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推薦
原標題:微觀察·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和專家座談會上
“看準了就堅定不移抓”
人民日報記者 杜尚澤 李建廣
開門問策,這次的企業和專家座談會是在為今年7月在京召開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做準備。
5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山東省濟南市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回望2013年秋天,那場“劃時代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面對“難啃的硬骨頭”,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吹響了“改革的進軍號”。自此已歷時十余載,氣勢如虹、波瀾壯闊。
今年,適逢“全面深化改革又一個重要年份”,主要任務是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這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
鑒往可知來。改革開放以來歷次三中全會都研究討論深化改革問題,都是在釋放一個重要信號,就是我們黨將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正如總書記在這次座談會上說的一句話,“看準了就堅定不移抓”。
“看準了”是一種戰略清醒。
改什么、不改什么,改哪里、如何改,“要做清醒的改革者”。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這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實踐啟示。
座談會上,總書記在闡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講求方式方法時,第一條談的就是堅持守正創新。
“守正”守的是本、是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改革無論怎么改,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等根本的東西絕對不能動搖,否則就是自毀長城。”重若千鈞的話,講的是改革要有正確的政治觀、是非觀,要有道不變、志不改的定力。
看準了,歸根結底是要看準腳下的路。
路的探索,貫穿百年大黨的奮斗征程。從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穿的是合腳的鞋,走的是自己的路,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次座談會,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即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亮出了改革的重點,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標注出改革的價值取向,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這些,都不是無源之水。就如改革的價值取向,立于“以人民為中心”的基石上,蘊含著“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的深層邏輯。新時代以來的10多年里,有“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的誓言,有“得罪千百人,不負十四億”的踐諾,案例不勝枚舉。這次座談會,當有學者發言提到“接下來的這輪改革,力爭讓更多群體有更強的獲得感”時,總書記贊許道:“這句話正是點睛之筆,老百姓的獲得感是實實在在的。”
“看準了”也是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法論。
大國之大,大在幅員遼闊,也大在各地區差異之大。“在中國當領導人,必須在把情況搞清楚的基礎上,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突出重點、帶動全局”。在地方長期工作過的習近平總書記深有感觸。
“膽子要大、步子要穩”,這是從地方到中央,多年來在推進改革時,習近平同志常講的一句話。“看準了”,既要有大的膽子,也要有穩的步子。試點探索、投石問路,取得了經驗,形成了共識,看得很準了,感覺都推開很穩當了,再推開,積小勝為大勝。
什么是試點?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就要有“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記得在上海設立自貿試驗區之初,總書記的期許就是做到可復制可推廣,而不是政策洼地,要種苗圃而不是做盆景。
歷史是勇敢者創造的。今天的中國式現代化,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大膽探索。
放眼廣袤中國,“看準了”著實不易。再大的成就除以14億多人、再小的問題乘以14億多人,一大一小之間,是“治大國”之重、是“破藩籬”之艱。
“堅定不移抓”也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其所展現的是“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意志、擔當,所蘊含的是“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的膽識、智慧。
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幾十萬人、幾百萬人、幾千萬人的現代化,而是14億多人口的現代化。“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也是難度最大的現代化。”
“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堅決破除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這次座談會上,鮮明的問題意識貫穿始終。聽到關于創新與投資的發言,總書記追問:“我們的獨角獸企業新增數下降的主因是什么?”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問題清單”亦是“改革清單”。
新時代以來,精準脫貧、污染防治、全面從嚴治黨……一場場攻堅戰、阻擊戰,除積弊、去沉疴,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
“而今邁步從頭越”。當全面深化改革開啟一場新的遠征,漫漫征程,“必然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愈難愈進,愈險愈進,愈要真刀真槍、堅定不移。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艱辛,才更加蕩氣回腸。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的這句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熟稔于心。
一路走來,改革實干家的足跡清晰而堅定:在正定推出“人才九條”;在寧德倡導“弱鳥先飛”,在福州開創“馬上就辦”,七到晉江總結提出“晉江經驗”;在浙江提出“八八戰略”;在上海力推“長三角一體化”……從主政一地到領航中國,一項一項堅定不移抓,如今都已是枝繁葉茂。
新時代里,全面深化改革被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確立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格局、新航標。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一個多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這是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在黨中央層面設置專司改革工作的領導機構。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責任,就是要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各項改革舉措落實到位。”緊鑼密鼓,篤行不怠。從那時起,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70多次中央深改領導小組和中央深改委會議。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中樞”,以釘釘子精神抓好各領域重大改革舉措落實。
“改革再難也要向前推進”,看準了就要不懼風雨、不畏艱險,一張藍圖繪到底。
不畏艱險,是大勇;一抓到底,也要靠大智。
5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山東省濟南市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這是習近平同參會的企業和專家代表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李濤 攝
這次座談會上,總書記講起一個故事。
“記得在正定的時候,我應經濟學家于光遠的建議,搞了一個農村研究所。研究的都是微觀的東西,包括發展蚯蚓產業、村級組織建設等。他當時就提出一個概念——限于當時中國經濟實力和條件,要多考慮實現現代化的‘窮辦法’。我在‘窮辦法’后面又加上了一個‘土辦法’,就是適應當地的辦法,不一定要大而全。”
“窮辦法”“土辦法”,說的正是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改革智慧。
把握時與勢。抗擊新冠疫情的關鍵時期,總書記在浙江寧波舟山港考察時意識到“大進大出的環境條件已經變化”,由此醞釀了“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黨的二十大后,從推動高質量發展出發,著眼國內外形勢變化,總書記又明確提出了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抓好謀與干。構建新發展格局,對各地提出的一個重要要求就是“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發展新質生產力,強調“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當座談會上有學者談到優化區域生產力布局、防止“內卷式”同質化競爭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可以做更多深入探討。新質生產力,是否就等于新興產業?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能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光盯著‘新三樣’,不能大呼隆、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一定要因地制宜,各有千秋。”
盡管新故相推、日生不滯,但思想的脈絡總是一脈相承。這些年的改革篇章里,可一次次看到“看準了就堅定不移抓”的印記。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要強化改革責任擔當,看準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氣來,堅定不移干。”
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和行動,總是那樣堅定不移。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原標題:微觀察·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和專家座談會上
“看準了就堅定不移抓”
人民日報記者 杜尚澤 李建廣
開門問策,這次的企業和專家座談會是在為今年7月在京召開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做準備。
5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山東省濟南市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回望2013年秋天,那場“劃時代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面對“難啃的硬骨頭”,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吹響了“改革的進軍號”。自此已歷時十余載,氣勢如虹、波瀾壯闊。
今年,適逢“全面深化改革又一個重要年份”,主要任務是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這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
鑒往可知來。改革開放以來歷次三中全會都研究討論深化改革問題,都是在釋放一個重要信號,就是我們黨將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正如總書記在這次座談會上說的一句話,“看準了就堅定不移抓”。
“看準了”是一種戰略清醒。
改什么、不改什么,改哪里、如何改,“要做清醒的改革者”。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這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實踐啟示。
座談會上,總書記在闡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講求方式方法時,第一條談的就是堅持守正創新。
“守正”守的是本、是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改革無論怎么改,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等根本的東西絕對不能動搖,否則就是自毀長城。”重若千鈞的話,講的是改革要有正確的政治觀、是非觀,要有道不變、志不改的定力。
看準了,歸根結底是要看準腳下的路。
路的探索,貫穿百年大黨的奮斗征程。從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穿的是合腳的鞋,走的是自己的路,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次座談會,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即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亮出了改革的重點,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標注出改革的價值取向,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這些,都不是無源之水。就如改革的價值取向,立于“以人民為中心”的基石上,蘊含著“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的深層邏輯。新時代以來的10多年里,有“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的誓言,有“得罪千百人,不負十四億”的踐諾,案例不勝枚舉。這次座談會,當有學者發言提到“接下來的這輪改革,力爭讓更多群體有更強的獲得感”時,總書記贊許道:“這句話正是點睛之筆,老百姓的獲得感是實實在在的。”
“看準了”也是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法論。
大國之大,大在幅員遼闊,也大在各地區差異之大。“在中國當領導人,必須在把情況搞清楚的基礎上,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突出重點、帶動全局”。在地方長期工作過的習近平總書記深有感觸。
“膽子要大、步子要穩”,這是從地方到中央,多年來在推進改革時,習近平同志常講的一句話。“看準了”,既要有大的膽子,也要有穩的步子。試點探索、投石問路,取得了經驗,形成了共識,看得很準了,感覺都推開很穩當了,再推開,積小勝為大勝。
什么是試點?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就要有“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記得在上海設立自貿試驗區之初,總書記的期許就是做到可復制可推廣,而不是政策洼地,要種苗圃而不是做盆景。
歷史是勇敢者創造的。今天的中國式現代化,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大膽探索。
放眼廣袤中國,“看準了”著實不易。再大的成就除以14億多人、再小的問題乘以14億多人,一大一小之間,是“治大國”之重、是“破藩籬”之艱。
“堅定不移抓”也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其所展現的是“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意志、擔當,所蘊含的是“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的膽識、智慧。
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幾十萬人、幾百萬人、幾千萬人的現代化,而是14億多人口的現代化。“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也是難度最大的現代化。”
“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堅決破除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這次座談會上,鮮明的問題意識貫穿始終。聽到關于創新與投資的發言,總書記追問:“我們的獨角獸企業新增數下降的主因是什么?”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問題清單”亦是“改革清單”。
新時代以來,精準脫貧、污染防治、全面從嚴治黨……一場場攻堅戰、阻擊戰,除積弊、去沉疴,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
“而今邁步從頭越”。當全面深化改革開啟一場新的遠征,漫漫征程,“必然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愈難愈進,愈險愈進,愈要真刀真槍、堅定不移。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艱辛,才更加蕩氣回腸。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的這句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熟稔于心。
一路走來,改革實干家的足跡清晰而堅定:在正定推出“人才九條”;在寧德倡導“弱鳥先飛”,在福州開創“馬上就辦”,七到晉江總結提出“晉江經驗”;在浙江提出“八八戰略”;在上海力推“長三角一體化”……從主政一地到領航中國,一項一項堅定不移抓,如今都已是枝繁葉茂。
新時代里,全面深化改革被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確立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格局、新航標。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一個多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這是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在黨中央層面設置專司改革工作的領導機構。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責任,就是要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各項改革舉措落實到位。”緊鑼密鼓,篤行不怠。從那時起,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70多次中央深改領導小組和中央深改委會議。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中樞”,以釘釘子精神抓好各領域重大改革舉措落實。
“改革再難也要向前推進”,看準了就要不懼風雨、不畏艱險,一張藍圖繪到底。
不畏艱險,是大勇;一抓到底,也要靠大智。
5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山東省濟南市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這是習近平同參會的企業和專家代表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李濤 攝
這次座談會上,總書記講起一個故事。
“記得在正定的時候,我應經濟學家于光遠的建議,搞了一個農村研究所。研究的都是微觀的東西,包括發展蚯蚓產業、村級組織建設等。他當時就提出一個概念——限于當時中國經濟實力和條件,要多考慮實現現代化的‘窮辦法’。我在‘窮辦法’后面又加上了一個‘土辦法’,就是適應當地的辦法,不一定要大而全。”
“窮辦法”“土辦法”,說的正是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改革智慧。
把握時與勢。抗擊新冠疫情的關鍵時期,總書記在浙江寧波舟山港考察時意識到“大進大出的環境條件已經變化”,由此醞釀了“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黨的二十大后,從推動高質量發展出發,著眼國內外形勢變化,總書記又明確提出了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抓好謀與干。構建新發展格局,對各地提出的一個重要要求就是“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發展新質生產力,強調“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當座談會上有學者談到優化區域生產力布局、防止“內卷式”同質化競爭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可以做更多深入探討。新質生產力,是否就等于新興產業?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能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光盯著‘新三樣’,不能大呼隆、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一定要因地制宜,各有千秋。”
盡管新故相推、日生不滯,但思想的脈絡總是一脈相承。這些年的改革篇章里,可一次次看到“看準了就堅定不移抓”的印記。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要強化改革責任擔當,看準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氣來,堅定不移干。”
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和行動,總是那樣堅定不移。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