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推薦
焦作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位于全省前列,工業、農業、旅游業發展基礎較好,城鎮化發展較快,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成效明顯,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為深入貫徹《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在經濟轉型發展上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建設中原經濟區經濟轉型示范市,特制訂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重要意義。加快經濟轉型是持續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科學發展路子的迫切要求。國家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和開展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以來,焦作市在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加快文化旅游業發展,推動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實現了由“黑色印象”向“綠色主題”的轉變,經濟社會發展站在了新的更高的起點上。但是,同時也存在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要素制約加劇、城鄉統籌發展任務繁重等困難和問題,加快經濟轉型、實現更好更快發展是當前面臨的首要任務。
焦作市建設中原經濟區經濟轉型示范市,對明晰發展定位、發揮比較優勢、示范帶動全省經濟轉型、探索“三化”協調科學發展路子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發揮城鎮化水平較高、城鎮密集緊湊優勢,在中心城市帶動、城市組團發展和增強新型農村社區戰略基點作用上率先突破,為構建現代城鎮體系、推進新型城鎮化提供示范;有利于發揮工業、農業、文化旅游業基礎較好優勢,在產業轉型升級上率先突破,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提供示范;有利于利用資源枯竭型城市改革試點經驗,進一步深化改革、全面開放,在破解瓶頸制約、優化要素配置上大膽探索,為創新體制機制、增強要素保障能力探索路子;有利于發揮區位優勢,深化區域合作,在產業、交通、生態、要素等融合發展上開拓創新,推動中原經濟區形成區域聯動發展的新格局。
(二)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和省九次黨代會精神,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持續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站位全局,服務大局,著力在現代城鎮體系建設、產業轉型升級、區域協調互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先行先試,率先突破、示范帶動,把焦作建設成為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更具輻射力、更具競爭力的新型城市。
(三)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發展。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努力破解要素約束和體制障礙,率先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
——堅持統籌協調。統籌“三化”協調發展,統籌經濟結構調整與文化建設、生態建設和社會建設,在發展中協調,在協調中發展。
——堅持突出特色。鞏固提升城鎮化和工業、農業、文化旅游業發展優勢,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主導產業,形成競爭新優勢。
——堅持開放合作。強力推進招商引資,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推動區域融合發展,建設更具活力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堅持富民惠民。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以人為本,加快經濟轉型,在經濟轉型中更加關注民生,在謀求物質財富增長過程中更加關注精神追求和素質提升,提高人民群眾幸福程度。
(四)主要目標。到2015年,產業結構、城鄉結構、要素結構進一步優化,“三化”協調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產城互動的長效機制基本建立,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提升,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新增糧食產量2億公斤,二、三產業比重達到95%以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0%,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5%以上,文化旅游業綜合收入相當于生產總值的25%,形成基本完善的鐵路網、公路網、能源網、水利網、生態網、信息網,城鎮化率達到60%,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升,二、三產業就業比重達到70%以上,人才資源占人力資源的比重達到14%以上,研發經費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萬元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7%,實現省定減排目標,提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對中原經濟區經濟轉型的示范帶動作用更加突出。
到2020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經濟發展實現由資源依賴型、投資驅動型向以創新引進并重、三次產業協同帶動、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明顯提高,“三化”協調發展新格局全面形成,經濟更加繁榮、人民更加富裕、生態更加優良、社會更加文明,成為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先進市。
二、重點任務
(一)加快城市發展轉型,在構建現代城鎮體系上率先突破。強化新型城鎮化引領作用,突出緊湊型、復合型城市理念,以建設組團式城市為突破口,加快傳統工礦城市向綠色生態宜居、文化品位高尚、現代元素豐富、公共服務體系健全的現代城市轉變,全面提高城市資源利用效率、基礎設施水平、人居環境質量和城市人文素質,提升城市吸引力、凝聚力和綜合承載能力,形成“核心城市─城市組團─中心鎮─新型農村社區”城鄉架構,建設“大焦作”。
1.建設復合型核心城市。統籌焦作新區建設與老城區改造,推進修武組團、博愛組團與中心城區一體化發展,圍繞做大裝備制造、新材料和文化旅游主導產業集群,著力提升產業集聚能力、自主創新能力、綜合承載能力;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生態環境,加強城市管理,培育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品位,構建宜居、教育、醫療、文化、商貿、旅游、休閑、物流等綜合功能復合區,建成復合型核心城市。
2.構建城市組團發展格局。圍繞核心城市,依托產業集聚區和交通網絡,加快縣(市)、中心鎮與核心城市產業鏈接、交通一體、服務共享、向心發展。按照“建好一個產業集聚區、培育一個超百億特色主導產業、形成一個人口規模超30萬城市”要求,構建沁陽、孟州、武陟、溫縣組團;圍繞提升產業集聚、文化旅游、現代物流、區域合作等服務功能,構建七賢、柏(山)月(山)、沁北、焦作東站、西虢、招(賢)祥(云)、三陽、大(封)西(陶)北(郭)功能區,培育整體競爭優勢,形成放射狀、網絡化組團發展格局。
3.推動中心鎮建設。根據區位優勢、產業基礎、發展潛力,重點建設谷旦、趙堡、西萬、謝旗營等20個中心鎮。圍繞提升服務新農村建設、產業集聚、文化旅游、商貿物流、對外合作等功能,加強中心鎮與專業園區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銜接,發展特色產業,做大城鎮規模,促進產城融合發展和農民就近就業,推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向周邊農村延伸,率先成為農村區域經濟社會中心和現代化特色城鎮,成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節點。
4.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堅持分類指導、科學規劃、群眾自愿、就業為本、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按照河南省“353611”(不少于3個村,社區人口不少于5000人,至少節約300畝土地,新建住宅6層以上,建設1個綜合服務區,建立1個社區管理體系)建設標準,依托縣城、中心鎮、產業集聚區、旅游服務區或規模較大、基礎條件較好的中心村,加快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力爭到2015年完成50個基礎設施和配套公共服務設施較為完善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任務,力爭到2020年建成100個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農村社區,推進土地集約利用、農業規模經營、農民多元就業、生活環境改善、公共服務健全,率先實現城鄉戶籍、就業、住房、就學、醫療、社會保障一體化,成為統籌城鄉一體化的戰略基點。
(二)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在融合高端、集聚發展上率先突破。強化新型工業化主導作用,突出工業化信息化融合、制造業服務業融合、新興科技新興產業融合、文化與旅游及相關產業融合,以裝備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重點,以技術進步為突破口,加快產業鏈條由單一線條向閉合循環轉變,產業布局由分散向集聚集群轉變,產品由初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終端消費產品轉變,著力提高高成長性產業、先導產業、文化旅游業比重,構建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節能環保、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1.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堅持龍頭帶動、基地支撐、高端突破、專精特新,突出整機制造,主動承接關聯和配套產業轉移,打造國家先進裝備制造基地。突出壯大裝備制造等高成長性產業。依托國家汽車零部件特色產業基地優勢,按照“零件─部件─總成─系統─整車”的思路,堅持以零促整,向系統模塊化方向發展,實施發動機、車橋、自動變速箱等關鍵零部件項目,積極引進整車制造企業,做大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發揮工程機械、造紙機械產業基礎較好優勢,按照大型、集成的思路,突出龍頭企業帶動,推動工程機械向大馬力、成套化、系列化方向發展,造紙機械向寬幅、高速方向發展,完善配套體系,增加品種系列,做強工程機械和造紙機械板塊,打造全國主要的工程機械、造紙機械產業集聚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發揮煤礦液壓綜采支架、長距離皮帶傳輸設備、大型風機偏航制動器等產品技術優勢,按照專精特新思路,推動傳統優勢裝備制造業向高端、高質方向發展,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優化產業布局,做優礦山機械、制動機械、糧油機械等特色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改造提升鋁、化工、食品等傳統優勢產業。按照延長產業鏈條、資源循環利用的思路,以精深加工為方向,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和信息技術,大力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提高初級產品就地轉化率。依托豫北鋁工業基地,著力構建板帶坯料—鋁板帶箔、鋁合金—壓鑄件、鋁合金—高檔型材三大鋁精深加工鏈,形成煤電鋁及加工鏈式一體化發展格局。依托骨干企業,推進園區化發展,多元化發展下游加工業,加快推進煤化工、鹽化工和氟化工由原材料化工向精細化工轉變,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鏈。依托優勢品牌帶動,強化生產基地建設,做大做強糧食、懷藥、肉制品、乳制品、造紙及紙制品等精深加工產業鏈,打造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功能食品和造紙及紙制品產業集群。培育發展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先導產業。按照創新引領、消化吸收、重點突破的思路,以終端應用為方向,大力培育先導產業。依托生物制造優勢,積極發展頭孢類抗生素中間體、核黃素、乙二醇等原料及衍生物制品;依托懷藥優勢,加快培育發展中成藥、中藥萃取物和中藥飲片,打造國家生物產業基地。依托核心技術優勢,積極發展燙印、立方氮化硼、納米氧化鋯、半導體照明等新材料及終端產品,培育新材料產業集群;積極發展鋰離子動力電池、太陽能光伏電池、非晶硅薄膜電池、風力發電機等關鍵零部件及終端產品,培育新能源產業集群。
2.拓展提升現代服務業。堅持多元復合、聯動共進,以文化旅游、現代物流業為重點,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推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突出“太極故里”、“山水焦作”兩大品牌,依托功夫文化、懷商文化、煤礦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加快云臺山、太極拳、黃河(嘉應觀)、妙樂寺、圓融寺等文化旅游園區建設,打造南太行國家生態休閑旅游度假區、黃河生態文化旅游帶、南水北調中線生態文化旅游帶,建設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積極推進《云臺山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立法進程,推動云臺山文化旅游服務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加快云臺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步伐。加快太極拳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步伐,開展太極拳段位授予工作,組建太極文化學院。打造云臺山、太極拳文化兩大文化旅游集團,加快云臺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步伐。延伸文化旅游產業鏈條。推動文化旅游與工業、農業、體育、醫療保健、科技、信息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煤礦文化游、懷藥采掘游、太極修學游、房車游、航空游等新業態,開發實景演藝節目、精品劇目、數字動漫、七賢茶酒、絞胎瓷等文化旅游商品,豐富表現力,提升傳播力,積極創建省級文化旅游產業集聚區,加快觀光游向文化體驗、休閑度假、保健養生游轉變,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推動文化旅游與城鄉建設、生態建設融合發展。加快中心城區文化旅游綜合服務中心和城市組團文化旅游服務節點建設,構建文化旅游交通大環線,打造城市組團文化旅游圈,建設一批文化旅游特色鄉鎮、專業村。促進生態系統與文化旅游良性互動,構建內部大循環、外部大聯通的城市水網系統和點、線、面相互滲透的城市綠地系統,打造青山相擁、綠水環繞、城景交融的山水園林城市、生態宜居城市、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多元化一體化國際復合型旅游目的地,建設國際知名旅游城市。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互動。圍繞產業集聚區和大型制造業企業,建設物流園區、配送中心和物流樞紐。推動物流業與制造業聯動發展,加快汽車零部件物流基地和煤炭倉儲基地建設,構建現代物流業網絡體系,建設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城市。加快發展金融、信息、工業設計、商務、科技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3.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按照“四集一轉、產城互動”要求,突出主導產業培育,著力增強規劃引導、產業支撐、集聚發展、要素保障、自我發展、綜合承載等能力,加快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打造引領經濟轉型、增強競爭優勢的重要載體。明晰功能定位,焦作工業產業集聚區和焦作經濟技術產業集聚區突出發展裝備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產業,沁北產業集聚區突出發展現代化工和鋁精深加工產業,孟州產業集聚區突出發展生物和裝備制造產業,博愛產業集聚區、焦作循環產業集聚區突出發展裝備制造產業,武陟、修武、溫縣產業集聚區突出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進一步壯大產業集聚區規模,到2020年,焦作工業產業集聚區、焦作經濟技術產業集聚區和沁北、孟州產業集聚區主營業務收入均超1000億元,武陟、博愛產業集聚區主營業務收入均超800億元,修武、溫縣產業集聚區和焦作循環產業集聚區主營業務收入均超500億元。大力創建創新型、新型工業化、對外開放、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產城聯動發展、環境友好型、數字化、質量管理標準化等示范產業集聚區,把焦作工業產業集聚區、焦作經濟技術產業集聚區、沁北產業集聚區、孟州產業集聚區分別建成新型工業化、對外開放、環境友好型、質量管理標準化示范產業集聚區,力爭全部產業集聚區同步達到專業示范產業集聚區創建標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導財政資金、國有資產、社會資本向產業集聚區投融資平臺優化配置,優先提供土地指標和環境容量,強化人力資源保障,強化考核激勵,對進入省“十強十快”和示范名錄的產業集聚區給予政治和經濟激勵。
4.大力推進創新驅動。以企業為主體,建成一批國家級、省級研發中心。組織實施兆瓦級風電機組偏航制動器、千噸級高性能晶體六氟磷酸鋰、熱升華成像技術和配套打印設備等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建成一批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特色突出的產業創新中心。實施標準化引領工程,培育一批標準化企業,加強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管理創新和企業組織結構創新。實施質量提升工程,開展質量興市、質量興企活動,建立高生產集中度、高經營外向度、高加工度的產業體系。實施品牌帶動工程,提升知名品牌影響力。
(三)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在優質、高效、綠色發展上率先突破。
強化新型農業現代化基礎作用,突出綠色生態安全理念,以新型農業現代化科技園區和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為突破口,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加快傳統農業向優質高效、精深加工轉變,提高集約化、標準化、組織化、產業化程度,打造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1.鞏固提升糧食高產優勢。以糧食優質高效為首要任務,強化基礎設施、機械設備、服務體系、科學技術和農民素質等支撐,以整建制縣、整建制鄉高產創建工作為重點,高標準建設萬畝示范片、千畝示范方、百畝攻關田,建成國家糧食優質高產區。發揮育種研發優勢,組建現代大型種業集團,發展現代種業,建成全國小麥育種創新基地和重要小麥良種集散基地。
2.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和現代畜牧業。大力開發以懷山藥為主的懷藥產品,發展精深加工和連鎖配送,建設中國中草藥種植基地和藥材保健品基地。大力發展日光溫室、大棚蔬菜等高效設施農業,建成一批高標準食用菌栽培小區。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建設黃河灘區工業原料林基地、沿太行山經濟林帶。整合各類農業項目,推動生產要素流向現代農業園區、種養大戶和專業能手,實現集約發展。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建成一批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打造全國優質安全畜產品基地。
3.提高農業產業化、組織化水平。依托全國優質小麥加工示范基地和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優勢,培育一批標準化水平高、競爭實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生產經營主體發展,推進農業規;洜I、標準化生產、合作化組織,提高農業效益。到2015年,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覆蓋率達到50%,新增國家級示范專業合作社10個、省級示范專業合作社50個。
4.完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揮首家市級全國農業機械化示范區優勢,加快農機裝備升級,拓展經濟作物和設施農業機械化領域,發展旱作農業機械和山區、園林小型機械,突出主要糧食生產機械化,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覆蓋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的農技推廣服務、農資流通、農機服務、農產品交易、動物防疫、良種繁育、農業保險、信息服務、氣象服務和災害防御等體系,加快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促進農業增產、增效。
三、支撐保障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經濟轉型基礎能力支撐。著眼提升服務功能、增強發展后勁,適度超前發展基礎設施,形成功能完善、協調配套、安全高效、支撐有力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1.構建現代綜合交通網絡。加快交通建設,構建核心城市連接組團、中心鎮、新型農村社區和產業集聚區、文化旅游區的大交通網絡。加快鄭焦城際鐵路建設和焦作東站、焦作火車站升級改造,推進鄭焦城際鐵路云臺山支線及新月鐵路增建第二雙線等項目,積極推進焦作至濟源、洛陽城際鐵路規劃建設和月山車站更名焦作西站工作,開通焦作至北京始發車次,配合推進鄭州至太原快速鐵路通道建設。加快鄭云高速、焦桐高速溫縣至鞏義段建設。推動陵川至偃師、林州至新密、原陽至濟源三條省道焦作段升級為國道。推進桃花峪黃河大橋、焦作黃河大橋、孟州黃河大橋、焦桐高速黃河大橋建設。建設軌道交通、文化旅游交通大環線、鄭州新鄭國際機場焦作異地候機樓、焦作直升機場等項目,形成鐵路、公路、航空立體化現代綜合交通網絡。
2.構建能源網絡。發揮“晉煤焦水”優勢,建設大型路口電源項目。加快城市電網建設和農村電網升級改造,積極發展智能電網。推進骨干管網、配套支線管網建設,高效利用西氣東輸天然氣、山西煤層氣、焦作煤層氣等氣源。優化用能結構,積極開發利用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綠色能源。
3.構建水利網絡。加快南水北調中線、引黃調蓄、西霞院灌區、小浪底北岸灌區、引黃入焦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積極推進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統籌防洪減災、生態保護和城市景觀功能,推進沁河、大沙河、新河等河道治理,高標準建設城市水網體系。完善水權制度,加強水資源監測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進一步提高水循環利用率,創建節水型城市。
4.構建信息網絡。建設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數字文化館、全員人口統籌管理、社會保障一卡通、市政公用服務一卡通等信息系統,加強電子政務網絡、應急管理網絡平臺、新型防空防災預警報知系統和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打造“數字焦作”、“智慧焦作”、“無線城市”。
(二)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支撐。強化環境綜合整治,加大節能減排力度,發展循環經濟,構建生態網絡框架,推動經濟由資源能源依賴型向循環綠色低碳型轉變,全面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1.加強污染防控。加大區域內黃河、海河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率先探索跨流域、跨區域污染聯防聯控、跨界防治機制,推動建立海河上游、沁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實施重大環境治理和保護工程,推進重點工業污染源治理、次級河流污染防治、土壤環境保護、重金屬污染治理和大氣污染防治。率先實現生活垃圾村收集、鄉鎮轉運、縣(市)處理,中心鎮全部建有污水處理廠。優化配置環境容量資源,創建國家環境容量研究及應用試點城市。
2.發展壯大循環經濟。實施節能重點工程,淘汰耗能高、污染重的落后產能和設備,提高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能源利用水平。以煤炭深加工和綠色化利用為核心,構建“煤—電—建材”、“煤—電—鋁”、“煤—鹽化工”等循環產業鏈,提高煤炭資源利用率。以孟州、博愛、武陟等產業集聚區為載體,培育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等再制造企業,打造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創建“再制造”示范基地和“城市礦產”示范基地。開展低碳發展試驗試點,優化用能結構,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構建低碳型工業、建筑和交通體系。
3.構建良好生態網絡。推動林業生態向縱深發展,構建“一區”(南太行山地生態區)、“兩帶”(沿黃生態涵養帶、南水北調中線景觀帶)、“三網”(道路林網、河渠林網、農田林網)生態構架。推進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太行山獼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快礦區生態治理、農村土壤修復,打造城市水系生態走廊,建設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三)加強人才資源開發,增強經濟轉型智力支撐。強力實施人才戰略,加大投入力度,積極培育、引進人才,創新人才制度,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優化的人才隊伍。
1.著力培育經濟轉型人才。圍繞經濟轉型,培養高層次、高技能、緊缺型人才,形成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戰略眼光的企業家群體,形成一批以知名學者和專家為核心、以優秀中青年學科和業務帶頭人為骨干的創新群體。加快職業教育園區建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建設國家職業教育基地、勞動力技能培訓基地、全國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示范基地。加快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建設太極文化學院,推進高校專升本工作,支持河南理工大學進入國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吸引國內外知名大學和教育機構在焦作合作辦學或設立分支機構,支持民辦教育發展,鼓勵企業參股組建職業教育集團。
2.積極引進經濟轉型人才。加快實施引進海外優秀人才計劃、首席專家工程、首席技師工程,對引進人才在工作場所、生活條件、住宅公寓、創業啟動資金、風險投資和商業擔保方面給予專項支持,廣泛吸納國內外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在焦作創業發展。
3.創新人才體制機制。完善人才評價使用、激勵保障、配置流動等政策體系,加強人才培訓、交流、咨詢等配套服務,充分體現人才價值,維護人才合法權益,營造有利于各類人才脫穎而出、人盡其才的良好環境。
(四)創新體制機制,增強經濟轉型動力支撐。圍繞人力資源、土地、投融資、社會管理關鍵環節,推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加大先行先試力度,破解體制機制難題。
1.推進土地管理體制創新。加快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步伐,在此基礎上探索推進集體建設用地有序流轉,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實現集體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地同價。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加快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和信息平臺建設。探索實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定期評估和適時修改工作制度。開展資源枯竭城市礦業用地改革試點,整合開發利用閉坑礦山工業廣場、排矸場、煤礦塌陷區、棚戶區等工礦廢棄地和未利用地,開展廢棄礦山土地整理、復墾。實施節約集約高效用地工程,大力推廣應用先進節地技術,合理提高土地利用強度和用地投入產出率,綜合開發利用低丘緩坡,建設集生態、水利用、文化旅游為一體的黃河灘區土地開發復合功能帶。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探索開展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人地掛鉤政策試點。
2.推進投融資體制創新。充分發揮投資集團等投融資平臺作用,構建文化旅游業投融資平臺。吸引各類金融機構入駐,加快商業銀行戰略重組。開展農村金融綜合改革創新試點,組建農村商業銀行,培育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支持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積極利用資本市場,實施企業上市培育工程和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工程,大力引入私募基金,擴大市場融資規模,推動企業轉型發展。促進風險投資和創業投資基金發展。推進信用擔保體系創新,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補償和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建立銀企保協同合作機制。建立社會與個人征信體系、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整合金融、工商、稅務、環保等信息資源,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建立守信受益、失信懲戒的信用約束機制。
3.推進其他領域改革。建立健全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環境恢復補償制度,探索建立衰退產業援助機制,創建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示范市。持續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探索建立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參與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推動公共財政改革先行先試,促進預算科學化、民主化,創建全國地方公共財政改革示范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吸引國內外資本投資興建醫療衛生機構,支持民營醫院發展,創建全國縣域醫藥衛生綜合改革試點市、全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市。加快文化旅游體制改革,培育一批骨干文化旅游企業和企業集團,打造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點市。
(五)構建大開放格局,增強經濟轉型活力支撐。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帶動戰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拓展開放領域和空間,促進區域聯動發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開放格局,打造內陸開放高地。
1.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發揮國家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優勢,積極推動焦作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加大與港、澳、臺和海西經濟區、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沿海地區的合作力度,全方位、多層次承接產業轉移,重點承接發展高端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各具特色、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擴大農業開放力度,抓好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深化與央企、省企、行業龍頭企業的戰略合作。積極創造條件,探索建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深化與天津港、日照港、連云港等港口的合作。抓好國家級皮草出口基地、省級汽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設,建設省級國際服務外包基地。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開發國際資源,開拓國際市場。
2.深化區域合作。發揮支撐核心區、聯動豫西北、對接晉東南的區位優勢,促進區域聯動發展。推動鄭州、焦作融合發展。加快鄭焦城際快速通道(迎賓路延伸)建設,形成以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快速通道為骨架的快捷交通網,促進交通融合。推動城市向南延伸,沿城際骨干交通通道進行產業布局,促進產業對接。建立區域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合作機制,共同營造良好的區域生態環境。全方位擴大合作,實現公共資源、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推動豫西北板塊協作聯動發展。加強與洛陽等城市聯動發展,聯合建立區域協作機制,推動產業優勢互補,形成產業群體優勢,共同打造南太行山水旅游帶、黃河文化旅游帶、南水北調中線生態文化旅游帶,積極推進黃河、海河、沁河等流域環境同治、生態共建。推動與晉東南地區深度合作發展。打通物流大通道,充分利用晉東南地區煤炭、煤層氣等資源,建立能源長期穩定合作機制;合作開發云臺山、凈影、皇城相府、王莽嶺等文化旅游資源,共同培育南太行精品文化旅游品牌;加強多領域深度合作,形成中原經濟區與山西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攜手共進、合作雙贏的大格局。
(六)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強經濟轉型合力支撐。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理念,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推進社會管理科學化,進一步保障、改善和發展民生,保護、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支持經濟轉型的強大合力。
1.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全面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擴大中等職業教育免費范圍,實現高中階段免費教育,創建國家教育體制改革河南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綜合改革試點市。建設城市數字化醫院和醫療機構信息管理系統,推進實施縣級醫院倍增計劃,建設覆蓋城鄉的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精神衛生、應急救治等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加快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城鄉全民健身中心工程和公共體育設施,推進全國體育先進社區創建工作。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到2013年,平原地區全部用上自來水,徹底解決山區丘陵區吃水難問題。
2.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實行城鄉統一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實現養老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全覆蓋。率先建立重病醫療保障制度,實現醫保基金市級統籌。統籌城鄉就業,以創業帶就業。構建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將符合條件的城鄉貧困人口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完善社會福利和養老機構基礎設施,加快殘疾人康復托養服務設施建設,健全困難群體、殘疾人和優撫對象等特殊群體社會保障機制。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全面解決城鎮困難群眾住房問題。
3.推進社會管理科學化。創新社區管理服務體制,打造全國社區建設示范市。創新流動人口管理機制,建立人口均衡發展的政策和服務體系。建立科學的利益協調、訴求表達、矛盾調處和權益保障機制,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政府。嚴格食品藥品安全和安全生產監管,創建食品安全示范市。完善公共安全體系和應急管理體系,加強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建設“平安焦作”。
四、組織實施
按照“四個重在”實踐要領和“三具兩基一抓手”工作要求,有效運作,務實重干,推動經濟轉型盡快取得實效。
(一)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對經濟轉型示范市工作的組織領導,明確工作分工,建立高規格的實施機構,健全工作機制。建立合作協商聯席會議制度,促進區域融合聯動協調發展。
(二)突出項目帶動。把項目建設作為加快經濟轉型的抓手,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堅持工作項目化、項目責任化、責任目標化,實施一批帶動輻射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重大轉型升級項目。
(三)嚴格督導考核。建立經濟轉型考核評價、激勵約束和導向機制,將經濟轉型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目標管理體系,加大督查力度。
(四)優化發展環境。全面推行依法行政,進一步優化法治環境。開展政風行風評議,提高行政效能。進一步優化市場環境,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有利于經濟轉型的良好氛圍。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焦作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位于全省前列,工業、農業、旅游業發展基礎較好,城鎮化發展較快,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成效明顯,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為深入貫徹《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在經濟轉型發展上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建設中原經濟區經濟轉型示范市,特制訂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重要意義。加快經濟轉型是持續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科學發展路子的迫切要求。國家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和開展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以來,焦作市在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加快文化旅游業發展,推動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實現了由“黑色印象”向“綠色主題”的轉變,經濟社會發展站在了新的更高的起點上。但是,同時也存在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要素制約加劇、城鄉統籌發展任務繁重等困難和問題,加快經濟轉型、實現更好更快發展是當前面臨的首要任務。
焦作市建設中原經濟區經濟轉型示范市,對明晰發展定位、發揮比較優勢、示范帶動全省經濟轉型、探索“三化”協調科學發展路子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發揮城鎮化水平較高、城鎮密集緊湊優勢,在中心城市帶動、城市組團發展和增強新型農村社區戰略基點作用上率先突破,為構建現代城鎮體系、推進新型城鎮化提供示范;有利于發揮工業、農業、文化旅游業基礎較好優勢,在產業轉型升級上率先突破,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提供示范;有利于利用資源枯竭型城市改革試點經驗,進一步深化改革、全面開放,在破解瓶頸制約、優化要素配置上大膽探索,為創新體制機制、增強要素保障能力探索路子;有利于發揮區位優勢,深化區域合作,在產業、交通、生態、要素等融合發展上開拓創新,推動中原經濟區形成區域聯動發展的新格局。
(二)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和省九次黨代會精神,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持續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站位全局,服務大局,著力在現代城鎮體系建設、產業轉型升級、區域協調互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先行先試,率先突破、示范帶動,把焦作建設成為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更具輻射力、更具競爭力的新型城市。
(三)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發展。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努力破解要素約束和體制障礙,率先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
——堅持統籌協調。統籌“三化”協調發展,統籌經濟結構調整與文化建設、生態建設和社會建設,在發展中協調,在協調中發展。
——堅持突出特色。鞏固提升城鎮化和工業、農業、文化旅游業發展優勢,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主導產業,形成競爭新優勢。
——堅持開放合作。強力推進招商引資,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推動區域融合發展,建設更具活力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堅持富民惠民。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以人為本,加快經濟轉型,在經濟轉型中更加關注民生,在謀求物質財富增長過程中更加關注精神追求和素質提升,提高人民群眾幸福程度。
(四)主要目標。到2015年,產業結構、城鄉結構、要素結構進一步優化,“三化”協調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產城互動的長效機制基本建立,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提升,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新增糧食產量2億公斤,二、三產業比重達到95%以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0%,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5%以上,文化旅游業綜合收入相當于生產總值的25%,形成基本完善的鐵路網、公路網、能源網、水利網、生態網、信息網,城鎮化率達到60%,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升,二、三產業就業比重達到70%以上,人才資源占人力資源的比重達到14%以上,研發經費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萬元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7%,實現省定減排目標,提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對中原經濟區經濟轉型的示范帶動作用更加突出。
到2020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經濟發展實現由資源依賴型、投資驅動型向以創新引進并重、三次產業協同帶動、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明顯提高,“三化”協調發展新格局全面形成,經濟更加繁榮、人民更加富裕、生態更加優良、社會更加文明,成為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發展先進市。
二、重點任務
(一)加快城市發展轉型,在構建現代城鎮體系上率先突破。強化新型城鎮化引領作用,突出緊湊型、復合型城市理念,以建設組團式城市為突破口,加快傳統工礦城市向綠色生態宜居、文化品位高尚、現代元素豐富、公共服務體系健全的現代城市轉變,全面提高城市資源利用效率、基礎設施水平、人居環境質量和城市人文素質,提升城市吸引力、凝聚力和綜合承載能力,形成“核心城市─城市組團─中心鎮─新型農村社區”城鄉架構,建設“大焦作”。
1.建設復合型核心城市。統籌焦作新區建設與老城區改造,推進修武組團、博愛組團與中心城區一體化發展,圍繞做大裝備制造、新材料和文化旅游主導產業集群,著力提升產業集聚能力、自主創新能力、綜合承載能力;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生態環境,加強城市管理,培育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品位,構建宜居、教育、醫療、文化、商貿、旅游、休閑、物流等綜合功能復合區,建成復合型核心城市。
2.構建城市組團發展格局。圍繞核心城市,依托產業集聚區和交通網絡,加快縣(市)、中心鎮與核心城市產業鏈接、交通一體、服務共享、向心發展。按照“建好一個產業集聚區、培育一個超百億特色主導產業、形成一個人口規模超30萬城市”要求,構建沁陽、孟州、武陟、溫縣組團;圍繞提升產業集聚、文化旅游、現代物流、區域合作等服務功能,構建七賢、柏(山)月(山)、沁北、焦作東站、西虢、招(賢)祥(云)、三陽、大(封)西(陶)北(郭)功能區,培育整體競爭優勢,形成放射狀、網絡化組團發展格局。
3.推動中心鎮建設。根據區位優勢、產業基礎、發展潛力,重點建設谷旦、趙堡、西萬、謝旗營等20個中心鎮。圍繞提升服務新農村建設、產業集聚、文化旅游、商貿物流、對外合作等功能,加強中心鎮與專業園區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銜接,發展特色產業,做大城鎮規模,促進產城融合發展和農民就近就業,推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向周邊農村延伸,率先成為農村區域經濟社會中心和現代化特色城鎮,成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節點。
4.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堅持分類指導、科學規劃、群眾自愿、就業為本、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按照河南省“353611”(不少于3個村,社區人口不少于5000人,至少節約300畝土地,新建住宅6層以上,建設1個綜合服務區,建立1個社區管理體系)建設標準,依托縣城、中心鎮、產業集聚區、旅游服務區或規模較大、基礎條件較好的中心村,加快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力爭到2015年完成50個基礎設施和配套公共服務設施較為完善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任務,力爭到2020年建成100個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農村社區,推進土地集約利用、農業規模經營、農民多元就業、生活環境改善、公共服務健全,率先實現城鄉戶籍、就業、住房、就學、醫療、社會保障一體化,成為統籌城鄉一體化的戰略基點。
(二)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在融合高端、集聚發展上率先突破。強化新型工業化主導作用,突出工業化信息化融合、制造業服務業融合、新興科技新興產業融合、文化與旅游及相關產業融合,以裝備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重點,以技術進步為突破口,加快產業鏈條由單一線條向閉合循環轉變,產業布局由分散向集聚集群轉變,產品由初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終端消費產品轉變,著力提高高成長性產業、先導產業、文化旅游業比重,構建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節能環保、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1.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堅持龍頭帶動、基地支撐、高端突破、專精特新,突出整機制造,主動承接關聯和配套產業轉移,打造國家先進裝備制造基地。突出壯大裝備制造等高成長性產業。依托國家汽車零部件特色產業基地優勢,按照“零件─部件─總成─系統─整車”的思路,堅持以零促整,向系統模塊化方向發展,實施發動機、車橋、自動變速箱等關鍵零部件項目,積極引進整車制造企業,做大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發揮工程機械、造紙機械產業基礎較好優勢,按照大型、集成的思路,突出龍頭企業帶動,推動工程機械向大馬力、成套化、系列化方向發展,造紙機械向寬幅、高速方向發展,完善配套體系,增加品種系列,做強工程機械和造紙機械板塊,打造全國主要的工程機械、造紙機械產業集聚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發揮煤礦液壓綜采支架、長距離皮帶傳輸設備、大型風機偏航制動器等產品技術優勢,按照專精特新思路,推動傳統優勢裝備制造業向高端、高質方向發展,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優化產業布局,做優礦山機械、制動機械、糧油機械等特色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改造提升鋁、化工、食品等傳統優勢產業。按照延長產業鏈條、資源循環利用的思路,以精深加工為方向,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和信息技術,大力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提高初級產品就地轉化率。依托豫北鋁工業基地,著力構建板帶坯料—鋁板帶箔、鋁合金—壓鑄件、鋁合金—高檔型材三大鋁精深加工鏈,形成煤電鋁及加工鏈式一體化發展格局。依托骨干企業,推進園區化發展,多元化發展下游加工業,加快推進煤化工、鹽化工和氟化工由原材料化工向精細化工轉變,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鏈。依托優勢品牌帶動,強化生產基地建設,做大做強糧食、懷藥、肉制品、乳制品、造紙及紙制品等精深加工產業鏈,打造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功能食品和造紙及紙制品產業集群。培育發展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先導產業。按照創新引領、消化吸收、重點突破的思路,以終端應用為方向,大力培育先導產業。依托生物制造優勢,積極發展頭孢類抗生素中間體、核黃素、乙二醇等原料及衍生物制品;依托懷藥優勢,加快培育發展中成藥、中藥萃取物和中藥飲片,打造國家生物產業基地。依托核心技術優勢,積極發展燙印、立方氮化硼、納米氧化鋯、半導體照明等新材料及終端產品,培育新材料產業集群;積極發展鋰離子動力電池、太陽能光伏電池、非晶硅薄膜電池、風力發電機等關鍵零部件及終端產品,培育新能源產業集群。
2.拓展提升現代服務業。堅持多元復合、聯動共進,以文化旅游、現代物流業為重點,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推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突出“太極故里”、“山水焦作”兩大品牌,依托功夫文化、懷商文化、煤礦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加快云臺山、太極拳、黃河(嘉應觀)、妙樂寺、圓融寺等文化旅游園區建設,打造南太行國家生態休閑旅游度假區、黃河生態文化旅游帶、南水北調中線生態文化旅游帶,建設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積極推進《云臺山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立法進程,推動云臺山文化旅游服務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加快云臺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步伐。加快太極拳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步伐,開展太極拳段位授予工作,組建太極文化學院。打造云臺山、太極拳文化兩大文化旅游集團,加快云臺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步伐。延伸文化旅游產業鏈條。推動文化旅游與工業、農業、體育、醫療保健、科技、信息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煤礦文化游、懷藥采掘游、太極修學游、房車游、航空游等新業態,開發實景演藝節目、精品劇目、數字動漫、七賢茶酒、絞胎瓷等文化旅游商品,豐富表現力,提升傳播力,積極創建省級文化旅游產業集聚區,加快觀光游向文化體驗、休閑度假、保健養生游轉變,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推動文化旅游與城鄉建設、生態建設融合發展。加快中心城區文化旅游綜合服務中心和城市組團文化旅游服務節點建設,構建文化旅游交通大環線,打造城市組團文化旅游圈,建設一批文化旅游特色鄉鎮、專業村。促進生態系統與文化旅游良性互動,構建內部大循環、外部大聯通的城市水網系統和點、線、面相互滲透的城市綠地系統,打造青山相擁、綠水環繞、城景交融的山水園林城市、生態宜居城市、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多元化一體化國際復合型旅游目的地,建設國際知名旅游城市。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互動。圍繞產業集聚區和大型制造業企業,建設物流園區、配送中心和物流樞紐。推動物流業與制造業聯動發展,加快汽車零部件物流基地和煤炭倉儲基地建設,構建現代物流業網絡體系,建設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城市。加快發展金融、信息、工業設計、商務、科技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3.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按照“四集一轉、產城互動”要求,突出主導產業培育,著力增強規劃引導、產業支撐、集聚發展、要素保障、自我發展、綜合承載等能力,加快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打造引領經濟轉型、增強競爭優勢的重要載體。明晰功能定位,焦作工業產業集聚區和焦作經濟技術產業集聚區突出發展裝備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產業,沁北產業集聚區突出發展現代化工和鋁精深加工產業,孟州產業集聚區突出發展生物和裝備制造產業,博愛產業集聚區、焦作循環產業集聚區突出發展裝備制造產業,武陟、修武、溫縣產業集聚區突出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進一步壯大產業集聚區規模,到2020年,焦作工業產業集聚區、焦作經濟技術產業集聚區和沁北、孟州產業集聚區主營業務收入均超1000億元,武陟、博愛產業集聚區主營業務收入均超800億元,修武、溫縣產業集聚區和焦作循環產業集聚區主營業務收入均超500億元。大力創建創新型、新型工業化、對外開放、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產城聯動發展、環境友好型、數字化、質量管理標準化等示范產業集聚區,把焦作工業產業集聚區、焦作經濟技術產業集聚區、沁北產業集聚區、孟州產業集聚區分別建成新型工業化、對外開放、環境友好型、質量管理標準化示范產業集聚區,力爭全部產業集聚區同步達到專業示范產業集聚區創建標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導財政資金、國有資產、社會資本向產業集聚區投融資平臺優化配置,優先提供土地指標和環境容量,強化人力資源保障,強化考核激勵,對進入省“十強十快”和示范名錄的產業集聚區給予政治和經濟激勵。
4.大力推進創新驅動。以企業為主體,建成一批國家級、省級研發中心。組織實施兆瓦級風電機組偏航制動器、千噸級高性能晶體六氟磷酸鋰、熱升華成像技術和配套打印設備等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建成一批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特色突出的產業創新中心。實施標準化引領工程,培育一批標準化企業,加強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管理創新和企業組織結構創新。實施質量提升工程,開展質量興市、質量興企活動,建立高生產集中度、高經營外向度、高加工度的產業體系。實施品牌帶動工程,提升知名品牌影響力。
(三)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在優質、高效、綠色發展上率先突破。
強化新型農業現代化基礎作用,突出綠色生態安全理念,以新型農業現代化科技園區和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為突破口,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加快傳統農業向優質高效、精深加工轉變,提高集約化、標準化、組織化、產業化程度,打造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1.鞏固提升糧食高產優勢。以糧食優質高效為首要任務,強化基礎設施、機械設備、服務體系、科學技術和農民素質等支撐,以整建制縣、整建制鄉高產創建工作為重點,高標準建設萬畝示范片、千畝示范方、百畝攻關田,建成國家糧食優質高產區。發揮育種研發優勢,組建現代大型種業集團,發展現代種業,建成全國小麥育種創新基地和重要小麥良種集散基地。
2.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和現代畜牧業。大力開發以懷山藥為主的懷藥產品,發展精深加工和連鎖配送,建設中國中草藥種植基地和藥材保健品基地。大力發展日光溫室、大棚蔬菜等高效設施農業,建成一批高標準食用菌栽培小區。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建設黃河灘區工業原料林基地、沿太行山經濟林帶。整合各類農業項目,推動生產要素流向現代農業園區、種養大戶和專業能手,實現集約發展。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建成一批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打造全國優質安全畜產品基地。
3.提高農業產業化、組織化水平。依托全國優質小麥加工示范基地和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優勢,培育一批標準化水平高、競爭實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生產經營主體發展,推進農業規;洜I、標準化生產、合作化組織,提高農業效益。到2015年,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覆蓋率達到50%,新增國家級示范專業合作社10個、省級示范專業合作社50個。
4.完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揮首家市級全國農業機械化示范區優勢,加快農機裝備升級,拓展經濟作物和設施農業機械化領域,發展旱作農業機械和山區、園林小型機械,突出主要糧食生產機械化,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覆蓋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的農技推廣服務、農資流通、農機服務、農產品交易、動物防疫、良種繁育、農業保險、信息服務、氣象服務和災害防御等體系,加快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促進農業增產、增效。
三、支撐保障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經濟轉型基礎能力支撐。著眼提升服務功能、增強發展后勁,適度超前發展基礎設施,形成功能完善、協調配套、安全高效、支撐有力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1.構建現代綜合交通網絡。加快交通建設,構建核心城市連接組團、中心鎮、新型農村社區和產業集聚區、文化旅游區的大交通網絡。加快鄭焦城際鐵路建設和焦作東站、焦作火車站升級改造,推進鄭焦城際鐵路云臺山支線及新月鐵路增建第二雙線等項目,積極推進焦作至濟源、洛陽城際鐵路規劃建設和月山車站更名焦作西站工作,開通焦作至北京始發車次,配合推進鄭州至太原快速鐵路通道建設。加快鄭云高速、焦桐高速溫縣至鞏義段建設。推動陵川至偃師、林州至新密、原陽至濟源三條省道焦作段升級為國道。推進桃花峪黃河大橋、焦作黃河大橋、孟州黃河大橋、焦桐高速黃河大橋建設。建設軌道交通、文化旅游交通大環線、鄭州新鄭國際機場焦作異地候機樓、焦作直升機場等項目,形成鐵路、公路、航空立體化現代綜合交通網絡。
2.構建能源網絡。發揮“晉煤焦水”優勢,建設大型路口電源項目。加快城市電網建設和農村電網升級改造,積極發展智能電網。推進骨干管網、配套支線管網建設,高效利用西氣東輸天然氣、山西煤層氣、焦作煤層氣等氣源。優化用能結構,積極開發利用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綠色能源。
3.構建水利網絡。加快南水北調中線、引黃調蓄、西霞院灌區、小浪底北岸灌區、引黃入焦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積極推進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統籌防洪減災、生態保護和城市景觀功能,推進沁河、大沙河、新河等河道治理,高標準建設城市水網體系。完善水權制度,加強水資源監測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進一步提高水循環利用率,創建節水型城市。
4.構建信息網絡。建設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數字文化館、全員人口統籌管理、社會保障一卡通、市政公用服務一卡通等信息系統,加強電子政務網絡、應急管理網絡平臺、新型防空防災預警報知系統和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打造“數字焦作”、“智慧焦作”、“無線城市”。
(二)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支撐。強化環境綜合整治,加大節能減排力度,發展循環經濟,構建生態網絡框架,推動經濟由資源能源依賴型向循環綠色低碳型轉變,全面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1.加強污染防控。加大區域內黃河、海河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率先探索跨流域、跨區域污染聯防聯控、跨界防治機制,推動建立海河上游、沁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實施重大環境治理和保護工程,推進重點工業污染源治理、次級河流污染防治、土壤環境保護、重金屬污染治理和大氣污染防治。率先實現生活垃圾村收集、鄉鎮轉運、縣(市)處理,中心鎮全部建有污水處理廠。優化配置環境容量資源,創建國家環境容量研究及應用試點城市。
2.發展壯大循環經濟。實施節能重點工程,淘汰耗能高、污染重的落后產能和設備,提高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能源利用水平。以煤炭深加工和綠色化利用為核心,構建“煤—電—建材”、“煤—電—鋁”、“煤—鹽化工”等循環產業鏈,提高煤炭資源利用率。以孟州、博愛、武陟等產業集聚區為載體,培育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等再制造企業,打造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創建“再制造”示范基地和“城市礦產”示范基地。開展低碳發展試驗試點,優化用能結構,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構建低碳型工業、建筑和交通體系。
3.構建良好生態網絡。推動林業生態向縱深發展,構建“一區”(南太行山地生態區)、“兩帶”(沿黃生態涵養帶、南水北調中線景觀帶)、“三網”(道路林網、河渠林網、農田林網)生態構架。推進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太行山獼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快礦區生態治理、農村土壤修復,打造城市水系生態走廊,建設生態園林城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三)加強人才資源開發,增強經濟轉型智力支撐。強力實施人才戰略,加大投入力度,積極培育、引進人才,創新人才制度,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優化的人才隊伍。
1.著力培育經濟轉型人才。圍繞經濟轉型,培養高層次、高技能、緊缺型人才,形成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戰略眼光的企業家群體,形成一批以知名學者和專家為核心、以優秀中青年學科和業務帶頭人為骨干的創新群體。加快職業教育園區建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建設國家職業教育基地、勞動力技能培訓基地、全國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示范基地。加快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建設太極文化學院,推進高校專升本工作,支持河南理工大學進入國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吸引國內外知名大學和教育機構在焦作合作辦學或設立分支機構,支持民辦教育發展,鼓勵企業參股組建職業教育集團。
2.積極引進經濟轉型人才。加快實施引進海外優秀人才計劃、首席專家工程、首席技師工程,對引進人才在工作場所、生活條件、住宅公寓、創業啟動資金、風險投資和商業擔保方面給予專項支持,廣泛吸納國內外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在焦作創業發展。
3.創新人才體制機制。完善人才評價使用、激勵保障、配置流動等政策體系,加強人才培訓、交流、咨詢等配套服務,充分體現人才價值,維護人才合法權益,營造有利于各類人才脫穎而出、人盡其才的良好環境。
(四)創新體制機制,增強經濟轉型動力支撐。圍繞人力資源、土地、投融資、社會管理關鍵環節,推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加大先行先試力度,破解體制機制難題。
1.推進土地管理體制創新。加快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步伐,在此基礎上探索推進集體建設用地有序流轉,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實現集體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地同價。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加快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和信息平臺建設。探索實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定期評估和適時修改工作制度。開展資源枯竭城市礦業用地改革試點,整合開發利用閉坑礦山工業廣場、排矸場、煤礦塌陷區、棚戶區等工礦廢棄地和未利用地,開展廢棄礦山土地整理、復墾。實施節約集約高效用地工程,大力推廣應用先進節地技術,合理提高土地利用強度和用地投入產出率,綜合開發利用低丘緩坡,建設集生態、水利用、文化旅游為一體的黃河灘區土地開發復合功能帶。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探索開展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人地掛鉤政策試點。
2.推進投融資體制創新。充分發揮投資集團等投融資平臺作用,構建文化旅游業投融資平臺。吸引各類金融機構入駐,加快商業銀行戰略重組。開展農村金融綜合改革創新試點,組建農村商業銀行,培育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支持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積極利用資本市場,實施企業上市培育工程和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工程,大力引入私募基金,擴大市場融資規模,推動企業轉型發展。促進風險投資和創業投資基金發展。推進信用擔保體系創新,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風險補償和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建立銀企保協同合作機制。建立社會與個人征信體系、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整合金融、工商、稅務、環保等信息資源,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建立守信受益、失信懲戒的信用約束機制。
3.推進其他領域改革。建立健全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環境恢復補償制度,探索建立衰退產業援助機制,創建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示范市。持續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探索建立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參與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推動公共財政改革先行先試,促進預算科學化、民主化,創建全國地方公共財政改革示范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吸引國內外資本投資興建醫療衛生機構,支持民營醫院發展,創建全國縣域醫藥衛生綜合改革試點市、全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市。加快文化旅游體制改革,培育一批骨干文化旅游企業和企業集團,打造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點市。
(五)構建大開放格局,增強經濟轉型活力支撐。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帶動戰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拓展開放領域和空間,促進區域聯動發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開放格局,打造內陸開放高地。
1.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發揮國家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優勢,積極推動焦作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加大與港、澳、臺和海西經濟區、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沿海地區的合作力度,全方位、多層次承接產業轉移,重點承接發展高端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各具特色、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擴大農業開放力度,抓好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深化與央企、省企、行業龍頭企業的戰略合作。積極創造條件,探索建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深化與天津港、日照港、連云港等港口的合作。抓好國家級皮草出口基地、省級汽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設,建設省級國際服務外包基地。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開發國際資源,開拓國際市場。
2.深化區域合作。發揮支撐核心區、聯動豫西北、對接晉東南的區位優勢,促進區域聯動發展。推動鄭州、焦作融合發展。加快鄭焦城際快速通道(迎賓路延伸)建設,形成以城際鐵路、高速公路、快速通道為骨架的快捷交通網,促進交通融合。推動城市向南延伸,沿城際骨干交通通道進行產業布局,促進產業對接。建立區域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合作機制,共同營造良好的區域生態環境。全方位擴大合作,實現公共資源、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推動豫西北板塊協作聯動發展。加強與洛陽等城市聯動發展,聯合建立區域協作機制,推動產業優勢互補,形成產業群體優勢,共同打造南太行山水旅游帶、黃河文化旅游帶、南水北調中線生態文化旅游帶,積極推進黃河、海河、沁河等流域環境同治、生態共建。推動與晉東南地區深度合作發展。打通物流大通道,充分利用晉東南地區煤炭、煤層氣等資源,建立能源長期穩定合作機制;合作開發云臺山、凈影、皇城相府、王莽嶺等文化旅游資源,共同培育南太行精品文化旅游品牌;加強多領域深度合作,形成中原經濟區與山西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攜手共進、合作雙贏的大格局。
(六)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強經濟轉型合力支撐。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理念,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推進社會管理科學化,進一步保障、改善和發展民生,保護、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支持經濟轉型的強大合力。
1.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全面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擴大中等職業教育免費范圍,實現高中階段免費教育,創建國家教育體制改革河南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綜合改革試點市。建設城市數字化醫院和醫療機構信息管理系統,推進實施縣級醫院倍增計劃,建設覆蓋城鄉的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精神衛生、應急救治等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加快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城鄉全民健身中心工程和公共體育設施,推進全國體育先進社區創建工作。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到2013年,平原地區全部用上自來水,徹底解決山區丘陵區吃水難問題。
2.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實行城鄉統一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實現養老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全覆蓋。率先建立重病醫療保障制度,實現醫;鹗屑壗y籌。統籌城鄉就業,以創業帶就業。構建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將符合條件的城鄉貧困人口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完善社會福利和養老機構基礎設施,加快殘疾人康復托養服務設施建設,健全困難群體、殘疾人和優撫對象等特殊群體社會保障機制。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全面解決城鎮困難群眾住房問題。
3.推進社會管理科學化。創新社區管理服務體制,打造全國社區建設示范市。創新流動人口管理機制,建立人口均衡發展的政策和服務體系。建立科學的利益協調、訴求表達、矛盾調處和權益保障機制,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政府。嚴格食品藥品安全和安全生產監管,創建食品安全示范市。完善公共安全體系和應急管理體系,加強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建設“平安焦作”。
四、組織實施
按照“四個重在”實踐要領和“三具兩基一抓手”工作要求,有效運作,務實重干,推動經濟轉型盡快取得實效。
(一)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對經濟轉型示范市工作的組織領導,明確工作分工,建立高規格的實施機構,健全工作機制。建立合作協商聯席會議制度,促進區域融合聯動協調發展。
(二)突出項目帶動。把項目建設作為加快經濟轉型的抓手,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堅持工作項目化、項目責任化、責任目標化,實施一批帶動輻射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重大轉型升級項目。
(三)嚴格督導考核。建立經濟轉型考核評價、激勵約束和導向機制,將經濟轉型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目標管理體系,加大督查力度。
(四)優化發展環境。全面推行依法行政,進一步優化法治環境。開展政風行風評議,提高行政效能。進一步優化市場環境,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加大宣傳力度,營造有利于經濟轉型的良好氛圍。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