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近年來,西峽縣陸續投資6.4億元,沿鸛河、雙龍河、丁河、丹水河等主要河流建設鄉鎮污水處理廠15個,鋪設污水管網198公里;投資3.1億元,開展“千村萬塘”整治和“四水同治”,整治坑塘500余座。
□本報記者 李運海 本報通訊員 劉禾
10月26日清晨,雨后的西峽縣回車鎮垱子嶺村薄霧籠罩,桂花的清香撲面而來。保潔員王國峰騎著保潔車,悠閑地行駛在村間小路上。
“擱以前下四五天大雨,村里的排水溝就滿了,到處是溢出的污水、垃圾,路過都得捂著鼻子。”回憶起以前雨后的樣子,王國峰印象十分深刻。他說,以前村里沒有污水管網,每家每戶沿著房子開一條排水溝,啥水都往路上流,夏天更是蚊蟲肆虐。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生活之本。西峽是一個山區縣,八山一水一分田,復雜的地形地貌和分散的群居結構給鄉村建設帶來不少困難,像垱子嶺村這樣污水地面淌、地頭流的情況并不少見。
“西峽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涵養區,保水質、護水源是底線工程,污水治理成為我們鄉村振興的第一場硬仗。”西峽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賈淑華說。
近年來,該縣陸續投資6.4億元,沿鸛河、雙龍河、丁河、丹水河等主要河流建設鄉鎮污水處理廠15個,鋪設污水管網198公里;投資3.1億元,開展“千村萬塘”整治和“四水同治”,整治坑塘500余座;投資5000余萬元,建設村組小型污水處理站、生態濕地74個,農村污水處理率達65%以上。
通過治理,農村污水橫流的局面得到徹底改善。“我們村1000多口人,先后建設了日處理能力100噸的污水廠1個,日處理能力30噸的微動力循環站2個,鋪設污水管網2.7公里,村里污水不見了,老百姓說現在回到村里,空氣都是甜的。”垱子嶺村黨支部書記王世平說。
村莊美了,外地游客也紛至沓來。“我種紫龍珠葡萄50多畝,往年都是拉著往外跑著賣。現在都是游客來采摘,今年的收入比往年多10萬元。”該村種植大戶邵紅偉說。
垱子嶺村的變化只是一個縮影。
在西峽縣五里橋鎮黃獅村的玉米地旁,有一個由柵欄圍起、種著花草的“小花園”。“可別小看這塊地,我們油坊組所有的污水處理靠的是這兒,幾百畝獼猴桃地的灌溉也靠這兒。”黃獅村黨支部書記張青云說。
原來,這塊“小花園”正是黃獅村處理生活污水的人工濕地,村里的污水通過管網匯進濕地,經過濕地自身的沉降和吸附功能,把污水變成符合農業灌溉標準的清水,美化又凈化,一舉兩得。
成為網紅打卡地的五里橋鎮土槽村“愛情小鎮”也是“坑塘治理+生態濕地”的杰作。作為西峽縣鄉村旅游的代表村,土槽村對坑塘進行整治,曾經的臭坑塘變成小湖泊,周圍群眾做起了“船老板”“掌柜的”,水上行船、岸邊野炊,生態治理實現了以水興業、以水聚財。
在西峽縣,與農村污水治理相配套的污水管網不僅改善了農村面貌,也讓衛生廁所得到大面積推廣。數據顯示,該縣5.8萬戶農戶由旱廁改為水沖式廁所,衛生廁所覆蓋率達到99.1%。
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后,鄉村成了“香餑餑”。65歲的王玉三是土生土長的垱子嶺村人,常年在廣州生活。聽說家鄉生態環境發生了巨變,他從城市回到家鄉,在老宅上蓋起了2層小樓。他說:“老家變化真大,讓人住了不想走,我以后就回家鄉養老了。”
樹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如今,西峽縣各村以生態為底色,以產業為依托,大力發展農業觀光、農游采摘、民俗體驗等新業態,建成了木寨獼猴桃小鎮、愛情小鎮、石韻陡溝、水韻垱子嶺等一大批特色村莊,村莊越來越美,鄉村振興的路子越走越寬。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近年來,西峽縣陸續投資6.4億元,沿鸛河、雙龍河、丁河、丹水河等主要河流建設鄉鎮污水處理廠15個,鋪設污水管網198公里;投資3.1億元,開展“千村萬塘”整治和“四水同治”,整治坑塘500余座。
□本報記者 李運海 本報通訊員 劉禾
10月26日清晨,雨后的西峽縣回車鎮垱子嶺村薄霧籠罩,桂花的清香撲面而來。保潔員王國峰騎著保潔車,悠閑地行駛在村間小路上。
“擱以前下四五天大雨,村里的排水溝就滿了,到處是溢出的污水、垃圾,路過都得捂著鼻子。”回憶起以前雨后的樣子,王國峰印象十分深刻。他說,以前村里沒有污水管網,每家每戶沿著房子開一條排水溝,啥水都往路上流,夏天更是蚊蟲肆虐。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生活之本。西峽是一個山區縣,八山一水一分田,復雜的地形地貌和分散的群居結構給鄉村建設帶來不少困難,像垱子嶺村這樣污水地面淌、地頭流的情況并不少見。
“西峽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涵養區,保水質、護水源是底線工程,污水治理成為我們鄉村振興的第一場硬仗。”西峽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賈淑華說。
近年來,該縣陸續投資6.4億元,沿鸛河、雙龍河、丁河、丹水河等主要河流建設鄉鎮污水處理廠15個,鋪設污水管網198公里;投資3.1億元,開展“千村萬塘”整治和“四水同治”,整治坑塘500余座;投資5000余萬元,建設村組小型污水處理站、生態濕地74個,農村污水處理率達65%以上。
通過治理,農村污水橫流的局面得到徹底改善。“我們村1000多口人,先后建設了日處理能力100噸的污水廠1個,日處理能力30噸的微動力循環站2個,鋪設污水管網2.7公里,村里污水不見了,老百姓說現在回到村里,空氣都是甜的。”垱子嶺村黨支部書記王世平說。
村莊美了,外地游客也紛至沓來。“我種紫龍珠葡萄50多畝,往年都是拉著往外跑著賣。現在都是游客來采摘,今年的收入比往年多10萬元。”該村種植大戶邵紅偉說。
垱子嶺村的變化只是一個縮影。
在西峽縣五里橋鎮黃獅村的玉米地旁,有一個由柵欄圍起、種著花草的“小花園”。“可別小看這塊地,我們油坊組所有的污水處理靠的是這兒,幾百畝獼猴桃地的灌溉也靠這兒。”黃獅村黨支部書記張青云說。
原來,這塊“小花園”正是黃獅村處理生活污水的人工濕地,村里的污水通過管網匯進濕地,經過濕地自身的沉降和吸附功能,把污水變成符合農業灌溉標準的清水,美化又凈化,一舉兩得。
成為網紅打卡地的五里橋鎮土槽村“愛情小鎮”也是“坑塘治理+生態濕地”的杰作。作為西峽縣鄉村旅游的代表村,土槽村對坑塘進行整治,曾經的臭坑塘變成小湖泊,周圍群眾做起了“船老板”“掌柜的”,水上行船、岸邊野炊,生態治理實現了以水興業、以水聚財。
在西峽縣,與農村污水治理相配套的污水管網不僅改善了農村面貌,也讓衛生廁所得到大面積推廣。數據顯示,該縣5.8萬戶農戶由旱廁改為水沖式廁所,衛生廁所覆蓋率達到99.1%。
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后,鄉村成了“香餑餑”。65歲的王玉三是土生土長的垱子嶺村人,常年在廣州生活。聽說家鄉生態環境發生了巨變,他從城市回到家鄉,在老宅上蓋起了2層小樓。他說:“老家變化真大,讓人住了不想走,我以后就回家鄉養老了。”
樹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如今,西峽縣各村以生態為底色,以產業為依托,大力發展農業觀光、農游采摘、民俗體驗等新業態,建成了木寨獼猴桃小鎮、愛情小鎮、石韻陡溝、水韻垱子嶺等一大批特色村莊,村莊越來越美,鄉村振興的路子越走越寬。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