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推薦
滾存結余超3萬億元
養老金,咋還讓人心里沒底(政策解讀·聚焦)
日前,財政部公布了2014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決算數據。總體上看,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滾存結余超過5萬億元,“家底”還是很厚實。
然而,數據的公布卻引發了社會熱議,特別是對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情況表示擔憂,甚至有媒體驚呼“養老金收不抵支缺口很大”。那么,養老金收支情況究竟怎樣?到底存在不存在資金“缺口”?百姓未來養老有沒有保障?就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記者采訪了有關部門和專家。
剔除財政補貼,養老保險支出高于收入,未來將存在缺口
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主要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基金,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五險”。其中,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是“大頭”,資金量占到整個社保基金的六成左右。
先來看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相關數據:
2014年,本年收入23273億元,比上年增長11.9%。其中,基本養老保險費收入18726億元,比上年增長10.1%。本年支出19797億元,比上年增長18.6%。其中,基本養老金支出19045億元,比上年增長18.4%。本年收支結余3476億元,年末滾存結余30376億元。
“算大賬的話,去年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是2.3萬億元,支出不到2萬億元,收支相抵還有結余。”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分析,當年的結余有3476億元,加上往年滾存的結余,總的剩余資金超過3萬億元,養老金發放應該不成問題。
既然養老金年年有結余,而且“余錢”高達3萬多億元。為啥社會上還會屢屢傳出養老金“收不抵支、缺口很大”?
實際上,分歧出在“細賬”上。有觀點認為,雖然去年養老保險總收入是2.3萬億元,但如果剔除其中的財政補貼部分,保險費純收入是1.8萬億元,支出卻是1.9萬億元,明顯“收不抵支”。再有,收入的增速是11.9%,支出的增速是18.4%,這么下去“余錢”會越來越少,終有一天養老金會出現缺口。
“同一個問題,放在不同的時間段或特定條件下考量很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白景明認為,目前養老保險基金的資金來源,主要是由單位繳費、個人繳費和財政安排的部分資金構成的。這三部分收入加起來,肯定是“收大于支”。現階段,人們不必過度擔心資金問題。
支出因素增多,現階段不能靠提高繳費實現收支平衡,要推進全國統籌
數據顯示,“十二五”時期,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年均增長18.6%,收入年均增長12%,支出比收入增幅高出6.6個百分點。支出增長比例均明顯高于收入增長比例,意味著錢流進來得慢、流出去得快,即使加上財政補貼,也難以實現自我循環。
造成養老金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養老金支出的因素在增多,養老金的征繳卻并沒有提高。”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分析,我們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于上世紀90年代,在此之前企業和職工并沒有養老保險繳費,但這些職工進入新的養老保險體系后,退休是要從里面領取養老金的。隨著這部分“老人”逐步進入退休年齡,領取養老金人數增多,未繳費造成的缺口開始顯現。還有,這些年保障水平明顯提高,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月平均水平2015年達到2200多元,是2010年的1.7倍,這塊支出也在增長。
“我國養老保險的法定費率,是企業繳納工資收入的20%、職工繳納8%,合計達28%,在世界上也屬于較高水平,通過上調費率來平衡收支不現實。而且,上一代人未繳費造成的‘窟窿’,全部由下一代人來彌補的話,會造成在職職工繳費負擔過重,出現代際間不公平。”鄭秉文表示。
看來,靠提高繳費來覆蓋支出達到收支平衡,在現階段還難以實現,財政補貼或其資金支持是必要的。在一些地方,出現養老金繳費不足時,為“保發放”都是由財政“兜底”,把差的錢補上。但這樣的“兜底”只能救一時的急,長期來看風險更大。因為養老金每年繳費多少、領取多少、需要財政補多少,沒有一個精確的測算。差多少補多少、走一步算一步,不但讓財政難以“兜底”,也讓公眾心里“沒底”。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社會保險與個人利益密切相關,政策設計要綜合考慮人口結構的變化,需要往后想5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養老保險必須堅持精算平衡,不能把缺口完全留給公共財政,實際上是留給其他納稅人,否則不僅不公平,也帶來公共財政不可持續。
養老金收支不平衡,在地方政府的“賬面”上表現得更為明顯。人社部發布的《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4》披露,2014年河北、黑龍江、寧夏三省區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金支出大于收入,收支平衡壓力加大。而在廣東、山東、北京、浙江、江蘇等省市,養老金累計結余則超過了1000億元。
鄭秉文表示,在沒有實現全國統籌的條件下,每年的結余都沉淀在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收不抵支,這讓欠發達地區的財政承受更大壓力。
“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是實現收支平衡的主要途徑之一,應當加快推進。”鄭秉文認為,按照目前的管理體制,養老保險基金分布在省、市、縣三級,其中市縣兩級統籌單位有1000多個。統籌層次太低,這在全世界都是罕見的。它帶來很多弊端,比如養老金區域分化嚴重,勞動力跨地區流動困難,局部保障風險加大等。
一旦養老金真有缺口,國家有多重制度保障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作為百姓的“安全網”和社會的“穩定器”,養老保險制度需要從長計議,確保人民群眾老有所養。
很多人關心,一旦養老金出現缺口,國家拿什么來補?老人們還能不能領到養老金?
“在這方面,國家是有頂層設計的,也已經做了一些必要準備。比如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就是養老金的‘預備隊’。一旦出現缺口,這部分錢就能頂上來。”白景明介紹,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是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由中央政府集中的國家社會保障戰略儲備基金。資金來源主要是中央財政撥入資金、國有股減持轉持所獲資金等及其投資收益等。
近年來,作為國家戰略儲備,社會保障基金規模不斷擴大,管理運營水平不斷提高,總體收益比較穩定。截至2014年底,全國社保基金會管理的資產規模已達到1.53萬億元。目前,這筆資金并未安排具體用途,就是在那兒“備著”以防萬一。
將來,“預備隊”的實力還要壯大。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劃撥部分國有資產充實社會保障基金,適時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目前,我國國有資產的“家底”已有上百萬億元,實力相當雄厚。將部分國有資本(股權)劃轉充實社會保障基金,是解決養老金歷史負債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不但可以緩解養老金支付壓力,企業和個人的繳費負擔也有望減輕。
此外,3萬多億的養老保險滾存結余資金,保值增值的渠道也正在拓寬。2016年養老金入市將正式啟動,基金市場化、多元化、專業化投資運營將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們現在是未雨綢繆,為十幾年后可能發生的狀況早作打算。可以說,百姓養老金的發放是有多重制度保障的。”白景明表示。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滾存結余超3萬億元
養老金,咋還讓人心里沒底(政策解讀·聚焦)
日前,財政部公布了2014年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決算數據。總體上看,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滾存結余超過5萬億元,“家底”還是很厚實。
然而,數據的公布卻引發了社會熱議,特別是對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情況表示擔憂,甚至有媒體驚呼“養老金收不抵支缺口很大”。那么,養老金收支情況究竟怎樣?到底存在不存在資金“缺口”?百姓未來養老有沒有保障?就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記者采訪了有關部門和專家。
剔除財政補貼,養老保險支出高于收入,未來將存在缺口
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主要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基金,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五險”。其中,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是“大頭”,資金量占到整個社保基金的六成左右。
先來看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相關數據:
2014年,本年收入23273億元,比上年增長11.9%。其中,基本養老保險費收入18726億元,比上年增長10.1%。本年支出19797億元,比上年增長18.6%。其中,基本養老金支出19045億元,比上年增長18.4%。本年收支結余3476億元,年末滾存結余30376億元。
“算大賬的話,去年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是2.3萬億元,支出不到2萬億元,收支相抵還有結余。”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分析,當年的結余有3476億元,加上往年滾存的結余,總的剩余資金超過3萬億元,養老金發放應該不成問題。
既然養老金年年有結余,而且“余錢”高達3萬多億元。為啥社會上還會屢屢傳出養老金“收不抵支、缺口很大”?
實際上,分歧出在“細賬”上。有觀點認為,雖然去年養老保險總收入是2.3萬億元,但如果剔除其中的財政補貼部分,保險費純收入是1.8萬億元,支出卻是1.9萬億元,明顯“收不抵支”。再有,收入的增速是11.9%,支出的增速是18.4%,這么下去“余錢”會越來越少,終有一天養老金會出現缺口。
“同一個問題,放在不同的時間段或特定條件下考量很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白景明認為,目前養老保險基金的資金來源,主要是由單位繳費、個人繳費和財政安排的部分資金構成的。這三部分收入加起來,肯定是“收大于支”。現階段,人們不必過度擔心資金問題。
支出因素增多,現階段不能靠提高繳費實現收支平衡,要推進全國統籌
數據顯示,“十二五”時期,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年均增長18.6%,收入年均增長12%,支出比收入增幅高出6.6個百分點。支出增長比例均明顯高于收入增長比例,意味著錢流進來得慢、流出去得快,即使加上財政補貼,也難以實現自我循環。
造成養老金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養老金支出的因素在增多,養老金的征繳卻并沒有提高。”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分析,我們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立于上世紀90年代,在此之前企業和職工并沒有養老保險繳費,但這些職工進入新的養老保險體系后,退休是要從里面領取養老金的。隨著這部分“老人”逐步進入退休年齡,領取養老金人數增多,未繳費造成的缺口開始顯現。還有,這些年保障水平明顯提高,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月平均水平2015年達到2200多元,是2010年的1.7倍,這塊支出也在增長。
“我國養老保險的法定費率,是企業繳納工資收入的20%、職工繳納8%,合計達28%,在世界上也屬于較高水平,通過上調費率來平衡收支不現實。而且,上一代人未繳費造成的‘窟窿’,全部由下一代人來彌補的話,會造成在職職工繳費負擔過重,出現代際間不公平。”鄭秉文表示。
看來,靠提高繳費來覆蓋支出達到收支平衡,在現階段還難以實現,財政補貼或其資金支持是必要的。在一些地方,出現養老金繳費不足時,為“保發放”都是由財政“兜底”,把差的錢補上。但這樣的“兜底”只能救一時的急,長期來看風險更大。因為養老金每年繳費多少、領取多少、需要財政補多少,沒有一個精確的測算。差多少補多少、走一步算一步,不但讓財政難以“兜底”,也讓公眾心里“沒底”。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社會保險與個人利益密切相關,政策設計要綜合考慮人口結構的變化,需要往后想50年或者更長的時間。養老保險必須堅持精算平衡,不能把缺口完全留給公共財政,實際上是留給其他納稅人,否則不僅不公平,也帶來公共財政不可持續。
養老金收支不平衡,在地方政府的“賬面”上表現得更為明顯。人社部發布的《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4》披露,2014年河北、黑龍江、寧夏三省區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金支出大于收入,收支平衡壓力加大。而在廣東、山東、北京、浙江、江蘇等省市,養老金累計結余則超過了1000億元。
鄭秉文表示,在沒有實現全國統籌的條件下,每年的結余都沉淀在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收不抵支,這讓欠發達地區的財政承受更大壓力。
“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是實現收支平衡的主要途徑之一,應當加快推進。”鄭秉文認為,按照目前的管理體制,養老保險基金分布在省、市、縣三級,其中市縣兩級統籌單位有1000多個。統籌層次太低,這在全世界都是罕見的。它帶來很多弊端,比如養老金區域分化嚴重,勞動力跨地區流動困難,局部保障風險加大等。
一旦養老金真有缺口,國家有多重制度保障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作為百姓的“安全網”和社會的“穩定器”,養老保險制度需要從長計議,確保人民群眾老有所養。
很多人關心,一旦養老金出現缺口,國家拿什么來補?老人們還能不能領到養老金?
“在這方面,國家是有頂層設計的,也已經做了一些必要準備。比如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就是養老金的‘預備隊’。一旦出現缺口,這部分錢就能頂上來。”白景明介紹,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是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由中央政府集中的國家社會保障戰略儲備基金。資金來源主要是中央財政撥入資金、國有股減持轉持所獲資金等及其投資收益等。
近年來,作為國家戰略儲備,社會保障基金規模不斷擴大,管理運營水平不斷提高,總體收益比較穩定。截至2014年底,全國社保基金會管理的資產規模已達到1.53萬億元。目前,這筆資金并未安排具體用途,就是在那兒“備著”以防萬一。
將來,“預備隊”的實力還要壯大。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劃撥部分國有資產充實社會保障基金,適時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目前,我國國有資產的“家底”已有上百萬億元,實力相當雄厚。將部分國有資本(股權)劃轉充實社會保障基金,是解決養老金歷史負債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不但可以緩解養老金支付壓力,企業和個人的繳費負擔也有望減輕。
此外,3萬多億的養老保險滾存結余資金,保值增值的渠道也正在拓寬。2016年養老金入市將正式啟動,基金市場化、多元化、專業化投資運營將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們現在是未雨綢繆,為十幾年后可能發生的狀況早作打算。可以說,百姓養老金的發放是有多重制度保障的。”白景明表示。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