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首頁
編者按:誰的浮生過往,驚艷了今世年華?透過文物看中原歷史,穿越千年只為體驗一朝繁華。2023年5月份起,由河南省委網信辦主辦、大河網承辦的“閃耀吧!中華寶藏”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正式啟動,通過走進河南各地博物館,選取反映中原文明發展脈絡的代表性文物,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讓中華寶藏“活”起來、“火”起來。
大河網訊 《水滸傳》里的史進每日求王教頭點撥十八般武藝,一一從頭指教。在冷兵器時代,既有“十八般武藝”,又有“十八般兵器”之說。
在南宋華岳著兵書《翠微北征錄》中,記錄著包括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鞭、锏、杵、叉、耙頭、綿繩套索、白打(徒手格斗)等十八種兵器。
事實上,在中國,形形色色的奇門兵器達到百余種。這些冷兵器不僅是俠士、將領的戰斗伙伴,更是文明的見證。
“中華第一劍”竟然是鐵鑲玉
在冷兵器時代,最受歡迎的就是劍器。劍為百兵之首,提起劍,就不得不提到河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可以與越王勾踐劍相媲美的“中華第一劍”——玉柄鐵劍。
玉柄鐵劍是西周晚期的文物,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門峽市的虢季墓。
根據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人員王龍正的回憶,當年他是在虢季墓墓室的東南角發現了這把玉柄鐵劍,“一開始我只看到了一片小小的玉片。”隨著清理工作的展開,玉片逐漸過渡成一個圓柱狀的東西,上面還刻著花紋。“當我們繼續向下清理,就發現了鐵器部分,原來是鐵鑲在了玉器里面!”
據王龍正描述,雖然玉柄鐵劍如今整體斷裂,但剛被發現時,它的中間還是有很細很細的部分連在一起的,被裝在一個用皮革制成的劍鞘內,劍鞘與劍身被鐵銹粘連在一起,研究人員根據劍鞘殘存的痕跡猜測,劍身是被絲織品包裹著放入劍鞘的。
中國人工冶鐵的最早實例
如果仔細看這把劍,可以發現,劍體通長34.2厘米、柄長12.2厘米、劍身長22厘米,其最大的特點是由鐵質劍身、銅制劍芯和玉質劍柄組合而成。
這把劍以玉為柄,劍柄是和田青玉所鑄,筆直圓潤,像竹節一般有君子之風;以銅為芯,劍柄中部是空的,插有銅芯連接劍身;以鐵為身,經鑒定,玉柄鐵劍所用的鐵是一種叫作塊煉滲碳鋼的人工冶鐵。經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鑒定,“這是目前已知并經科學檢測認定的我國人工冶鐵的最早實例”。
在玉柄鐵劍被發現之前,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技術還是個謎,根據史料記載,商代曾用隕鐵制造兵器;到了漢代,鐵器才有了廣泛的應用。
生產力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在人們認識和探索的過程中完成的。金屬和玉是兩類截然不同的材質,生活在2000年前黃河流域的工匠們,卻能用精巧的構思和高超的工藝將金屬與玉完美結合,制成一件堪稱藝術品的實用兵器。玉柄鐵劍的出現,把中國冶鐵史向前推進了200年,也為歷史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線索,成就了我國冶鐵史上的“金玉良緣”。
河南“兵器庫”大揭秘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河南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無數的文明和傳奇。
玉柄鐵劍的出現證明西周時期人類已經會用鐵器鍛造冷兵器,但中國古代的冷兵器早在夏商時期便已出現,這點從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鄭州商城二里崗遺址和安陽殷墟等出土的文物就能夠得到印證,早在夏商時期,人類已經學會用青銅制作冷兵器并投入戰爭。
青銅戈——
車戰時代的致命武器
夏商周時期被稱為車戰時期,此時出現的冷兵器大多由青銅制成,比如適合車戰的戈、長柄青銅刀等,戈是裝備軍隊的主要格斗兵器。
于是,“干戈”一詞在漢語中可以代指所有軍事行動,而“金戈鐵馬”則是戰爭的代名詞。
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青銅戈,距今有三千多年歷史,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青銅戈,同時也是最早的青銅兵器。
車戰中,車士必須在兩車錯轂時才能使用各自的兵器交手。此時,戈從車旁橫伸過去,利于鉤殺。因此,青銅戈也被稱為車戰時代的致命武器。
多戈戟及鐏——
矛戈進階版之格斗利器
淘汰舊武器,研制出具有多元化的新武器,是提高戰斗力、贏得戰爭的關鍵。
春秋后期,隨著步兵和騎兵的出現,多作正面交鋒,橫勾式的戈就很難派上用場。于是,一種在鉤、啄之外又能刺的多功能武器——由戈和矛聯裝的戟就應運而生。
2002年,在河南平頂山葉縣許國國君墓出土的多戈戟及鐏便是戈和矛的升級版合體。
在戈的頭部安裝矛尖,變成了具有鉤啄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既可以進行車與車之間的戰斗,又可以對付對方迫近戰車的步兵。
婦好鉞——
一代女將的身份令牌
中國古代的冷兵器不僅在實用性方面表現出色,還在藝術性和文化意義上占有重要地位。如商代的青銅鉞,不僅是“劈兵”,還與王權和軍事權力緊密相連。
1976年,在安陽殷墟的一座高等級商墓中出土了兩件青銅鉞,這兩件青銅鉞,一件重9公斤,飾有虎食人紋,另一件重8.5公斤,飾有龍紋,兩件銅鉞均刻有“婦好”銘文。
“貞登婦好三千登旅萬,乎伐【羌】。”“令婦好比沚盛伐巴方。王共人乎婦好伐土方。貞王令婦好比侯告伐尸方。”這兩件青銅鉞的出土被認為是婦好領兵打仗的權力標志,據專家推測,當年婦好很可能執此大型銅鉞,向軍隊或敵軍展示商王室的權柄。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冷兵器的產生、發展和衰落都經歷了漫長的時期,從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再到鐵器時代,冷兵器積累下一部璀璨奪目的史冊,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智慧,訴說著刀槍劍戟、金戈鐵馬的赫赫戰績。(記者王怡瀟 實習生 徐慧慧)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編者按:誰的浮生過往,驚艷了今世年華?透過文物看中原歷史,穿越千年只為體驗一朝繁華。2023年5月份起,由河南省委網信辦主辦、大河網承辦的“閃耀吧!中華寶藏”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正式啟動,通過走進河南各地博物館,選取反映中原文明發展脈絡的代表性文物,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讓中華寶藏“活”起來、“火”起來。
大河網訊 《水滸傳》里的史進每日求王教頭點撥十八般武藝,一一從頭指教。在冷兵器時代,既有“十八般武藝”,又有“十八般兵器”之說。
在南宋華岳著兵書《翠微北征錄》中,記錄著包括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鞭、锏、杵、叉、耙頭、綿繩套索、白打(徒手格斗)等十八種兵器。
事實上,在中國,形形色色的奇門兵器達到百余種。這些冷兵器不僅是俠士、將領的戰斗伙伴,更是文明的見證。
“中華第一劍”竟然是鐵鑲玉
在冷兵器時代,最受歡迎的就是劍器。劍為百兵之首,提起劍,就不得不提到河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可以與越王勾踐劍相媲美的“中華第一劍”——玉柄鐵劍。
玉柄鐵劍是西周晚期的文物,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門峽市的虢季墓。
根據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人員王龍正的回憶,當年他是在虢季墓墓室的東南角發現了這把玉柄鐵劍,“一開始我只看到了一片小小的玉片。”隨著清理工作的展開,玉片逐漸過渡成一個圓柱狀的東西,上面還刻著花紋。“當我們繼續向下清理,就發現了鐵器部分,原來是鐵鑲在了玉器里面!”
據王龍正描述,雖然玉柄鐵劍如今整體斷裂,但剛被發現時,它的中間還是有很細很細的部分連在一起的,被裝在一個用皮革制成的劍鞘內,劍鞘與劍身被鐵銹粘連在一起,研究人員根據劍鞘殘存的痕跡猜測,劍身是被絲織品包裹著放入劍鞘的。
中國人工冶鐵的最早實例
如果仔細看這把劍,可以發現,劍體通長34.2厘米、柄長12.2厘米、劍身長22厘米,其最大的特點是由鐵質劍身、銅制劍芯和玉質劍柄組合而成。
這把劍以玉為柄,劍柄是和田青玉所鑄,筆直圓潤,像竹節一般有君子之風;以銅為芯,劍柄中部是空的,插有銅芯連接劍身;以鐵為身,經鑒定,玉柄鐵劍所用的鐵是一種叫作塊煉滲碳鋼的人工冶鐵。經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鑒定,“這是目前已知并經科學檢測認定的我國人工冶鐵的最早實例”。
在玉柄鐵劍被發現之前,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技術還是個謎,根據史料記載,商代曾用隕鐵制造兵器;到了漢代,鐵器才有了廣泛的應用。
生產力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在人們認識和探索的過程中完成的。金屬和玉是兩類截然不同的材質,生活在2000年前黃河流域的工匠們,卻能用精巧的構思和高超的工藝將金屬與玉完美結合,制成一件堪稱藝術品的實用兵器。玉柄鐵劍的出現,把中國冶鐵史向前推進了200年,也為歷史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線索,成就了我國冶鐵史上的“金玉良緣”。
河南“兵器庫”大揭秘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河南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無數的文明和傳奇。
玉柄鐵劍的出現證明西周時期人類已經會用鐵器鍛造冷兵器,但中國古代的冷兵器早在夏商時期便已出現,這點從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鄭州商城二里崗遺址和安陽殷墟等出土的文物就能夠得到印證,早在夏商時期,人類已經學會用青銅制作冷兵器并投入戰爭。
青銅戈——
車戰時代的致命武器
夏商周時期被稱為車戰時期,此時出現的冷兵器大多由青銅制成,比如適合車戰的戈、長柄青銅刀等,戈是裝備軍隊的主要格斗兵器。
于是,“干戈”一詞在漢語中可以代指所有軍事行動,而“金戈鐵馬”則是戰爭的代名詞。
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青銅戈,距今有三千多年歷史,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青銅戈,同時也是最早的青銅兵器。
車戰中,車士必須在兩車錯轂時才能使用各自的兵器交手。此時,戈從車旁橫伸過去,利于鉤殺。因此,青銅戈也被稱為車戰時代的致命武器。
多戈戟及鐏——
矛戈進階版之格斗利器
淘汰舊武器,研制出具有多元化的新武器,是提高戰斗力、贏得戰爭的關鍵。
春秋后期,隨著步兵和騎兵的出現,多作正面交鋒,橫勾式的戈就很難派上用場。于是,一種在鉤、啄之外又能刺的多功能武器——由戈和矛聯裝的戟就應運而生。
2002年,在河南平頂山葉縣許國國君墓出土的多戈戟及鐏便是戈和矛的升級版合體。
在戈的頭部安裝矛尖,變成了具有鉤啄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既可以進行車與車之間的戰斗,又可以對付對方迫近戰車的步兵。
婦好鉞——
一代女將的身份令牌
中國古代的冷兵器不僅在實用性方面表現出色,還在藝術性和文化意義上占有重要地位。如商代的青銅鉞,不僅是“劈兵”,還與王權和軍事權力緊密相連。
1976年,在安陽殷墟的一座高等級商墓中出土了兩件青銅鉞,這兩件青銅鉞,一件重9公斤,飾有虎食人紋,另一件重8.5公斤,飾有龍紋,兩件銅鉞均刻有“婦好”銘文。
“貞登婦好三千登旅萬,乎伐【羌】。”“令婦好比沚盛伐巴方。王共人乎婦好伐土方。貞王令婦好比侯告伐尸方。”這兩件青銅鉞的出土被認為是婦好領兵打仗的權力標志,據專家推測,當年婦好很可能執此大型銅鉞,向軍隊或敵軍展示商王室的權柄。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冷兵器的產生、發展和衰落都經歷了漫長的時期,從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再到鐵器時代,冷兵器積累下一部璀璨奪目的史冊,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智慧,訴說著刀槍劍戟、金戈鐵馬的赫赫戰績。(記者王怡瀟 實習生 徐慧慧)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