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推薦
中央肯定、地方支持、百姓點贊、成效顯著
中央環保督察威力大:2016年到2017年兩年內完成了對全國31省份的全覆蓋
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張璐晶 李永華 劉照普 | 北京、江西、湖南、江蘇、貴州報道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17年第43期)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論斷,足以看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污染防治”也與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并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
正如環境保護部部長李干杰所言,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標和新部署。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取得顯著的成效,從一組數據中可見一斑:過去五年,我國森林覆蓋率持續提高,從2012年的21.38%上升至2016年的22.3%;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PM2.5平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都下降了30%以上;“水十條”實施以來,地表水Ⅰ~Ⅲ類斷面比例從6%提升至67.8%,劣Ⅴ類斷面比例從9.7%下降至8.6%……
李干杰用五個“前所未有”形容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取得的成就:思想認識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制度出臺頻度之密前所未有、監管執法尺度之嚴前所未有、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在眾多環境數據持續向好的背后,過去五年,一項生態文明體制機制的重大改革舉措——中央環保督察無疑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從2016年1月中央環保督察在河北省開展試點以來,2016年到2017年的兩年間,中央環保督察已完成對全國31省份的全覆蓋,問責人數超過1.7萬。對于中央環保督察的效果,李干杰用“百姓點贊、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決問題”加以概括。
中央環保督察何以顯現如此威力?被督察的地區在督察組離開后的整改情況如何?是否存在“督察組走了,污染又回來了”的情況?地方政府與企業如何在環保與發展之間取得雙贏?《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帶你到各地看一看。
中央環保督察緣何威力巨大?
從環保監察到環保督察,從“督企”到“督政”
中央環保督察2016年1月在河北開展試點,至2017年8月,第四批中央環保督察已完成進駐四川、吉林等8省份。至此,從2016年到2017年兩年的時間,中央環保督察完成了對全國所有省份的覆蓋。
2015年7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下稱《督察方案》),把環境問題突出、重大環境事件頻發、環境保護責任落實不力的地方作為先期督察對象,重點督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解決突出環境問題、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的情況。
外界認為,這次會議為環保督察制度奠定了制度依據,設計了基本框架。
其實,環保監察本是環境保護工作的常態,但開啟中央環保督察,卻令許多省份倍感壓力。傳統的環保監察,即使是跨區域監察,對象也只是企業,雖然能夠查到污染問題,但把大量的精力花在點源監管,解決的是局部問題,而且經常是“監察一走污染又來”。
“一個問題,舉報多次,雖然是不同層級處理,但最終都會轉回地方,而地方的‘土政策’、領導的武斷決策、人情關系都會直接影響到問題的解決,所以一個問題過了幾年,還是問題。”一位環保業內人士對記者說。
中央環保督察,從環保部門牽頭到中央主導,從以查企業為主轉變為“查督并舉,以督政為主”,被看作是我國環境監管模式的重大變革。
《督察方案》要求督察工作以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的形式,對省區市黨委和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開展,并下沉至部分地市級黨委政府部門。環保督察強調“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意味著地方黨委與政府一道接受監督,督察結果作為領導干部考核評價任免的重要依據。
按照要求,督察組進駐時間約為一個月。在督察期間,各督察組將設立專門值班電話和郵政信箱,受理被督察省份環保方面來信和來電舉報,其他不屬于受理范圍的信訪問題,將按規定交由被督察地區、單位和有關部門處理。督察行動開始前要召開動員會,結束后舉行反饋會。各省區市整改方案要在30天內上報國務院,6個月內報送整改情況,并且同步對外界公開。
一般來說,督察進駐分三個階段:省級層面督察、下沉地市督察、梳理分析歸檔,三個階段各有側重,依次推進。
第一階段是省級層面督察,督察組明確分工,一部分人對包括省委書記、省長在內的多位省級領導,以及經信、發改、住建等與環保密切相關的省直部門主要負責人個別談話;其他人則調閱材料、走訪問詢、開會研究、聚焦問題。
第二階段為下沉督察,目的是針對省級層面掌握苗頭的問題做深做實,核實取證。一般不再發現新問題。某些特定問題還需要專項補充督察。
第三階段是梳理匯總寫報告階段,將省級層面督察、下沉督察以及受理的舉報線索進行綜合,寫成督察報告。報告上的每一個問題線索,都有問詢筆錄等數十份材料支撐。
以環保督察最早進入的省份河北為例,河北省環保廳黨組書記、廳長高建民表示,河北省在全國第一家建立了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由省委省政府成立督察組,2016年6月開始到2017年6月,河北省對其13個市進行督察,實現了全省域的環保督察全覆蓋。同時河北公安廳也是比較早地建立了環境警察隊伍,專門利劍斬污,打擊違法犯罪分子。
“目前來看,應該說實現了最初的改革目標,并且從實際運行來看,在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嚴格環境監管方面,發揮了最大效應。”高建民說。
中央環保督察成效顯著:受理13.5萬件案件,辦結率超過98%
中央環保督察的力度究竟有多大?2016年到2017年的兩年間,中央環保督察組已在完成對全國31個省份覆蓋的同時,問責人數超過1.7萬。
以第四批中央環保督察為例,2017年9月5日,環保部透露,第四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下沉階段結束,各地進一步加強邊督邊改工作。截至9月4日,第四批環保督察立案偵查226件,拘留285人;約談2914人,問責4129人。
據國家環保督察辦公室透露,截至9月4日,8個督察組共收到群眾舉報44134件,受理有效舉報32277件,經梳理合并重復舉報,累計向被督察地方交辦轉辦29189件;各被督察地方完成查處18565件,其中立案處罰5625家,處罰金額28087.83萬元。
如何評價環保督察的效果?會不會出現督察組一走污染就重新回來,或者很多企業存在著“你來我停、你走我繼續生產”的問題?在督察機制上怎么形成一個長期、有效的震懾?未來會有什么樣的具體部署?
針對這些問題,環保部部長李干杰表示,中央環保督察是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倡導推動的生態文明體制機制的一項重大改革舉措。“歷時兩年的中央環保督察應該說效果是非常好的,有人總結了一下,叫百姓點贊、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決問題。”
具體來說,李干杰表示,環保督察首先大幅提升了各方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綠色發展的意識,以往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其次是切實解決了一大批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
據統計,四批中央環保督察過程中,一共受理了群眾舉報13.5萬件,除去一部分重復案件,經過合并后,向地方交辦10.4萬件,到目前為止已經有10.2萬件得到辦結。這其中大概有8萬件涉及垃圾、油煙、惡臭、噪聲、企業污染以及黑臭水體問題。
環保督察還促進了地方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李干杰表示,很多地方把中央環保督察當成推動綠色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很好契機和動力,借此機會加強企業的污染防治,內化環境成本,讓守法企業有一個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尤其是整治那些散、亂、污企業,比較好地解決了一些地方突出存在的“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
“中央環保督察還有效促進了地方環境保護、生態文明機制的健全和完善。很多地方把中央環保督察當成很好的機會,認真地梳理分析問題,加快建立健全相關法規制度,粗略統計大概有三四百項。”李干杰說。
針對未來是否有“督察走了,污染回來了”的問題,李干杰表示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將針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問題組織開展“機動式、點穴式”專項督察。
同時,環保部也在對前四批環保督察進行充分總結。“研究推進有關中央環保督察相關法規的制定工作。把這項工作的有效機制納入法治化、規范化的軌道,讓它長期發展下去、堅持下去。”李干杰說。
中央環保督察過程中密切跟蹤經濟數據
綠水青山如何變成金山銀山?環境保護會不會影響GDP發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這兩個目標間是否存在矛盾?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勇表示,治理污染,會要求一些高污染企業實行一定的治理措施,就企業本身來說,會影響一定的效益。但是,對全局來說,對更好地加快生態文明建設來說,是必須的。
“從長遠看、從宏觀上看、從大局上看,環境保護對經濟發展是沒有影響的。加強環境保護、推動綠色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經濟是正相關的。”李干杰說。
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國民經濟運行成績單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增速為6.9%,增速與上半年持平,比2016年同期加快0.2個百分點。
“十八大以來,尤其是近兩年以來,不管是我們開展的中央環保督察也好,還是目前正在一些重點地區開展的環境執法專項行動也好,環境保護并沒有影響經濟發展。”李干杰說,“在中央環保督察的過程中,也緊密跟蹤了這些地區的經濟數據,發現經濟各項指標沒有受到任何影響,某種意義上來講比過去還要好。”
李干杰表示,在推動環境保護、加強環境保護的過程中,既要打攻堅戰,又要打持久戰,問題的積累不是一天兩天,要把它解決也絕非一夜之間。因此,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一方面,對一些違法違規、污染環境的企業零容忍,依法依規嚴肅處理;但另一方面,也要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一廠一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避免“一刀切”。
江西樂平:能否破解化工之城的治污輪回?
“從去年中央環保督察以后,這里的怪味確實少了,樂安河的水也變清了。”江西省景德鎮市樂平市塔山工業園區附近一位村民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但就怕等督察搞完,這里的污染可能還是老樣子。”
塔山工業園是樂平市工業支柱,集中了當地主要的化工企業,自投產以來,其日漸加劇的污染問題讓排污企業與周邊村民的矛盾日益激烈,引發一輪又一輪的抗議。當地政府往往迫于壓力而開展旋風般的治污行動,關閉污染企業,污染卻一次次在風波過去后重回。
)
樂平市陷入“污染—抗議—治污—反彈”的輪回之中,成為江西環境污染的“重災區”。
2016年7月14日至8月14日,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對江西省開展了環境保護督察。督察組于當年11月17日向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反饋意見中指出, “景德鎮樂平工業園區污染嚴重”,并提及園區企業長期利用雨水溝渠偷排廢水、政府出臺阻礙環境執法的“土政策”、動用財政資金為企業代繳排污費等問題。
在中央環保督察的高壓線下,樂平市污染治理能否走出以前的惡性輪回?
南風一吹,半個樂平市的人都要被“臭醒”
2001年10月22日,塔山工業園正式破土興建,作為樂平市第二個工業園,其總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6.3平方公里,距離樂平市區約9公里。
記者在園區宣傳牌上看到這樣一段介紹,“園區擁有精細化工、生物醫藥企業60家,其中與氯堿基礎化工及衍生產品形成循環承接的50家,化工產品已達到十大類、200余種,天新藥業的維生素B6、B1產量占據全球份額70%和40%,世龍實業是國內最大的AC發泡劑和氯化亞砜生產商,金龍化工的草甘膦產品在國內居于主導地位,宏柏化學的硅烷偶聯劑產品占據世界主導地位。”
樂平市一位官員告訴記者,這些產品的生產企業及關聯企業都是排污大戶,比如生產維生素B6、B1時,濃烈的臭雞蛋味曾是周邊居民的噩夢。
塔山工業園沈家嶺村一位村民說,“我們這里的窗戶很多都是封死的,從來不敢打開。這些企業常常在晚上偷排,氣味太重了,熏得人睡不著覺”。樂平市區一名市民則說,“有時候南風一吹,臭雞蛋味就從塔山飄過來,半座城的人都要被臭醒。”
“園區企業長期利用雨水溝渠偷排廢水”是中央環保督察組點名批評的問題。2017年9月13日,在塔山街道辦大山廟排污口,《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看到,只有一股很小的廢水往外排至樂安河,水體也清澈見底。正在鋤地的一位村民說,“這樣的水是經過污水處理的。這些天沒污水,因為上面有人來檢查了。”
中央環保督察組來了之后
2016年11月,中央環保督察組在反饋意見中多次點名批評后,樂平市已經成為江西環保督察重點整改對象,一輪又一輪的明察暗訪隨之而來。
樂平市政府也采取了諸多整治措施。《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拿到的一份《關于塔山工業園區環境整治 情況匯報》稱,“隨著化工園區的發展,園區環境問題和老百姓的訴求矛盾日益突出,為改善園區環境質量,近幾年來,樂平市委、市政府強力推進園區環境整治行動,積極探索治理方法,園區廢水、廢氣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園區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在整治工作中,中央環保督察組指出的廢水偷排問題是整治重點。
樂平市環保工作組組長彭建飛介紹,于2016年底啟動園區雨水管網改造工程,將原先不利于環保部門監管的封閉深埋式鋪設溝管分段分批逐步改造為地表化敞開式雨水管網,“從地下轉到地表”,目前除個別段外,絕大部分已完工并投入使用,老雨水管網正在進行全面封堵。
“從今年5月1日起,我們委托第三方機構安裝雨水監測系統。”彭建飛說,園區所有企業都要安裝雨水排口在線監測設備,確保每天24小時監測企業雨水排放口水質(pH值、COD、總磷、氨氮等)。同時,加強對園區污水動力管網的監管,確保污水全部達到納管標準進入動力管網。
除去偷排廢水,惡臭氣體是當地居民反映最多、最強烈的另一個問題。彭建飛說,惡臭氣體排放目前還沒有具體的國家標準來界定,“有時候聞到有異味并非就是污染嚴重。”
園區企業天新藥業分管環保工作的負責人稱,生產維生素的原料本身確實有一定的氣味,運輸過程中車輛密閉性差也會泄漏氣味,“這些很難做到完全避免,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空氣污染,我們已經做了大量的環保投入來改善這方面的情況。”
2017年9月13日,在天新藥業園區內,記者能聞到較為輕微的氣味,但并不濃烈。塔山園區不少村民稱,半年來因為企業大部分關門停產,氣味確實比較淡。
《關于塔山工業園區環境整治情況匯報》顯示,據初步統計,自2015年園區企業累計投入環保改造資金約1.4425億元后,2016年又陸續投入1.0538億元用于環保改造。2017年在以前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企業提升改造,各企業的“三廢”治理水平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民居與廠區距離太近被視為環境沖突頻繁的直接因素之一。在整治環境的同時,樂平市還啟動了大規模的拆除行動。《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塔山園區周邊看到,已經有一批住宅及企業宿舍推成瓦礫。彭建飛說,計劃拆除2000多戶的房屋。
選擇環境還是GDP?要二者兼得,政府面臨大考
在這次環保督察風暴中,作為當地的明星企業,天新藥業、金龍化工等并未受到太大影響,均處于開工狀態,而園區內絕大多數中小微企業生產則被按下暫停鍵。
彭建飛介紹,目前,大多數企業處于停產整改階段,如果企業自查后認為環保措施達標就向政府申請重新開工,經第三方評估機構評估通過以后才能夠復產。“從5月份到現在,還沒有一家企業通過評審。”
樂平市在《關于塔山工業園區環境整治情況匯報》中稱,“嚴格做好園區停產企業的恢復生產驗收工作,廢水治理設施不能達標處理廢水的企業堅決不予恢復生產。”
這一做法被不少園區企業“吐槽”。一位企業負責人說,“我們生產也是合法合規的,現在停產整頓,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復產,損失太大了。”
整改之時,企業停產確實是治理污染見效最快的辦法。2016年11月20日,中央電視臺曾報道江西九江一工業園為應付環保督察而讓企業全部停產,“一夜之間,磯山化工園區晴空萬里”。可惜,督察組前腳剛走,污染又死灰復燃。
如此應付,凸顯出當地政府在環境與GDP之間的兩難選擇。化工產業是高污染產業,但也是樂平的經濟支柱,長時間、大規模停產整頓并非良策。
2015年,樂平曾爆發居民抗議污染行動。當年8月,樂平市政府官網稱,“為了空氣清新,環保治理不見成效,決不收兵。”隨后又發表《致市民的一封信》,稱:“對停產整頓企業,安評、環評或‘三廢’排放不達標的,一律不得恢復生產。”
然而,就在2015年,正如中央環保督察組指出的,高度依賴化工產業的樂平當年還曾出臺“土政策”阻撓環境執法。2012年至2014年,樂平市政府甚至違反《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由財政自掏腰包為36家污染企業代繳排污費1147萬元。
曾經如此矛盾的做法,對當地政府公信力造成較大傷害。中央環保督察過后,盡管當地環境確實明顯好轉,《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的多位人士對政府后續的整改力度與效果仍多存疑慮。
同時,《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當地調查時從多個信源獲悉,塔山工業園在中央環保督察過后的一年多時間里仍然存在間歇性的偷排行為。“就在前不久,這里三更半夜排出的水還很大,猩紅色的,氣味也重。”大山廟排污口附近一位居民說。
截至9月13日,塔山園區60家企業僅天新藥業、世龍實業、金龍化工、宏柏化學等大企業照常生產,其他50多家企業何去何從,仍是未知數。
樂平市在《關于塔山工業園區環境整治情況匯報》中表示,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沒有把握的企業自行退出園區。彭建飛強調,“化工園區只做減法,不做加法,小微企業該關停就關停,不能為了一點點GDP就損害環境。”
今年7月10日,景德鎮市市長梅亦被環保部約談。據媒體報道,梅亦說,“作為市長,心情非常沉重。”7月27日,梅亦在樂平實地督導環保整改進展情況時表示,環保問題既是政府面臨的大考,也事關企業的生死存亡,更是企業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良機,做到該關停的企業及時關、該兼并的企業及時并。
梅亦表示,樂平市要全力以赴抓好環保整改工作,確保環境質量指標各項數據只能變好不能變壞,以此贏得環保部門的認可和群眾的信任。
湖南邵東:環保督察下的產業轉型升級戰
艾窯村有兩個磚廠,2012年開始生產,生產廢渣傾倒在小河里,煙囪廢氣污染。
黑田鋪鄉三藝村平安駕校旁興旺酒家后約50米處有一家無名工廠噴漆作業。
湖南建雄線路器材有限公司鍍鋅廠位于邵東縣黃陂橋鄉龍石村,該廠煙塵沒做任何處理直排,廠區也沒有環保措施。
邵東縣廉橋造紙廠建廠幾十年污水完全直接排放在桐江河里。
……
上述內容源自湖南省邵陽市配合中央環保督察工作協調聯絡組邵東任務派遣單。2017年4月24日至5月24日,中央第六環保督察組對湖南省開展環境保護督察。7月31日,督察組向湖南省委、省政府反饋了環保督察情況。督察組指出,湖南省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但發展與保護的矛盾依然突出,一些領域和區域環境問題頻發,形勢依然嚴峻。
在反饋意見中,邵陽市邵東縣并未“上榜”,中央督察組交辦邵東的49件案件大多是像上文所引的那樣看似雞毛蒜皮,實則污染環境、影響人民生活與健康的一個個實際問題。
同時,幾乎每一份環保督察交辦件都涉及對應一家民營中小微企業,對邵東縣這個湖南知名的小商品經濟大縣來說,如何通過環保督察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既需要智慧,也考驗決心。
“關停”成為高頻詞
“關停”是自中央環保督察組今年4月來到湖南之后的高頻詞。《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獲得一份邵東縣委縣政府今年8月做出的《邵東縣環境保護工作情況匯報》顯示,各部門聯動配合治理環境,環保部門做出取締、關閉、停產、限產等行政決定的企業,工業經濟部門和電力部門依法采取斷電、停電措施。
9月,邵東縣政府官網稱,禁養區內130個畜禽養殖場全部完成退養,關停小造紙廠、煉焦廠、小電鍍廠等污染企業165家,關停采石場37家。
此外,關閉土法煉油廠、溝瓦窯、青瓦窯等,廠房被推倒,煙囪被炸毀。全縣113個非法磚廠,包括75個黏土磚廠按計劃實施全面關停。
)
9月11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邵東縣環保局采訪時,恰好遇上前來辦理退出補償工作的造紙廠代表。邵東縣環保局黨組書記、局長黃祥田說,邵東縣的計劃是關閉境內所有造紙企業。
造紙企業是水環境污染大戶。邵東全縣曾有60多家造紙企業,一度非常紅火。不過,從2008年至2016年,造紙行業整體低迷,業績萎靡不振,小型造紙廠難以為繼,紛紛破產關門。到2013年,全縣還有15家造紙廠,至2017年上半年僅余8家。
黃祥田坦言,這些企業手續齊全,達標排放。即便如此,邵東縣依然決心徹底退出造紙業,其主要原因還是當地整體環境承載能力。資料顯示,邵東處于湖南衡邵干旱走廊,屬于石漠化地區,缺水嚴重,其“母親河”桐江水面窄,水量小,自我恢復功能差,一旦被污染,很難被修復。黃祥田解釋,“達標排放只是說排放污染物在國家標準許可范圍內,但是污染還是存在。”
分管環保工作的邵東縣副縣長陳博文介紹,邵東縣這次集中安排了5000多萬資金,鼓勵8家企業全面退出污染,但也不強制,“投入這么多資金,決心很大,但是也不搞一刀切”。
一名企業主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他之所以愿意退出,一是雖然今年行業形勢好轉,但說不好今后會怎樣;二是政府給出的補償款比較合理;三是“環保壓力越來越大,政府不鼓勵生產”。
黃祥田說,如果企業選擇繼續生產,就必須簽訂承諾書,不能偷排直排,一旦發現污染問題就強制關閉,沒有任何補償。
截至8月底,8家造紙企業中7家企業簽協議同意退出,有6家企業拆除設備到位,還有一家因自身原因保留。按照補償退出政策,每家企業獲得600萬元補償款。
一方面嚴格排查現有企業,另一方面對今后新上項目環保要求更嚴。陳博文說,以后對沒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工業項目,相關部門不予立項,不發規劃許可證,不報批土地。
邵陽市委書記:有些企業該關的就要關掉,不要在意那么一點點稅收
中央第六環保督察組反饋意見指出,湖南環境保護推進落實不夠有力,如對大型企業環境問題不敢管、不愿管。湖南省有色金屬采選、冶煉企業大部分為中國五礦集團下屬企業。2013年以來,這些企業累計有數十起環境違法行為沒有依法查處,使得企業“店大欺客”,對自身環境問題不重視、不整改,長期違法違規。
邵東縣地處湖南中部,雖然沒有大型化工、鋼鐵與有色金屬等重大污染環境項目,但類似這樣的現象仍然存在。邵東縣委縣政府在上述匯報材料中稱,“許多非法企業打而不死,為追求經濟利益又死灰復燃。”
今年9月12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邵東縣流光嶺水庫采訪時,一位當地居民說,“學校的孩子們都直接喝水庫里的水,但是水是黑的、臭的。”
這位居民所指的學校是流光嶺鎮中學,直接從流光嶺水庫取水。據公開資料,流光嶺水庫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發電的中型水利工程,為流光嶺鎮、砂石鎮、團山鎮的數萬居民提供生活水源。同時也是雙峰縣部分鄉鎮農田灌溉的主要水源。
然而,該水庫已被持續污染多年。
當地媒體報道,2005年以來,邵東縣水務局下屬的流光嶺水庫管理所將水庫承包給個體老板李志杰養魚,由于李志杰在水中投放了大量的有機飼料,致使水庫水質逐漸被污染和破壞。2011年9月17日,400多位村民涌入流光嶺水庫管理所,將辦公樓的窗戶玻璃、辦公桌、文件柜、電話等辦公用品掀翻打爛在地。
危機爆發后,邵東縣緊急處理,并稱無條件終止流光嶺水庫承包合同,承包人李志杰完全退出,流光嶺水庫管理所今后不得將水庫承包或租賃給他人用于養殖。
然而,《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調查后獲悉,這次危機事件過后不到半年,2012年4月26日,承包人李志杰與流光嶺水庫管理所簽訂的5年水體養魚租賃合同,今年4月26日合同期滿,但仍在投肥養魚。
今年9月3日 ,邵東縣副縣長陳博文在流光嶺鎮主持召開流光嶺水庫水質污染現場辦公會,明確表示,李志杰投肥養魚行為是水質污染的主要原因,要求根據邵東縣2014年下發的《關于嚴禁中小型水庫投肥養魚的通知》,由縣水務局通知承包人不再續約,縣水務局、水庫管理所不得再將水庫承包給個人養魚,對流光嶺水庫投肥養魚的違法行為,要依法從嚴打擊和處理。
其實,從經濟賬來看,保留污染企業對地方政府并不劃算。邵東8家造紙企業全年約貢獻300萬元稅收,而此次關閉補償耗資5000萬元。又如,該縣水東江鎮石泉村土法煉鉛企業關閉后,遺留了8萬多噸含鉛廢渣,政府要投入600萬元專項資金建設廢渣貯渣庫。其他如錳礦開采遺留問題、小電鍍企業污染都需要投入大額資金,而這些項目并未給當地稅收帶來多大貢獻。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獲悉,9月8日,邵陽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龔文密在邵東檢查工作時明確表態,環境問題是省市重點關注邵東的問題,“大家一定要痛下決心,該關的企業一定要關掉,不要在意那么一點點稅收。環境不好,有污染,130多萬邵東人民生活能幸福嗎?”
黃祥田介紹,目前,49件中央交辦件已整改到位48件,還有一件正在按照整改方案進行整改。其中,整改到位的48件交辦件中主要存在以下三種情況,一是已經徹底關閉停產;二是信訪舉報不實;三是停產后積極整改到位。
陳博文表示,“如果這輪整治以后,還有哪里冒黑煙,就說不過去了。”
環保倒逼產業升級
9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稱:“環保督察不僅是生態環境的保衛戰,也是一場轉型升級的持久戰,必將有力地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邵東也希望走出一條環保督察壓力下的產業升級路。陳博文說,“不可能也不必要關掉全部的傳統企業,而是要促進企業去投資,在環保上升級。”例如,對規模小、污染大的包裝印刷、塑料制品行業,邵東縣政府組織24家企業一起開發建設新的印刷工業園,統一規劃建設標準化廠房,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實現環保達標排放。
更重要的是產業升級轉型。邵陽市委書記龔文密認為,邵東現在要補的短板,就是要引進大的產業項目。邵東的優勢在于中小微企業比較多,配套能力比較強,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條件。
邵東縣縣長周玉凡說,邵東的民營企業多,中小企業確實也很多,但是缺少產值過20億元、50億元,甚至100億元的“頂天立地”的支柱企業。正因為缺少這樣的支柱企業,所以邵東的產業難以形成集聚效應,經濟發展難以突破瓶頸。
五金行業是邵東的支柱產業之一,現有生產和經營企業2500余家,其中規模企業48家,專業生產線300多條,形成冶煉、鍛造、注塑、物流完整產業鏈,從業人員達5萬余人。
電鍍則是五金產業鏈必不可少的環節,但也是出了名的重污染。今年,五金行業39家小電鍍企業關閉后,邵東建成了目前國內環境最好的電鍍中心之一和天電鍍中心,投資1200萬元建設了污水處理站,日處理電鍍污水能力達800噸。
同時,包括電鍍中心在內,邵東擬投資20億元建設五金科技創新產業園,園區占地1000畝,建成后將成為中南地區最大的五金工業園,培育30家年產值過億元的企業,全國市場占有率達50%以上。
周玉凡表示,要著力引進產業鏈、價值鏈上的高端項目,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動能培育。
江蘇:“空前壓力”下的“脫胎換骨”
與江蘇的經濟發展水平一樣,江蘇的環保水平也一向走在全國前列。但在中央環保督察組的“火眼金睛”下,江蘇還是被發現不少環境問題。
2016年7月15日,中央第三環保督察組正式進駐江蘇,開展為期一個月的環保督察。
當年11月15日,中央環保督察組反饋意見時“尖銳而中肯”地指出,江蘇環保工作雖取得明顯進展,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依然非常突出,一些結構性、區域性環境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環境安全風險較大,在貫徹落實國家環保決策部署、防范環境風險、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等三個方面仍存在問題。
對此,江蘇黨政“一把手”抓住中央環保督察問題的整改契機,借鑒環保督察的“督政”手段,推出“263專項行動”,即“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方案。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江蘇某地級市環保局局長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各項指標都走在全國前列的江蘇一向不怕評比檢查,但沒有想到的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中央環保督察組按照流程行動起來后,竟然發現諸多問題。
中央環保督察組在反饋意見時指出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貫徹落實國家環境保護決策部署還存在不到位情況,二是環境風險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三是部分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突出。
其中一些反饋意見直指作為江蘇“支柱產業”的化工業,例如,督察發現,灌云縣臨港產業區化工集中區現有125家企業,全部為規劃環評明確禁止、限制或嚴格控制的農藥、染料、中間體類項目。
一些反饋意見也反映了中央環保督察“督政”的特點,例如反饋意見指出,江蘇省在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方面還存在考核偏軟問題。2015年10月,江蘇明確將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差”作為地方各級政府的責任紅線,但在對2015年各地生態文明建設責任考核時,對南京市七橋甕、昆山市趙屯斷面水質不降反升問題,沒有明確處理措施;對無錫、泰州違反生態紅線規定侵占綠地或違規建設等問題,也未明確相關要求。在2013年至2015年太湖治理目標責任考核中,對直湖港、武進港等11條總磷、總氮未達國家治理目標河流的責任單位和人員,也未提出整改要求。
中央環保督察不是“稻草人”,而是敢于動真碰硬的“欽差大臣”,這點通過一個細節便可見一斑。
2016年7月,當中央環保督察組進駐江蘇時,《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正在蘇南的張家港對一家化工企業非法轉移危廢物進行采訪報道,稿件《張家港信誼化工非法轉移危廢物調查》刊發后,時任環保部部長陳吉寧獲悉后作出批示,剛剛進駐江蘇的中央環保督察組及時趕赴張家港進行實地調查取證,江蘇環保系統也迅速反應,該企業很快被勒令停產,隨后對其作出了相應處理決定。
借鑒“督政”手段, “263專項行動”推動環保工作思路轉變
何謂“263專項行動”?據江蘇省環保廳領導介紹,這是江蘇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抓住中央環保督察的整改契機,開始推動的“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行動方案在2016年12月1日印發全省,隨后專門召開會議進行部署和動員。
前述環保局局長稱,所謂“兩減”,即以減少煤炭消費總量和減少落后化工產能為重點,調整江蘇長期以來形成的煤炭型能源結構、重化型產業結構,從源頭上為生態環境減負;“六治”,即針對當前江蘇生態文明建設問題最突出、與群眾生活聯系最緊密、百姓反映最強烈的六方面問題,重點治理太湖水環境、生活垃圾、黑臭水體、畜禽養殖污染、揮發性有機物污染和環境隱患;“三提升”則是提升生態保護水平、提升環境經濟政策調控水平、提升環境監管執法水平,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保障。
“263專項行動”中的不少目標都針對中央環保督察組提出的突出問題,例如中央環保督察組在反饋意見中曾明確提出,國家與江蘇省簽訂的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要求,江蘇省到2017年底需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但在全省2014年和2015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考核中,均未將煤炭消費總量控制要求納入對地市的考核范疇。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到,“263專項行動”將中央環保督察提出的問題和信訪案件全部納入方案,提出整改意見,規定完成時限,確保“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應”,有力促進了中央環保督察問題的整改。
除了“對癥下藥”,江蘇省環保廳廳長陳蒙蒙認為,“263專項行動”充分借鑒中央環保督察的“督政”手段,推動江蘇環保工作的思路轉變。省里“一把手”親自推進,力度空前,省級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各地市成立專項行動領導機構,“一把手”親自抓部署、抓協調、抓督辦,層層落實、環環相扣,形成強力推進態勢,各部門按照“管發展的都必須管環保,管業務的都必須管治污”要求,各司其職、密切協作、齊抓共管,不斷把專項行動推向深入。同時建立“263專項行動”督察考核、責任追究等制度,對推進落實情況重點督察,對推進不力、未完成年度重點任務、區域環境質量明顯惡化等情形,將一查到底、嚴肅追責。
“中央環保督察確實讓江蘇全省的石化業感到空前壓力”
雖然中央環保督察更多地從“督企”轉向“督政”,但對江蘇企業來說,這也是一場脫胎換骨的過程。
記者在江蘇省化工行業協會了解到,作為國內第二化工大省,化工長期居于江蘇支柱產業地位,2016年主營收入2.09萬億元,擁有化工園區63家,規模以上企業4085家。“行業巨大的體量及存在比較突出的結構缺陷,中央環保督察確實讓江蘇全省的石化業感到空前壓力。”江蘇省化工行業協會會長秦志強稱,“但督察壓力正變成治理動力,正是這種督察壓力,加快了江蘇全省石化行業提檔升級的步伐。”
“以前企業環保意識不足,通過‘263專項行動’和政府宣傳,工廠用一個多月時間進行集中整改,購買了油煙凈化、污水處理等設備,現在車間內沒有油煙,既環保,也提升了公司形象,改善了工作環境,工人也很滿意。”江蘇一鄉鎮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江蘇揚州一家機械制造企業在督察期間被群眾舉報,不少環保公司的設備都在這個廠里生產,經查實,該企業存在新建項目未批先建、危廢管理不規范等問題,被中央環保督察組責令立即整改。該企業負責人稱,以前他們覺得自身不是化工企業,也沒有廢水廢氣外排,所以認為環保跟他關系不大。經過環保督察,他們認識到,企業所用的廢油漆桶、廢機油不僅是污染源,更屬于危廢。企業成立環保小組,將環保工作與每個生產環節都掛起鉤來。
南通一家石化企業負責人原先對環保工作不重視,在線監測超標也沒人過問,只在運行記錄簿上簽個字完事。經過這次督察,這家企業負責人意識到,他們既要管生產,也要管安全,更要管環保。他們制定了管理細則,除現有的在線監測系統外,每天還進行兩次人工取樣監測,一旦出現問題,全廠馬上停產,問題不解決就不恢復生產。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江蘇基層采訪時發現,中央環保督察帶來的不僅是環境意識提升,更是生產流程與工藝的完善,推動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和提檔改進的步伐。南通一家生物質發電廠原來因為環境污染被處罰,還“想不通”,在中央環保督察后,企業主動投入260余萬元進行改造,大大降低粉塵和噪聲污染,同時還建立環保巡查和考核制度,市、縣環保部門領導都到這家企業督促整改,還組織專家對整改方案進行論證,幫助改進生產工藝,最后順利解決污染問題。企業負責人終于想通了,“環保達標了,企業不僅實現提檔升級,還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在江蘇不少企業負責人看來,中央環保督察不僅對環境違法行為產生震懾,更對整個環保行業釋放積極的信號。一位企業主稱,以前在危廢處置行業,一些不法企業為壓減成本采取各種違法手段,長此以往造成“劣幣驅逐良幣”,整個市場受到嚴重傷害。中央環保督察后,對危廢行業進行規范化治理后,大家公平競爭,長遠來說對行業健康發展極為重要。
貴州:貴陽水污染治理成績獲肯定
2017年4月,中央第七環保督察組進駐貴州省開展為期一個月的環境保護督察工作。
8月1日,督察組向貴州進行督察反饋,而在一個多月后,貴州在9月中旬再迎環保部“水十條”督導組。
貴州接連迎來督察組、督導組,貴陽水污染防治成績獲肯定
2017年4月底,中央第七環保督察組進駐貴州開展為期一個月的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貴州省高度重視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嚴查嚴處群眾投訴環境案件并向社會公開。截至2017年6月底,督察組交辦的3453件環境舉報問題已基本辦結,責令整改1496件,立案處罰773件,罰款5995.8萬元;立案偵查33件,拘留32人;約談1180人,問責338人。
5月底中央環保督察組結束后4個月,貴州再迎環保督導組。
9月17日至21日,環境保護部會同商務部、衛計委及相關專家一行20人,分為水環境質量組、加油站地下油罐雙層罐更新或防滲池設置組、黑臭水體組等6個督導組對2017年貴州省《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水十條”)貫徹執行情況進行專項督導檢查,并召開貴州省現場督導總結交流會。
經過3天的抽查,督導組確認貴陽市無黑臭水體,充分肯定貴陽市在水污染防治行動中取得的成績。
據介紹,督導組共抽查現場點位22個。其中,水環境質量組現場檢查了青山污水處理廠、市西河、貫城河、新莊一期污水處理廠、新莊國控斷面、南明河干流等6個現場點位,對貴陽市南明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
根據環保部衛星中心遙感數據,督導組發現貴陽市有13段河道疑似存在黑臭水體,隨機抽取了科創北路河段、西部化工路北河段,觀山湖區南門河、麥西河、小灣河等7段進行了現場核實,確認了貴陽市無黑臭水體。
20世紀70年代,貴陽南明河還是一條可直接飲水的河流。2004年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人口的急劇增長,大量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直排入河,加之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和收集管網建設嚴重滯后,造成河道生態系統嚴重破壞,自凈能力完全喪失,黑臭現象非常突出,成為“失去生命的河流”。
貴陽南明河雖歷經多次整治,但因“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治理方法,終究收效甚微,群眾怨聲載道,環境問題逐步演變成為經濟問題、社會問題。2012年11月,貴陽市采取PPP模式,引入中國水環境集團作為社會資本合作方,重點實施河道截污、清淤疏浚、污水處理、臭氣治理、生態治理等項目工程,僅僅兩年,便取得了明顯成效。
中國水環境集團貴州區域公司總經理高霖表示,南明河是貴州省建設生態文明的風向標,也是老百姓廣為關注的項目,治理好了,居住在河兩岸的老百姓從以前連窗子都不敢開,到現在水鳥都重新回到河邊,可以說貴陽南明河通過PPP模式實現了良好的生態效益。
貴陽市南明河水環境綜合整治PPP項目,已成為國內城市黑臭河道治理的范例,2014年被財政部列為全國8個首批新建PPP示范項目之一。該項目的重點子項之一貴陽青山下沉式再生水系統,是國內首個出水標準達到地表水Ⅳ類、實現河道生態補水的成功案例,目前該項目被定為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永久會址。
高霖表示,水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性、綜合性、整體性的工程,必須堅決克服“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條塊分割、多頭治水”的傳統治理模式,要通過科學調研、技術創新等手段實現“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
貴陽市南明河采用PPP模式,并創新采用了政府、民間“雙河長”制,發動民間力量進行河道巡查,發現問題后由政府河長及時進行處理,形成有效合力,提升了南明河的管理水平。
據悉,從2015年河道巡視至今,已發現施工廢水偷排40余起,沿岸跑冒滴漏24次,投入河道巡視2300人次,清掏投入人工4000多人次,清除垃圾200多噸。
保護長江生態環境,貴州環境質量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貴州地處“兩江”上游,其中66%的國土面積屬于長江流域,是“兩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貴州所處的地理環境可以解釋為何水污染防治對其尤為重要。
2016年以來,貴州25個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縣(市)落實生態發展與環境保護責任,建立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今年,貴州開始推行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制,為3000多條河流設置了2萬多名河長。貴州全力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經過努力,全省八大水系151個省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6%。同時,貴州省組織編制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實施方案,頒布實施《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以法規形式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到突出位置。在全國率先設立環保法庭和環保審判庭。在赤水河探索建立12項生態文明改革制度,為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借鑒。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中央肯定、地方支持、百姓點贊、成效顯著
中央環保督察威力大:2016年到2017年兩年內完成了對全國31省份的全覆蓋
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張璐晶 李永華 劉照普 | 北京、江西、湖南、江蘇、貴州報道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17年第43期)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論斷,足以看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污染防治”也與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并列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
正如環境保護部部長李干杰所言,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標和新部署。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取得顯著的成效,從一組數據中可見一斑:過去五年,我國森林覆蓋率持續提高,從2012年的21.38%上升至2016年的22.3%;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PM2.5平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都下降了30%以上;“水十條”實施以來,地表水Ⅰ~Ⅲ類斷面比例從6%提升至67.8%,劣Ⅴ類斷面比例從9.7%下降至8.6%……
李干杰用五個“前所未有”形容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取得的成就:思想認識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制度出臺頻度之密前所未有、監管執法尺度之嚴前所未有、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在眾多環境數據持續向好的背后,過去五年,一項生態文明體制機制的重大改革舉措——中央環保督察無疑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從2016年1月中央環保督察在河北省開展試點以來,2016年到2017年的兩年間,中央環保督察已完成對全國31省份的全覆蓋,問責人數超過1.7萬。對于中央環保督察的效果,李干杰用“百姓點贊、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決問題”加以概括。
中央環保督察何以顯現如此威力?被督察的地區在督察組離開后的整改情況如何?是否存在“督察組走了,污染又回來了”的情況?地方政府與企業如何在環保與發展之間取得雙贏?《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帶你到各地看一看。
中央環保督察緣何威力巨大?
從環保監察到環保督察,從“督企”到“督政”
中央環保督察2016年1月在河北開展試點,至2017年8月,第四批中央環保督察已完成進駐四川、吉林等8省份。至此,從2016年到2017年兩年的時間,中央環保督察完成了對全國所有省份的覆蓋。
2015年7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下稱《督察方案》),把環境問題突出、重大環境事件頻發、環境保護責任落實不力的地方作為先期督察對象,重點督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解決突出環境問題、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的情況。
外界認為,這次會議為環保督察制度奠定了制度依據,設計了基本框架。
其實,環保監察本是環境保護工作的常態,但開啟中央環保督察,卻令許多省份倍感壓力。傳統的環保監察,即使是跨區域監察,對象也只是企業,雖然能夠查到污染問題,但把大量的精力花在點源監管,解決的是局部問題,而且經常是“監察一走污染又來”。
“一個問題,舉報多次,雖然是不同層級處理,但最終都會轉回地方,而地方的‘土政策’、領導的武斷決策、人情關系都會直接影響到問題的解決,所以一個問題過了幾年,還是問題。”一位環保業內人士對記者說。
中央環保督察,從環保部門牽頭到中央主導,從以查企業為主轉變為“查督并舉,以督政為主”,被看作是我國環境監管模式的重大變革。
《督察方案》要求督察工作以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的形式,對省區市黨委和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開展,并下沉至部分地市級黨委政府部門。環保督察強調“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意味著地方黨委與政府一道接受監督,督察結果作為領導干部考核評價任免的重要依據。
按照要求,督察組進駐時間約為一個月。在督察期間,各督察組將設立專門值班電話和郵政信箱,受理被督察省份環保方面來信和來電舉報,其他不屬于受理范圍的信訪問題,將按規定交由被督察地區、單位和有關部門處理。督察行動開始前要召開動員會,結束后舉行反饋會。各省區市整改方案要在30天內上報國務院,6個月內報送整改情況,并且同步對外界公開。
一般來說,督察進駐分三個階段:省級層面督察、下沉地市督察、梳理分析歸檔,三個階段各有側重,依次推進。
第一階段是省級層面督察,督察組明確分工,一部分人對包括省委書記、省長在內的多位省級領導,以及經信、發改、住建等與環保密切相關的省直部門主要負責人個別談話;其他人則調閱材料、走訪問詢、開會研究、聚焦問題。
第二階段為下沉督察,目的是針對省級層面掌握苗頭的問題做深做實,核實取證。一般不再發現新問題。某些特定問題還需要專項補充督察。
第三階段是梳理匯總寫報告階段,將省級層面督察、下沉督察以及受理的舉報線索進行綜合,寫成督察報告。報告上的每一個問題線索,都有問詢筆錄等數十份材料支撐。
以環保督察最早進入的省份河北為例,河北省環保廳黨組書記、廳長高建民表示,河北省在全國第一家建立了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由省委省政府成立督察組,2016年6月開始到2017年6月,河北省對其13個市進行督察,實現了全省域的環保督察全覆蓋。同時河北公安廳也是比較早地建立了環境警察隊伍,專門利劍斬污,打擊違法犯罪分子。
“目前來看,應該說實現了最初的改革目標,并且從實際運行來看,在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嚴格環境監管方面,發揮了最大效應。”高建民說。
中央環保督察成效顯著:受理13.5萬件案件,辦結率超過98%
中央環保督察的力度究竟有多大?2016年到2017年的兩年間,中央環保督察組已在完成對全國31個省份覆蓋的同時,問責人數超過1.7萬。
以第四批中央環保督察為例,2017年9月5日,環保部透露,第四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下沉階段結束,各地進一步加強邊督邊改工作。截至9月4日,第四批環保督察立案偵查226件,拘留285人;約談2914人,問責4129人。
據國家環保督察辦公室透露,截至9月4日,8個督察組共收到群眾舉報44134件,受理有效舉報32277件,經梳理合并重復舉報,累計向被督察地方交辦轉辦29189件;各被督察地方完成查處18565件,其中立案處罰5625家,處罰金額28087.83萬元。
如何評價環保督察的效果?會不會出現督察組一走污染就重新回來,或者很多企業存在著“你來我停、你走我繼續生產”的問題?在督察機制上怎么形成一個長期、有效的震懾?未來會有什么樣的具體部署?
針對這些問題,環保部部長李干杰表示,中央環保督察是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倡導推動的生態文明體制機制的一項重大改革舉措。“歷時兩年的中央環保督察應該說效果是非常好的,有人總結了一下,叫百姓點贊、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決問題。”
具體來說,李干杰表示,環保督察首先大幅提升了各方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綠色發展的意識,以往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其次是切實解決了一大批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
據統計,四批中央環保督察過程中,一共受理了群眾舉報13.5萬件,除去一部分重復案件,經過合并后,向地方交辦10.4萬件,到目前為止已經有10.2萬件得到辦結。這其中大概有8萬件涉及垃圾、油煙、惡臭、噪聲、企業污染以及黑臭水體問題。
環保督察還促進了地方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李干杰表示,很多地方把中央環保督察當成推動綠色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很好契機和動力,借此機會加強企業的污染防治,內化環境成本,讓守法企業有一個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尤其是整治那些散、亂、污企業,比較好地解決了一些地方突出存在的“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
“中央環保督察還有效促進了地方環境保護、生態文明機制的健全和完善。很多地方把中央環保督察當成很好的機會,認真地梳理分析問題,加快建立健全相關法規制度,粗略統計大概有三四百項。”李干杰說。
針對未來是否有“督察走了,污染回來了”的問題,李干杰表示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將針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問題組織開展“機動式、點穴式”專項督察。
同時,環保部也在對前四批環保督察進行充分總結。“研究推進有關中央環保督察相關法規的制定工作。把這項工作的有效機制納入法治化、規范化的軌道,讓它長期發展下去、堅持下去。”李干杰說。
中央環保督察過程中密切跟蹤經濟數據
綠水青山如何變成金山銀山?環境保護會不會影響GDP發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這兩個目標間是否存在矛盾?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勇表示,治理污染,會要求一些高污染企業實行一定的治理措施,就企業本身來說,會影響一定的效益。但是,對全局來說,對更好地加快生態文明建設來說,是必須的。
“從長遠看、從宏觀上看、從大局上看,環境保護對經濟發展是沒有影響的。加強環境保護、推動綠色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經濟是正相關的。”李干杰說。
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國民經濟運行成績單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增速為6.9%,增速與上半年持平,比2016年同期加快0.2個百分點。
“十八大以來,尤其是近兩年以來,不管是我們開展的中央環保督察也好,還是目前正在一些重點地區開展的環境執法專項行動也好,環境保護并沒有影響經濟發展。”李干杰說,“在中央環保督察的過程中,也緊密跟蹤了這些地區的經濟數據,發現經濟各項指標沒有受到任何影響,某種意義上來講比過去還要好。”
李干杰表示,在推動環境保護、加強環境保護的過程中,既要打攻堅戰,又要打持久戰,問題的積累不是一天兩天,要把它解決也絕非一夜之間。因此,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一方面,對一些違法違規、污染環境的企業零容忍,依法依規嚴肅處理;但另一方面,也要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一廠一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避免“一刀切”。
江西樂平:能否破解化工之城的治污輪回?
“從去年中央環保督察以后,這里的怪味確實少了,樂安河的水也變清了。”江西省景德鎮市樂平市塔山工業園區附近一位村民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但就怕等督察搞完,這里的污染可能還是老樣子。”
塔山工業園是樂平市工業支柱,集中了當地主要的化工企業,自投產以來,其日漸加劇的污染問題讓排污企業與周邊村民的矛盾日益激烈,引發一輪又一輪的抗議。當地政府往往迫于壓力而開展旋風般的治污行動,關閉污染企業,污染卻一次次在風波過去后重回。
)
樂平市陷入“污染—抗議—治污—反彈”的輪回之中,成為江西環境污染的“重災區”。
2016年7月14日至8月14日,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對江西省開展了環境保護督察。督察組于當年11月17日向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反饋意見中指出, “景德鎮樂平工業園區污染嚴重”,并提及園區企業長期利用雨水溝渠偷排廢水、政府出臺阻礙環境執法的“土政策”、動用財政資金為企業代繳排污費等問題。
在中央環保督察的高壓線下,樂平市污染治理能否走出以前的惡性輪回?
南風一吹,半個樂平市的人都要被“臭醒”
2001年10月22日,塔山工業園正式破土興建,作為樂平市第二個工業園,其總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6.3平方公里,距離樂平市區約9公里。
記者在園區宣傳牌上看到這樣一段介紹,“園區擁有精細化工、生物醫藥企業60家,其中與氯堿基礎化工及衍生產品形成循環承接的50家,化工產品已達到十大類、200余種,天新藥業的維生素B6、B1產量占據全球份額70%和40%,世龍實業是國內最大的AC發泡劑和氯化亞砜生產商,金龍化工的草甘膦產品在國內居于主導地位,宏柏化學的硅烷偶聯劑產品占據世界主導地位。”
樂平市一位官員告訴記者,這些產品的生產企業及關聯企業都是排污大戶,比如生產維生素B6、B1時,濃烈的臭雞蛋味曾是周邊居民的噩夢。
塔山工業園沈家嶺村一位村民說,“我們這里的窗戶很多都是封死的,從來不敢打開。這些企業常常在晚上偷排,氣味太重了,熏得人睡不著覺”。樂平市區一名市民則說,“有時候南風一吹,臭雞蛋味就從塔山飄過來,半座城的人都要被臭醒。”
“園區企業長期利用雨水溝渠偷排廢水”是中央環保督察組點名批評的問題。2017年9月13日,在塔山街道辦大山廟排污口,《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看到,只有一股很小的廢水往外排至樂安河,水體也清澈見底。正在鋤地的一位村民說,“這樣的水是經過污水處理的。這些天沒污水,因為上面有人來檢查了。”
中央環保督察組來了之后
2016年11月,中央環保督察組在反饋意見中多次點名批評后,樂平市已經成為江西環保督察重點整改對象,一輪又一輪的明察暗訪隨之而來。
樂平市政府也采取了諸多整治措施。《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拿到的一份《關于塔山工業園區環境整治 情況匯報》稱,“隨著化工園區的發展,園區環境問題和老百姓的訴求矛盾日益突出,為改善園區環境質量,近幾年來,樂平市委、市政府強力推進園區環境整治行動,積極探索治理方法,園區廢水、廢氣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園區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在整治工作中,中央環保督察組指出的廢水偷排問題是整治重點。
樂平市環保工作組組長彭建飛介紹,于2016年底啟動園區雨水管網改造工程,將原先不利于環保部門監管的封閉深埋式鋪設溝管分段分批逐步改造為地表化敞開式雨水管網,“從地下轉到地表”,目前除個別段外,絕大部分已完工并投入使用,老雨水管網正在進行全面封堵。
“從今年5月1日起,我們委托第三方機構安裝雨水監測系統。”彭建飛說,園區所有企業都要安裝雨水排口在線監測設備,確保每天24小時監測企業雨水排放口水質(pH值、COD、總磷、氨氮等)。同時,加強對園區污水動力管網的監管,確保污水全部達到納管標準進入動力管網。
除去偷排廢水,惡臭氣體是當地居民反映最多、最強烈的另一個問題。彭建飛說,惡臭氣體排放目前還沒有具體的國家標準來界定,“有時候聞到有異味并非就是污染嚴重。”
園區企業天新藥業分管環保工作的負責人稱,生產維生素的原料本身確實有一定的氣味,運輸過程中車輛密閉性差也會泄漏氣味,“這些很難做到完全避免,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空氣污染,我們已經做了大量的環保投入來改善這方面的情況。”
2017年9月13日,在天新藥業園區內,記者能聞到較為輕微的氣味,但并不濃烈。塔山園區不少村民稱,半年來因為企業大部分關門停產,氣味確實比較淡。
《關于塔山工業園區環境整治情況匯報》顯示,據初步統計,自2015年園區企業累計投入環保改造資金約1.4425億元后,2016年又陸續投入1.0538億元用于環保改造。2017年在以前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企業提升改造,各企業的“三廢”治理水平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民居與廠區距離太近被視為環境沖突頻繁的直接因素之一。在整治環境的同時,樂平市還啟動了大規模的拆除行動。《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塔山園區周邊看到,已經有一批住宅及企業宿舍推成瓦礫。彭建飛說,計劃拆除2000多戶的房屋。
選擇環境還是GDP?要二者兼得,政府面臨大考
在這次環保督察風暴中,作為當地的明星企業,天新藥業、金龍化工等并未受到太大影響,均處于開工狀態,而園區內絕大多數中小微企業生產則被按下暫停鍵。
彭建飛介紹,目前,大多數企業處于停產整改階段,如果企業自查后認為環保措施達標就向政府申請重新開工,經第三方評估機構評估通過以后才能夠復產。“從5月份到現在,還沒有一家企業通過評審。”
樂平市在《關于塔山工業園區環境整治情況匯報》中稱,“嚴格做好園區停產企業的恢復生產驗收工作,廢水治理設施不能達標處理廢水的企業堅決不予恢復生產。”
這一做法被不少園區企業“吐槽”。一位企業負責人說,“我們生產也是合法合規的,現在停產整頓,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復產,損失太大了。”
整改之時,企業停產確實是治理污染見效最快的辦法。2016年11月20日,中央電視臺曾報道江西九江一工業園為應付環保督察而讓企業全部停產,“一夜之間,磯山化工園區晴空萬里”。可惜,督察組前腳剛走,污染又死灰復燃。
如此應付,凸顯出當地政府在環境與GDP之間的兩難選擇。化工產業是高污染產業,但也是樂平的經濟支柱,長時間、大規模停產整頓并非良策。
2015年,樂平曾爆發居民抗議污染行動。當年8月,樂平市政府官網稱,“為了空氣清新,環保治理不見成效,決不收兵。”隨后又發表《致市民的一封信》,稱:“對停產整頓企業,安評、環評或‘三廢’排放不達標的,一律不得恢復生產。”
然而,就在2015年,正如中央環保督察組指出的,高度依賴化工產業的樂平當年還曾出臺“土政策”阻撓環境執法。2012年至2014年,樂平市政府甚至違反《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由財政自掏腰包為36家污染企業代繳排污費1147萬元。
曾經如此矛盾的做法,對當地政府公信力造成較大傷害。中央環保督察過后,盡管當地環境確實明顯好轉,《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的多位人士對政府后續的整改力度與效果仍多存疑慮。
同時,《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當地調查時從多個信源獲悉,塔山工業園在中央環保督察過后的一年多時間里仍然存在間歇性的偷排行為。“就在前不久,這里三更半夜排出的水還很大,猩紅色的,氣味也重。”大山廟排污口附近一位居民說。
截至9月13日,塔山園區60家企業僅天新藥業、世龍實業、金龍化工、宏柏化學等大企業照常生產,其他50多家企業何去何從,仍是未知數。
樂平市在《關于塔山工業園區環境整治情況匯報》中表示,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沒有把握的企業自行退出園區。彭建飛強調,“化工園區只做減法,不做加法,小微企業該關停就關停,不能為了一點點GDP就損害環境。”
今年7月10日,景德鎮市市長梅亦被環保部約談。據媒體報道,梅亦說,“作為市長,心情非常沉重。”7月27日,梅亦在樂平實地督導環保整改進展情況時表示,環保問題既是政府面臨的大考,也事關企業的生死存亡,更是企業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良機,做到該關停的企業及時關、該兼并的企業及時并。
梅亦表示,樂平市要全力以赴抓好環保整改工作,確保環境質量指標各項數據只能變好不能變壞,以此贏得環保部門的認可和群眾的信任。
湖南邵東:環保督察下的產業轉型升級戰
艾窯村有兩個磚廠,2012年開始生產,生產廢渣傾倒在小河里,煙囪廢氣污染。
黑田鋪鄉三藝村平安駕校旁興旺酒家后約50米處有一家無名工廠噴漆作業。
湖南建雄線路器材有限公司鍍鋅廠位于邵東縣黃陂橋鄉龍石村,該廠煙塵沒做任何處理直排,廠區也沒有環保措施。
邵東縣廉橋造紙廠建廠幾十年污水完全直接排放在桐江河里。
……
上述內容源自湖南省邵陽市配合中央環保督察工作協調聯絡組邵東任務派遣單。2017年4月24日至5月24日,中央第六環保督察組對湖南省開展環境保護督察。7月31日,督察組向湖南省委、省政府反饋了環保督察情況。督察組指出,湖南省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但發展與保護的矛盾依然突出,一些領域和區域環境問題頻發,形勢依然嚴峻。
在反饋意見中,邵陽市邵東縣并未“上榜”,中央督察組交辦邵東的49件案件大多是像上文所引的那樣看似雞毛蒜皮,實則污染環境、影響人民生活與健康的一個個實際問題。
同時,幾乎每一份環保督察交辦件都涉及對應一家民營中小微企業,對邵東縣這個湖南知名的小商品經濟大縣來說,如何通過環保督察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既需要智慧,也考驗決心。
“關停”成為高頻詞
“關停”是自中央環保督察組今年4月來到湖南之后的高頻詞。《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獲得一份邵東縣委縣政府今年8月做出的《邵東縣環境保護工作情況匯報》顯示,各部門聯動配合治理環境,環保部門做出取締、關閉、停產、限產等行政決定的企業,工業經濟部門和電力部門依法采取斷電、停電措施。
9月,邵東縣政府官網稱,禁養區內130個畜禽養殖場全部完成退養,關停小造紙廠、煉焦廠、小電鍍廠等污染企業165家,關停采石場37家。
此外,關閉土法煉油廠、溝瓦窯、青瓦窯等,廠房被推倒,煙囪被炸毀。全縣113個非法磚廠,包括75個黏土磚廠按計劃實施全面關停。
)
9月11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邵東縣環保局采訪時,恰好遇上前來辦理退出補償工作的造紙廠代表。邵東縣環保局黨組書記、局長黃祥田說,邵東縣的計劃是關閉境內所有造紙企業。
造紙企業是水環境污染大戶。邵東全縣曾有60多家造紙企業,一度非常紅火。不過,從2008年至2016年,造紙行業整體低迷,業績萎靡不振,小型造紙廠難以為繼,紛紛破產關門。到2013年,全縣還有15家造紙廠,至2017年上半年僅余8家。
黃祥田坦言,這些企業手續齊全,達標排放。即便如此,邵東縣依然決心徹底退出造紙業,其主要原因還是當地整體環境承載能力。資料顯示,邵東處于湖南衡邵干旱走廊,屬于石漠化地區,缺水嚴重,其“母親河”桐江水面窄,水量小,自我恢復功能差,一旦被污染,很難被修復。黃祥田解釋,“達標排放只是說排放污染物在國家標準許可范圍內,但是污染還是存在。”
分管環保工作的邵東縣副縣長陳博文介紹,邵東縣這次集中安排了5000多萬資金,鼓勵8家企業全面退出污染,但也不強制,“投入這么多資金,決心很大,但是也不搞一刀切”。
一名企業主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他之所以愿意退出,一是雖然今年行業形勢好轉,但說不好今后會怎樣;二是政府給出的補償款比較合理;三是“環保壓力越來越大,政府不鼓勵生產”。
黃祥田說,如果企業選擇繼續生產,就必須簽訂承諾書,不能偷排直排,一旦發現污染問題就強制關閉,沒有任何補償。
截至8月底,8家造紙企業中7家企業簽協議同意退出,有6家企業拆除設備到位,還有一家因自身原因保留。按照補償退出政策,每家企業獲得600萬元補償款。
一方面嚴格排查現有企業,另一方面對今后新上項目環保要求更嚴。陳博文說,以后對沒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工業項目,相關部門不予立項,不發規劃許可證,不報批土地。
邵陽市委書記:有些企業該關的就要關掉,不要在意那么一點點稅收
中央第六環保督察組反饋意見指出,湖南環境保護推進落實不夠有力,如對大型企業環境問題不敢管、不愿管。湖南省有色金屬采選、冶煉企業大部分為中國五礦集團下屬企業。2013年以來,這些企業累計有數十起環境違法行為沒有依法查處,使得企業“店大欺客”,對自身環境問題不重視、不整改,長期違法違規。
邵東縣地處湖南中部,雖然沒有大型化工、鋼鐵與有色金屬等重大污染環境項目,但類似這樣的現象仍然存在。邵東縣委縣政府在上述匯報材料中稱,“許多非法企業打而不死,為追求經濟利益又死灰復燃。”
今年9月12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邵東縣流光嶺水庫采訪時,一位當地居民說,“學校的孩子們都直接喝水庫里的水,但是水是黑的、臭的。”
這位居民所指的學校是流光嶺鎮中學,直接從流光嶺水庫取水。據公開資料,流光嶺水庫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發電的中型水利工程,為流光嶺鎮、砂石鎮、團山鎮的數萬居民提供生活水源。同時也是雙峰縣部分鄉鎮農田灌溉的主要水源。
然而,該水庫已被持續污染多年。
當地媒體報道,2005年以來,邵東縣水務局下屬的流光嶺水庫管理所將水庫承包給個體老板李志杰養魚,由于李志杰在水中投放了大量的有機飼料,致使水庫水質逐漸被污染和破壞。2011年9月17日,400多位村民涌入流光嶺水庫管理所,將辦公樓的窗戶玻璃、辦公桌、文件柜、電話等辦公用品掀翻打爛在地。
危機爆發后,邵東縣緊急處理,并稱無條件終止流光嶺水庫承包合同,承包人李志杰完全退出,流光嶺水庫管理所今后不得將水庫承包或租賃給他人用于養殖。
然而,《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調查后獲悉,這次危機事件過后不到半年,2012年4月26日,承包人李志杰與流光嶺水庫管理所簽訂的5年水體養魚租賃合同,今年4月26日合同期滿,但仍在投肥養魚。
今年9月3日 ,邵東縣副縣長陳博文在流光嶺鎮主持召開流光嶺水庫水質污染現場辦公會,明確表示,李志杰投肥養魚行為是水質污染的主要原因,要求根據邵東縣2014年下發的《關于嚴禁中小型水庫投肥養魚的通知》,由縣水務局通知承包人不再續約,縣水務局、水庫管理所不得再將水庫承包給個人養魚,對流光嶺水庫投肥養魚的違法行為,要依法從嚴打擊和處理。
其實,從經濟賬來看,保留污染企業對地方政府并不劃算。邵東8家造紙企業全年約貢獻300萬元稅收,而此次關閉補償耗資5000萬元。又如,該縣水東江鎮石泉村土法煉鉛企業關閉后,遺留了8萬多噸含鉛廢渣,政府要投入600萬元專項資金建設廢渣貯渣庫。其他如錳礦開采遺留問題、小電鍍企業污染都需要投入大額資金,而這些項目并未給當地稅收帶來多大貢獻。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獲悉,9月8日,邵陽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龔文密在邵東檢查工作時明確表態,環境問題是省市重點關注邵東的問題,“大家一定要痛下決心,該關的企業一定要關掉,不要在意那么一點點稅收。環境不好,有污染,130多萬邵東人民生活能幸福嗎?”
黃祥田介紹,目前,49件中央交辦件已整改到位48件,還有一件正在按照整改方案進行整改。其中,整改到位的48件交辦件中主要存在以下三種情況,一是已經徹底關閉停產;二是信訪舉報不實;三是停產后積極整改到位。
陳博文表示,“如果這輪整治以后,還有哪里冒黑煙,就說不過去了。”
環保倒逼產業升級
9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稱:“環保督察不僅是生態環境的保衛戰,也是一場轉型升級的持久戰,必將有力地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邵東也希望走出一條環保督察壓力下的產業升級路。陳博文說,“不可能也不必要關掉全部的傳統企業,而是要促進企業去投資,在環保上升級。”例如,對規模小、污染大的包裝印刷、塑料制品行業,邵東縣政府組織24家企業一起開發建設新的印刷工業園,統一規劃建設標準化廠房,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實現環保達標排放。
更重要的是產業升級轉型。邵陽市委書記龔文密認為,邵東現在要補的短板,就是要引進大的產業項目。邵東的優勢在于中小微企業比較多,配套能力比較強,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條件。
邵東縣縣長周玉凡說,邵東的民營企業多,中小企業確實也很多,但是缺少產值過20億元、50億元,甚至100億元的“頂天立地”的支柱企業。正因為缺少這樣的支柱企業,所以邵東的產業難以形成集聚效應,經濟發展難以突破瓶頸。
五金行業是邵東的支柱產業之一,現有生產和經營企業2500余家,其中規模企業48家,專業生產線300多條,形成冶煉、鍛造、注塑、物流完整產業鏈,從業人員達5萬余人。
電鍍則是五金產業鏈必不可少的環節,但也是出了名的重污染。今年,五金行業39家小電鍍企業關閉后,邵東建成了目前國內環境最好的電鍍中心之一和天電鍍中心,投資1200萬元建設了污水處理站,日處理電鍍污水能力達800噸。
同時,包括電鍍中心在內,邵東擬投資20億元建設五金科技創新產業園,園區占地1000畝,建成后將成為中南地區最大的五金工業園,培育30家年產值過億元的企業,全國市場占有率達50%以上。
周玉凡表示,要著力引進產業鏈、價值鏈上的高端項目,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動能培育。
江蘇:“空前壓力”下的“脫胎換骨”
與江蘇的經濟發展水平一樣,江蘇的環保水平也一向走在全國前列。但在中央環保督察組的“火眼金睛”下,江蘇還是被發現不少環境問題。
2016年7月15日,中央第三環保督察組正式進駐江蘇,開展為期一個月的環保督察。
當年11月15日,中央環保督察組反饋意見時“尖銳而中肯”地指出,江蘇環保工作雖取得明顯進展,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依然非常突出,一些結構性、區域性環境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環境安全風險較大,在貫徹落實國家環保決策部署、防范環境風險、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等三個方面仍存在問題。
對此,江蘇黨政“一把手”抓住中央環保督察問題的整改契機,借鑒環保督察的“督政”手段,推出“263專項行動”,即“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方案。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江蘇某地級市環保局局長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各項指標都走在全國前列的江蘇一向不怕評比檢查,但沒有想到的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中央環保督察組按照流程行動起來后,竟然發現諸多問題。
中央環保督察組在反饋意見時指出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貫徹落實國家環境保護決策部署還存在不到位情況,二是環境風險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三是部分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突出。
其中一些反饋意見直指作為江蘇“支柱產業”的化工業,例如,督察發現,灌云縣臨港產業區化工集中區現有125家企業,全部為規劃環評明確禁止、限制或嚴格控制的農藥、染料、中間體類項目。
一些反饋意見也反映了中央環保督察“督政”的特點,例如反饋意見指出,江蘇省在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方面還存在考核偏軟問題。2015年10月,江蘇明確將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差”作為地方各級政府的責任紅線,但在對2015年各地生態文明建設責任考核時,對南京市七橋甕、昆山市趙屯斷面水質不降反升問題,沒有明確處理措施;對無錫、泰州違反生態紅線規定侵占綠地或違規建設等問題,也未明確相關要求。在2013年至2015年太湖治理目標責任考核中,對直湖港、武進港等11條總磷、總氮未達國家治理目標河流的責任單位和人員,也未提出整改要求。
中央環保督察不是“稻草人”,而是敢于動真碰硬的“欽差大臣”,這點通過一個細節便可見一斑。
2016年7月,當中央環保督察組進駐江蘇時,《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正在蘇南的張家港對一家化工企業非法轉移危廢物進行采訪報道,稿件《張家港信誼化工非法轉移危廢物調查》刊發后,時任環保部部長陳吉寧獲悉后作出批示,剛剛進駐江蘇的中央環保督察組及時趕赴張家港進行實地調查取證,江蘇環保系統也迅速反應,該企業很快被勒令停產,隨后對其作出了相應處理決定。
借鑒“督政”手段, “263專項行動”推動環保工作思路轉變
何謂“263專項行動”?據江蘇省環保廳領導介紹,這是江蘇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抓住中央環保督察的整改契機,開始推動的“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行動方案在2016年12月1日印發全省,隨后專門召開會議進行部署和動員。
前述環保局局長稱,所謂“兩減”,即以減少煤炭消費總量和減少落后化工產能為重點,調整江蘇長期以來形成的煤炭型能源結構、重化型產業結構,從源頭上為生態環境減負;“六治”,即針對當前江蘇生態文明建設問題最突出、與群眾生活聯系最緊密、百姓反映最強烈的六方面問題,重點治理太湖水環境、生活垃圾、黑臭水體、畜禽養殖污染、揮發性有機物污染和環境隱患;“三提升”則是提升生態保護水平、提升環境經濟政策調控水平、提升環境監管執法水平,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保障。
“263專項行動”中的不少目標都針對中央環保督察組提出的突出問題,例如中央環保督察組在反饋意見中曾明確提出,國家與江蘇省簽訂的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要求,江蘇省到2017年底需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但在全省2014年和2015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考核中,均未將煤炭消費總量控制要求納入對地市的考核范疇。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到,“263專項行動”將中央環保督察提出的問題和信訪案件全部納入方案,提出整改意見,規定完成時限,確保“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應”,有力促進了中央環保督察問題的整改。
除了“對癥下藥”,江蘇省環保廳廳長陳蒙蒙認為,“263專項行動”充分借鑒中央環保督察的“督政”手段,推動江蘇環保工作的思路轉變。省里“一把手”親自推進,力度空前,省級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各地市成立專項行動領導機構,“一把手”親自抓部署、抓協調、抓督辦,層層落實、環環相扣,形成強力推進態勢,各部門按照“管發展的都必須管環保,管業務的都必須管治污”要求,各司其職、密切協作、齊抓共管,不斷把專項行動推向深入。同時建立“263專項行動”督察考核、責任追究等制度,對推進落實情況重點督察,對推進不力、未完成年度重點任務、區域環境質量明顯惡化等情形,將一查到底、嚴肅追責。
“中央環保督察確實讓江蘇全省的石化業感到空前壓力”
雖然中央環保督察更多地從“督企”轉向“督政”,但對江蘇企業來說,這也是一場脫胎換骨的過程。
記者在江蘇省化工行業協會了解到,作為國內第二化工大省,化工長期居于江蘇支柱產業地位,2016年主營收入2.09萬億元,擁有化工園區63家,規模以上企業4085家。“行業巨大的體量及存在比較突出的結構缺陷,中央環保督察確實讓江蘇全省的石化業感到空前壓力。”江蘇省化工行業協會會長秦志強稱,“但督察壓力正變成治理動力,正是這種督察壓力,加快了江蘇全省石化行業提檔升級的步伐。”
“以前企業環保意識不足,通過‘263專項行動’和政府宣傳,工廠用一個多月時間進行集中整改,購買了油煙凈化、污水處理等設備,現在車間內沒有油煙,既環保,也提升了公司形象,改善了工作環境,工人也很滿意。”江蘇一鄉鎮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江蘇揚州一家機械制造企業在督察期間被群眾舉報,不少環保公司的設備都在這個廠里生產,經查實,該企業存在新建項目未批先建、危廢管理不規范等問題,被中央環保督察組責令立即整改。該企業負責人稱,以前他們覺得自身不是化工企業,也沒有廢水廢氣外排,所以認為環保跟他關系不大。經過環保督察,他們認識到,企業所用的廢油漆桶、廢機油不僅是污染源,更屬于危廢。企業成立環保小組,將環保工作與每個生產環節都掛起鉤來。
南通一家石化企業負責人原先對環保工作不重視,在線監測超標也沒人過問,只在運行記錄簿上簽個字完事。經過這次督察,這家企業負責人意識到,他們既要管生產,也要管安全,更要管環保。他們制定了管理細則,除現有的在線監測系統外,每天還進行兩次人工取樣監測,一旦出現問題,全廠馬上停產,問題不解決就不恢復生產。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江蘇基層采訪時發現,中央環保督察帶來的不僅是環境意識提升,更是生產流程與工藝的完善,推動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和提檔改進的步伐。南通一家生物質發電廠原來因為環境污染被處罰,還“想不通”,在中央環保督察后,企業主動投入260余萬元進行改造,大大降低粉塵和噪聲污染,同時還建立環保巡查和考核制度,市、縣環保部門領導都到這家企業督促整改,還組織專家對整改方案進行論證,幫助改進生產工藝,最后順利解決污染問題。企業負責人終于想通了,“環保達標了,企業不僅實現提檔升級,還實現了可持續發展。”
在江蘇不少企業負責人看來,中央環保督察不僅對環境違法行為產生震懾,更對整個環保行業釋放積極的信號。一位企業主稱,以前在危廢處置行業,一些不法企業為壓減成本采取各種違法手段,長此以往造成“劣幣驅逐良幣”,整個市場受到嚴重傷害。中央環保督察后,對危廢行業進行規范化治理后,大家公平競爭,長遠來說對行業健康發展極為重要。
貴州:貴陽水污染治理成績獲肯定
2017年4月,中央第七環保督察組進駐貴州省開展為期一個月的環境保護督察工作。
8月1日,督察組向貴州進行督察反饋,而在一個多月后,貴州在9月中旬再迎環保部“水十條”督導組。
貴州接連迎來督察組、督導組,貴陽水污染防治成績獲肯定
2017年4月底,中央第七環保督察組進駐貴州開展為期一個月的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貴州省高度重視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嚴查嚴處群眾投訴環境案件并向社會公開。截至2017年6月底,督察組交辦的3453件環境舉報問題已基本辦結,責令整改1496件,立案處罰773件,罰款5995.8萬元;立案偵查33件,拘留32人;約談1180人,問責338人。
5月底中央環保督察組結束后4個月,貴州再迎環保督導組。
9月17日至21日,環境保護部會同商務部、衛計委及相關專家一行20人,分為水環境質量組、加油站地下油罐雙層罐更新或防滲池設置組、黑臭水體組等6個督導組對2017年貴州省《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水十條”)貫徹執行情況進行專項督導檢查,并召開貴州省現場督導總結交流會。
經過3天的抽查,督導組確認貴陽市無黑臭水體,充分肯定貴陽市在水污染防治行動中取得的成績。
據介紹,督導組共抽查現場點位22個。其中,水環境質量組現場檢查了青山污水處理廠、市西河、貫城河、新莊一期污水處理廠、新莊國控斷面、南明河干流等6個現場點位,對貴陽市南明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
根據環保部衛星中心遙感數據,督導組發現貴陽市有13段河道疑似存在黑臭水體,隨機抽取了科創北路河段、西部化工路北河段,觀山湖區南門河、麥西河、小灣河等7段進行了現場核實,確認了貴陽市無黑臭水體。
20世紀70年代,貴陽南明河還是一條可直接飲水的河流。2004年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人口的急劇增長,大量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直排入河,加之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和收集管網建設嚴重滯后,造成河道生態系統嚴重破壞,自凈能力完全喪失,黑臭現象非常突出,成為“失去生命的河流”。
貴陽南明河雖歷經多次整治,但因“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治理方法,終究收效甚微,群眾怨聲載道,環境問題逐步演變成為經濟問題、社會問題。2012年11月,貴陽市采取PPP模式,引入中國水環境集團作為社會資本合作方,重點實施河道截污、清淤疏浚、污水處理、臭氣治理、生態治理等項目工程,僅僅兩年,便取得了明顯成效。
中國水環境集團貴州區域公司總經理高霖表示,南明河是貴州省建設生態文明的風向標,也是老百姓廣為關注的項目,治理好了,居住在河兩岸的老百姓從以前連窗子都不敢開,到現在水鳥都重新回到河邊,可以說貴陽南明河通過PPP模式實現了良好的生態效益。
貴陽市南明河水環境綜合整治PPP項目,已成為國內城市黑臭河道治理的范例,2014年被財政部列為全國8個首批新建PPP示范項目之一。該項目的重點子項之一貴陽青山下沉式再生水系統,是國內首個出水標準達到地表水Ⅳ類、實現河道生態補水的成功案例,目前該項目被定為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永久會址。
高霖表示,水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性、綜合性、整體性的工程,必須堅決克服“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條塊分割、多頭治水”的傳統治理模式,要通過科學調研、技術創新等手段實現“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
貴陽市南明河采用PPP模式,并創新采用了政府、民間“雙河長”制,發動民間力量進行河道巡查,發現問題后由政府河長及時進行處理,形成有效合力,提升了南明河的管理水平。
據悉,從2015年河道巡視至今,已發現施工廢水偷排40余起,沿岸跑冒滴漏24次,投入河道巡視2300人次,清掏投入人工4000多人次,清除垃圾200多噸。
保護長江生態環境,貴州環境質量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貴州地處“兩江”上游,其中66%的國土面積屬于長江流域,是“兩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貴州所處的地理環境可以解釋為何水污染防治對其尤為重要。
2016年以來,貴州25個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縣(市)落實生態發展與環境保護責任,建立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今年,貴州開始推行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制,為3000多條河流設置了2萬多名河長。貴州全力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經過努力,全省八大水系151個省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6%。同時,貴州省組織編制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實施方案,頒布實施《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以法規形式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到突出位置。在全國率先設立環保法庭和環保審判庭。在赤水河探索建立12項生態文明改革制度,為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借鑒。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