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推薦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給出了新的定義: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趨時適治而已。” 立于在新的歷史方位之上,中國共產黨人在看清“變”與“不變”的基礎上,還要解答“能”與“不能”的追問,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我們具體實踐工作的“新方法論”。
十九大報告的字里行間,滲透著對新時期變化的理性認識,也寫滿警醒黨員干部的深意。五年心血被揉進一席話語,講述各領域拼搏奮進的恢宏故事,畫出新時期的發展藍圖。
新的藍圖之上,如何不是一張新的考卷?
面對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矛盾,要守住不變的宗旨與使命,勢必要求我們準確把握“變”與“不變”的現實,思考“能”與“不能”的內涵。
過去的“能”,如今有些已成為“不能”。過去“極不平凡的五年”里,推出了一千五百多項改革舉措,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打虎”、“拍蠅”、“獵狐”成效顯著,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籠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筑。從“能”到“不能”,背后是黨和國家事業自我革新、全面開創新局面。
過去的一些“不能”,眼下也已經成為新的“能”。五年來,天宮、蛟龍、天眼、悟空等重大科技成果問世;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人定勝天”的奇跡,演繹著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和百姓生活的不斷改善。
“能”還是“不能”?這一問題是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的辯證思索。回首九十六年風雨兼程路,時代不斷將歷史難題擺在共產主義者面前,不變的答案便是“人民”二字。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進新時代,十九大報告再次指出,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字句之間,處處浮現人民的冀望。
如何“能”?怎么“能”?是否符合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能”與“不能”的抉擇依據。解答“如何能”的問題,則需要立足于人民的根本利益,應對“變”或“不變”的實際。一國的發展、一事的決策,既要符合民眾的呼聲,又要結合變化著的實際,順勢而為、因地制宜、解決問題。
“盡管我們村地處偏遠,沒有自然景點。但我一定要把習總書記的‘兩山’理論貫徹到底,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無’中也能生出‘有’,讓村民的錢袋子更鼓起來!” 來自浙江基層的十九大代表、賀田村黨支部書記勞光榮通過在村里推行垃圾分類,不僅把這個錢江源頭的村莊恢復成“山青水秀,而且通過向環境要機遇,帶動了全村產業融合發展。
廣大黨員干部要有所作為、有所“能”為,必須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方向,準確把握、緊緊追隨群眾需求的變化。
“有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跟我講,她的愿望就是在自家獨立的衛生間里開心地洗上熱水澡。為此, 長寧區下大氣力針對60、70年代建成但沒有獨立廚衛公房進行改造。”十九大黨代表、中共上海長寧區委書記王為人感慨良多,圍繞新的變化,我們必須有針對性地調整努力的方向,把雷厲風行和久久為功有機結合起來,勇于攻堅克難,以釘釘子精神做實做細做好各項工作,才能使我們的不變的初心更為扎實。
發展意味著人們過去需要的滿足,也意味著新需求的產生。當前,更加均衡的、環保的、健康的社會成為民眾新的追求。民眾向往之處,也正是廣大黨員干部“能”干、“能”為的廣闊天地。
“嘉定要建設的現代化的新型城市,絕對不能變成中心城區攤大餅的邊,更不能成為包子的皮,我們要做南翔小籠包,有餡有湯、有滋有味,有獨立的功能。”。談及宜居宜業,十九大黨代表、中共上海嘉定區委書記馬春雷認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求我們要善于處理各種復雜矛盾,勇于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不僅能守得住人民的幸福線,更是自身事業線的全新開創。
《周易·系辭下》有云: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回望中國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九十六年來,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黨團結帶領人民歷經千難萬險,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今天的共產黨人,既要“能”,又要“不能”;既要區分“能”與“不能”,又要牢記“怎么能”。為此,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具體實踐工作,緊緊跟隨把握社會的發展變化,懷抱“人民至上”的信念,朝著“更平衡更充分”的美好生活不斷前進。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給出了新的定義: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趨時適治而已。” 立于在新的歷史方位之上,中國共產黨人在看清“變”與“不變”的基礎上,還要解答“能”與“不能”的追問,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我們具體實踐工作的“新方法論”。
十九大報告的字里行間,滲透著對新時期變化的理性認識,也寫滿警醒黨員干部的深意。五年心血被揉進一席話語,講述各領域拼搏奮進的恢宏故事,畫出新時期的發展藍圖。
新的藍圖之上,如何不是一張新的考卷?
面對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矛盾,要守住不變的宗旨與使命,勢必要求我們準確把握“變”與“不變”的現實,思考“能”與“不能”的內涵。
過去的“能”,如今有些已成為“不能”。過去“極不平凡的五年”里,推出了一千五百多項改革舉措,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打虎”、“拍蠅”、“獵狐”成效顯著,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籠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筑。從“能”到“不能”,背后是黨和國家事業自我革新、全面開創新局面。
過去的一些“不能”,眼下也已經成為新的“能”。五年來,天宮、蛟龍、天眼、悟空等重大科技成果問世;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人定勝天”的奇跡,演繹著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和百姓生活的不斷改善。
“能”還是“不能”?這一問題是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的辯證思索。回首九十六年風雨兼程路,時代不斷將歷史難題擺在共產主義者面前,不變的答案便是“人民”二字。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進新時代,十九大報告再次指出,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字句之間,處處浮現人民的冀望。
如何“能”?怎么“能”?是否符合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能”與“不能”的抉擇依據。解答“如何能”的問題,則需要立足于人民的根本利益,應對“變”或“不變”的實際。一國的發展、一事的決策,既要符合民眾的呼聲,又要結合變化著的實際,順勢而為、因地制宜、解決問題。
“盡管我們村地處偏遠,沒有自然景點。但我一定要把習總書記的‘兩山’理論貫徹到底,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無’中也能生出‘有’,讓村民的錢袋子更鼓起來!” 來自浙江基層的十九大代表、賀田村黨支部書記勞光榮通過在村里推行垃圾分類,不僅把這個錢江源頭的村莊恢復成“山青水秀,而且通過向環境要機遇,帶動了全村產業融合發展。
廣大黨員干部要有所作為、有所“能”為,必須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方向,準確把握、緊緊追隨群眾需求的變化。
“有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跟我講,她的愿望就是在自家獨立的衛生間里開心地洗上熱水澡。為此, 長寧區下大氣力針對60、70年代建成但沒有獨立廚衛公房進行改造。”十九大黨代表、中共上海長寧區委書記王為人感慨良多,圍繞新的變化,我們必須有針對性地調整努力的方向,把雷厲風行和久久為功有機結合起來,勇于攻堅克難,以釘釘子精神做實做細做好各項工作,才能使我們的不變的初心更為扎實。
發展意味著人們過去需要的滿足,也意味著新需求的產生。當前,更加均衡的、環保的、健康的社會成為民眾新的追求。民眾向往之處,也正是廣大黨員干部“能”干、“能”為的廣闊天地。
“嘉定要建設的現代化的新型城市,絕對不能變成中心城區攤大餅的邊,更不能成為包子的皮,我們要做南翔小籠包,有餡有湯、有滋有味,有獨立的功能。”。談及宜居宜業,十九大黨代表、中共上海嘉定區委書記馬春雷認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求我們要善于處理各種復雜矛盾,勇于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不僅能守得住人民的幸福線,更是自身事業線的全新開創。
《周易·系辭下》有云: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回望中國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九十六年來,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黨團結帶領人民歷經千難萬險,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今天的共產黨人,既要“能”,又要“不能”;既要區分“能”與“不能”,又要牢記“怎么能”。為此,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具體實踐工作,緊緊跟隨把握社會的發展變化,懷抱“人民至上”的信念,朝著“更平衡更充分”的美好生活不斷前進。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