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推薦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與黨外人士座談時說:“謀劃和推進改革,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全局觀念,強化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分輕重緩急,更加注重系統集成。”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變革,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更加注重系統集成,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任務和面臨的重大問題為提領,加強對改革的整體謀劃、系統布局,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確保改革更加凝神聚力、協同高效。
3000萬輛!這是截至今年6月底,國產新能源汽車的累計產銷量。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連續9年位居全球首位。
新能源汽車實現“彎道超車”,正是中國連續多年的整體布局和不斷推出改革舉措的結果。
2013年12月,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解決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僅僅依靠單個領域、單個層次的改革難以奏效,必須加強頂層設計、整體謀劃,增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協同性。”
從《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到《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我國先后出臺70多項產業、科技、財稅等方面的改革政策,有力推動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習近平總書記說,“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下統籌謀劃和推進改革,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決定》錨定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各層面內容,對未來五年的重大改革舉措作出重點部署。以“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為例,《決定》提出“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
由上海虹橋站引出,途經江蘇省蘇州市,終至浙江省湖州市湖州站,全長約163公里的滬蘇湖高鐵日前進入靜態驗收階段,距離開通運營更近一步。
滬蘇湖高鐵建成運營后,將進一步完善區域路網布局,對于打造“軌道上的長三角”、促進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只是形式上的組合,而是一次由表及里的重塑,是一場深刻的變革。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在錯位發展、聯動發展中發揮各自比較優勢,相互取長補短,壯大整體實力。
在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叮囑道:“只要認準是正確的事情,就一以貫之、堅持不懈干下去,決不半途而廢,決不南轅北轍,決不回頭倒退。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戰略就要這樣,一步一步往前走、一項一項往前推。”
這是黨的二十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8場推動區域發展戰略落實的座談會之一。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統籌區域發展從來都是一個重大問題。
在黨的十九大上,“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第一次被寫入黨代會的文件中;在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區域協調發展做出了更加長遠、更加系統的戰略部署和總體安排,指出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
從東北平原到長江沿線,從黃河流域到南海之濱,從京畿大地到廣袤西部……一盤大棋,布局落子,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相連成勢,交相輝映。
同向發力提升整體效能,彰顯的是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形成的是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協同高效的強大合力。
“推進科技創新央地協同”“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強化貿易政策和財稅、金融、產業政策協同”“探索區域協同立法” “促進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一系列相互配合、協同高效的改革舉措寫入此次全會《決定》。
落實《決定》部署,相關地方、相關部門、相關領域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勢,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不斷將協同的勢能轉化為發展的動能。
不久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我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世界自然遺產提名項目“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以此次申遺成功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
申遺成功的背后,是中國保護傳承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的不懈努力。
這些年,習近平總書記走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推動生態文明理念落地生根:主持召開四次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兩次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共抓大保護”是始終不變的要求;在漓江關切桂林山水保護,在雪域高原叮囑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在湛江察看紅樹林長勢和周邊生態環境,在塞罕壩林場鼓勵探索綠色發展方式,筑牢京津生態屏障……
今年6月1日,《生態保護補償條例》正式施行,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覆蓋范圍最廣、受益人口最多、投入力度最大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多年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架起生態文明體制“四梁八柱”,一系列有重點、有力度、有成效的環境整治行動持續發力。
不只是生態環境治理,各領域改革都如此。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的建設、國防和軍隊等各領域各方面改革相結合;促使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相銜接;抓好改革方案協同、改革落實協同、改革效果協同……各項改革必會發生“化學反應”,持續釋放改革效能。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堅持系統觀念,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提供科學思想方法。
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們需要運用好系統觀念這一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真抓實干,善作善成,更加注重系統集成,形成推進改革的合力。
《時政微觀察》近期內容>>
總監制丨閆帥南 王姍姍
監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興來 寧黎黎
執筆丨楊彩云
視覺丨江雨航
審校丨程昱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與黨外人士座談時說:“謀劃和推進改革,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全局觀念,強化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分輕重緩急,更加注重系統集成。”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變革,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更加注重系統集成,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任務和面臨的重大問題為提領,加強對改革的整體謀劃、系統布局,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確保改革更加凝神聚力、協同高效。
3000萬輛!這是截至今年6月底,國產新能源汽車的累計產銷量。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連續9年位居全球首位。
新能源汽車實現“彎道超車”,正是中國連續多年的整體布局和不斷推出改革舉措的結果。
2013年12月,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解決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僅僅依靠單個領域、單個層次的改革難以奏效,必須加強頂層設計、整體謀劃,增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協同性。”
從《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到《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我國先后出臺70多項產業、科技、財稅等方面的改革政策,有力推動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習近平總書記說,“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下統籌謀劃和推進改革,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決定》錨定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各層面內容,對未來五年的重大改革舉措作出重點部署。以“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為例,《決定》提出“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
由上海虹橋站引出,途經江蘇省蘇州市,終至浙江省湖州市湖州站,全長約163公里的滬蘇湖高鐵日前進入靜態驗收階段,距離開通運營更近一步。
滬蘇湖高鐵建成運營后,將進一步完善區域路網布局,對于打造“軌道上的長三角”、促進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只是形式上的組合,而是一次由表及里的重塑,是一場深刻的變革。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在錯位發展、聯動發展中發揮各自比較優勢,相互取長補短,壯大整體實力。
在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叮囑道:“只要認準是正確的事情,就一以貫之、堅持不懈干下去,決不半途而廢,決不南轅北轍,決不回頭倒退。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戰略就要這樣,一步一步往前走、一項一項往前推。”
這是黨的二十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8場推動區域發展戰略落實的座談會之一。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統籌區域發展從來都是一個重大問題。
在黨的十九大上,“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第一次被寫入黨代會的文件中;在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區域協調發展做出了更加長遠、更加系統的戰略部署和總體安排,指出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
從東北平原到長江沿線,從黃河流域到南海之濱,從京畿大地到廣袤西部……一盤大棋,布局落子,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相連成勢,交相輝映。
同向發力提升整體效能,彰顯的是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形成的是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協同高效的強大合力。
“推進科技創新央地協同”“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強化貿易政策和財稅、金融、產業政策協同”“探索區域協同立法” “促進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一系列相互配合、協同高效的改革舉措寫入此次全會《決定》。
落實《決定》部署,相關地方、相關部門、相關領域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勢,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不斷將協同的勢能轉化為發展的動能。
不久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我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世界自然遺產提名項目“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以此次申遺成功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
申遺成功的背后,是中國保護傳承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的不懈努力。
這些年,習近平總書記走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推動生態文明理念落地生根:主持召開四次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兩次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共抓大保護”是始終不變的要求;在漓江關切桂林山水保護,在雪域高原叮囑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在湛江察看紅樹林長勢和周邊生態環境,在塞罕壩林場鼓勵探索綠色發展方式,筑牢京津生態屏障……
今年6月1日,《生態保護補償條例》正式施行,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覆蓋范圍最廣、受益人口最多、投入力度最大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多年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架起生態文明體制“四梁八柱”,一系列有重點、有力度、有成效的環境整治行動持續發力。
不只是生態環境治理,各領域改革都如此。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的建設、國防和軍隊等各領域各方面改革相結合;促使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相銜接;抓好改革方案協同、改革落實協同、改革效果協同……各項改革必會發生“化學反應”,持續釋放改革效能。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堅持系統觀念,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提供科學思想方法。
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們需要運用好系統觀念這一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真抓實干,善作善成,更加注重系統集成,形成推進改革的合力。
《時政微觀察》近期內容>>
總監制丨閆帥南 王姍姍
監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興來 寧黎黎
執筆丨楊彩云
視覺丨江雨航
審校丨程昱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