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推薦
新華社北京5月25日電 題: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我國今年地震頻度與往年基本相當
新華社記者 榮啟涵
截至今年5月25日,我國大陸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9次,4級以上地震41次,相較于平均每年發生5級以上地震約20次和4級以上100余次的數據,今年的地震頻度與往年平均水平基本相當。
針對近期我國多地接連發生地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應了公眾關切的熱點問題。
【網傳下次大地震會發生在青藏高原南部,是真的嗎?】
潘懷文表示,青藏高原是現在地質構造運動最為活躍的地區,南面的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的碰撞擠壓作用十分明顯。但判斷近期是否一定會發生非常巨大的地震,還有很多難以解決的科學問題,我們依然難以得到清晰的認識。
據介紹,青藏高原的南坡、尼泊爾印度一線,在歷史上確是巨大地震頻發的地段,每隔七八十年,就能找到一次平均7.5級以上巨大地震的記錄。潘懷文說,在這樣的地段加強防災準備十分必要。以上大部分地區位于我國邊境線南部,并未延伸進我國內部。而在我國,青藏高原的內部也確實是大地震聚集發生地,是我們開展防震減災工作的重點區域。
【全球或中國目前是否進入地震多發期?】
潘懷文介紹了兩個特點。其一,從全球尺度來看,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嘯之后,全球就進入了一個8級以上大地震多發時段;其二,從國內情況來看,自2001年發生在青海昆侖山口西的8.1級地震開始,我國大陸已經歷了兩次8級以上地震、4次7級以上地震,確實處于一個強震多發的時段。
地震的發生,在時間軸上是不均勻的。有些時段密集連續發生,而有些時段則間隔較長。因此,可以分為地震活躍期和頻度、強度相對小的平靜期,但這樣的劃分也有地域性和相對性,“平靜時間段內也可能發生強烈地震,活躍時間段內也不是每年都會有大地震。”潘懷文強調說。
據介紹,以中國大陸為統計樣本,以華北地區為例,當前就處在一個地震相對平靜的時段。從1998年1月10日發生在河北張北縣的6.2級地震之后,華北已有近18年半的時間沒有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
【網上各式地震消息,應該怎么看?】
國家鼓勵社會公眾、團體開展有關地震預測預報的研究,但是我國防震減災法等法律法規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地震預報只有通過國家來進行統一發布,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向社會公開發布地震預報意見。
潘懷文說,網絡是個開放空間,會有很多良莠不齊的信息,有很多不確定的信息甚至是錯誤信息和地震謠言,要提高對此類信息的判別能力。
“當前地震的預測預報依然處在一個非常低水平的階段,還是一個全球性的科學難題。”潘懷文說,個人向社會公眾發布明確的短期和臨震預測預報意見,風險極高,容易引發一些區域內不必要的社會恐慌。
【新標準即將實施,能否讓建筑更安全?】
潘懷文表示,我國地震活動具有地震多、強度大、分布廣、震源淺的特點。加強防震減災工作既是當前緊迫的任務,更是要長期堅持不懈的任務。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努力,全國抗御地震災害的能力普遍提高。
“要把常態的防災準備和短時間內對于地震特征的理解科學審慎的結合好。”對于地震多發,他表示,沒有必要采取過度憂慮、恐慌乃至采取極端不理智的應對行動,需要以科學理性的態度來面對地震災害。
潘懷文告訴記者,作為國家強制性標準的新一代《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將于6月1日開始實施。一般工業和民用建筑都必須按該標準執行。對于一些大型工程、生命線工程,還需要進行更高的抗震設計。
“一個明顯變化是,在全國的范圍內,取消了上一代區劃圖中不設防的區域。”他介紹,自此全國所有地區都必須進行6度以上的抗震設防,而圖上紅色區域地震烈度較高,需進行更嚴格的抗震設計。
第二個特點是,這張圖把各個區域的抗震設防要求明確到了鄉鎮級別。“大家可以從這張圖上,找到自己所處的區域應當按照什么樣的標準來進行抗震設防。”潘懷文介紹。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新華社北京5月25日電 題: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我國今年地震頻度與往年基本相當
新華社記者 榮啟涵
截至今年5月25日,我國大陸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9次,4級以上地震41次,相較于平均每年發生5級以上地震約20次和4級以上100余次的數據,今年的地震頻度與往年平均水平基本相當。
針對近期我國多地接連發生地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應了公眾關切的熱點問題。
【網傳下次大地震會發生在青藏高原南部,是真的嗎?】
潘懷文表示,青藏高原是現在地質構造運動最為活躍的地區,南面的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的碰撞擠壓作用十分明顯。但判斷近期是否一定會發生非常巨大的地震,還有很多難以解決的科學問題,我們依然難以得到清晰的認識。
據介紹,青藏高原的南坡、尼泊爾印度一線,在歷史上確是巨大地震頻發的地段,每隔七八十年,就能找到一次平均7.5級以上巨大地震的記錄。潘懷文說,在這樣的地段加強防災準備十分必要。以上大部分地區位于我國邊境線南部,并未延伸進我國內部。而在我國,青藏高原的內部也確實是大地震聚集發生地,是我們開展防震減災工作的重點區域。
【全球或中國目前是否進入地震多發期?】
潘懷文介紹了兩個特點。其一,從全球尺度來看,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嘯之后,全球就進入了一個8級以上大地震多發時段;其二,從國內情況來看,自2001年發生在青海昆侖山口西的8.1級地震開始,我國大陸已經歷了兩次8級以上地震、4次7級以上地震,確實處于一個強震多發的時段。
地震的發生,在時間軸上是不均勻的。有些時段密集連續發生,而有些時段則間隔較長。因此,可以分為地震活躍期和頻度、強度相對小的平靜期,但這樣的劃分也有地域性和相對性,“平靜時間段內也可能發生強烈地震,活躍時間段內也不是每年都會有大地震。”潘懷文強調說。
據介紹,以中國大陸為統計樣本,以華北地區為例,當前就處在一個地震相對平靜的時段。從1998年1月10日發生在河北張北縣的6.2級地震之后,華北已有近18年半的時間沒有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
【網上各式地震消息,應該怎么看?】
國家鼓勵社會公眾、團體開展有關地震預測預報的研究,但是我國防震減災法等法律法規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地震預報只有通過國家來進行統一發布,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向社會公開發布地震預報意見。
潘懷文說,網絡是個開放空間,會有很多良莠不齊的信息,有很多不確定的信息甚至是錯誤信息和地震謠言,要提高對此類信息的判別能力。
“當前地震的預測預報依然處在一個非常低水平的階段,還是一個全球性的科學難題。”潘懷文說,個人向社會公眾發布明確的短期和臨震預測預報意見,風險極高,容易引發一些區域內不必要的社會恐慌。
【新標準即將實施,能否讓建筑更安全?】
潘懷文表示,我國地震活動具有地震多、強度大、分布廣、震源淺的特點。加強防震減災工作既是當前緊迫的任務,更是要長期堅持不懈的任務。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努力,全國抗御地震災害的能力普遍提高。
“要把常態的防災準備和短時間內對于地震特征的理解科學審慎的結合好。”對于地震多發,他表示,沒有必要采取過度憂慮、恐慌乃至采取極端不理智的應對行動,需要以科學理性的態度來面對地震災害。
潘懷文告訴記者,作為國家強制性標準的新一代《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將于6月1日開始實施。一般工業和民用建筑都必須按該標準執行。對于一些大型工程、生命線工程,還需要進行更高的抗震設計。
“一個明顯變化是,在全國的范圍內,取消了上一代區劃圖中不設防的區域。”他介紹,自此全國所有地區都必須進行6度以上的抗震設防,而圖上紅色區域地震烈度較高,需進行更嚴格的抗震設計。
第二個特點是,這張圖把各個區域的抗震設防要求明確到了鄉鎮級別。“大家可以從這張圖上,找到自己所處的區域應當按照什么樣的標準來進行抗震設防。”潘懷文介紹。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