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專題
王玉泉。
掃描二維碼
看相關視頻
4月25日,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焦作日報》金牌讀者王玉泉來到解放區都市花園小區一處爬滿葡萄藤蔓的長廊下,與記者一起翻看一張張泛黃的報紙,追憶小城故事,回味青蔥歲月。
1977年參加工作后,因為喜愛文學創作,王玉泉邊工作邊學習,參加了專科、本科教育,修完了研究生課程。1983年,《焦作日報》復刊,他與這張報紙結下了不解之緣,認真研讀《焦作日報》副刊《山陽城》版上的文學作品,學寫作,交朋友,經風雨,受磨煉,養成了嚴謹細致的文風,提升了文學創作能力。在王玉泉看來,《焦作日報》是文學青年的精神家園。
1985年11月5日,《焦作日報》刊發了王玉泉的散文詩《晨讀的少女》,這篇處女作為他敲開了文學殿堂的大門。從此幾十年如一日,他辛勤筆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謳歌真善美,弘揚正能量,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鄭州、新鄉、焦作等地媒體發表作品百余篇,如愿成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從縣城到市區,工作崗位的變化絲毫不影響他對《焦作日報》的喜愛。他說,這份報紙陶冶情操、滋養心靈,感謝焦作日報社的編輯老師幫他圓了文學夢。
幸福不僅在于實現追求的目標,更在于追夢的旅程。20世紀80年代是文學夢爆棚的時代。當看到自己的作品變成報刊上的文字,一種巨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他記得,為了拜師學藝,三四個年輕人,一人一輛自行車,從博愛騎行到市區,十幾公里樂此不疲;為參加熱風文學社的活動,幾個人搭乘一輛面包車,一路大雪紛飛、銀裝素裹,車燈一照,宛如電影《今夜有暴風雪》的場景。
王玉泉寫文章,用心用情,寫到動情處,也會唏噓不已、傷感流淚。為寫好一篇人物通訊,他曾經三天三夜沒有合眼,晚上打來飯菜放在桌上,等想起來吃已是第二天清晨。他牽頭撰寫的調研文章,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批示,多篇文稿被錄入知網數據庫。
1996年,省委組織部推出全國鄉鎮黨委書記的榜樣吳金印典型事跡,安排王玉泉牽頭采訪。歷經幾天幾夜深入采訪,他夙夜難眠,挑燈夜戰,用汗水、淚水凝成《太行公仆——記衛輝市委副書記兼唐莊鄉黨委書記吳金印》一文。妻子在幫他抄寫時,也被感動流下熱淚。最終,這篇通訊在省委組織部部刊發表,為新華社記者組團采訪報道提供了豐富翔實的素材。他說,通過采訪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自己的心靈得以凈化,思想境界得到升華。
成長之路不會一帆風順,王玉泉亦是如此。寫作初期,他訂閱許多文學報刊,研究作品立意構思、語言表達。遇到觸動心靈、引發共情的作品,他愛不釋手,反復揣摩,剪貼成冊,學以致用。他惜墨如金,時常將文稿錄音,一遍一遍聽,一次一次改,絕不多用一個詞、一個字。每一篇文稿都是他文學創作成長的階梯,也是對家國情懷升華的一種激勵。
多年來,王玉泉養成了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在他看來,《焦作日報》承載著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焦作故事、凝聚精神力量、促進社會發展的重任。他希望《焦作日報》四十不惑,揚帆遠航,服務大眾,再創輝煌!
記者 王 冰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王玉泉。
掃描二維碼
看相關視頻
4月25日,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焦作日報》金牌讀者王玉泉來到解放區都市花園小區一處爬滿葡萄藤蔓的長廊下,與記者一起翻看一張張泛黃的報紙,追憶小城故事,回味青蔥歲月。
1977年參加工作后,因為喜愛文學創作,王玉泉邊工作邊學習,參加了專科、本科教育,修完了研究生課程。1983年,《焦作日報》復刊,他與這張報紙結下了不解之緣,認真研讀《焦作日報》副刊《山陽城》版上的文學作品,學寫作,交朋友,經風雨,受磨煉,養成了嚴謹細致的文風,提升了文學創作能力。在王玉泉看來,《焦作日報》是文學青年的精神家園。
1985年11月5日,《焦作日報》刊發了王玉泉的散文詩《晨讀的少女》,這篇處女作為他敲開了文學殿堂的大門。從此幾十年如一日,他辛勤筆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謳歌真善美,弘揚正能量,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鄭州、新鄉、焦作等地媒體發表作品百余篇,如愿成為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從縣城到市區,工作崗位的變化絲毫不影響他對《焦作日報》的喜愛。他說,這份報紙陶冶情操、滋養心靈,感謝焦作日報社的編輯老師幫他圓了文學夢。
幸福不僅在于實現追求的目標,更在于追夢的旅程。20世紀80年代是文學夢爆棚的時代。當看到自己的作品變成報刊上的文字,一種巨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他記得,為了拜師學藝,三四個年輕人,一人一輛自行車,從博愛騎行到市區,十幾公里樂此不疲;為參加熱風文學社的活動,幾個人搭乘一輛面包車,一路大雪紛飛、銀裝素裹,車燈一照,宛如電影《今夜有暴風雪》的場景。
王玉泉寫文章,用心用情,寫到動情處,也會唏噓不已、傷感流淚。為寫好一篇人物通訊,他曾經三天三夜沒有合眼,晚上打來飯菜放在桌上,等想起來吃已是第二天清晨。他牽頭撰寫的調研文章,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批示,多篇文稿被錄入知網數據庫。
1996年,省委組織部推出全國鄉鎮黨委書記的榜樣吳金印典型事跡,安排王玉泉牽頭采訪。歷經幾天幾夜深入采訪,他夙夜難眠,挑燈夜戰,用汗水、淚水凝成《太行公仆——記衛輝市委副書記兼唐莊鄉黨委書記吳金印》一文。妻子在幫他抄寫時,也被感動流下熱淚。最終,這篇通訊在省委組織部部刊發表,為新華社記者組團采訪報道提供了豐富翔實的素材。他說,通過采訪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自己的心靈得以凈化,思想境界得到升華。
成長之路不會一帆風順,王玉泉亦是如此。寫作初期,他訂閱許多文學報刊,研究作品立意構思、語言表達。遇到觸動心靈、引發共情的作品,他愛不釋手,反復揣摩,剪貼成冊,學以致用。他惜墨如金,時常將文稿錄音,一遍一遍聽,一次一次改,絕不多用一個詞、一個字。每一篇文稿都是他文學創作成長的階梯,也是對家國情懷升華的一種激勵。
多年來,王玉泉養成了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在他看來,《焦作日報》承載著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焦作故事、凝聚精神力量、促進社會發展的重任。他希望《焦作日報》四十不惑,揚帆遠航,服務大眾,再創輝煌!
記者 王 冰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