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專題
中新網迪慶8月29日電(黃興鴻)“我兒子拉茸肖巴大學畢業后,執意回家燒制黑陶,現在他的技術超過我了。”29日,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鄉的藏族黑陶(下稱“黑陶”)燒制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當珍批初如說是。
迪慶州位于云南、四川、西藏交匯處。當珍批初家所在的尼西鄉,曾是茶馬古道進藏的必經之路。該鄉以燒制黑陶而聞名,2008年,陶器燒制技藝(藏族黑陶燒制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圖為“非遺”傳承人當珍批初為胚體塑形。黃興鴻 攝
當珍批初介紹,他是家族里第七代黑陶燒制師,7歲從藝,至今53歲一直從事該職業。每月燒制一批約70件器物,包括餐具、炊具、茶具、酒具、香爐、酥油燈等。
出生于1992年的拉茸肖巴,9歲開始跟爺爺格瑪定主學習燒制黑陶,2012年他考入云南民族大學讀書,畢業后決定回家與黑陶打交道。“家人當初希望我考公務員或留在大城市發展,不過后來還是尊重了我的選擇。”拉茸肖巴介紹,他從小就喜歡黑陶,上大學后打開了眼界,想通過創新讓黑陶產業發展的更好,走的更遠。
圖為拉茸肖巴在精心打磨杯子胚體。黃興鴻 攝
傳統的黑陶制作主要分選料、加工、燒結三大步驟。原料是當地的紅土,胚體塑形主要使用木制工具拍打完成,之后將曬干的紅泥胚置于空地上用柴火燒至黑亮如漆。
“柴燒成品率約75%,我也嘗試用電燒、氣燒,成品率可達95%。”拉茸肖巴介紹,他不斷改進原料,使黑陶成品更為潤滑;不斷豐富器型,使其集實用性、觀賞性、工藝性為一體;加入體驗項目,滿足游客的需求。
“十幾年前,尼西一帶僅有少數幾戶人家燒制黑陶,現在有超過90戶在燒制。”拉茸肖巴解釋,這與黑陶成為國家級“非遺”產品及當地旅游產業發展密不可分。
圖為游客參觀尼西黑陶產品。 黃興鴻 攝
隨著游客的增多,拉茸肖巴等黑陶從業者的收入也隨之增加。去年,拉茸肖巴收入十余萬元,今年旅游復蘇來了不少游客,全年收入預計達30萬元。拉茸肖巴表示,他會不斷鉆研黑陶燒制技藝,積極拓展市場,并申請評選“非遺”傳承人。
迪慶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達摩魯卓介紹,迪慶州的黑陶、藏香、唐卡等“非遺”產品,與藏族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有不錯的市場基礎;隨著“旅游+非遺”的興起,進一步推動這些“非遺”產業發展,亦讓從業者實現增收,良性循環。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中新網迪慶8月29日電(黃興鴻)“我兒子拉茸肖巴大學畢業后,執意回家燒制黑陶,現在他的技術超過我了。”29日,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鄉的藏族黑陶(下稱“黑陶”)燒制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當珍批初如說是。
迪慶州位于云南、四川、西藏交匯處。當珍批初家所在的尼西鄉,曾是茶馬古道進藏的必經之路。該鄉以燒制黑陶而聞名,2008年,陶器燒制技藝(藏族黑陶燒制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圖為“非遺”傳承人當珍批初為胚體塑形。黃興鴻 攝
當珍批初介紹,他是家族里第七代黑陶燒制師,7歲從藝,至今53歲一直從事該職業。每月燒制一批約70件器物,包括餐具、炊具、茶具、酒具、香爐、酥油燈等。
出生于1992年的拉茸肖巴,9歲開始跟爺爺格瑪定主學習燒制黑陶,2012年他考入云南民族大學讀書,畢業后決定回家與黑陶打交道。“家人當初希望我考公務員或留在大城市發展,不過后來還是尊重了我的選擇。”拉茸肖巴介紹,他從小就喜歡黑陶,上大學后打開了眼界,想通過創新讓黑陶產業發展的更好,走的更遠。
圖為拉茸肖巴在精心打磨杯子胚體。黃興鴻 攝
傳統的黑陶制作主要分選料、加工、燒結三大步驟。原料是當地的紅土,胚體塑形主要使用木制工具拍打完成,之后將曬干的紅泥胚置于空地上用柴火燒至黑亮如漆。
“柴燒成品率約75%,我也嘗試用電燒、氣燒,成品率可達95%。”拉茸肖巴介紹,他不斷改進原料,使黑陶成品更為潤滑;不斷豐富器型,使其集實用性、觀賞性、工藝性為一體;加入體驗項目,滿足游客的需求。
“十幾年前,尼西一帶僅有少數幾戶人家燒制黑陶,現在有超過90戶在燒制。”拉茸肖巴解釋,這與黑陶成為國家級“非遺”產品及當地旅游產業發展密不可分。
圖為游客參觀尼西黑陶產品。 黃興鴻 攝
隨著游客的增多,拉茸肖巴等黑陶從業者的收入也隨之增加。去年,拉茸肖巴收入十余萬元,今年旅游復蘇來了不少游客,全年收入預計達30萬元。拉茸肖巴表示,他會不斷鉆研黑陶燒制技藝,積極拓展市場,并申請評選“非遺”傳承人。
迪慶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達摩魯卓介紹,迪慶州的黑陶、藏香、唐卡等“非遺”產品,與藏族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有不錯的市場基礎;隨著“旅游+非遺”的興起,進一步推動這些“非遺”產業發展,亦讓從業者實現增收,良性循環。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