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專題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對新時代如何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進行了全方位、深層次思考,明確提出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為新時代新征程傳承發展中華文化作出科學指導。今天,黨建網梳理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部分相關重要論述,邀您一起學習體會。
堅定文化自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
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會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不同文明。我講過,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明5000多年綿延不斷、經久不衰,在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這是我們區別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鑄就了中華民族博采眾長的文化自信。
——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的講話
我多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脊殴ぷ魇且豁椫匾幕聵I,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歷史文化領域的斗爭會長期存在,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考古工作,用事實回擊對中華民族歷史的各種歪曲污蔑,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2020年9月28日,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自信才能自強。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養成昂揚向上的風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態。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秉持開放包容,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
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腳下這塊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文藝才能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正所謂“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創作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又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秀作品,讓我國文藝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屹立于世。
——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
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要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2年5月27日,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也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志。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就得益于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秉持開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無論是對內提升先進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還是對外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都離不開融通中外、貫通古今。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堅持守正創新,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
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融通各種資源,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既向前看、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又向后看、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中國文化歷來推崇“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陳陳相因談不上傳承,割斷血脈、憑空虛造不能算創新。要把握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
——2021年12月14日,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
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新時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須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對新時代如何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進行了全方位、深層次思考,明確提出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為新時代新征程傳承發展中華文化作出科學指導。今天,黨建網梳理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部分相關重要論述,邀您一起學習體會。
堅定文化自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
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會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不同文明。我講過,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明5000多年綿延不斷、經久不衰,在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這是我們區別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鑄就了中華民族博采眾長的文化自信。
——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的講話
我多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歷史文化領域的斗爭會長期存在,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考古工作,用事實回擊對中華民族歷史的各種歪曲污蔑,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2020年9月28日,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自信才能自強。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養成昂揚向上的風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態。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秉持開放包容,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
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腳下這塊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文藝才能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正所謂“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創作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又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秀作品,讓我國文藝以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屹立于世。
——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
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要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2年5月27日,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也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志。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就得益于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秉持開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無論是對內提升先進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還是對外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都離不開融通中外、貫通古今。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堅持守正創新,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
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融通各種資源,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既向前看、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又向后看、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中國文化歷來推崇“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陳陳相因談不上傳承,割斷血脈、憑空虛造不能算創新。要把握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
——2021年12月14日,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
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新時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須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