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頻道
資源枯竭城市如何走出因資源而興、因資源而衰的怪圈?有“煤城”之稱的焦作,把發展目光從地下轉移到地上,走出了一條分步轉軌的路子。
作為“百年煤城”,焦作曾經多年享受豐富資源帶來的發展“紅利”,同時也背上了傳統產業基礎過大的沉重“包袱”。隨著資源枯竭,原有發展路徑和模式逐步落伍,產業結構不優、發展路徑不新、新賽道不多等問題愈發突出,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在“黑”與“綠”的變換中,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焦作,走出了一條成功轉型之路。結構更優,底色更綠,質量更高。焦作被列為國家首批資源枯竭城市轉型試點,連續兩年受到國務院辦公廳“真抓實干、成效明顯”督查激勵。
錨定“兩個確保”,我市持續實施“十大戰略”、推進“十大建設”,聚焦創新引領,聚焦工業強市,聚焦產業興城,聚焦民生幸福,把穩增長與調結構緊密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獨具焦作特色的轉型道路。
撬動能,闖新路,接續產業強筋壯骨。城市轉型過程中,“焦作造”跑出從制造到創造的“加速度”,駛上新賽道。創新實踐中,焦作工業精彩“變臉”,龍佰集團、多氟多、中原內配、和興化工、隆豐皮草……一批批“高大上”的焦作制造,漂洋過海,從焦作走向世界,叫板行業巨頭。
我市以大企業集團牽引工業轉型升級,煤炭等采礦業占工業比重由原來的超過90%降到了2%以下;三次產業結構由2013年的7.9∶67.5∶24.7,調整為2023年的6.0∶38.6∶55.4;三大千億級主導產業集群工業增加值占全市規上工業的64.5%,獲評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持續推動創新突破和融合應用有機結合,焦作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24.7%、57%,全市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8.2%。超硬材料產業集群入選省先進制造業集群,新能源汽車儲能裝置制造產業集群成功創建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
創新“突圍”,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面對資源枯竭難題,焦作創新“突圍”,破除機制障礙,搭建創新平臺,協同要素投入,優化產業布局,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要素鏈、制度鏈“五鏈耦合”,在創新逆襲中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以科技創新破瓶頸,激發城市轉型發展活力。焦作強力實施“345”創新行動,全市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居河南省“第一方陣”。
聚焦創建國家創新城市目標,焦作相繼出臺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全面構建科技創新、科技創業、科技金融“三位一體”的創新生態體系。全市規上工業研發支出居全省第一位,“四有”研發活動覆蓋率達71.9%,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達7.5%,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55.8%,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升。
堅持把創新平臺作為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重要力量,我市構建形成從戰略平臺到技術平臺、服務平臺,從應用基礎研究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的全鏈條高水平創新平臺方陣,累計創建各類科技型企業1309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74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680家,規上制造業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
堅持把人才作為引領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焦作深入實施“英才計劃”“院士團隊項目進焦作”“千博萬碩聚焦作”引才行動,柔性引進人才高層次科技人才達3792人,人才密度躋身全省“第一方陣”。積極對接企業技術需求,持續開展“院(校)地科技合作”大會等活動,313家規上企業與全國260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關系,發布企業需求400多項和最新科技成果1500項,技術成交額連續三年穩居全省前五位。
(記者 孫國利)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資源枯竭城市如何走出因資源而興、因資源而衰的怪圈?有“煤城”之稱的焦作,把發展目光從地下轉移到地上,走出了一條分步轉軌的路子。
作為“百年煤城”,焦作曾經多年享受豐富資源帶來的發展“紅利”,同時也背上了傳統產業基礎過大的沉重“包袱”。隨著資源枯竭,原有發展路徑和模式逐步落伍,產業結構不優、發展路徑不新、新賽道不多等問題愈發突出,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在“黑”與“綠”的變換中,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焦作,走出了一條成功轉型之路。結構更優,底色更綠,質量更高。焦作被列為國家首批資源枯竭城市轉型試點,連續兩年受到國務院辦公廳“真抓實干、成效明顯”督查激勵。
錨定“兩個確保”,我市持續實施“十大戰略”、推進“十大建設”,聚焦創新引領,聚焦工業強市,聚焦產業興城,聚焦民生幸福,把穩增長與調結構緊密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獨具焦作特色的轉型道路。
撬動能,闖新路,接續產業強筋壯骨。城市轉型過程中,“焦作造”跑出從制造到創造的“加速度”,駛上新賽道。創新實踐中,焦作工業精彩“變臉”,龍佰集團、多氟多、中原內配、和興化工、隆豐皮草……一批批“高大上”的焦作制造,漂洋過海,從焦作走向世界,叫板行業巨頭。
我市以大企業集團牽引工業轉型升級,煤炭等采礦業占工業比重由原來的超過90%降到了2%以下;三次產業結構由2013年的7.9∶67.5∶24.7,調整為2023年的6.0∶38.6∶55.4;三大千億級主導產業集群工業增加值占全市規上工業的64.5%,獲評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持續推動創新突破和融合應用有機結合,焦作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24.7%、57%,全市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8.2%。超硬材料產業集群入選省先進制造業集群,新能源汽車儲能裝置制造產業集群成功創建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
創新“突圍”,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面對資源枯竭難題,焦作創新“突圍”,破除機制障礙,搭建創新平臺,協同要素投入,優化產業布局,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要素鏈、制度鏈“五鏈耦合”,在創新逆襲中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以科技創新破瓶頸,激發城市轉型發展活力。焦作強力實施“345”創新行動,全市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居河南省“第一方陣”。
聚焦創建國家創新城市目標,焦作相繼出臺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全面構建科技創新、科技創業、科技金融“三位一體”的創新生態體系。全市規上工業研發支出居全省第一位,“四有”研發活動覆蓋率達71.9%,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達7.5%,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55.8%,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升。
堅持把創新平臺作為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重要力量,我市構建形成從戰略平臺到技術平臺、服務平臺,從應用基礎研究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的全鏈條高水平創新平臺方陣,累計創建各類科技型企業1309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74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680家,規上制造業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
堅持把人才作為引領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焦作深入實施“英才計劃”“院士團隊項目進焦作”“千博萬碩聚焦作”引才行動,柔性引進人才高層次科技人才達3792人,人才密度躋身全省“第一方陣”。積極對接企業技術需求,持續開展“院(校)地科技合作”大會等活動,313家規上企業與全國260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關系,發布企業需求400多項和最新科技成果1500項,技術成交額連續三年穩居全省前五位。
(記者 孫國利)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