常里,對盤鼓的熱愛也在慢慢生根發芽。

  中原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博采眾長賦予了余店村多樣的民俗和風物,斗雞、打鐵花、二鬼摔跤、劃旱船……余店村堅持文化振興與產業振興同向發力,帶動了村民的就業,提高了收入。

  近年來,余店村深入發掘本村民俗,積極引入特色非遺,發展城市近郊游。一場場富有魅力的演出,一家家特色鮮明的民俗小吃,一件件非遺文化的展品,將余店文化村、開封城的民俗、人文展現得淋漓盡致。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
<kbd id="66666"><abbr id="66666"></abbr></kbd><samp id="66666"><tr id="66666"></tr></samp>
  • <s id="666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