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推薦
如今的余姚梁弄鎮橫坎頭村,發展面貌煥然一新。余姚梁弄鎮供圖
龍年春節即將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天津,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送去黨中央的關懷和祝福。
歲月流轉,真情永恒。
從2003年到2007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浙江度過了5個春節。每個春節,他都深入基層、深入企業、深入群眾,送祝福、問冷暖、解民憂。從四明山革命老區,到衢州和麗水山區,再到浙皖交界處的長廣煤礦,都留下了他春節前夕看望慰問的足跡,給困難群眾和企業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
重訪那些春節期間的考察慰問點,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這是訪真貧、送溫暖的拳拳之心,是問真苦、出實招的調查研究之路,也是釘釘子、抓落實的作風建設之行。
關心老區系真情
“只有老區人民富裕了,才談得上浙江人民的共同富裕”
2003年1月29日,臘月二十七。上午10時許,天空灰蒙蒙,高山的寒氣不斷往衣褲里鉆,像針扎一樣。一場大雪正在醞釀。
一輛中巴車駛出盤山路,停在寧波余姚的四明山革命根據地——中共浙東區委舊址前。
是省委書記來了。
“快過年了,講解員還是臨時從余姚文保所喊來的。要不是牽掛著老區人民的生產生活,習書記也不會專程趕在除夕前進山考察慰問。”時隔20多年,再憶當年情景,時任舊址管理員黃志堯滿懷感慨。
他記得,那時展陳布置很簡單,習近平同志卻看得很仔細,一邊看,一邊聽取浙東革命斗爭的歷史介紹,停留了近半小時。
離開舊址,踏著高高低低的村道,一行人又走進橫坎頭村村委會。二樓一間不大的會議室里,大家圍坐在一起謀劃發展之路。
村里先講。
“橫坎頭由6個村合并而成,村民生活基本靠種地打工,年人均收入2700元……”匯報到這里,2001年并村后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張志燦聲音小了,頭也低了下去。
那時,余姚市農民年人均收入已近6000元。
通往余姚橫坎頭村的路前后對比圖。余姚梁弄鎮供圖
橫坎頭村,山多地少,一窮二白,連條像樣的水泥路都沒有,很多人家還住著破舊的泥瓦平房。村民自嘲:“橫坎橫坎,橫看豎看看不到頭!”
“村集體還負債20多萬元。”張志燦面帶羞愧。
其實,橫坎頭之困,何嘗不是浙江一些偏遠海島山區的發展之困。
就說一組數字:麗水、衢州和舟山,地域面積占全省的27%,人口占全省的13%,經濟總量卻只有全省的10%,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僅為沿海發達地區的50%左右。
橫坎頭村里的座談會,逐漸進入了尾聲。
習近平同志滿懷深情地說:“只有老區人民富裕了,才談得上浙江人民的共同富裕;只有老區人民實現了小康,才談得上浙江真正實現全面小康;只有老區達到了現代化目標,才談得上全省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
“座談會后,大家原本想去四明山深處的村莊看看,一出村委會才發現下大雪了,道路封凍,車輛打滑,沒法往里走了。”時任余姚市梁弄鎮干部回憶。
紛紛揚揚的雪,落向四明山頭。銀裝素裹,將天空都照亮了幾分。
“豁然開朗。”張志燦清晰記得那一刻的心情,省委書記對革命老區人民的感情如此深,把老區實現小康看得這么重,讓他既感動又驚喜,也覺得責任在肩、使命在身。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積極進取……當天下午,村兩委班子開會傳達精神。殷殷囑托,口口相傳,成了那個春節橫坎頭人討論最熱烈的事。
2月8日,節后首個工作日,鎮村干部、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匯聚,一場“頭腦風暴”在村委會舉行。
主題,正是“橫坎頭如何過坎”。
發展生態農業,發展商貿經濟,發展工業經濟,加快村莊建設……這些意見,村干部挨條梳理,寫了滿滿3頁信紙,寄送去了省里。
他們不曉得思路對不對,想請省委書記把把脈。
沒想到,3天后,真的收到了回信。在信中,習近平同志再次鼓勵橫坎頭人,加快老區開發建設,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
“一次考察、一封回信,激發了全村干部群眾的斗志,讓橫坎頭人有信心邁過一道道坎。”二十年來村里開展的一次次探索、實現的一次次跨越,張志燦如數家珍。
最難的那道坎,要屬搬遷。
原來,除了浙東區委舊址,村里還有浙東行政公署、浙東報社等革命遺址。發展紅色旅游,首先要保護文物。但當時,遺址里還住著55戶村民,大多還是窮苦人家,甚至四五口人擠在三四十平方米的房子里。
不搬不行。
木結構房屋,燒飯用柴火,隱患很大。
搬又搬不出。
安置補貼的錢,不是小數目。村集體拿不出,梁弄鎮也為難。
“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聲聲囑托,言猶在耳。革命年代,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先輩都能不屈不撓開展事業,今天的橫坎頭,更加不能等不能靠。
很快,鎮村聯合組建搬遷小組委員會。針對群眾困難,他們一條條拿出辦法。村民無處暫居,鎮村籌錢,將廢棄小學改造成宿舍;沒人愿搬,搬遷小組瞅吃飯時上門,趁睡覺前動員,黃志堯帶頭簽下名字……
105天后,首批28戶全部搬遷。
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改造前后對比圖。余姚梁弄鎮供圖
舊址修葺,連成浙東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爭取資金,啟動中心村建設;黨員帶頭,試水櫻桃和農家樂產業……革命老區,擺脫了貧困,奔向了小康。
到2017年,曾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已成全國知名的紅色旅游景區;村民年人均收入達27568元,是2003年的10倍;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從負債扭轉到32.4萬元。
2018年初,一封由143名黨員代表簽名、飽含革命老區人民深情的信,從村里發出。大家想跟習近平總書記說說村里的變化,并匯報下獲評“全國文明村”的喜訊。
2月28日,元宵節前兩天,他們收到了總書記的回信。整個四明山,沸騰了。
“鄉親們生活不斷得到改善,我感到十分欣慰。”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全村黨員,同鄉親們一道,再接再厲、苦干實干,結合自身實際,發揮自身優勢,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宜居的美麗鄉村,讓鄉親們的生活越來越紅火。
跨越15年,對老區人民的關愛從未間斷。感恩奮進,橫坎頭村里一任接著一任干。
“我們正努力實現紅色旅游、特色農業、運動康養等產業齊頭并進,還和周邊8村建立黨建聯建機制,探索區域共同富裕。”2020年開始擔任村黨委書記的黃科威信心滿滿。
眼下,全村年接待游客數突破80萬人次,村民年人均收入已超5萬元。
從一村到全域。浙江持續深化“千萬工程”,萬千鄉村從“臟亂差”變身“強富美”,城鄉居民收入連續20多年居全國省區首位,城鄉收入差距連續10余年縮小。
從一地到全局。浙江積極推動“山海協作”,讓“山”和“海”雙向奔赴,地區居民收入最高最低倍差持續縮小,2023年山區26縣生產總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1個百分點。
調查研究重實際
“煤礦工人吃什么飯,我也吃什么飯”
地處浙皖蘇三省交界處的長廣煤礦,曾是全省出了名的“老大難”。
各礦井煤炭資源逐步枯竭,全國煤礦整治力度不斷加大。2001年起,長廣先后關閉5對礦井。到2005年,僅存七礦。
(資料圖)長廣煤礦礦井內,通往采煤區的巷道。長興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為何七礦有1000多米深?因為煤越挖越少了!”時任七礦辦公室主任呂鍵鳴說,南方煤含硫量高,一燒就冒黑煙,當時交通條件改善,北方煤運到浙江方便了很多。除了資源枯竭問題,礦上效益也不比從前。
更難的是,礦工大多技能單一,關礦退下來的數千名職工,如何安置?歷經數十年發展,礦區已是超大社區。學校、醫院、自來水廠等要運轉,靠一個礦井、幾家工廠的產出,如何維持?
呂鍵鳴記得,那時礦上上訪不斷。為了應對,長廣還設了信訪室。
一次,幾百名礦工家屬組團跑到杭州。他們原先在礦區干臨時工,沒有醫保和養老金。礦一停,有的還夫妻雙雙失業。當天,大家在省信訪局待到晚上十一二時才返回。
怎么辦?
2005年1月26日,春節前夕,習近平同志專程趕赴長廣煤礦調研慰問。
天空晴朗,氣溫很低。
一直隨行做記錄的時任《長廣報》社長葛平,卻覺得心頭熱乎乎的,“同礦區職工座談,習書記一落座就說,一直將長廣煤礦放在心上,牽掛著長廣人的生計。隨后又走訪了七號礦和查扉礦,將關愛之情送到了困難職工心坎上。”
慰問完職工,習近平同志提出,要下井看望礦工。
這哪行?
七礦是千米深井,地質條件復雜。隨行的省領導怕有風險,趕緊勸阻。湖州市、長興縣和長廣煤礦的負責人,也跟著勸阻。習近平同志堅持要下礦井看望。
一行人換上礦工服,戴上安全帽和礦燈,乘著罐籠,下到地下900多米的井底。又沿著高低不平的巷道,走了1500多米,到了采煤的地方。
時任七礦采煤三隊黨支部書記向再田正埋頭干活,將煤炭一鏟一鏟地送到運輸皮帶上。聽到省委書記親自下了礦井,他驚訝地放下了手中的活,和大家一起圍攏過去。
他記得,一開始,在場的20多名礦工都很拘謹,省委書記十分平易近人,和他們一一握手,關切詢問井下生產、安全等情況,還詳細問了去年工資是否比往年高一點,祝愿大家收入年年有增長。
幾句家常,一下拉近了距離。礦工們也不拘束了,紛紛說起了心里話。
井下溫度很高,看到礦工們個個汗流浹背,被煤粉染得渾身墨黑,習近平同志推心置腹地說:“長廣煤礦為浙江的能源建設作出了貢獻。正是由于大家的辛勤勞動,社會才擁有了光明,擁有了文明,擁有了財富,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臨走前,他再次詢問大家,還有什么要求。
礦工們都很樸實:就是想跟省委書記合個影。
“咔嚓”一聲,在千米深的礦井下,記者手中的相機留下了省委書記和煤礦工人的合影,記錄下了這一難忘瞬間。
這也是記者人生中難得的下礦經歷。罐籠到幾百米深后,壓力變大,耳朵一下悶堵住。空氣也難聞,鼻腔還會吸入煤灰和粉塵。現在回想,這些情景仍歷歷在目。
那天,回到地面后,長興縣本來安排了午餐,但習近平同志主動提出,要和工人們一起吃飯,“煤礦工人吃什么飯,我也吃什么飯”。
時任七礦掘進五隊隊長姚金良,就坐在省委書記旁邊。他說,每人兩菜一湯,主食有米飯和饅頭。因為快過年了,食堂準備了餃子,“看到我們吃得很‘秀氣’,習書記一邊說‘餃子好吃’,一邊勸大家多吃一點、補充營養”。
“問題是時代的口號。”堅持問題導向,是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時一以貫之的工作作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正是為了研究真問題、真解決問題。
春節考察后不久,省政府劃撥5689萬元資金,對長廣七礦進行安全隱患整治和技術改造,助力提升效益。
隨后,省經貿委牽頭,聯合省建設廳、省財政廳等多個部門,組成工作專班,先后解決了住房改善、職工再就業、家屬工社會保障等10余項突出問題。
如住房一項。此前,礦區在浙皖交界處,宿舍位置偏遠不說,部分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的臨時工棚。
在省里支持下,長廣集團統籌資金,在長興縣內建造5378套安置房。2008年,在礦上工作40年的許仁鎖,和老伴一起,搬進了60平方米的新居。從此,告別了一家五口擠宿舍的蝸居生活。
長廣煤礦安置小區其中一期——金水苑小區鳥瞰圖。陳鮮忠工作室供圖
一次,數十名退休礦工又組團到杭州,聚集在省信訪局門口。
不過這回,他們是來送錦旗的,感謝省委、省政府,給長廣人解決了“急難愁盼”!
時隔10多年,記者再訪長廣,七礦已經關閉。前些年,由浙能集團吸收式合并重組后,長廣集團原有土地資源得到綜合再利用,投建了浙能智慧能源科技產業園、浙能長廣氫能裝備制造產業園,吸引了不少項目和企業。
其中一家,叫華熔科技,主營石墨烯復合材料,年營收超過兩億元。
地上,是新能源企業;地下,是長廣最早開挖的千井灣礦井。石墨烯,最貴1克100元;煤炭,1噸價格千元左右。
同一片土地,同樣的灰黑色產品。內里價值,已經天差地別!
落實落細解民憂
“努力做群眾信賴的貼心人帶頭人”
慶元,地處浙西南。往南再跨一步,就是福建省寧德市。
2007年春節前,習近平同志前往慶元調研。1月22日,午過龍游,夜宿龍泉。23日上午,一行人才抵達慶元縣城。山路崎嶇,中巴車顛簸搖晃,記者坐在最后一排,仿佛在跳迪斯科。
顧不上舟車勞頓,習近平同志連續走訪了3個鎮街,深入社區鄉村,看望慰問困難群眾,考察災后重建工作。
前一年8月,超強臺風“桑美”襲擊浙江。慶元是受災較嚴重的一個縣。
全縣10多個鄉鎮交通、電力、通訊一度中斷。7.5萬人受災,大量房屋受損。為此,當地規劃上坑岙、反墺等小區安置災民。
歷時近半年,新房毛坯大都建成,內部多未裝修。道路也沒鋪好,兩側堆著建材。
時任慶元縣災后重建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吳慶洪記得,前一天剛下過雨,泥石路坑坑洼洼,黃泥水不時會濺上鞋面和褲腳,“習書記卻不在意,一邊察看,一邊詳細詢問重建房的質量、進度和資金落實等情況,再三囑咐我們保質按時完工。”
老屋被山洪沖毀,一直在外租房的張村鄉人雷張春,趕在春節前搬進了上坑岙的新居。三層半的小洋房,總面積150平方米,大門上貼著春聯,上聯寫“桑美肆虐出大難”,下聯講“政府關懷入新房”,橫批是“感謝共產黨”。
看到省委書記老遠趕來走訪,小雷熱情地邀請他進家中坐坐,喝杯熱茶暖暖身。
習近平同志和小雷一家坐在一起,關切詢問災后生產生活情況。他說:“看到你們搬進寬敞明亮的樓房,我們心里比喝熱茶還暖和。”
考察完安置小區,已近中午12時。
習近平同志一行顧不上吃飯,又來到屏都中心敬老院。這里住著附近6個鄉鎮的53位“五保”對象。
“沒想到習書記特意要去廚房看看,還親手為老人們炒了菜。”回想這些細節,時任屏都中心敬老院院長吳書恍然明白,習近平同志看得如此深、如此細,正是要了解真實情況,是打心眼里關心老人們過得好不好。
他還想起一件小事。當時,聽說省領導要來,院里還準備做個歡迎橫幅。鎮干部趕緊制止:“上面說了,省委書記有規定,下基層不能掛橫幅、鋪紅地毯!”
近20年后,記者再訪慶元,屏都和松源兩個鎮街的敬老院已經合并,變得更加寬敞、明亮、溫馨,百余名老人在此安享晚年。
慶元屏都和松源兩個鎮街敬老院合并后,百余名老人在此安享晚年。慶元縣委宣傳部供圖
上坑岙小區,已得名“同濟新村”。瀝青路平坦寬敞,便民服務中心、幼兒園、籃球場等一應俱全。1679幢房屋雖有些年頭,看上去仍然整潔舒適,洋溢著濃濃的年味。
慶元一處災民安置小區,房屋雖有些年頭,看起來依然整潔舒適。慶元縣委宣傳部供圖
愿借天風吹得遠,家家門巷盡成春。
猶記得,2004年1月29日,春節后首個工作日,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新年第一次學習會。習近平同志講話時,首先誦讀了他在春節期間自撰的四副春聯,與大家共勉。
第一副是“求客觀實際之真,務執政為民之實”;第二副是“深化理論武裝求真諦,深入調查研究重實際”;第三副是“狠抓工作落實動真格,加快浙江發展務實效”;最后一副是“高度關注民生系真情,堅持為民謀利出實招”。橫批,都是“求真務實”。
一份份執著牽掛、一次次夙興夜寐、一句句莊嚴承諾、一件件煙火小事,都匯聚成至深、至濃、至熱、至真的新春祝福,升華為那一句最長情的告白——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如今的余姚梁弄鎮橫坎頭村,發展面貌煥然一新。余姚梁弄鎮供圖
龍年春節即將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天津,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送去黨中央的關懷和祝福。
歲月流轉,真情永恒。
從2003年到2007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浙江度過了5個春節。每個春節,他都深入基層、深入企業、深入群眾,送祝福、問冷暖、解民憂。從四明山革命老區,到衢州和麗水山區,再到浙皖交界處的長廣煤礦,都留下了他春節前夕看望慰問的足跡,給困難群眾和企業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
重訪那些春節期間的考察慰問點,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這是訪真貧、送溫暖的拳拳之心,是問真苦、出實招的調查研究之路,也是釘釘子、抓落實的作風建設之行。
關心老區系真情
“只有老區人民富裕了,才談得上浙江人民的共同富裕”
2003年1月29日,臘月二十七。上午10時許,天空灰蒙蒙,高山的寒氣不斷往衣褲里鉆,像針扎一樣。一場大雪正在醞釀。
一輛中巴車駛出盤山路,停在寧波余姚的四明山革命根據地——中共浙東區委舊址前。
是省委書記來了。
“快過年了,講解員還是臨時從余姚文保所喊來的。要不是牽掛著老區人民的生產生活,習書記也不會專程趕在除夕前進山考察慰問。”時隔20多年,再憶當年情景,時任舊址管理員黃志堯滿懷感慨。
他記得,那時展陳布置很簡單,習近平同志卻看得很仔細,一邊看,一邊聽取浙東革命斗爭的歷史介紹,停留了近半小時。
離開舊址,踏著高高低低的村道,一行人又走進橫坎頭村村委會。二樓一間不大的會議室里,大家圍坐在一起謀劃發展之路。
村里先講。
“橫坎頭由6個村合并而成,村民生活基本靠種地打工,年人均收入2700元……”匯報到這里,2001年并村后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張志燦聲音小了,頭也低了下去。
那時,余姚市農民年人均收入已近6000元。
通往余姚橫坎頭村的路前后對比圖。余姚梁弄鎮供圖
橫坎頭村,山多地少,一窮二白,連條像樣的水泥路都沒有,很多人家還住著破舊的泥瓦平房。村民自嘲:“橫坎橫坎,橫看豎看看不到頭!”
“村集體還負債20多萬元。”張志燦面帶羞愧。
其實,橫坎頭之困,何嘗不是浙江一些偏遠海島山區的發展之困。
就說一組數字:麗水、衢州和舟山,地域面積占全省的27%,人口占全省的13%,經濟總量卻只有全省的10%,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僅為沿海發達地區的50%左右。
橫坎頭村里的座談會,逐漸進入了尾聲。
習近平同志滿懷深情地說:“只有老區人民富裕了,才談得上浙江人民的共同富裕;只有老區人民實現了小康,才談得上浙江真正實現全面小康;只有老區達到了現代化目標,才談得上全省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
“座談會后,大家原本想去四明山深處的村莊看看,一出村委會才發現下大雪了,道路封凍,車輛打滑,沒法往里走了。”時任余姚市梁弄鎮干部回憶。
紛紛揚揚的雪,落向四明山頭。銀裝素裹,將天空都照亮了幾分。
“豁然開朗。”張志燦清晰記得那一刻的心情,省委書記對革命老區人民的感情如此深,把老區實現小康看得這么重,讓他既感動又驚喜,也覺得責任在肩、使命在身。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積極進取……當天下午,村兩委班子開會傳達精神。殷殷囑托,口口相傳,成了那個春節橫坎頭人討論最熱烈的事。
2月8日,節后首個工作日,鎮村干部、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匯聚,一場“頭腦風暴”在村委會舉行。
主題,正是“橫坎頭如何過坎”。
發展生態農業,發展商貿經濟,發展工業經濟,加快村莊建設……這些意見,村干部挨條梳理,寫了滿滿3頁信紙,寄送去了省里。
他們不曉得思路對不對,想請省委書記把把脈。
沒想到,3天后,真的收到了回信。在信中,習近平同志再次鼓勵橫坎頭人,加快老區開發建設,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
“一次考察、一封回信,激發了全村干部群眾的斗志,讓橫坎頭人有信心邁過一道道坎。”二十年來村里開展的一次次探索、實現的一次次跨越,張志燦如數家珍。
最難的那道坎,要屬搬遷。
原來,除了浙東區委舊址,村里還有浙東行政公署、浙東報社等革命遺址。發展紅色旅游,首先要保護文物。但當時,遺址里還住著55戶村民,大多還是窮苦人家,甚至四五口人擠在三四十平方米的房子里。
不搬不行。
木結構房屋,燒飯用柴火,隱患很大。
搬又搬不出。
安置補貼的錢,不是小數目。村集體拿不出,梁弄鎮也為難。
“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聲聲囑托,言猶在耳。革命年代,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先輩都能不屈不撓開展事業,今天的橫坎頭,更加不能等不能靠。
很快,鎮村聯合組建搬遷小組委員會。針對群眾困難,他們一條條拿出辦法。村民無處暫居,鎮村籌錢,將廢棄小學改造成宿舍;沒人愿搬,搬遷小組瞅吃飯時上門,趁睡覺前動員,黃志堯帶頭簽下名字……
105天后,首批28戶全部搬遷。
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群改造前后對比圖。余姚梁弄鎮供圖
舊址修葺,連成浙東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爭取資金,啟動中心村建設;黨員帶頭,試水櫻桃和農家樂產業……革命老區,擺脫了貧困,奔向了小康。
到2017年,曾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已成全國知名的紅色旅游景區;村民年人均收入達27568元,是2003年的10倍;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從負債扭轉到32.4萬元。
2018年初,一封由143名黨員代表簽名、飽含革命老區人民深情的信,從村里發出。大家想跟習近平總書記說說村里的變化,并匯報下獲評“全國文明村”的喜訊。
2月28日,元宵節前兩天,他們收到了總書記的回信。整個四明山,沸騰了。
“鄉親們生活不斷得到改善,我感到十分欣慰。”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全村黨員,同鄉親們一道,再接再厲、苦干實干,結合自身實際,發揮自身優勢,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宜居的美麗鄉村,讓鄉親們的生活越來越紅火。
跨越15年,對老區人民的關愛從未間斷。感恩奮進,橫坎頭村里一任接著一任干。
“我們正努力實現紅色旅游、特色農業、運動康養等產業齊頭并進,還和周邊8村建立黨建聯建機制,探索區域共同富裕。”2020年開始擔任村黨委書記的黃科威信心滿滿。
眼下,全村年接待游客數突破80萬人次,村民年人均收入已超5萬元。
從一村到全域。浙江持續深化“千萬工程”,萬千鄉村從“臟亂差”變身“強富美”,城鄉居民收入連續20多年居全國省區首位,城鄉收入差距連續10余年縮小。
從一地到全局。浙江積極推動“山海協作”,讓“山”和“海”雙向奔赴,地區居民收入最高最低倍差持續縮小,2023年山區26縣生產總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1個百分點。
調查研究重實際
“煤礦工人吃什么飯,我也吃什么飯”
地處浙皖蘇三省交界處的長廣煤礦,曾是全省出了名的“老大難”。
各礦井煤炭資源逐步枯竭,全國煤礦整治力度不斷加大。2001年起,長廣先后關閉5對礦井。到2005年,僅存七礦。
(資料圖)長廣煤礦礦井內,通往采煤區的巷道。長興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為何七礦有1000多米深?因為煤越挖越少了!”時任七礦辦公室主任呂鍵鳴說,南方煤含硫量高,一燒就冒黑煙,當時交通條件改善,北方煤運到浙江方便了很多。除了資源枯竭問題,礦上效益也不比從前。
更難的是,礦工大多技能單一,關礦退下來的數千名職工,如何安置?歷經數十年發展,礦區已是超大社區。學校、醫院、自來水廠等要運轉,靠一個礦井、幾家工廠的產出,如何維持?
呂鍵鳴記得,那時礦上上訪不斷。為了應對,長廣還設了信訪室。
一次,幾百名礦工家屬組團跑到杭州。他們原先在礦區干臨時工,沒有醫保和養老金。礦一停,有的還夫妻雙雙失業。當天,大家在省信訪局待到晚上十一二時才返回。
怎么辦?
2005年1月26日,春節前夕,習近平同志專程趕赴長廣煤礦調研慰問。
天空晴朗,氣溫很低。
一直隨行做記錄的時任《長廣報》社長葛平,卻覺得心頭熱乎乎的,“同礦區職工座談,習書記一落座就說,一直將長廣煤礦放在心上,牽掛著長廣人的生計。隨后又走訪了七號礦和查扉礦,將關愛之情送到了困難職工心坎上。”
慰問完職工,習近平同志提出,要下井看望礦工。
這哪行?
七礦是千米深井,地質條件復雜。隨行的省領導怕有風險,趕緊勸阻。湖州市、長興縣和長廣煤礦的負責人,也跟著勸阻。習近平同志堅持要下礦井看望。
一行人換上礦工服,戴上安全帽和礦燈,乘著罐籠,下到地下900多米的井底。又沿著高低不平的巷道,走了1500多米,到了采煤的地方。
時任七礦采煤三隊黨支部書記向再田正埋頭干活,將煤炭一鏟一鏟地送到運輸皮帶上。聽到省委書記親自下了礦井,他驚訝地放下了手中的活,和大家一起圍攏過去。
他記得,一開始,在場的20多名礦工都很拘謹,省委書記十分平易近人,和他們一一握手,關切詢問井下生產、安全等情況,還詳細問了去年工資是否比往年高一點,祝愿大家收入年年有增長。
幾句家常,一下拉近了距離。礦工們也不拘束了,紛紛說起了心里話。
井下溫度很高,看到礦工們個個汗流浹背,被煤粉染得渾身墨黑,習近平同志推心置腹地說:“長廣煤礦為浙江的能源建設作出了貢獻。正是由于大家的辛勤勞動,社會才擁有了光明,擁有了文明,擁有了財富,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臨走前,他再次詢問大家,還有什么要求。
礦工們都很樸實:就是想跟省委書記合個影。
“咔嚓”一聲,在千米深的礦井下,記者手中的相機留下了省委書記和煤礦工人的合影,記錄下了這一難忘瞬間。
這也是記者人生中難得的下礦經歷。罐籠到幾百米深后,壓力變大,耳朵一下悶堵住。空氣也難聞,鼻腔還會吸入煤灰和粉塵。現在回想,這些情景仍歷歷在目。
那天,回到地面后,長興縣本來安排了午餐,但習近平同志主動提出,要和工人們一起吃飯,“煤礦工人吃什么飯,我也吃什么飯”。
時任七礦掘進五隊隊長姚金良,就坐在省委書記旁邊。他說,每人兩菜一湯,主食有米飯和饅頭。因為快過年了,食堂準備了餃子,“看到我們吃得很‘秀氣’,習書記一邊說‘餃子好吃’,一邊勸大家多吃一點、補充營養”。
“問題是時代的口號。”堅持問題導向,是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時一以貫之的工作作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正是為了研究真問題、真解決問題。
春節考察后不久,省政府劃撥5689萬元資金,對長廣七礦進行安全隱患整治和技術改造,助力提升效益。
隨后,省經貿委牽頭,聯合省建設廳、省財政廳等多個部門,組成工作專班,先后解決了住房改善、職工再就業、家屬工社會保障等10余項突出問題。
如住房一項。此前,礦區在浙皖交界處,宿舍位置偏遠不說,部分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的臨時工棚。
在省里支持下,長廣集團統籌資金,在長興縣內建造5378套安置房。2008年,在礦上工作40年的許仁鎖,和老伴一起,搬進了60平方米的新居。從此,告別了一家五口擠宿舍的蝸居生活。
長廣煤礦安置小區其中一期——金水苑小區鳥瞰圖。陳鮮忠工作室供圖
一次,數十名退休礦工又組團到杭州,聚集在省信訪局門口。
不過這回,他們是來送錦旗的,感謝省委、省政府,給長廣人解決了“急難愁盼”!
時隔10多年,記者再訪長廣,七礦已經關閉。前些年,由浙能集團吸收式合并重組后,長廣集團原有土地資源得到綜合再利用,投建了浙能智慧能源科技產業園、浙能長廣氫能裝備制造產業園,吸引了不少項目和企業。
其中一家,叫華熔科技,主營石墨烯復合材料,年營收超過兩億元。
地上,是新能源企業;地下,是長廣最早開挖的千井灣礦井。石墨烯,最貴1克100元;煤炭,1噸價格千元左右。
同一片土地,同樣的灰黑色產品。內里價值,已經天差地別!
落實落細解民憂
“努力做群眾信賴的貼心人帶頭人”
慶元,地處浙西南。往南再跨一步,就是福建省寧德市。
2007年春節前,習近平同志前往慶元調研。1月22日,午過龍游,夜宿龍泉。23日上午,一行人才抵達慶元縣城。山路崎嶇,中巴車顛簸搖晃,記者坐在最后一排,仿佛在跳迪斯科。
顧不上舟車勞頓,習近平同志連續走訪了3個鎮街,深入社區鄉村,看望慰問困難群眾,考察災后重建工作。
前一年8月,超強臺風“桑美”襲擊浙江。慶元是受災較嚴重的一個縣。
全縣10多個鄉鎮交通、電力、通訊一度中斷。7.5萬人受災,大量房屋受損。為此,當地規劃上坑岙、反墺等小區安置災民。
歷時近半年,新房毛坯大都建成,內部多未裝修。道路也沒鋪好,兩側堆著建材。
時任慶元縣災后重建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吳慶洪記得,前一天剛下過雨,泥石路坑坑洼洼,黃泥水不時會濺上鞋面和褲腳,“習書記卻不在意,一邊察看,一邊詳細詢問重建房的質量、進度和資金落實等情況,再三囑咐我們保質按時完工。”
老屋被山洪沖毀,一直在外租房的張村鄉人雷張春,趕在春節前搬進了上坑岙的新居。三層半的小洋房,總面積150平方米,大門上貼著春聯,上聯寫“桑美肆虐出大難”,下聯講“政府關懷入新房”,橫批是“感謝共產黨”。
看到省委書記老遠趕來走訪,小雷熱情地邀請他進家中坐坐,喝杯熱茶暖暖身。
習近平同志和小雷一家坐在一起,關切詢問災后生產生活情況。他說:“看到你們搬進寬敞明亮的樓房,我們心里比喝熱茶還暖和。”
考察完安置小區,已近中午12時。
習近平同志一行顧不上吃飯,又來到屏都中心敬老院。這里住著附近6個鄉鎮的53位“五保”對象。
“沒想到習書記特意要去廚房看看,還親手為老人們炒了菜。”回想這些細節,時任屏都中心敬老院院長吳書恍然明白,習近平同志看得如此深、如此細,正是要了解真實情況,是打心眼里關心老人們過得好不好。
他還想起一件小事。當時,聽說省領導要來,院里還準備做個歡迎橫幅。鎮干部趕緊制止:“上面說了,省委書記有規定,下基層不能掛橫幅、鋪紅地毯!”
近20年后,記者再訪慶元,屏都和松源兩個鎮街的敬老院已經合并,變得更加寬敞、明亮、溫馨,百余名老人在此安享晚年。
慶元屏都和松源兩個鎮街敬老院合并后,百余名老人在此安享晚年。慶元縣委宣傳部供圖
上坑岙小區,已得名“同濟新村”。瀝青路平坦寬敞,便民服務中心、幼兒園、籃球場等一應俱全。1679幢房屋雖有些年頭,看上去仍然整潔舒適,洋溢著濃濃的年味。
慶元一處災民安置小區,房屋雖有些年頭,看起來依然整潔舒適。慶元縣委宣傳部供圖
愿借天風吹得遠,家家門巷盡成春。
猶記得,2004年1月29日,春節后首個工作日,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新年第一次學習會。習近平同志講話時,首先誦讀了他在春節期間自撰的四副春聯,與大家共勉。
第一副是“求客觀實際之真,務執政為民之實”;第二副是“深化理論武裝求真諦,深入調查研究重實際”;第三副是“狠抓工作落實動真格,加快浙江發展務實效”;最后一副是“高度關注民生系真情,堅持為民謀利出實招”。橫批,都是“求真務實”。
一份份執著牽掛、一次次夙興夜寐、一句句莊嚴承諾、一件件煙火小事,都匯聚成至深、至濃、至熱、至真的新春祝福,升華為那一句最長情的告白——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