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專題
“要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更多產業產品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成為中高端、關鍵環,構建具有焦作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特別是運用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不斷開辟發展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市委副書記、市長李亦博在市委十二屆五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上對科技創新工作提出的明確要求,在全市科技系統引發強烈共鳴。
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胡新江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市委、市政府把科技創新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24年全市科技創新工作將聚焦創新引領,堅定“兩個依靠”,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完善主體培育、創新平臺、成果轉化、人才引育四個體系,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不斷開辟發展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全社會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源泉充分涌流。
胡新江說,一是壯大創新主體。加快構建以創新龍頭企業為引領、高新技術企業為支撐、科創型種子企業為紐帶、科技型中小企業為基礎的創新型企業集群,動態入庫100家種子企業,力爭新增6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入庫700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四有”研發活動覆蓋率保持在70%以上。
二是建強創新平臺。積極融入省實驗室體系,圍繞新能源材料等主導產業,支持龍佰集團、多氟多新材料等企業爭創省級重點實驗室;系統布局建設市級重點實驗室。推廣省科學院沁陽科創園模式,支持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設產業研究院、中試基地等平臺,力爭新增25家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快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等創新創業載體建設,著力構建科技企業孵化成長鏈條。
三是推進成果轉化。積極推動與河南理工大學融合協同發展,支持理工大和企業開展多形式合作。深化院(校)地科技合作,依托中科院大學校友會協同創新與產業聯盟,促成“煤礦高精度主被動源地震探測技術研究與示范”等項目落地。用好市科技大市場等交易平臺,常態化開展科技成果發布等活動,力爭技術合同成交額達50億元以上,著力打通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渠道,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四是加強技術攻關。強化創新鏈產業鏈融合,圍繞“3+13+N”產業鏈群,組織實施200項以上科技創新項目,力爭在氫氣提純技術、鈉離子電池關鍵材料技術上取得突破。
五是構建一流創新生態。進一步推行“揭榜掛帥”“賽馬制”等項目組織機制,實現由科研管理向服務創新轉變。完善提升中原銀行焦作科技支行作用,引導撬動金融資金、社會資本向創新領域集聚,加速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記者 董柏生)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要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更多產業產品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成為中高端、關鍵環,構建具有焦作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特別是運用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不斷開辟發展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市委副書記、市長李亦博在市委十二屆五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上對科技創新工作提出的明確要求,在全市科技系統引發強烈共鳴。
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胡新江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市委、市政府把科技創新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24年全市科技創新工作將聚焦創新引領,堅定“兩個依靠”,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完善主體培育、創新平臺、成果轉化、人才引育四個體系,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不斷開辟發展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全社會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源泉充分涌流。
胡新江說,一是壯大創新主體。加快構建以創新龍頭企業為引領、高新技術企業為支撐、科創型種子企業為紐帶、科技型中小企業為基礎的創新型企業集群,動態入庫100家種子企業,力爭新增6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入庫700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四有”研發活動覆蓋率保持在70%以上。
二是建強創新平臺。積極融入省實驗室體系,圍繞新能源材料等主導產業,支持龍佰集團、多氟多新材料等企業爭創省級重點實驗室;系統布局建設市級重點實驗室。推廣省科學院沁陽科創園模式,支持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設產業研究院、中試基地等平臺,力爭新增25家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快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等創新創業載體建設,著力構建科技企業孵化成長鏈條。
三是推進成果轉化。積極推動與河南理工大學融合協同發展,支持理工大和企業開展多形式合作。深化院(校)地科技合作,依托中科院大學校友會協同創新與產業聯盟,促成“煤礦高精度主被動源地震探測技術研究與示范”等項目落地。用好市科技大市場等交易平臺,常態化開展科技成果發布等活動,力爭技術合同成交額達50億元以上,著力打通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渠道,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四是加強技術攻關。強化創新鏈產業鏈融合,圍繞“3+13+N”產業鏈群,組織實施200項以上科技創新項目,力爭在氫氣提純技術、鈉離子電池關鍵材料技術上取得突破。
五是構建一流創新生態。進一步推行“揭榜掛帥”“賽馬制”等項目組織機制,實現由科研管理向服務創新轉變。完善提升中原銀行焦作科技支行作用,引導撬動金融資金、社會資本向創新領域集聚,加速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記者 董柏生)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