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推薦
中國外交,又有大動作:
9月4日至6日,中非合作論壇峰會舉行,50多個非洲國家、國際組織領導人齊聚北京,共同出席。
習近平主席在開幕式的主旨講話中提議:
將中國同所有非洲建交國的雙邊關系提升到戰略關系層面,將中非關系整體定位提升至新時代全天候中非命運共同體。
這在中國外交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場景,為什么同非洲國家可以做到?
習近平主席的主旨講話中,“伙伴”是一個高頻詞。
何為“伙伴”?要理解中非關系的獨特之處,可以先從世界對非洲的認識說起。
過去一年,“非洲”成了國際戰略界熱議的話題。
譚主對20家國際戰略界智庫上半年涉及非洲的報告進行了采集,總共集納了超過600篇。
通過對報告主題的提取,可以發現,這些智庫都注意到了非洲在經濟發展、人口增長、資源開發、技術轉型,以及非洲在國際組織的話語權方面出現的積極變化。
這些關注,指向同一個結論:非洲在國際政治、經濟與社會事務中,正在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2023年,是非洲在世界舞臺上備受關注的一年:
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上,非洲聯盟(AU)被正式接納為成員,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也新增加了兩個非洲國家,實現歷史性擴員。
這些動向,代表著非洲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一直是跟非洲并肩同行的伙伴。
就拿非盟加入G20來說。2022年的G20巴厘島峰會上,中國率先支持非盟加入G20,隨后,G20主要成員國也紛紛表示支持。
但其實,中國在G20中對非盟的支持還要更早。在2016年的G20杭州峰會上,中國就史無前例地邀請了許多發展中國家與會,其中就包括非洲發展新伙伴計劃組織輪值主席國塞內加爾。
在中國的協調努力下,非洲關心的“非洲工業化”議題,首次被納入G20峰會議題。
除了G20之外,在聯合國,中國也一直支持非洲發出自己的聲音。在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訂期間,中方明確建議將非洲的關切和訴求列為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點考慮事項。
就在中國幫助非洲國家走向世界的過程中,非洲與世界互動的姿態也在發生著改變。
去年10月巴以新一輪沖突爆發后,非洲國家展現出不盲從西方國家的姿態、根據是非曲直自主地選擇勸和促談的立場。此外,非洲在安全合作上的獨立性也明顯提升。去年2月,南非就與中國和俄羅斯舉行了海上聯合演習,來維護南非外海等相關海域以及海上戰略通道的安全。
非洲在國際和地區問題中維護正義與和平的堅定立場,中方也同樣予以了積極回應。
習近平主席在主旨講話中特別提到,中方愿幫助非洲提升自主維護和平穩定的能力,推動全球安全倡議率先在非洲落地,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
這種相互呼應來自中非對國際公平正義的共同追求,也讓中非對彼此的認同不斷加深。
在這次中非合作論壇峰會的現場,譚主問到非洲國家代表這次來中國最想了解什么時,幾乎所有人都提到了一個相同的方面:
想知道中國的理念和道路是什么。
這個問題表明,非洲在自主、獨立地與世界互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對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借鑒的想法。
習近平主席曾提起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的一句話,“我們正站立在非洲世紀的破曉時分,在這一世紀里,非洲將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據應有位置。”
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中非對這樣的愿景,都有著深刻的共鳴。也只有看到中非相似的歷史經歷、共同的發展追求,才會理解中非之間“因為當年淋過雨,所以愿意為你撐把傘”的獨特聯結。中非在國際舞臺的相互成就,背后也是以義為先、一路同行的心心相印。
其實,追溯中非交往的歷史就會發現,這種對中國發展理念的認同早已融入中非合作中,在實踐中扎根。
每次中非合作論壇峰會或部長級會議,中方都會宣布與非洲開展合作的系列項目,這些項目是觀察的切入點。
今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通過了《關于共筑新時代全天候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北京宣言》,為中非的合作繪制了下一步路線圖。與往屆峰會宣言相比,這一次宣言在涉及發展議題時,專門設置了一個板塊:
全球發展倡議為中非發展共同行動搭建戰略框架。
這一板塊囊括了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綠色發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等涉及現代化進程的各類議題。
這樣一種戰略布局的思路,顯示著中非的發展合作,正在探索一種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路徑。
中非基礎設施合作,就是一個縮影。
在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公布的“十大伙伴行動”中,就基礎設施建設,首次提到了一個說法:助力非洲跨區域發展。
有非洲國家前官員曾提到,在非洲,國家一級的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并不鮮見,但是像非洲大陸自貿區這樣的跨境倡議需要跨境基礎設施規劃,將相鄰國家更緊密地連接起來,促進其利用各自的比較優勢進行合作。
直到2021年,非洲大陸才宣布啟動自由貿易區。根據世界銀行預測,到2035年,非洲國家之間的貿易額將增長81%,產出將增加4500億美元。
但除了南非、肯尼亞等臨海的非洲國家有傳統的港口優勢之外,非洲內陸國家在道路網絡方面還存在巨大的基礎設施缺口,這成了阻礙非洲自貿區實際運轉的主要挑戰之一。
不過,中國在幫助非洲建設基礎設施的過程中,并沒有停留于彌補基礎設施缺口本身。
統計中非領導人談到的經貿合作會發現,中方在鐵路、港口等大批合作項目已經陸續竣工后,經常會提到一個新的話題:如何發展非洲的自由貿易。
因為在基礎設施等能力的建設過程中,中非之間就實現了包括裝備、技術、標準、服務等各個層面的對標,這使得中國對非洲的投資不僅實現了交通的“硬聯通”,還為未來的中非、非洲國家與非洲國家之間準備好了“軟聯通”。
聯通的結果是,中國已連續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去年,中非貿易額更是達到歷史峰值2821億美元。
在這個過程中,中非之間的貿易結構還在不斷優化。去年,機電產品就成了中國對非出口的“主力軍”,“新三樣”產品對非出口實現較快增長,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出口同比增長291%、109%和57%。
中國支持非洲國家將資源、區位等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增強非洲第二、第三產業發展動力,這將不斷推動中非經貿合作轉型升級,開拓新的合作空間。
今年,中方發起了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十大伙伴行動。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上一次中國在中非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發起的九項工程,這一次出現了一個新的板塊——中非產業鏈合作。
中非產業鏈合作中很大的篇幅,說的是數字技術合作。和之前的九項工程中的“數字創新工程”相比,這一次,有一個新的變化:
上一次,中方說的是,“將為非洲援助實施10個數字經濟項目”;這一次,中方的說法,變成了“共建中非數字技術合作中心,建設20個數字示范項目”。
“共建”二字,透露出非洲在提高互聯互通和貿易水平的同時,技術、產業的現代化能力也在迅速提升。
中國與非洲合作,不光能夠“授人以漁”,還能以著眼未來的戰略思維,同非洲共同追求更遠大的目標。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在對非合作中,總能做成很多其他國家做不成的事情。
反觀部分國家,由于其在對非合作中,始終不能切身地考慮非洲自身的發展利益,所謂的“援助”“合作”總是難以真正轉化為非洲的發展。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主任唐曉陽一直持續追蹤美西方對非援助的情況。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過去10多年,非洲的償債金額一直在增長,其中大部分增長來自非政府機構的私人債務。其中,又以美西方的私人債務占比最高。
唐曉陽告訴譚主:美西方國家對非洲的官方貸款主要是政治性的援助貸款,附加很多政治條件。同時,美西方對非貸款還有的來自商業機構,而這些商業機構更關注短期收益,這種借貸模式,給非洲的發展帶來了很多問題。
近年來,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大幅提高利率,本身就使非洲的借貸成本不斷上升,導致非洲原有的債務負擔不斷加重。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一些美西方信用評級機構,由于缺乏對非洲的實地考察,在對非洲國家的評級過程中充滿著主觀偏見,不斷夸大對非洲投資的風險,下調非洲信用評級。這使得非洲不得不支付更高的貸款利息,并且更難以獲得發展所需的國際投資。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報告就顯示,如果信用評級更多地基于經濟基本面,而非主觀評估,非洲國家的信貸融資成本將得到大幅節省。
這些對非洲帶有主觀偏見的美西方信用評級機構,無異于將非洲的發展推向了惡性循環。這也是為什么美西方對非洲的貸款和投資,總是變成非洲的問題,而不是發展。
中非合作論壇峰會的現場,外國駐華記者告訴譚主:
西方國家對非洲有一些偏見,它們跟非洲打交道的時候,姿態是“我是來保護你的,我來收取你的費用,我不是來幫你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一直在用行動展示著合作的誠意。
這種誠意,貫穿中非關系始終,也在為國與國之間的交往示范著一種新的價值觀。
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期間,習近平主席曾用這樣一句話,形容中非之間的發展合作——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
彼此成就,才能成其久遠。這是中非在思考彼此的發展利益中,最有價值的一種實踐。
從全球發展的維度去看非洲的發展,更宏大的意義,還在繼續譜寫。
習近平主席在這次峰會的開幕式上提道:
中非共逐現代化之夢,必將掀起全球南方現代化熱潮,譜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嶄新篇章。
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基于相似歷史境遇、現實發展階段、共同發展目標、相同政治訴求正在形成新的身份認同。
這樣的認同,正在跳出過去美西方對發展中國家的認知。
以美國的《非洲增長與機會法案》為例,這是美國對非經濟交往的基石。但最近五年,這一法案的利用率跌破50%。
非洲國家缺乏參與這項合作的動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法案援助的領域并不是多數國家重點發展的領域:
比如,《非洲增長與機會法案》給出稅收優惠的領域,主要集中在紡織業等初級工業,以及礦產和金屬等資源交易。很多高附加值行業,并不在優惠的范疇之內。
相似的情況,同樣出現在歐洲與非洲的關系上。
拿歐盟提出的“歐非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來說。
最初,歐盟提出這項協定,是想改變過去歐非之間“援助者—受援者”的關系,轉向完全“平等”的伙伴關系。
出現這樣的轉向,背后有著全球南方崛起的影響。
但從實踐中可以看到,“平等”并不是說說就能實現了。
比如,歐非經濟伙伴關系雖然也提倡歐非之間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但簽署的前提是,工業和產品必須嚴格遵守歐洲標準才能獲準出口到歐盟,這對于非洲國家現有加工和制造水平來說,還相當困難。
它的結果,就是非洲依舊只能通過出口大量自身生產的較易滿足標準的原材料和礦物等。
更大的問題是,美西方在提出深化與非洲的經濟關系時,同時又在反腐、人權、恐怖主義、人口販運、宗教自由等方面作出了更多要求,在實質上干預非洲的政治。
這些條件,反映著美西方在與非洲交往時,依舊計算著經濟、外交、政治利益的得失,在覬覦非洲的話語權,爭取“非洲的一票”的同時,又在打壓非洲的發展權。
而中國一直倡導的,是各國應摒棄一味謀求自身更大利益的狹隘思維。
在這次峰會上,中國就提出,愿主動單方面擴大市場開放,決定給予包括33個非洲國家在內的所有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
世界需要正視非洲。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世界未來的發展,曾提出過兩種愿景:“低目標情景”和“高目標情景”。在所謂的“低目標情景”中,未來100年全球GDP大約是目前的3倍,全球生活水平將是目前的2倍。而在“高目標情景”中,全球GDP將增長13倍,生活水平將提高9倍。
其中,要實現“高目標情景”,就需要改變全球發展的模式,解決掉曾經積累下的嚴重經濟不平等問題。
這就要求各國采用一種更可持續、更加公平、更富韌性的經濟增長方式,堅持把開放貿易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
在這些問題的實踐中,恰恰是發展中國家和全球南方國家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抵抗如今美西方國家搞“脫鉤”對抗,將發展議題政治化、邊緣化的阻力。
過去20年,全球南方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80%。在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全球南方已經成為一支帶動世界走出新的發展道路的主要力量。
推動中非與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現代化,將成為時代變革的力量。
這是大義,這也是大勢。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中國外交,又有大動作:
9月4日至6日,中非合作論壇峰會舉行,50多個非洲國家、國際組織領導人齊聚北京,共同出席。
習近平主席在開幕式的主旨講話中提議:
將中國同所有非洲建交國的雙邊關系提升到戰略關系層面,將中非關系整體定位提升至新時代全天候中非命運共同體。
這在中國外交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場景,為什么同非洲國家可以做到?
習近平主席的主旨講話中,“伙伴”是一個高頻詞。
何為“伙伴”?要理解中非關系的獨特之處,可以先從世界對非洲的認識說起。
過去一年,“非洲”成了國際戰略界熱議的話題。
譚主對20家國際戰略界智庫上半年涉及非洲的報告進行了采集,總共集納了超過600篇。
通過對報告主題的提取,可以發現,這些智庫都注意到了非洲在經濟發展、人口增長、資源開發、技術轉型,以及非洲在國際組織的話語權方面出現的積極變化。
這些關注,指向同一個結論:非洲在國際政治、經濟與社會事務中,正在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2023年,是非洲在世界舞臺上備受關注的一年:
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上,非洲聯盟(AU)被正式接納為成員,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也新增加了兩個非洲國家,實現歷史性擴員。
這些動向,代表著非洲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一直是跟非洲并肩同行的伙伴。
就拿非盟加入G20來說。2022年的G20巴厘島峰會上,中國率先支持非盟加入G20,隨后,G20主要成員國也紛紛表示支持。
但其實,中國在G20中對非盟的支持還要更早。在2016年的G20杭州峰會上,中國就史無前例地邀請了許多發展中國家與會,其中就包括非洲發展新伙伴計劃組織輪值主席國塞內加爾。
在中國的協調努力下,非洲關心的“非洲工業化”議題,首次被納入G20峰會議題。
除了G20之外,在聯合國,中國也一直支持非洲發出自己的聲音。在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訂期間,中方明確建議將非洲的關切和訴求列為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點考慮事項。
就在中國幫助非洲國家走向世界的過程中,非洲與世界互動的姿態也在發生著改變。
去年10月巴以新一輪沖突爆發后,非洲國家展現出不盲從西方國家的姿態、根據是非曲直自主地選擇勸和促談的立場。此外,非洲在安全合作上的獨立性也明顯提升。去年2月,南非就與中國和俄羅斯舉行了海上聯合演習,來維護南非外海等相關海域以及海上戰略通道的安全。
非洲在國際和地區問題中維護正義與和平的堅定立場,中方也同樣予以了積極回應。
習近平主席在主旨講話中特別提到,中方愿幫助非洲提升自主維護和平穩定的能力,推動全球安全倡議率先在非洲落地,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
這種相互呼應來自中非對國際公平正義的共同追求,也讓中非對彼此的認同不斷加深。
在這次中非合作論壇峰會的現場,譚主問到非洲國家代表這次來中國最想了解什么時,幾乎所有人都提到了一個相同的方面:
想知道中國的理念和道路是什么。
這個問題表明,非洲在自主、獨立地與世界互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對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借鑒的想法。
習近平主席曾提起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的一句話,“我們正站立在非洲世紀的破曉時分,在這一世紀里,非洲將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據應有位置。”
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中非對這樣的愿景,都有著深刻的共鳴。也只有看到中非相似的歷史經歷、共同的發展追求,才會理解中非之間“因為當年淋過雨,所以愿意為你撐把傘”的獨特聯結。中非在國際舞臺的相互成就,背后也是以義為先、一路同行的心心相印。
其實,追溯中非交往的歷史就會發現,這種對中國發展理念的認同早已融入中非合作中,在實踐中扎根。
每次中非合作論壇峰會或部長級會議,中方都會宣布與非洲開展合作的系列項目,這些項目是觀察的切入點。
今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通過了《關于共筑新時代全天候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北京宣言》,為中非的合作繪制了下一步路線圖。與往屆峰會宣言相比,這一次宣言在涉及發展議題時,專門設置了一個板塊:
全球發展倡議為中非發展共同行動搭建戰略框架。
這一板塊囊括了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綠色發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等涉及現代化進程的各類議題。
這樣一種戰略布局的思路,顯示著中非的發展合作,正在探索一種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路徑。
中非基礎設施合作,就是一個縮影。
在中非合作論壇峰會公布的“十大伙伴行動”中,就基礎設施建設,首次提到了一個說法:助力非洲跨區域發展。
有非洲國家前官員曾提到,在非洲,國家一級的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并不鮮見,但是像非洲大陸自貿區這樣的跨境倡議需要跨境基礎設施規劃,將相鄰國家更緊密地連接起來,促進其利用各自的比較優勢進行合作。
直到2021年,非洲大陸才宣布啟動自由貿易區。根據世界銀行預測,到2035年,非洲國家之間的貿易額將增長81%,產出將增加4500億美元。
但除了南非、肯尼亞等臨海的非洲國家有傳統的港口優勢之外,非洲內陸國家在道路網絡方面還存在巨大的基礎設施缺口,這成了阻礙非洲自貿區實際運轉的主要挑戰之一。
不過,中國在幫助非洲建設基礎設施的過程中,并沒有停留于彌補基礎設施缺口本身。
統計中非領導人談到的經貿合作會發現,中方在鐵路、港口等大批合作項目已經陸續竣工后,經常會提到一個新的話題:如何發展非洲的自由貿易。
因為在基礎設施等能力的建設過程中,中非之間就實現了包括裝備、技術、標準、服務等各個層面的對標,這使得中國對非洲的投資不僅實現了交通的“硬聯通”,還為未來的中非、非洲國家與非洲國家之間準備好了“軟聯通”。
聯通的結果是,中國已連續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去年,中非貿易額更是達到歷史峰值2821億美元。
在這個過程中,中非之間的貿易結構還在不斷優化。去年,機電產品就成了中國對非出口的“主力軍”,“新三樣”產品對非出口實現較快增長,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出口同比增長291%、109%和57%。
中國支持非洲國家將資源、區位等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增強非洲第二、第三產業發展動力,這將不斷推動中非經貿合作轉型升級,開拓新的合作空間。
今年,中方發起了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十大伙伴行動。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上一次中國在中非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發起的九項工程,這一次出現了一個新的板塊——中非產業鏈合作。
中非產業鏈合作中很大的篇幅,說的是數字技術合作。和之前的九項工程中的“數字創新工程”相比,這一次,有一個新的變化:
上一次,中方說的是,“將為非洲援助實施10個數字經濟項目”;這一次,中方的說法,變成了“共建中非數字技術合作中心,建設20個數字示范項目”。
“共建”二字,透露出非洲在提高互聯互通和貿易水平的同時,技術、產業的現代化能力也在迅速提升。
中國與非洲合作,不光能夠“授人以漁”,還能以著眼未來的戰略思維,同非洲共同追求更遠大的目標。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在對非合作中,總能做成很多其他國家做不成的事情。
反觀部分國家,由于其在對非合作中,始終不能切身地考慮非洲自身的發展利益,所謂的“援助”“合作”總是難以真正轉化為非洲的發展。
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主任唐曉陽一直持續追蹤美西方對非援助的情況。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過去10多年,非洲的償債金額一直在增長,其中大部分增長來自非政府機構的私人債務。其中,又以美西方的私人債務占比最高。
唐曉陽告訴譚主:美西方國家對非洲的官方貸款主要是政治性的援助貸款,附加很多政治條件。同時,美西方對非貸款還有的來自商業機構,而這些商業機構更關注短期收益,這種借貸模式,給非洲的發展帶來了很多問題。
近年來,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大幅提高利率,本身就使非洲的借貸成本不斷上升,導致非洲原有的債務負擔不斷加重。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一些美西方信用評級機構,由于缺乏對非洲的實地考察,在對非洲國家的評級過程中充滿著主觀偏見,不斷夸大對非洲投資的風險,下調非洲信用評級。這使得非洲不得不支付更高的貸款利息,并且更難以獲得發展所需的國際投資。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報告就顯示,如果信用評級更多地基于經濟基本面,而非主觀評估,非洲國家的信貸融資成本將得到大幅節省。
這些對非洲帶有主觀偏見的美西方信用評級機構,無異于將非洲的發展推向了惡性循環。這也是為什么美西方對非洲的貸款和投資,總是變成非洲的問題,而不是發展。
中非合作論壇峰會的現場,外國駐華記者告訴譚主:
西方國家對非洲有一些偏見,它們跟非洲打交道的時候,姿態是“我是來保護你的,我來收取你的費用,我不是來幫你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一直在用行動展示著合作的誠意。
這種誠意,貫穿中非關系始終,也在為國與國之間的交往示范著一種新的價值觀。
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期間,習近平主席曾用這樣一句話,形容中非之間的發展合作——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
彼此成就,才能成其久遠。這是中非在思考彼此的發展利益中,最有價值的一種實踐。
從全球發展的維度去看非洲的發展,更宏大的意義,還在繼續譜寫。
習近平主席在這次峰會的開幕式上提道:
中非共逐現代化之夢,必將掀起全球南方現代化熱潮,譜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嶄新篇章。
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基于相似歷史境遇、現實發展階段、共同發展目標、相同政治訴求正在形成新的身份認同。
這樣的認同,正在跳出過去美西方對發展中國家的認知。
以美國的《非洲增長與機會法案》為例,這是美國對非經濟交往的基石。但最近五年,這一法案的利用率跌破50%。
非洲國家缺乏參與這項合作的動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法案援助的領域并不是多數國家重點發展的領域:
比如,《非洲增長與機會法案》給出稅收優惠的領域,主要集中在紡織業等初級工業,以及礦產和金屬等資源交易。很多高附加值行業,并不在優惠的范疇之內。
相似的情況,同樣出現在歐洲與非洲的關系上。
拿歐盟提出的“歐非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來說。
最初,歐盟提出這項協定,是想改變過去歐非之間“援助者—受援者”的關系,轉向完全“平等”的伙伴關系。
出現這樣的轉向,背后有著全球南方崛起的影響。
但從實踐中可以看到,“平等”并不是說說就能實現了。
比如,歐非經濟伙伴關系雖然也提倡歐非之間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但簽署的前提是,工業和產品必須嚴格遵守歐洲標準才能獲準出口到歐盟,這對于非洲國家現有加工和制造水平來說,還相當困難。
它的結果,就是非洲依舊只能通過出口大量自身生產的較易滿足標準的原材料和礦物等。
更大的問題是,美西方在提出深化與非洲的經濟關系時,同時又在反腐、人權、恐怖主義、人口販運、宗教自由等方面作出了更多要求,在實質上干預非洲的政治。
這些條件,反映著美西方在與非洲交往時,依舊計算著經濟、外交、政治利益的得失,在覬覦非洲的話語權,爭取“非洲的一票”的同時,又在打壓非洲的發展權。
而中國一直倡導的,是各國應摒棄一味謀求自身更大利益的狹隘思維。
在這次峰會上,中國就提出,愿主動單方面擴大市場開放,決定給予包括33個非洲國家在內的所有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
世界需要正視非洲。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世界未來的發展,曾提出過兩種愿景:“低目標情景”和“高目標情景”。在所謂的“低目標情景”中,未來100年全球GDP大約是目前的3倍,全球生活水平將是目前的2倍。而在“高目標情景”中,全球GDP將增長13倍,生活水平將提高9倍。
其中,要實現“高目標情景”,就需要改變全球發展的模式,解決掉曾經積累下的嚴重經濟不平等問題。
這就要求各國采用一種更可持續、更加公平、更富韌性的經濟增長方式,堅持把開放貿易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
在這些問題的實踐中,恰恰是發展中國家和全球南方國家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抵抗如今美西方國家搞“脫鉤”對抗,將發展議題政治化、邊緣化的阻力。
過去20年,全球南方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80%。在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全球南方已經成為一支帶動世界走出新的發展道路的主要力量。
推動中非與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現代化,將成為時代變革的力量。
這是大義,這也是大勢。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