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推薦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當今世界經濟陷入困境,根本問題是增長動力不足。解決之道何在?習近平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上指出:“我們必須在創新中尋找出路。只有敢于創新、勇于變革,才能突破世界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瓶頸。”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一、創新發展理念
理念引領行動,決定方向出路。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的成效乃至成敗。當前,世界經濟復蘇緩慢,金融危機陰影仍在,原有經濟發展模式動力耗盡,在這樣的背景下,唯有創新發展理念,才會有根本性轉變和突破。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創新發展理念,超越財政刺激多一點還是貨幣寬松多一點的爭論,樹立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的思路。”
世界經濟發展到今天,上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所提供的動能已經接近耗盡,傳統經濟體制和發展模式的潛能趨于消退。同時,發展不平衡問題遠未解決,現有經濟治理機制和架構的缺陷逐漸顯現。這些因素導致世界經濟整體動力不足,有效需求不振。其表象是增長乏力、失業率上升、債務高企、貿易和投資低迷、實體經濟失速、金融杠桿率居高不下、國際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場波動等一系列問題。面對相對疲軟的世界經濟,一方面各國面對蕭條,通過實施寬松貨幣政策等刺激措施推動經濟復蘇;另一方面經濟衰退引致的國內就業等矛盾激化,進而造成國際關系相對緊張。但事實證明,無論簡單的貨幣政策刺激,還是地緣政治沖突,都無法為世界經濟增長帶來長期穩定發展的內在動力。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習近平開出良方:“我們既要治標以求眼下穩增長,又要治本以謀長遠添動力;既要落實好以往成果,又要凝聚新的共識;既要采取國內措施、做好自己的事,又要精誠合作、共同應對挑戰。”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中國把握時代脈搏、洞察發展大勢,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這五大新理念不僅契合中國的經濟發展規律,也同樣契合世界經濟發展規律,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習近平在2016年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上說:“很多人都關心,中國經濟能否實現持續穩定增長?比如我們在座的各位國際組織的負責人。中國能否把改革開放推進下去?中國能否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他回答道:“行勝于言。中國用實際行動對這些問題作出了回答。今年年初,中國出臺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針對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突出問題,強調要牢固樹立和堅決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我們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精髓,就是這五大發展理念。”習近平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共建創新、開放、聯動、包容型的世界經濟提供理論支撐。這也說明中國發展理論正在產生外溢效益,我們也真誠歡迎世界各國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理論的“便車”,分享中國經濟理論的“紅利”。
二、創新政策手段
政策影響市場。實現世界經濟發展目標,政策工具不可或缺。當前,結構性問題已成為制約全球經濟動力釋放的主要問題。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經濟體和國際組織在運用宏觀經濟政策應對危機方面不斷出招,但全球經濟增長緩慢。走出困境,各國應該結合本國實際,調整政策思路,做到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改革并重,努力擴大全球總需求,全面改善供給質量,鞏固經濟增長基礎。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創新政策手段,推進結構性改革,為增長創造空間、增加后勁。”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西方國家結束黃金增長期,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有效需求下降,再工業化、產業回流本土的進口替代效應增強。全球市場需求的萎縮,造成全球很多行業出現產能過剩,全球經濟已經進入成熟市場和過剩經濟時代。但產能過剩并不意味就沒有市場、沒有需求,而是缺少有效的市場供給。關鍵是需要不斷創新,通過不斷創新滿足社會新需求,如果還停留在原來的供給方式上,或者用過去成功的經驗來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一定會被市場拋棄。實現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的根本途徑是推進結構性改革、加強創新能力和促進社會公平。李克強總理在2016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指出:“推動世界經濟穩定復蘇,需要積極實施結構性改革。解決世界經濟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既要加強需求管理,又要著力推進結構性改革,以消除‘病灶’。”結構性改革已經成為全球面臨的核心議題。習近平指出:“國際金融危機打破了歐美發達經濟體借貸消費,東亞地區提供高儲蓄、廉價勞動力和產品,俄羅斯、中東、拉美等提供能源資源的全球經濟大循環,國際市場有效需求急劇萎縮,經濟增長遠低于潛在產出水平。主要國家人口老齡化水平不斷提高,勞動人口增長率持續下降,社會成本和生產成本上升較快,傳統產業和增長動力不斷衰減,新興產業體量和增長動能尚未積聚。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從供給側發力,找準在世界供給市場上的定位。”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中國對癥下藥,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國家層面相關政策相繼出臺,頂層設計思路清晰,相關工作機制逐步確立,政策體系日益完善。一系列的政策與舉措的實施,保持了經濟的穩定增長,賦予了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結構性改革的引領者,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為世界各國結構性改革提供了示范。習近平指出:“我們將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好當前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矛盾,通過優化要素配置和調整產業結構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激發市場活力,促進協調發展。”美國羅格斯大學商學院教授趙耀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中國以及世界經濟具有深遠意義。創新、生產效率和勞動力素質提高將給中國經濟增長提供可持續的長期動力,改革不僅有效幫助中國經濟升級,還有助于改變世界經濟格局。”
三、創新增長方式
挖掘增長動能,還需要創新增長方式。應對挑戰,各國應通過創新、結構性改革、新工業革命、數字經濟等新方式,為世界經濟開辟新道路,拓展新邊界,培育新業態。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創新增長方式,把握好新一輪產業革命、數字經濟等帶來的機遇,既應對好氣候變化、人口老齡化等帶來的挑戰,也化解掉信息化、自動化等給就業帶來的沖擊,在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過程中注意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讓各國人民重拾信心和希望。”
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風起云涌,信息科技、生物科技、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等不斷向經濟領域廣泛滲透,這些技術創新不僅對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產生巨大沖擊,更成為新一代產業孕育發展的強大內生動力。習近平指出:“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交叉融合正在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這將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未來幾十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同人類社會發展形成歷史性交匯,工程科技進步和創新將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世界大國都在積極強化創新部署,像美國開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對已經成為經驗的園區化“硅谷模式”和碎片化“紐約模式”,提出新的創新要求,明確新的創新目標;德國提出“工業4.0”發展戰略,通過信息技術和物理世界的創新性結合,實現第四次工業革命,保持德國工業在全球的領先地位;日本則提出要在2020年奧運會之前加速技術創新,并將項目在公有和私營經濟部門聯合開展,推動無人駕駛汽車、前沿機器人技術的運用等。
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會。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是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的創新發展,是我國和世界的共同發展機遇,在實現我國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將帶動周邊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實現共同發展和繁榮的大戰略。“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有40多億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63%,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和發展空間。習近平指出:“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以加強傳統陸海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互聯互通,實現經濟共榮、貿易互補、民心相通。”他反復強調:“‘一帶一路’是互利共贏之路。”
創新引領未來,創新決定未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徹底打開增長之鎖的鑰匙,是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習近平指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只有世界各國踏上創新之路,世界經濟才能徹底擺脫復蘇乏力、增長脆弱的現狀,迎來新一輪增長和繁榮。
(本文來源:學習中國)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當今世界經濟陷入困境,根本問題是增長動力不足。解決之道何在?習近平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上指出:“我們必須在創新中尋找出路。只有敢于創新、勇于變革,才能突破世界經濟增長和發展的瓶頸。”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一、創新發展理念
理念引領行動,決定方向出路。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的成效乃至成敗。當前,世界經濟復蘇緩慢,金融危機陰影仍在,原有經濟發展模式動力耗盡,在這樣的背景下,唯有創新發展理念,才會有根本性轉變和突破。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創新發展理念,超越財政刺激多一點還是貨幣寬松多一點的爭論,樹立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的思路。”
世界經濟發展到今天,上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所提供的動能已經接近耗盡,傳統經濟體制和發展模式的潛能趨于消退。同時,發展不平衡問題遠未解決,現有經濟治理機制和架構的缺陷逐漸顯現。這些因素導致世界經濟整體動力不足,有效需求不振。其表象是增長乏力、失業率上升、債務高企、貿易和投資低迷、實體經濟失速、金融杠桿率居高不下、國際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場波動等一系列問題。面對相對疲軟的世界經濟,一方面各國面對蕭條,通過實施寬松貨幣政策等刺激措施推動經濟復蘇;另一方面經濟衰退引致的國內就業等矛盾激化,進而造成國際關系相對緊張。但事實證明,無論簡單的貨幣政策刺激,還是地緣政治沖突,都無法為世界經濟增長帶來長期穩定發展的內在動力。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習近平開出良方:“我們既要治標以求眼下穩增長,又要治本以謀長遠添動力;既要落實好以往成果,又要凝聚新的共識;既要采取國內措施、做好自己的事,又要精誠合作、共同應對挑戰。”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中國把握時代脈搏、洞察發展大勢,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這五大新理念不僅契合中國的經濟發展規律,也同樣契合世界經濟發展規律,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習近平在2016年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上說:“很多人都關心,中國經濟能否實現持續穩定增長?比如我們在座的各位國際組織的負責人。中國能否把改革開放推進下去?中國能否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他回答道:“行勝于言。中國用實際行動對這些問題作出了回答。今年年初,中國出臺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針對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突出問題,強調要牢固樹立和堅決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我們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精髓,就是這五大發展理念。”習近平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共建創新、開放、聯動、包容型的世界經濟提供理論支撐。這也說明中國發展理論正在產生外溢效益,我們也真誠歡迎世界各國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理論的“便車”,分享中國經濟理論的“紅利”。
二、創新政策手段
政策影響市場。實現世界經濟發展目標,政策工具不可或缺。當前,結構性問題已成為制約全球經濟動力釋放的主要問題。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經濟體和國際組織在運用宏觀經濟政策應對危機方面不斷出招,但全球經濟增長緩慢。走出困境,各國應該結合本國實際,調整政策思路,做到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改革并重,努力擴大全球總需求,全面改善供給質量,鞏固經濟增長基礎。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創新政策手段,推進結構性改革,為增長創造空間、增加后勁。”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西方國家結束黃金增長期,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有效需求下降,再工業化、產業回流本土的進口替代效應增強。全球市場需求的萎縮,造成全球很多行業出現產能過剩,全球經濟已經進入成熟市場和過剩經濟時代。但產能過剩并不意味就沒有市場、沒有需求,而是缺少有效的市場供給。關鍵是需要不斷創新,通過不斷創新滿足社會新需求,如果還停留在原來的供給方式上,或者用過去成功的經驗來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一定會被市場拋棄。實現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的根本途徑是推進結構性改革、加強創新能力和促進社會公平。李克強總理在2016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指出:“推動世界經濟穩定復蘇,需要積極實施結構性改革。解決世界經濟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既要加強需求管理,又要著力推進結構性改革,以消除‘病灶’。”結構性改革已經成為全球面臨的核心議題。習近平指出:“國際金融危機打破了歐美發達經濟體借貸消費,東亞地區提供高儲蓄、廉價勞動力和產品,俄羅斯、中東、拉美等提供能源資源的全球經濟大循環,國際市場有效需求急劇萎縮,經濟增長遠低于潛在產出水平。主要國家人口老齡化水平不斷提高,勞動人口增長率持續下降,社會成本和生產成本上升較快,傳統產業和增長動力不斷衰減,新興產業體量和增長動能尚未積聚。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從供給側發力,找準在世界供給市場上的定位。”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中國對癥下藥,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國家層面相關政策相繼出臺,頂層設計思路清晰,相關工作機制逐步確立,政策體系日益完善。一系列的政策與舉措的實施,保持了經濟的穩定增長,賦予了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結構性改革的引領者,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為世界各國結構性改革提供了示范。習近平指出:“我們將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好當前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矛盾,通過優化要素配置和調整產業結構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激發市場活力,促進協調發展。”美國羅格斯大學商學院教授趙耀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中國以及世界經濟具有深遠意義。創新、生產效率和勞動力素質提高將給中國經濟增長提供可持續的長期動力,改革不僅有效幫助中國經濟升級,還有助于改變世界經濟格局。”
三、創新增長方式
挖掘增長動能,還需要創新增長方式。應對挑戰,各國應通過創新、結構性改革、新工業革命、數字經濟等新方式,為世界經濟開辟新道路,拓展新邊界,培育新業態。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創新增長方式,把握好新一輪產業革命、數字經濟等帶來的機遇,既應對好氣候變化、人口老齡化等帶來的挑戰,也化解掉信息化、自動化等給就業帶來的沖擊,在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過程中注意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讓各國人民重拾信心和希望。”
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風起云涌,信息科技、生物科技、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等不斷向經濟領域廣泛滲透,這些技術創新不僅對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產生巨大沖擊,更成為新一代產業孕育發展的強大內生動力。習近平指出:“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交叉融合正在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這將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未來幾十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同人類社會發展形成歷史性交匯,工程科技進步和創新將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世界大國都在積極強化創新部署,像美國開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對已經成為經驗的園區化“硅谷模式”和碎片化“紐約模式”,提出新的創新要求,明確新的創新目標;德國提出“工業4.0”發展戰略,通過信息技術和物理世界的創新性結合,實現第四次工業革命,保持德國工業在全球的領先地位;日本則提出要在2020年奧運會之前加速技術創新,并將項目在公有和私營經濟部門聯合開展,推動無人駕駛汽車、前沿機器人技術的運用等。
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會。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是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的創新發展,是我國和世界的共同發展機遇,在實現我國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將帶動周邊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實現共同發展和繁榮的大戰略。“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有40多億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63%,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和發展空間。習近平指出:“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以加強傳統陸海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互聯互通,實現經濟共榮、貿易互補、民心相通。”他反復強調:“‘一帶一路’是互利共贏之路。”
創新引領未來,創新決定未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徹底打開增長之鎖的鑰匙,是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習近平指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只有世界各國踏上創新之路,世界經濟才能徹底擺脫復蘇乏力、增長脆弱的現狀,迎來新一輪增長和繁榮。
(本文來源:學習中國)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