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專題
中秋臨近,位于廣西梧州市的一家廣西非遺美食體驗店“大東月餅”連日來銷售火熱。五仁叉燒月餅柔軟清香,蓮蓉蛋黃月餅香甜細膩,皮薄餡豐、色澤金黃的各色月餅不僅“圈粉”本地人,還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領略了這一方的嶺南風情,還想把這一口傳統的‘非遺’味道帶回家。”來自江蘇的游客何依云說。
據介紹,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自2022年以來評選出2批共106家廣西非遺形象體驗店和125家廣西非遺美食體驗店,旨在提升廣西非遺項目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煥發時代活力。
梧州月餅制作技藝于2020年入選第八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現在市場上對非遺產品的認可度很高,各部門對非遺的推廣力度很大,線上線下的活動也很多。”該項非遺的保護單位梧州大東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覃龍劍說,今年公司“非遺月餅”的訂單較去年增長超過20%。
“三月三”“劉三姐”等民族特色文化品牌,銅鼓、壯錦、風雨橋、干欄建筑等民族文化瑰寶……廣西地處祖國南疆,壯、漢、瑤、苗、侗等12個世居民族融合聚居,孕育出內容豐富、底蘊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廣西從培養傳承人、舉辦豐富節慶活動、培育產業發展等多方面入手,促進傳統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
據統計,廣西現有70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115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71項,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838項,“壯族霜降節”“六堡茶制作技藝”“瑤族油茶習俗”等3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壯錦與云錦、蜀錦、宋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歷史可追溯至漢代。2006年,壯族織錦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壯族織錦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譚湘光20多年前在家鄉廣西賓陽縣創辦的“湘光織錦坊”,今年也掛上了“廣西非遺形象體驗店”的牌子,成為當地非遺旅游與研學的熱門“打卡點”。
走進這家體驗店,色彩斑斕的各式壯錦制品映入眼簾,有大幅壁掛、成套服飾,還有箱包和擺件等。一臺古樸的傳統織綿竹籠機擺放在店內最顯眼處。經緯交織,通經斷緯,在譚湘光熟練操作下,多彩紗線化作文樣精美的壯錦。
“我帶著這臺竹籠機到過很多地方,包括自治區內外的博物館、國內外的展覽活動現場等。”譚湘光說,為了做好這項非遺的保護、傳承與創新,她帶著團隊對壯錦織造的工藝設計、文樣配色、生產方式等進行創新,讓更多的壯錦工藝品、文創產品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郭勇介紹,下一步,廣西將繼續加強對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精準化、精細化評估和動態管理,并遴選第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預備名錄,推動非遺工坊、傳統工藝工作站、非遺項目傳承基地、非遺研學基地等非遺保護和展示的平臺建設,切實推進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記者黃凱瑩、陳一帆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中秋臨近,位于廣西梧州市的一家廣西非遺美食體驗店“大東月餅”連日來銷售火熱。五仁叉燒月餅柔軟清香,蓮蓉蛋黃月餅香甜細膩,皮薄餡豐、色澤金黃的各色月餅不僅“圈粉”本地人,還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領略了這一方的嶺南風情,還想把這一口傳統的‘非遺’味道帶回家。”來自江蘇的游客何依云說。
據介紹,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自2022年以來評選出2批共106家廣西非遺形象體驗店和125家廣西非遺美食體驗店,旨在提升廣西非遺項目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煥發時代活力。
梧州月餅制作技藝于2020年入選第八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現在市場上對非遺產品的認可度很高,各部門對非遺的推廣力度很大,線上線下的活動也很多。”該項非遺的保護單位梧州大東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覃龍劍說,今年公司“非遺月餅”的訂單較去年增長超過20%。
“三月三”“劉三姐”等民族特色文化品牌,銅鼓、壯錦、風雨橋、干欄建筑等民族文化瑰寶……廣西地處祖國南疆,壯、漢、瑤、苗、侗等12個世居民族融合聚居,孕育出內容豐富、底蘊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廣西從培養傳承人、舉辦豐富節慶活動、培育產業發展等多方面入手,促進傳統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
據統計,廣西現有70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115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71項,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838項,“壯族霜降節”“六堡茶制作技藝”“瑤族油茶習俗”等3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壯錦與云錦、蜀錦、宋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歷史可追溯至漢代。2006年,壯族織錦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壯族織錦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譚湘光20多年前在家鄉廣西賓陽縣創辦的“湘光織錦坊”,今年也掛上了“廣西非遺形象體驗店”的牌子,成為當地非遺旅游與研學的熱門“打卡點”。
走進這家體驗店,色彩斑斕的各式壯錦制品映入眼簾,有大幅壁掛、成套服飾,還有箱包和擺件等。一臺古樸的傳統織綿竹籠機擺放在店內最顯眼處。經緯交織,通經斷緯,在譚湘光熟練操作下,多彩紗線化作文樣精美的壯錦。
“我帶著這臺竹籠機到過很多地方,包括自治區內外的博物館、國內外的展覽活動現場等。”譚湘光說,為了做好這項非遺的保護、傳承與創新,她帶著團隊對壯錦織造的工藝設計、文樣配色、生產方式等進行創新,讓更多的壯錦工藝品、文創產品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郭勇介紹,下一步,廣西將繼續加強對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精準化、精細化評估和動態管理,并遴選第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預備名錄,推動非遺工坊、傳統工藝工作站、非遺項目傳承基地、非遺研學基地等非遺保護和展示的平臺建設,切實推進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記者黃凱瑩、陳一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