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專題
學而時“研”之,不亦說乎!
歷史悠久的懷川,是最好的研學課堂。
赴一場博物館的千年之約,加入“博物館群”,和文物進行一場“走心”的對話;到西大井1919去探尋“特別能戰斗”的精神之源,聆聽古老煤礦的“紅色回響”;在沁陽神農陶創意園沐蘭湯、做香囊,沐浴傳統文化的異香;走進森林動物園,擁抱大自然,奔赴一場“西游夢幻”之旅;到全國唯一的“中國黃河文化之鄉”觀大河湯湯,觸摸中華民族治黃、祭黃、用黃的精神脊梁……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端午假期,來自天南海北的朋友在焦作觀山觀水之余,靜心品味“博物館群”“紅色西大井”“黑陶文化茶服秀”“游武陟、讀黃河”“愛護動物、擁抱自然”五場端午旅游的精品研學之“樂”,讓孩子盡情暢享節日歡樂,擁抱詩與遠方,在研學中找尋懷川文化之光。
焦作端午研學,不可不研,不可不學!
研學焦作博物館
千年時光猶可追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
剛剛過去的端午,不少青少年打卡焦作“博物館群”,在博物館藏品穿越的千年時光里,去發現、去欣賞。
在市博物館,一座座精美絕倫的陶倉樓里,有焦作曾經的人間煙火;一件件氣度不凡的館藏品中,記錄著山陽城滄海桑田的萬千氣象。
當博物館遇到端午,系五彩繩,做香囊,互道一聲端午安康,成為研學游里最奇妙的端午體驗。當然,嘗試一把木版拓印,把“陶倉樓”帶回家;穿一身唯美漢服,感受漢風雅韻,認識“華夏衣冠”,沉浸式體驗文物華彩,也能找到“一夢千年”的奇幻感覺。
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端午期間,焦作市博物館持續開展免費漢服體驗、木版拓印、古潮投壺、二胡演奏、定時漢服講解等多項活動,還推出了“一舉高中 前程似錦”書畫活動、端午節互動打卡、DIY五彩繩、射五毒游戲以及有獎知識競答等活動,眾多活動吸引市民朋友們前來館內參觀游玩,尤其是投壺、拓印活動給孩子們帶來了不一樣的體驗,二胡演奏也吸引家長和孩子駐足欣賞。到館的游客都免費領取到五彩繩一條,大家手戴五彩繩,身穿漢服,在博物館內感受到了濃濃的端午節氣息。除了線下館內活動,該館還在微信公眾號開設了端午節知識科普專欄,假期里通過不同方式給家長和孩子帶來更多的研學體驗。
據市博物館統計,焦作市博物館端午參觀達12805人次;開展專題直播3場,線上觀看人數5.35萬,實現了突破。
在焦作,每一座博物館都獨具特色,讓研學體驗與“粽”不同。
端午節這天,焦作的陳先生帶著孩子到沁陽市博物館,鄭重地將許愿簽掛在館內的銀杏樹上,許下了關于生活、關于理想的美好心愿。
在當日舉辦的“粽葉飄香 濃情游園會”上,該館推出一系列蘊含傳統文化的活動及游戲,還為研學游客提供了100份端午許愿簽。在精心策劃的《東方之美——館藏精品瓷器文物圖片展》中,廣大游客通過圖片欣賞了解沁陽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走入”沁陽古老的時光。
端午節當天,焦作近代工業遺產博物館也開展了一場別具一格的“夏日舸競逐·趣味迎端午”親子研學活動,10組家庭20余人到館參與研學活動。工作人員帶領家長和孩子們參觀了基本陳列:豐碑——“特別能戰斗”焦作工人階級的奮斗史篇,聆聽焦作近代工業和焦作近代城市發展的歷史。該館還準備了親子拼裝龍舟、射五毒、知識競答等活動,帶領觀眾深入了解端午傳統文化知識。
“文物會說話,通過逛博物館,我了解到古人的生活方式、了解了古老的山陽文化,受益匪淺。”參加端午研學的學生郭宇說。
研學黃河文化
聆聽大河湯湯
“懸河頭、華北軸、百川口、萬古流”。于黃河之濱有著獨特地理位置的武陟,是黃河文化沉淀積累的九曲十八彎之中,無可替代的文化萌生之地,不可或缺的文化滋養之地,獨一無二的文化記憶之地,飛揚夢想的文化傳承之地。
端午這個小長假,市民李慕和家人到武陟研學,學習黃河文化,傳承黃河文明,感受中國唯一黃河文化之鄉的獨特魅力。
“夢回千年時光,共享歷史之韻。武陟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3000多年的建城史,行走武陟,可以領略武王會盟諸侯、興師伐紂的意氣風發,可以遠眺萬里黃河第一觀翅檐飛空的恢宏氣勢,還可以與‘竹林七賢’中的山濤、向秀,來一次跨越千年的‘時空對話’。”
端午節這天,市民王曉在嘉應觀參加研學游,聽到這段震撼人心的宣傳語,他覺得來武陟來對了!王曉和家人與千年治黃文化來了一次觸及靈魂的深入交流。
“我欣賞到了仲夏的鄉野之美,感受了黃河號子的鏗鏘激昂、黃河泥塤的渾厚悠揚,還趕上了千人砂鍋宴,吃上了醇香四溢的武陟砂鍋,喝上了地地道道的武陟油茶。真是品味不一樣的風土人情,感受不一樣的人間煙火。”王曉說。
大河湯湯,萬年流淌。
王曉說,這一天的武陟研學,讓他重新認識了黃河,感受到了大河文明的無窮力量。
研學煤礦文化
感受奇幻力量
“紅色西大井”,堪稱中國近代煤炭工業的“活化石”。這座工人運動的“紅色堡壘”,在百年歲月中歷經“黑色印象”到“綠色主題”再到“紅色記憶”的蝶變重生,是廣大青少年的重點研學目的地。
端午期間,不少學生到這里研學,他們探秘煤炭起源,探尋“特別能戰斗”精神的形成、賡續與傳承,與西大井的1919,來一場跨越百年的約會。
到此參加研學活動的小朋友李梓涵說,那老建筑上的爬山虎,那瑞豐路上的“鐘馗嫁妹”“蝸牛之夢”等雕塑,還有院內的老礦工報欄都很有年代感、工業范兒,都很親切,這“大井小巷”煙火氣很足,他很喜歡這里。
在焦作日報關于西大井研學游的短視頻評論區,江蘇網友孔原留言:“西大井是我走到任何地方都難以忘卻的故鄉,那是我生命的根源,更是父親母親為之奉獻一生的地方。盡管我現在離你千里之外,但我的心一直守望著你,愿你經過歲月的沉淀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備受遠方游子牽掛的西大井1919文旅景區,在端午期間共接待游客2.56萬人次,成為研學游的熱門目的地。
穿漢服、點雄黃、沐蘭湯、系彩繩、做香囊,在沁陽神農陶創意園,小朋友們現場體驗制陶的過程和樂趣,過節的儀式感拉滿。小朋友李詩萌說:“很喜歡中國傳統文化,體驗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魅力,感覺很棒!”
端午期間,我市還開展了“愛護動物、擁抱自然”主題研學活動。在森林動物園,小朋友們白天逛動物園,暢游森林氧吧,晚上則沉浸式體驗《西游奇幻記》實景演繹,孩子們在大自然中親近動物、擁抱經典。
不可不來的焦作,不可不參加的研學,不可不觸摸的懷川文化之光。
端午假期,“焦作旅游不可不參加的五場端午精品研學”,讓收藏在場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隨著一場場精品主題研學活動“活”起來、“火”起來。
數據顯示,端午假期,這五場精品主題研學活動為文旅市場添彩助燃,吸引近2萬大中小學生及游客學于旅程、樂于旅程。他們“行走山陽、讀懂焦作”,在“知與行”中共同實現學習知識與成長鍛煉的完美統一,在“詩與遠方”中讀懂焦作,實現自我提升,也感悟到了懷川大地歷經歲月沉淀的文化之光。
做精做優“第二課堂”
端午假期,與焦作山水游同樣火出圈的還有焦作研學游,我市精心打造的五條研學游路線備受追捧,近2萬名大中小學生及游客行走山陽,品味懷川文化。這也讓我市塑造研學游品牌更有底氣和信心。
打造研學游品牌,我市具有天然稟賦。“博物館群”“紅色西大井”“黑陶文化茶服秀”“游武陟、讀黃河”“愛護動物、擁抱自然”……一系列收藏在場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是我們家門口很有價值的“第二課堂”,都能讓孩子們受益匪淺。
一手好牌要打好,要在做精做優上下功夫,讓學和游形成“1+1>2”的效應。這離不開優質內容的開發,社會資源的支持。如何讓研學游迸發出更大潛力?進一步挖掘我市的歷史文化、紅色景點、非遺特色等優質內容是題中之義。精耕細作,讓研學游為孩子們打造出一個寓教于樂的成長環境,同時成為我市新的文旅增長點。
(記者 馮新瑞 趙改玲 賈藍 宋崇飛)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學而時“研”之,不亦說乎!
歷史悠久的懷川,是最好的研學課堂。
赴一場博物館的千年之約,加入“博物館群”,和文物進行一場“走心”的對話;到西大井1919去探尋“特別能戰斗”的精神之源,聆聽古老煤礦的“紅色回響”;在沁陽神農陶創意園沐蘭湯、做香囊,沐浴傳統文化的異香;走進森林動物園,擁抱大自然,奔赴一場“西游夢幻”之旅;到全國唯一的“中國黃河文化之鄉”觀大河湯湯,觸摸中華民族治黃、祭黃、用黃的精神脊梁……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端午假期,來自天南海北的朋友在焦作觀山觀水之余,靜心品味“博物館群”“紅色西大井”“黑陶文化茶服秀”“游武陟、讀黃河”“愛護動物、擁抱自然”五場端午旅游的精品研學之“樂”,讓孩子盡情暢享節日歡樂,擁抱詩與遠方,在研學中找尋懷川文化之光。
焦作端午研學,不可不研,不可不學!
研學焦作博物館
千年時光猶可追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
剛剛過去的端午,不少青少年打卡焦作“博物館群”,在博物館藏品穿越的千年時光里,去發現、去欣賞。
在市博物館,一座座精美絕倫的陶倉樓里,有焦作曾經的人間煙火;一件件氣度不凡的館藏品中,記錄著山陽城滄海桑田的萬千氣象。
當博物館遇到端午,系五彩繩,做香囊,互道一聲端午安康,成為研學游里最奇妙的端午體驗。當然,嘗試一把木版拓印,把“陶倉樓”帶回家;穿一身唯美漢服,感受漢風雅韻,認識“華夏衣冠”,沉浸式體驗文物華彩,也能找到“一夢千年”的奇幻感覺。
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端午期間,焦作市博物館持續開展免費漢服體驗、木版拓印、古潮投壺、二胡演奏、定時漢服講解等多項活動,還推出了“一舉高中 前程似錦”書畫活動、端午節互動打卡、DIY五彩繩、射五毒游戲以及有獎知識競答等活動,眾多活動吸引市民朋友們前來館內參觀游玩,尤其是投壺、拓印活動給孩子們帶來了不一樣的體驗,二胡演奏也吸引家長和孩子駐足欣賞。到館的游客都免費領取到五彩繩一條,大家手戴五彩繩,身穿漢服,在博物館內感受到了濃濃的端午節氣息。除了線下館內活動,該館還在微信公眾號開設了端午節知識科普專欄,假期里通過不同方式給家長和孩子帶來更多的研學體驗。
據市博物館統計,焦作市博物館端午參觀達12805人次;開展專題直播3場,線上觀看人數5.35萬,實現了突破。
在焦作,每一座博物館都獨具特色,讓研學體驗與“粽”不同。
端午節這天,焦作的陳先生帶著孩子到沁陽市博物館,鄭重地將許愿簽掛在館內的銀杏樹上,許下了關于生活、關于理想的美好心愿。
在當日舉辦的“粽葉飄香 濃情游園會”上,該館推出一系列蘊含傳統文化的活動及游戲,還為研學游客提供了100份端午許愿簽。在精心策劃的《東方之美——館藏精品瓷器文物圖片展》中,廣大游客通過圖片欣賞了解沁陽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走入”沁陽古老的時光。
端午節當天,焦作近代工業遺產博物館也開展了一場別具一格的“夏日舸競逐·趣味迎端午”親子研學活動,10組家庭20余人到館參與研學活動。工作人員帶領家長和孩子們參觀了基本陳列:豐碑——“特別能戰斗”焦作工人階級的奮斗史篇,聆聽焦作近代工業和焦作近代城市發展的歷史。該館還準備了親子拼裝龍舟、射五毒、知識競答等活動,帶領觀眾深入了解端午傳統文化知識。
“文物會說話,通過逛博物館,我了解到古人的生活方式、了解了古老的山陽文化,受益匪淺。”參加端午研學的學生郭宇說。
研學黃河文化
聆聽大河湯湯
“懸河頭、華北軸、百川口、萬古流”。于黃河之濱有著獨特地理位置的武陟,是黃河文化沉淀積累的九曲十八彎之中,無可替代的文化萌生之地,不可或缺的文化滋養之地,獨一無二的文化記憶之地,飛揚夢想的文化傳承之地。
端午這個小長假,市民李慕和家人到武陟研學,學習黃河文化,傳承黃河文明,感受中國唯一黃河文化之鄉的獨特魅力。
“夢回千年時光,共享歷史之韻。武陟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3000多年的建城史,行走武陟,可以領略武王會盟諸侯、興師伐紂的意氣風發,可以遠眺萬里黃河第一觀翅檐飛空的恢宏氣勢,還可以與‘竹林七賢’中的山濤、向秀,來一次跨越千年的‘時空對話’。”
端午節這天,市民王曉在嘉應觀參加研學游,聽到這段震撼人心的宣傳語,他覺得來武陟來對了!王曉和家人與千年治黃文化來了一次觸及靈魂的深入交流。
“我欣賞到了仲夏的鄉野之美,感受了黃河號子的鏗鏘激昂、黃河泥塤的渾厚悠揚,還趕上了千人砂鍋宴,吃上了醇香四溢的武陟砂鍋,喝上了地地道道的武陟油茶。真是品味不一樣的風土人情,感受不一樣的人間煙火。”王曉說。
大河湯湯,萬年流淌。
王曉說,這一天的武陟研學,讓他重新認識了黃河,感受到了大河文明的無窮力量。
研學煤礦文化
感受奇幻力量
“紅色西大井”,堪稱中國近代煤炭工業的“活化石”。這座工人運動的“紅色堡壘”,在百年歲月中歷經“黑色印象”到“綠色主題”再到“紅色記憶”的蝶變重生,是廣大青少年的重點研學目的地。
端午期間,不少學生到這里研學,他們探秘煤炭起源,探尋“特別能戰斗”精神的形成、賡續與傳承,與西大井的1919,來一場跨越百年的約會。
到此參加研學活動的小朋友李梓涵說,那老建筑上的爬山虎,那瑞豐路上的“鐘馗嫁妹”“蝸牛之夢”等雕塑,還有院內的老礦工報欄都很有年代感、工業范兒,都很親切,這“大井小巷”煙火氣很足,他很喜歡這里。
在焦作日報關于西大井研學游的短視頻評論區,江蘇網友孔原留言:“西大井是我走到任何地方都難以忘卻的故鄉,那是我生命的根源,更是父親母親為之奉獻一生的地方。盡管我現在離你千里之外,但我的心一直守望著你,愿你經過歲月的沉淀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備受遠方游子牽掛的西大井1919文旅景區,在端午期間共接待游客2.56萬人次,成為研學游的熱門目的地。
穿漢服、點雄黃、沐蘭湯、系彩繩、做香囊,在沁陽神農陶創意園,小朋友們現場體驗制陶的過程和樂趣,過節的儀式感拉滿。小朋友李詩萌說:“很喜歡中國傳統文化,體驗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魅力,感覺很棒!”
端午期間,我市還開展了“愛護動物、擁抱自然”主題研學活動。在森林動物園,小朋友們白天逛動物園,暢游森林氧吧,晚上則沉浸式體驗《西游奇幻記》實景演繹,孩子們在大自然中親近動物、擁抱經典。
不可不來的焦作,不可不參加的研學,不可不觸摸的懷川文化之光。
端午假期,“焦作旅游不可不參加的五場端午精品研學”,讓收藏在場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隨著一場場精品主題研學活動“活”起來、“火”起來。
數據顯示,端午假期,這五場精品主題研學活動為文旅市場添彩助燃,吸引近2萬大中小學生及游客學于旅程、樂于旅程。他們“行走山陽、讀懂焦作”,在“知與行”中共同實現學習知識與成長鍛煉的完美統一,在“詩與遠方”中讀懂焦作,實現自我提升,也感悟到了懷川大地歷經歲月沉淀的文化之光。
做精做優“第二課堂”
端午假期,與焦作山水游同樣火出圈的還有焦作研學游,我市精心打造的五條研學游路線備受追捧,近2萬名大中小學生及游客行走山陽,品味懷川文化。這也讓我市塑造研學游品牌更有底氣和信心。
打造研學游品牌,我市具有天然稟賦。“博物館群”“紅色西大井”“黑陶文化茶服秀”“游武陟、讀黃河”“愛護動物、擁抱自然”……一系列收藏在場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是我們家門口很有價值的“第二課堂”,都能讓孩子們受益匪淺。
一手好牌要打好,要在做精做優上下功夫,讓學和游形成“1+1>2”的效應。這離不開優質內容的開發,社會資源的支持。如何讓研學游迸發出更大潛力?進一步挖掘我市的歷史文化、紅色景點、非遺特色等優質內容是題中之義。精耕細作,讓研學游為孩子們打造出一個寓教于樂的成長環境,同時成為我市新的文旅增長點。
(記者 馮新瑞 趙改玲 賈藍 宋崇飛)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