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色XX群视频射精,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臺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文脈華章|吳韻漢風 文潤中華
更新時間:2024/6/4 15:59:34    來源:現代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鮮明提出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從五方面深入闡釋“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號召大家“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悠遠文化如何賡續傳承?璀璨文明如何煥發新生?一年來,江蘇文脈的浪花以蓬勃的熱情匯入“何以中國”的時代潮流。吳韻漢風,文潤中華。

文脈傳承,江蘇“種子基因”閃耀中國國家版本館

 《江蘇文庫》入藏中國國家版本館

5月31日,中國國家版本館第二批版本捐贈入藏。

位于北京城中軸線北延長線上、燕山腳下的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被譽為“中華文化種子基因庫”,來自江蘇的“種子基因”閃耀其中:

《江蘇文庫》典雅厚重;《永樂大典》歷劫重光;以“十竹齋”“芥子園”為代表的彩色套印版畫張張出彩……

集江蘇歷代經典于大成的《江蘇文庫》由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推出,該工程自2016年啟動,計劃用10年時間,邀請江蘇優秀專家學者參與整理編著,出版3000冊江蘇文化典籍,涵蓋書目編、文獻編、精華編、史料編、方志編、研究編等六編。

截至2023年底,《江蘇文庫》已出版千余冊。其中,方志編已率先完成影印出版任務,其他各編的出版,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并將陸續入藏中國國家版本館。

《江蘇文庫》已經入藏中國國家版本館的有國人耳熟能詳的《世說新語》《封神演義》《浮生六記》等傳世經典,亦有蘇州、無錫等地方文化史系列;有劉半農、翁同龢、葉圣陶、丁文江、吳敬梓、吳梅等歷代文化名人傳系列……

文潤中華,江蘇在茲。優秀的江蘇文化典籍,正在以蓬勃之勢匯入“中華文化種子基因庫”。

 《江蘇文庫》數據庫軟件平臺首頁截圖

與此同時,《江蘇文庫》數字化工作正在有序進行,基本實現數字出版與紙質出版同步。《江蘇文庫》數據庫軟件平臺打破了紙張和地域的邊界,使得讀者可以“足不出戶”實現在線閱讀,現代科技手段為典籍的普及化提供了極為便捷的通道。

文化親民,“流動的大講堂”深入千家萬戶

 江蘇文脈大講堂現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江蘇文脈典籍是陽春白雪,但并不曲高和寡。為更有效深入社會進行宣傳,展示、傳播江蘇文脈整理研究成果,推動傳統文化走出“深閨”,飛入尋常百姓家,厚重的《江蘇文庫》借力紙媒、微信、微博等各類大眾媒體,進行普及化宣傳,持續推出融媒體報道,收獲了無數90后和00后“粉絲”,為古老的文脈注入了青春的活力。

旨在進行文脈普及化的“江蘇文脈大講堂”亦適時啟動,講堂內容依托《江蘇文庫》,先后邀請莫礪鋒、胡阿祥、龔良、張學鋒、張乃格、范金明、高峰、莊若江、徐興無、程章燦、張新科、徐小躍、王月清、葉兆言、江慶柏、陳軍、苗懷明、薛冰、武秀成、盧海鳴、酈波、顧建國等文脈專家、知名學者、社科專家擔任主講人,走進江蘇多個城市,深入博物館、圖書館、大中小學校園等。

“流動的大講堂”成為公眾身邊生動的“文化課”“思政課”“廉政課”,吸引了來自各行各業、不同年齡階段的觀眾參與。大講堂率先探索“互聯網+江蘇文脈”的創新模式,打通線上線下全環節,實現全要素聯動,取得了顯著的傳播效果。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5月,“江蘇文脈大講堂系列直播平臺”的全網總閱讀量已超1.9億次,誕生了多個流量超百萬的爆款。

一場場意猶未盡的講座、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一次次充滿探究的互動、一批批戀戀不舍的觀眾,還有許許多多在幕后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合力續寫著江蘇文脈大眾傳播的精彩篇章。南京、揚州、蘇州、無錫、常州、泰州、徐州、淮安……江蘇文脈大講堂所到之處,文化的種子悄然萌動、蓄力生長。

江河為媒,以走讀探尋中華文明根脈

 “沿著運河讀中國”走讀活動現場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期間,來到了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重點考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等情況。

平江歷史文化街區位于蘇州古城東北隅,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江南水城風貌,是蘇州古城迄今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

如何保護傳承好城市的歷史和文脈,是總書記始終關心的問題,多次強調:“對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南京朝天宮、常州青果巷、鎮江西津渡、揚州東關街、無錫清名橋、南通唐閘、淮安河下古鎮、徐州戶部街……在長江與大運河的滋潤之下,富有韻味的文化街區自古以來就在江蘇大地如意生長,呈星羅棋布之態。目前,江蘇擁有國家歷史文化街區5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56個,和諧點綴于現代化的城市地理空間內。

近年來,江蘇采取“修舊如舊,保存其真”的修繕方式,在保留居民原生態生活方式的同時,完善街區的建設和公共設施,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實現了對古城的保護性更新。更新的歷史文化街區,吸引了源源不斷的參觀者,在行走之間傳承文脈、體味文化雋永。

讀書行路,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2024年是中國大運河成功申遺十周年,4月,一場“沿著運河讀中國”的主題活動從江蘇出發,以運河為紐帶,以沿線公共圖書館為橋梁,在江蘇、山東、河南、河北、天津、北京、浙江、安徽等各省、直轄市陸續進行,通過一本書、一座城、一群人,行文化走讀,探尋中華文明根脈。

長江橫貫、運河縱流,悠悠江河滋養著南雄北秀、吳韻漢風的精彩,水韻江蘇厚植著古老文明的強勁根脈。江蘇,中華文脈地圖上的美麗拼圖,以鮮明特色共襄盛典。

藝術無界,江蘇書法、昆劇亮相海外

《江蘇文庫》編纂出版委員會副主編、南京大學資深教授莫礪鋒指出:“中華文化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她經歷了長達五千多年的從不間斷的發展過程,她像鳳凰涅槃那樣不斷獲得新生。中華文化既有豐富的內涵,又有積極的意義,它能夠賦予當代中國人在復雜多變的現實環境中卓然自立的精神力量。”

 孫曉云《王羲之蘭亭集序》書法

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古老藝術門類,書法和昆曲與江蘇淵源深厚,充滿了濃郁的江蘇氣質。近年來,為加深東西方文化與藝術交流,向海外觀眾展示中國文化、江蘇文脈的魅力,從江蘇走出來的書法名家孫曉云和昆曲名家柯軍等藝術家,亦攜帶他們的作品出海。

今年5月,“從北京到巴黎——中法藝術家奧林匹克行”中國藝術大展在巴黎榮軍院會展中心盛大開幕。大展以中法建交60周年、巴黎奧運年為契機,促進中法兩國在力與美、體與智、實與意之間遇見彼此、了解彼此、欣賞彼此。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云的《王羲之蘭亭集序》書法作品參與此次大展。孫曉云表示,能以漢字為筆、藝術為墨,為中法人文交流賡續薪火,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

 昆劇《伯龍夜品》劇照

此前的2023年9月,“文明遇·鑒:中國昆曲江蘇周”中首場劇目演出昆劇《伯龍夜品》在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上演。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該劇復排導演柯軍表示,昆曲是活著的文物與歷史,“但對昆曲最好的保護不是陳列于博物館中,而是在舞臺上演出。因此,這次在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做這樣一場沉浸式《伯龍夜品》的演出,有著歷史與藝術價值上的雙重意義。”

藝術家們的心聲,與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的初衷相契合,悠遠文脈的賡續傳承,落腳點正是要呈明優秀的中華文明精神。

文學搭橋,向世界展示生機勃勃的中國

“文脈”是當下談論歷史文化或是文化傳統的流行詞語,守護、賡續中華文脈已經成為時代的強音。《江蘇文庫》精華編主編、南京大學高研院院長徐興無指出,“文脈”是中國古代文化自覺的產物和不斷建構的歷史觀念,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宋代以來,“文脈”也常常被用來形容文化傳統或文學傳統。

為了讓世界范圍內的讀者了解文化中國,正在進行中的“江蘇名家名作”外譯項目每年譯介一批代表中國氣派、江蘇風格的江蘇作家和學者的作品,通過學術思想和文學閱讀向世界展示可信、可愛的江蘇形象、中國形象。

 江蘇名家名作外譯項目新書在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發布

該項目包含“江蘇文學名家名作外譯”與“江蘇學術名家名作外譯”。截至目前,前者已翻譯出版葉兆言、韓東、蘇童、黃蓓佳、魯敏、徐則臣、徐風、曹文軒等當代江蘇作家的文學作品10種,后者已翻譯出版徐小躍、王小錫、周憲、孫曉云等江蘇學者的學術著作4種,涉及法文、英文、俄文、西班牙文、泰文、越南文、吉爾吉斯文等語種。

2024年5月,“江蘇名家名作”外譯項目新書首發式暨中法作家沙龍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現場還啟動了系列閱讀品牌“江蘇名家名作國際沙龍”,舉行了“巴黎中國文化中心鳳凰書架”揭牌等儀式。中、法、英作家、評論家、翻譯家代表圍繞“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文學的堅守與創新”進行了精彩對話。

 匈牙利羅蘭大學鳳凰書架藏書

同樣是在5月,“江蘇名家名作”外譯項目圖書還入藏匈牙利羅蘭大學孔子學院。通過江蘇作家和學者的辛勤寫作,當代中國、當代江蘇被展示給越來越多的世界讀者。

文化賡續傳承,文明煥發新生,江蘇文脈正以包容開放的青春姿態詮釋著“何以中國”。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白雁

編輯:陳海靜校對:季林巧
文章編輯:李潤生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文脈華章|吳韻漢風 文潤中華
2024/6/4 15:59:34    來源:現代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鮮明提出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從五方面深入闡釋“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號召大家“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悠遠文化如何賡續傳承?璀璨文明如何煥發新生?一年來,江蘇文脈的浪花以蓬勃的熱情匯入“何以中國”的時代潮流。吳韻漢風,文潤中華。

文脈傳承,江蘇“種子基因”閃耀中國國家版本館

 《江蘇文庫》入藏中國國家版本館

5月31日,中國國家版本館第二批版本捐贈入藏。

位于北京城中軸線北延長線上、燕山腳下的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被譽為“中華文化種子基因庫”,來自江蘇的“種子基因”閃耀其中:

《江蘇文庫》典雅厚重;《永樂大典》歷劫重光;以“十竹齋”“芥子園”為代表的彩色套印版畫張張出彩……

集江蘇歷代經典于大成的《江蘇文庫》由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推出,該工程自2016年啟動,計劃用10年時間,邀請江蘇優秀專家學者參與整理編著,出版3000冊江蘇文化典籍,涵蓋書目編、文獻編、精華編、史料編、方志編、研究編等六編。

截至2023年底,《江蘇文庫》已出版千余冊。其中,方志編已率先完成影印出版任務,其他各編的出版,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并將陸續入藏中國國家版本館。

《江蘇文庫》已經入藏中國國家版本館的有國人耳熟能詳的《世說新語》《封神演義》《浮生六記》等傳世經典,亦有蘇州、無錫等地方文化史系列;有劉半農、翁同龢、葉圣陶、丁文江、吳敬梓、吳梅等歷代文化名人傳系列……

文潤中華,江蘇在茲。優秀的江蘇文化典籍,正在以蓬勃之勢匯入“中華文化種子基因庫”。

 《江蘇文庫》數據庫軟件平臺首頁截圖

與此同時,《江蘇文庫》數字化工作正在有序進行,基本實現數字出版與紙質出版同步。《江蘇文庫》數據庫軟件平臺打破了紙張和地域的邊界,使得讀者可以“足不出戶”實現在線閱讀,現代科技手段為典籍的普及化提供了極為便捷的通道。

文化親民,“流動的大講堂”深入千家萬戶

 江蘇文脈大講堂現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江蘇文脈典籍是陽春白雪,但并不曲高和寡。為更有效深入社會進行宣傳,展示、傳播江蘇文脈整理研究成果,推動傳統文化走出“深閨”,飛入尋常百姓家,厚重的《江蘇文庫》借力紙媒、微信、微博等各類大眾媒體,進行普及化宣傳,持續推出融媒體報道,收獲了無數90后和00后“粉絲”,為古老的文脈注入了青春的活力。

旨在進行文脈普及化的“江蘇文脈大講堂”亦適時啟動,講堂內容依托《江蘇文庫》,先后邀請莫礪鋒、胡阿祥、龔良、張學鋒、張乃格、范金明、高峰、莊若江、徐興無、程章燦、張新科、徐小躍、王月清、葉兆言、江慶柏、陳軍、苗懷明、薛冰、武秀成、盧海鳴、酈波、顧建國等文脈專家、知名學者、社科專家擔任主講人,走進江蘇多個城市,深入博物館、圖書館、大中小學校園等。

“流動的大講堂”成為公眾身邊生動的“文化課”“思政課”“廉政課”,吸引了來自各行各業、不同年齡階段的觀眾參與。大講堂率先探索“互聯網+江蘇文脈”的創新模式,打通線上線下全環節,實現全要素聯動,取得了顯著的傳播效果。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5月,“江蘇文脈大講堂系列直播平臺”的全網總閱讀量已超1.9億次,誕生了多個流量超百萬的爆款。

一場場意猶未盡的講座、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一次次充滿探究的互動、一批批戀戀不舍的觀眾,還有許許多多在幕后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合力續寫著江蘇文脈大眾傳播的精彩篇章。南京、揚州、蘇州、無錫、常州、泰州、徐州、淮安……江蘇文脈大講堂所到之處,文化的種子悄然萌動、蓄力生長。

江河為媒,以走讀探尋中華文明根脈

 “沿著運河讀中國”走讀活動現場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期間,來到了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重點考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等情況。

平江歷史文化街區位于蘇州古城東北隅,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江南水城風貌,是蘇州古城迄今保存最典型、最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

如何保護傳承好城市的歷史和文脈,是總書記始終關心的問題,多次強調:“對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南京朝天宮、常州青果巷、鎮江西津渡、揚州東關街、無錫清名橋、南通唐閘、淮安河下古鎮、徐州戶部街……在長江與大運河的滋潤之下,富有韻味的文化街區自古以來就在江蘇大地如意生長,呈星羅棋布之態。目前,江蘇擁有國家歷史文化街區5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56個,和諧點綴于現代化的城市地理空間內。

近年來,江蘇采取“修舊如舊,保存其真”的修繕方式,在保留居民原生態生活方式的同時,完善街區的建設和公共設施,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實現了對古城的保護性更新。更新的歷史文化街區,吸引了源源不斷的參觀者,在行走之間傳承文脈、體味文化雋永。

讀書行路,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2024年是中國大運河成功申遺十周年,4月,一場“沿著運河讀中國”的主題活動從江蘇出發,以運河為紐帶,以沿線公共圖書館為橋梁,在江蘇、山東、河南、河北、天津、北京、浙江、安徽等各省、直轄市陸續進行,通過一本書、一座城、一群人,行文化走讀,探尋中華文明根脈。

長江橫貫、運河縱流,悠悠江河滋養著南雄北秀、吳韻漢風的精彩,水韻江蘇厚植著古老文明的強勁根脈。江蘇,中華文脈地圖上的美麗拼圖,以鮮明特色共襄盛典。

藝術無界,江蘇書法、昆劇亮相海外

《江蘇文庫》編纂出版委員會副主編、南京大學資深教授莫礪鋒指出:“中華文化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她經歷了長達五千多年的從不間斷的發展過程,她像鳳凰涅槃那樣不斷獲得新生。中華文化既有豐富的內涵,又有積極的意義,它能夠賦予當代中國人在復雜多變的現實環境中卓然自立的精神力量。”

 孫曉云《王羲之蘭亭集序》書法

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古老藝術門類,書法和昆曲與江蘇淵源深厚,充滿了濃郁的江蘇氣質。近年來,為加深東西方文化與藝術交流,向海外觀眾展示中國文化、江蘇文脈的魅力,從江蘇走出來的書法名家孫曉云和昆曲名家柯軍等藝術家,亦攜帶他們的作品出海。

今年5月,“從北京到巴黎——中法藝術家奧林匹克行”中國藝術大展在巴黎榮軍院會展中心盛大開幕。大展以中法建交60周年、巴黎奧運年為契機,促進中法兩國在力與美、體與智、實與意之間遇見彼此、了解彼此、欣賞彼此。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云的《王羲之蘭亭集序》書法作品參與此次大展。孫曉云表示,能以漢字為筆、藝術為墨,為中法人文交流賡續薪火,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

 昆劇《伯龍夜品》劇照

此前的2023年9月,“文明遇·鑒:中國昆曲江蘇周”中首場劇目演出昆劇《伯龍夜品》在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上演。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該劇復排導演柯軍表示,昆曲是活著的文物與歷史,“但對昆曲最好的保護不是陳列于博物館中,而是在舞臺上演出。因此,這次在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做這樣一場沉浸式《伯龍夜品》的演出,有著歷史與藝術價值上的雙重意義。”

藝術家們的心聲,與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的初衷相契合,悠遠文脈的賡續傳承,落腳點正是要呈明優秀的中華文明精神。

文學搭橋,向世界展示生機勃勃的中國

“文脈”是當下談論歷史文化或是文化傳統的流行詞語,守護、賡續中華文脈已經成為時代的強音。《江蘇文庫》精華編主編、南京大學高研院院長徐興無指出,“文脈”是中國古代文化自覺的產物和不斷建構的歷史觀念,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宋代以來,“文脈”也常常被用來形容文化傳統或文學傳統。

為了讓世界范圍內的讀者了解文化中國,正在進行中的“江蘇名家名作”外譯項目每年譯介一批代表中國氣派、江蘇風格的江蘇作家和學者的作品,通過學術思想和文學閱讀向世界展示可信、可愛的江蘇形象、中國形象。

 江蘇名家名作外譯項目新書在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發布

該項目包含“江蘇文學名家名作外譯”與“江蘇學術名家名作外譯”。截至目前,前者已翻譯出版葉兆言、韓東、蘇童、黃蓓佳、魯敏、徐則臣、徐風、曹文軒等當代江蘇作家的文學作品10種,后者已翻譯出版徐小躍、王小錫、周憲、孫曉云等江蘇學者的學術著作4種,涉及法文、英文、俄文、西班牙文、泰文、越南文、吉爾吉斯文等語種。

2024年5月,“江蘇名家名作”外譯項目新書首發式暨中法作家沙龍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現場還啟動了系列閱讀品牌“江蘇名家名作國際沙龍”,舉行了“巴黎中國文化中心鳳凰書架”揭牌等儀式。中、法、英作家、評論家、翻譯家代表圍繞“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文學的堅守與創新”進行了精彩對話。

 匈牙利羅蘭大學鳳凰書架藏書

同樣是在5月,“江蘇名家名作”外譯項目圖書還入藏匈牙利羅蘭大學孔子學院。通過江蘇作家和學者的辛勤寫作,當代中國、當代江蘇被展示給越來越多的世界讀者。

文化賡續傳承,文明煥發新生,江蘇文脈正以包容開放的青春姿態詮釋著“何以中國”。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白雁

編輯:陳海靜校對:季林巧

文章編輯:李潤生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
<kbd id="66666"><abbr id="66666"></abbr></kbd><samp id="66666"><tr id="66666"></tr></samp>
  • <s id="666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