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專題區
烏海濱河新區航拍。
。ㄓ浾咄醭﹫D)
烏海“小三線”軍工企業。 (資料圖片)
干燥的西北小城成為國家園林城市。
(記者王超供圖)
掃描二維碼
看精彩視頻
8月8日,東京奧運會落幕,中國體育代表團以38金完美收官。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中國奧運史上“第一金”產生的背后,有一段與內蒙古烏海有關的特殊記憶。
“第964廠領導同志們:我在第二十三屆奧運會上取得了一點成績,當時訓練用的是你廠生產的雙菱牌氣手槍!1984年,許海峰在洛杉磯奧運會射擊比賽中為中國奪得奧運會第一塊金牌,他的回信讓黃河岸畔烏海“小三線”建設者倍感榮光。
激情歲月 好人好馬上三線
1964年,針對日益緊張的國際局勢,國家在中西部的13個省、自治區啟動了“三線建設”。
“靠山、分散、隱蔽”是三線建設的顯著特征。烏海深居西北內陸,地處沙漠、沙地交匯處,群山連著浩瀚戈壁。“好人好馬上三線!1965年4月,在黨和國家的號召下,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工人、科技人員和干部義無反顧奔赴烏海。面對幾乎無水、無電、無路、無住房等極端艱苦條件,“小三線”建設者們先生產、后生活,攻克重重困難,相繼建成了內蒙古第一通用機械廠、第二通用機械廠等8個軍工企業及后勤基礎配套項目,共13家“小三線”單位。
這些被冠以“六五四”名號的軍工單位,譜寫出了地方軍工發展的時代傳奇。從1965年動工建設到1979年軍品生產基本結束,烏!靶∪”共創造工業產值1.82億元、利潤1985萬元,有力支援了國防建設和地方發展。
1979年年底,“六五四”軍工企業陸續開始“軍轉民”,成功生產雙菱牌體育訓練用氣手槍、風力發電機、天馬牌縫紉機等明星產品,直接推動了烏海地區的城市化發展。
永不褪色 “三線精神”榮光新生
走進廢棄的廠房,曾經忙碌的敲打聲仿佛又在耳畔響起;看著褪色的雕像,過往的青春歲月不禁在腦海浮現……
關書海20多歲時背井離鄉來到烏海,從此把他鄉當故鄉,奉獻了整個青春。如今已80歲高齡的他,每當提起“小三線”建設,自豪感油然而生。
作為內蒙古唯一功能配套齊全的“小三線”軍工企業系統,保存相對完整的“六五四”工程遺存,現已成為烏海乃至內蒙古寶貴的文化、精神財富。
2021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烏海市修建了首個內蒙古“小三線”軍工文化紀念館。紀念館內,彌足珍貴的實物及資料,以聲、光、電等新形式,再現“小三線”的光輝歷程和建設者的艱苦創業歲月。
“‘三線精神’需要代代傳承下去,這是我們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寶貴財富。”烏海市年輕黨員王明宇參觀紀念館后動情地說。
如今,內蒙古“小三線”軍工文化紀念館已成為烏海市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機關干部、學校師生、企業員工紛紛來到這里,感悟“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汲取前進智慧和奮進力量。
賡續血脈 轉型路上鏗鏘前行
因煤而建、因煤而興的烏海,黃河穿城而過105公里,被譽為“黃河明珠”。自1958年開發建設以來,烏海人以“敢于無中生萬有、能憑海闊納百川”的城市精神,實現了一次次跨越發展。
“十三五”期間,烏海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人均GDP突破10萬元,在內蒙古率先實現全面脫貧目標。
經濟轉型步伐加快,烏海逐漸撕下“煤城”標簽,戈壁荒灘蛻變為宜居之城,榮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
如今,書法之城、賞石之城、葡萄之鄉成為靚麗文化品牌,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交融,烏海是不少游人心中的“詩和遠方”……
“十四五”新局開啟,烏海轉型發展任重道遠。在新的“趕考”路上,烏海各族兒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自覺服從服務于內蒙古自治區“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戰略定位,著力抓好烏海及周邊地區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堅決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扎實推進產業轉型和城市轉型,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
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烏海目標篤定,步伐鏗鏘。
(記者 楊 勇)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烏海濱河新區航拍。
。ㄓ浾咄醭﹫D)
烏!靶∪”軍工企業。 (資料圖片)
干燥的西北小城成為國家園林城市。
。ㄓ浾咄醭﹫D)
掃描二維碼
看精彩視頻
8月8日,東京奧運會落幕,中國體育代表團以38金完美收官。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中國奧運史上“第一金”產生的背后,有一段與內蒙古烏海有關的特殊記憶。
“第964廠領導同志們:我在第二十三屆奧運會上取得了一點成績,當時訓練用的是你廠生產的雙菱牌氣手槍!1984年,許海峰在洛杉磯奧運會射擊比賽中為中國奪得奧運會第一塊金牌,他的回信讓黃河岸畔烏!靶∪”建設者倍感榮光。
激情歲月 好人好馬上三線
1964年,針對日益緊張的國際局勢,國家在中西部的13個省、自治區啟動了“三線建設”。
“靠山、分散、隱蔽”是三線建設的顯著特征。烏海深居西北內陸,地處沙漠、沙地交匯處,群山連著浩瀚戈壁。“好人好馬上三線。”1965年4月,在黨和國家的號召下,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工人、科技人員和干部義無反顧奔赴烏海。面對幾乎無水、無電、無路、無住房等極端艱苦條件,“小三線”建設者們先生產、后生活,攻克重重困難,相繼建成了內蒙古第一通用機械廠、第二通用機械廠等8個軍工企業及后勤基礎配套項目,共13家“小三線”單位。
這些被冠以“六五四”名號的軍工單位,譜寫出了地方軍工發展的時代傳奇。從1965年動工建設到1979年軍品生產基本結束,烏!靶∪”共創造工業產值1.82億元、利潤1985萬元,有力支援了國防建設和地方發展。
1979年年底,“六五四”軍工企業陸續開始“軍轉民”,成功生產雙菱牌體育訓練用氣手槍、風力發電機、天馬牌縫紉機等明星產品,直接推動了烏海地區的城市化發展。
永不褪色 “三線精神”榮光新生
走進廢棄的廠房,曾經忙碌的敲打聲仿佛又在耳畔響起;看著褪色的雕像,過往的青春歲月不禁在腦海浮現……
關書海20多歲時背井離鄉來到烏海,從此把他鄉當故鄉,奉獻了整個青春。如今已80歲高齡的他,每當提起“小三線”建設,自豪感油然而生。
作為內蒙古唯一功能配套齊全的“小三線”軍工企業系統,保存相對完整的“六五四”工程遺存,現已成為烏海乃至內蒙古寶貴的文化、精神財富。
2021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烏海市修建了首個內蒙古“小三線”軍工文化紀念館。紀念館內,彌足珍貴的實物及資料,以聲、光、電等新形式,再現“小三線”的光輝歷程和建設者的艱苦創業歲月。
“‘三線精神’需要代代傳承下去,這是我們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寶貴財富!睘鹾J心贻p黨員王明宇參觀紀念館后動情地說。
如今,內蒙古“小三線”軍工文化紀念館已成為烏海市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機關干部、學校師生、企業員工紛紛來到這里,感悟“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汲取前進智慧和奮進力量。
賡續血脈 轉型路上鏗鏘前行
因煤而建、因煤而興的烏海,黃河穿城而過105公里,被譽為“黃河明珠”。自1958年開發建設以來,烏海人以“敢于無中生萬有、能憑海闊納百川”的城市精神,實現了一次次跨越發展。
“十三五”期間,烏海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人均GDP突破10萬元,在內蒙古率先實現全面脫貧目標。
經濟轉型步伐加快,烏海逐漸撕下“煤城”標簽,戈壁荒灘蛻變為宜居之城,榮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
如今,書法之城、賞石之城、葡萄之鄉成為靚麗文化品牌,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交融,烏海是不少游人心中的“詩和遠方”……
“十四五”新局開啟,烏海轉型發展任重道遠。在新的“趕考”路上,烏海各族兒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自覺服從服務于內蒙古自治區“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戰略定位,著力抓好烏海及周邊地區等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堅決走好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扎實推進產業轉型和城市轉型,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
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烏海目標篤定,步伐鏗鏘。
(記者 楊 勇)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