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重要講話
新聞中心首頁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闡釋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對于我們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偉大的民族,有著5000多年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文明,形成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價值觀念和文明體系。今天我們使用的漢字同甲骨文沒有根本區別,老子、孔子、孟子、莊子等先哲歸納的一些觀念也一直延續到現在。這種幾千年連貫發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見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幾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秉持“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精神,開啟了締造中華文明的偉大實踐。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以數千年大歷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互通有無、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制度創造,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正是源于中華文化“天下大同”的理念,致力于促進不同國家之間交流合作。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
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化干戈為玉帛”“國泰民安”等理念世代相傳。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600多年前鄭和下西洋率領的是當時世界最龐大的艦隊,帶去的是絲綢、茶葉和瓷器,而不是戰爭,沿途沒有占領一寸土地。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決定了中國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體制強加于人,決定了中國堅持合作、不搞對抗,決不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戰略安排進行了宏觀展望,明確了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發展目標。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我們要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5000多年發展史,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面向未來,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始終立足自身國情和實踐,從中華文明中汲取智慧,不斷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我們就一定能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人民日報評論員
(新華社北京6月5日電)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闡釋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對于我們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偉大的民族,有著5000多年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文明,形成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價值觀念和文明體系。今天我們使用的漢字同甲骨文沒有根本區別,老子、孔子、孟子、莊子等先哲歸納的一些觀念也一直延續到現在。這種幾千年連貫發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見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幾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秉持“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精神,開啟了締造中華文明的偉大實踐。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以數千年大歷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互通有無、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制度創造,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正是源于中華文化“天下大同”的理念,致力于促進不同國家之間交流合作。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
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化干戈為玉帛”“國泰民安”等理念世代相傳。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600多年前鄭和下西洋率領的是當時世界最龐大的艦隊,帶去的是絲綢、茶葉和瓷器,而不是戰爭,沿途沒有占領一寸土地。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決定了中國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體制強加于人,決定了中國堅持合作、不搞對抗,決不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戰略安排進行了宏觀展望,明確了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發展目標。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我們要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5000多年發展史,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面向未來,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始終立足自身國情和實踐,從中華文明中汲取智慧,不斷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我們就一定能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人民日報評論員
(新華社北京6月5日電)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