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推薦
新華網北京7月6日電題:努力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全面深化社會事業改革綜述
新華社記者吳晶、劉奕湛、胡浩、王思北
全面深化改革,這六個字,對于國家,它意味著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邁進的行動綱領;對于國民,它滲透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載著人們對幸福的向往期盼。
今年以來,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領域的改革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期待的問題入手,不斷推出新政策、新舉措,為百姓送去改善民生、增進福祉的利好消息。
頂層設計:讓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城鄉居民
2014年9月4日,《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發布,標志著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啟動。方案宣布從2014年啟動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2017年全面推進,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體制機制,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
考試招生制度,是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這次改革從堅持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制度起步,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到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再到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分類招考或注冊入學,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特別是在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方面邁出新步,拓寬終身學習通道。
“相信這一制度改革的頂層設計,再跟進系列配套政策,將是我國教育考試招生制度系統性綜合性最強的一次改革。”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表示,這些舉措將顯著扭轉應試教育傾向,更加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科學選拔人才、維護社會公平,彰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終身學習、人人成才的理念,為億萬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選擇和成長途徑。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只是多項社會事業改革的一個縮影。2014年,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與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工資標準調整同步推進,實現了我國養老保險體系建設的一項重大突破;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兩項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合并實施,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初步建立;公共租賃住房和廉租住房將并軌運行,低保群體和城市無房群體中政策的銜接更加到位;社會救助制度列出了保底性清單,力爭讓急需的困難群體求助有門……
越來越多的實踐證明,在當前的經濟社會轉型期和關鍵期,“摸著石頭過河”的“舊辦法”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求。頂層設計是各項社會事業改革穩步推進的必由之路。
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說,改革要抓住主要矛盾和階段性特征,把堅持頂層設計和尊重基層的首創精神相結合。在改革初期,要鼓勵基層結合實際,勇于創新;在改革縱深階段,更要及時總結提煉實踐經驗,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指導和推進工作。
改革創新:讓人民享有更多發展成果
“不出縣就看好了病,分級診療確實既方便又實惠。”今年65歲的譚瑞成是山西省清徐縣清源鎮吳村農民,去年因為腦缺血到大城市住院治療一周,盡管有新農合報銷了55%,自己還是掏了4000多元。今年老毛病又犯了,他在縣醫院通過分級診療制度看了病,治療費用總共是2490元,報銷后個人只花500多元。
讓這位農民受益的分級診療是新一輪醫改進程中公立醫院改革的一項創新:通過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完善與分級診療相適應的醫保支付政策,人民群眾正在享受更便捷、更省錢、更放心的醫療服務。
長期以來,“看病難、看病貴”已成為民眾反映最為強烈的社會問題,公立醫院作為承擔醫療服務的主體,面臨著“不破不立”的改革之痛。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認為,要用創新手段改革制約公立醫院發揮其正常社會責任的體制機制,從而讓公立醫院提供的服務變得更加“公平可及,群眾受益”。
如今,依托公立醫院改革的有效經驗,基層民眾逐漸感受到醫改的切實成果。在江蘇省大豐市,一年一簽的“醫療服務包”贏得了廣大村民的認可。根據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村民可選擇100元上下、不同檔次的“服務包”,不僅每月可在村衛生室接受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檢查,還有醫生定期回訪。
“去年我被查出患上宮頸癌,本來都放棄治療了,村醫不停開導我,還幫我聯系上級醫院進行手術,現在恢復不錯,日子又有了盼頭。”54歲的斗龍港村1組村民張路巧說。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通過分類招生、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等創新模式,士氣提振的職業教育正在吸引更多技能型人才,為低收入家庭帶來希望;通過分類分段設置救助比例和最高救助限額等手段,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制度正在縫補社會救助體系的“網底”,為特困群體解決“燃眉之急”;通過推進商事登記便利化、全面清理涉企收費、中央財政引導設置創業資金,創業熱潮正在興起,就業渠道不斷拓寬……讓老百姓感受到改革發展既有速度又有溫度,正在成為社會事業全面深化改革的度量尺。
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改革路線圖后,社會事業改革正在釋放活力,人民享有更多發展成果。
攻堅克難:讓百姓的心聲訴求得到回應
戶籍制度“破冰”后,如何在保證外來務工人員公共福利的同時,緩解城市的接納壓力?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就近入學,如何享有質量比較均衡的教育?破除“以藥養醫”的頑疾后,如何保證醫院的正常運轉,激發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這一系列問題,是社會事業改革急于破解的難題,也是基層民眾利益攸關的訴求。
“必須加快社會事業改革,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需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要求正在化為改革攻堅克難的實際行動:
為了幫助更多外來務工人員安家落戶,《國務院關于城鎮化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不僅對小城鎮、小城市、中等城市放開了戶籍管制,更提到要逐步放寬大城市落戶條件,合理設定特大城市落戶條件,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
為了讓廣大特困群眾“住有所居”,國務院部署的三年行動計劃將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內的各類棚戶區1800萬套,農村危房1060萬套,同步規劃和建設公共交通、水氣熱、通訊等配套設施;
為了讓更多農村學生上好學、上大學,國家陸續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單向計劃和高校農村單獨招生專項計劃,啟動鄉村教師支持計劃; 為了讓更多家庭擁有多元選擇,“單獨二孩”政策啟動實施,去年共有80萬對夫婦登記申請。
一項項具體務實的改革舉措,都充分體現著以人民為本的基本原則。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指出,社會治理就是要讓人們過上好日子,好日子就是衣食豐足、幸福平安、和諧有序。
告別垃圾圍城,離不開“建管并重”的綜合管理協調機制;保障食品安全,離不開政府監管、企業自律、社會監督;讓百姓“曬”藍天,離不開清潔生產綠色經濟的深入推行……雖然,改革依然面臨著“深水區”的艱險和“攻堅區”的困難,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和意志不可動搖,經驗和信心都在倍增。
“今年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要真槍真刀推進改革,為今后幾年改革開好頭。”習近平總書記發出的動員令正在引領13億人民,向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美好愿景,穩步邁進。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新華網北京7月6日電題:努力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全面深化社會事業改革綜述
新華社記者吳晶、劉奕湛、胡浩、王思北
全面深化改革,這六個字,對于國家,它意味著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邁進的行動綱領;對于國民,它滲透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載著人們對幸福的向往期盼。
今年以來,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領域的改革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期待的問題入手,不斷推出新政策、新舉措,為百姓送去改善民生、增進福祉的利好消息。
頂層設計:讓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城鄉居民
2014年9月4日,《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發布,標志著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啟動。方案宣布從2014年啟動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2017年全面推進,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體制機制,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
考試招生制度,是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這次改革從堅持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制度起步,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到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再到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分類招考或注冊入學,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特別是在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方面邁出新步,拓寬終身學習通道。
“相信這一制度改革的頂層設計,再跟進系列配套政策,將是我國教育考試招生制度系統性綜合性最強的一次改革。”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表示,這些舉措將顯著扭轉應試教育傾向,更加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科學選拔人才、維護社會公平,彰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終身學習、人人成才的理念,為億萬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選擇和成長途徑。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只是多項社會事業改革的一個縮影。2014年,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與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工資標準調整同步推進,實現了我國養老保險體系建設的一項重大突破;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兩項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合并實施,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初步建立;公共租賃住房和廉租住房將并軌運行,低保群體和城市無房群體中政策的銜接更加到位;社會救助制度列出了保底性清單,力爭讓急需的困難群體求助有門……
越來越多的實踐證明,在當前的經濟社會轉型期和關鍵期,“摸著石頭過河”的“舊辦法”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求。頂層設計是各項社會事業改革穩步推進的必由之路。
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說,改革要抓住主要矛盾和階段性特征,把堅持頂層設計和尊重基層的首創精神相結合。在改革初期,要鼓勵基層結合實際,勇于創新;在改革縱深階段,更要及時總結提煉實踐經驗,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指導和推進工作。
改革創新:讓人民享有更多發展成果
“不出縣就看好了病,分級診療確實既方便又實惠。”今年65歲的譚瑞成是山西省清徐縣清源鎮吳村農民,去年因為腦缺血到大城市住院治療一周,盡管有新農合報銷了55%,自己還是掏了4000多元。今年老毛病又犯了,他在縣醫院通過分級診療制度看了病,治療費用總共是2490元,報銷后個人只花500多元。
讓這位農民受益的分級診療是新一輪醫改進程中公立醫院改革的一項創新:通過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完善與分級診療相適應的醫保支付政策,人民群眾正在享受更便捷、更省錢、更放心的醫療服務。
長期以來,“看病難、看病貴”已成為民眾反映最為強烈的社會問題,公立醫院作為承擔醫療服務的主體,面臨著“不破不立”的改革之痛。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認為,要用創新手段改革制約公立醫院發揮其正常社會責任的體制機制,從而讓公立醫院提供的服務變得更加“公平可及,群眾受益”。
如今,依托公立醫院改革的有效經驗,基層民眾逐漸感受到醫改的切實成果。在江蘇省大豐市,一年一簽的“醫療服務包”贏得了廣大村民的認可。根據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村民可選擇100元上下、不同檔次的“服務包”,不僅每月可在村衛生室接受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檢查,還有醫生定期回訪。
“去年我被查出患上宮頸癌,本來都放棄治療了,村醫不停開導我,還幫我聯系上級醫院進行手術,現在恢復不錯,日子又有了盼頭。”54歲的斗龍港村1組村民張路巧說。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通過分類招生、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等創新模式,士氣提振的職業教育正在吸引更多技能型人才,為低收入家庭帶來希望;通過分類分段設置救助比例和最高救助限額等手段,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制度正在縫補社會救助體系的“網底”,為特困群體解決“燃眉之急”;通過推進商事登記便利化、全面清理涉企收費、中央財政引導設置創業資金,創業熱潮正在興起,就業渠道不斷拓寬……讓老百姓感受到改革發展既有速度又有溫度,正在成為社會事業全面深化改革的度量尺。
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改革路線圖后,社會事業改革正在釋放活力,人民享有更多發展成果。
攻堅克難:讓百姓的心聲訴求得到回應
戶籍制度“破冰”后,如何在保證外來務工人員公共福利的同時,緩解城市的接納壓力?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就近入學,如何享有質量比較均衡的教育?破除“以藥養醫”的頑疾后,如何保證醫院的正常運轉,激發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這一系列問題,是社會事業改革急于破解的難題,也是基層民眾利益攸關的訴求。
“必須加快社會事業改革,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需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要求正在化為改革攻堅克難的實際行動:
為了幫助更多外來務工人員安家落戶,《國務院關于城鎮化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不僅對小城鎮、小城市、中等城市放開了戶籍管制,更提到要逐步放寬大城市落戶條件,合理設定特大城市落戶條件,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
為了讓廣大特困群眾“住有所居”,國務院部署的三年行動計劃將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內的各類棚戶區1800萬套,農村危房1060萬套,同步規劃和建設公共交通、水氣熱、通訊等配套設施;
為了讓更多農村學生上好學、上大學,國家陸續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單向計劃和高校農村單獨招生專項計劃,啟動鄉村教師支持計劃; 為了讓更多家庭擁有多元選擇,“單獨二孩”政策啟動實施,去年共有80萬對夫婦登記申請。
一項項具體務實的改革舉措,都充分體現著以人民為本的基本原則。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指出,社會治理就是要讓人們過上好日子,好日子就是衣食豐足、幸福平安、和諧有序。
告別垃圾圍城,離不開“建管并重”的綜合管理協調機制;保障食品安全,離不開政府監管、企業自律、社會監督;讓百姓“曬”藍天,離不開清潔生產綠色經濟的深入推行……雖然,改革依然面臨著“深水區”的艱險和“攻堅區”的困難,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和意志不可動搖,經驗和信心都在倍增。
“今年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要真槍真刀推進改革,為今后幾年改革開好頭。”習近平總書記發出的動員令正在引領13億人民,向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美好愿景,穩步邁進。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