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推薦
只有強化執法,蕩滌塵垢,還資本市場風清氣正,長遠健康發展才有堅實基礎
進入2015年以來,細心的股票投資者可以發現,中國證監會每周五的新聞發布,主題雖然廣泛,但強化市場執法的信息,卻成了每周必上的“菜品”。
日前,證監會通報,2014年共對55家機構、416名個人作出了行政處罰,罰沒款金額共計4.68億元。而此前,對部分涉“老鼠倉”案件的基金公司采取監管措施、治理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等消息頻繁公布,表明監管重拳已伸向各個違法違規高發領域,覆蓋各類市場主體。
在資本市場正推動監管轉型的大背景下看,這實際向外界傳遞出一個重要信號,證監會的“主業”正悄然發生變化,將從以事前審批為主,轉變到以事中事后監管為主。
監管轉型的意義何在?資本市場發展得好不好,受多重因素影響,但對于當下的A股市場而言,監管轉型卻是決定其未來前景的關鍵一環。回顧A股市場20多年的歷程,規模擴張迅猛,創新品種層出不窮,這是市場發展的“快變量”。相比之下,市場公平正義前進的步伐卻相對緩慢,成了“慢變量”。“快變量”與“慢變量”的差距如果越來越大,就會引發種種矛盾,加劇市場失衡。此時,亟待監管有形之手的轉型,拉平“三公”短板。
轉型涉及方方面面,市場呼聲最為迫切的無非兩點,一是放,二是緊。放,就要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緊,就要強化稽查,維護市場秩序。向市場放權,放寬市場準入,減少對市場主體微觀活動的干預,可以讓更多市場主體有機會參與公平競爭,自主創新活力更充分發揮。但前端的“放”,又需要后端強有力執法來保障,才能防止“一放就亂”,防范和控制風險。可見,“促發展”與“強執法”并不矛盾,而是辯證統一的。
進入深水區的改革,處處都是硬骨頭。資本市場監管轉型也不例外。近年來,監管轉型取得初步成效,但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依然巨大。過去,監管者審批大權在握,個別人手中的筆一揮,便“皆大歡喜”,成了各類市場主體追逐的“香餑餑”。如今,稽查執法干的事卻“對抗性”很強,如打擊違法違規行為,清除不合格市場參與者,或在極端情況下進行風險處置,很多時候,監管者需要有“豁出去”的鐵面和鐵腕才行。
角色的巨大轉變下,各種復雜心態難以避免。有些人留戀于審批審核,不想放權;有些人擔心風險失控,不敢放權;還有些人覺得“查案件”影響“過日子”,不愿多查。可以說,當前正處于監管轉型磨合期、監管能力建設期和監管質量提升期。監管轉型,就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咬緊牙關、迎難而上,才能迎來脫胎換骨式的轉變。
從投資者的角度,對于監管轉型也應加快適應。在某些情況下,違法違規行為能帶來一時“繁榮”,嚴格執法可能冷卻市場、引發陣痛。如果因此就排斥、否定對市場的規范,無疑是圖小利而失大利。不久前,監管部門出手規范融資融券,有觀點認為是打壓股市,就表明一些人還未跟上監管轉型的節奏。須知,只有強化執法,蕩滌塵垢,還資本市場風清氣正,長遠健康發展才有堅實基礎,投資者利益才有切實保障。從這個意義上說,監管轉型是市場發展的真正“利好”。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只有強化執法,蕩滌塵垢,還資本市場風清氣正,長遠健康發展才有堅實基礎
進入2015年以來,細心的股票投資者可以發現,中國證監會每周五的新聞發布,主題雖然廣泛,但強化市場執法的信息,卻成了每周必上的“菜品”。
日前,證監會通報,2014年共對55家機構、416名個人作出了行政處罰,罰沒款金額共計4.68億元。而此前,對部分涉“老鼠倉”案件的基金公司采取監管措施、治理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等消息頻繁公布,表明監管重拳已伸向各個違法違規高發領域,覆蓋各類市場主體。
在資本市場正推動監管轉型的大背景下看,這實際向外界傳遞出一個重要信號,證監會的“主業”正悄然發生變化,將從以事前審批為主,轉變到以事中事后監管為主。
監管轉型的意義何在?資本市場發展得好不好,受多重因素影響,但對于當下的A股市場而言,監管轉型卻是決定其未來前景的關鍵一環。回顧A股市場20多年的歷程,規模擴張迅猛,創新品種層出不窮,這是市場發展的“快變量”。相比之下,市場公平正義前進的步伐卻相對緩慢,成了“慢變量”。“快變量”與“慢變量”的差距如果越來越大,就會引發種種矛盾,加劇市場失衡。此時,亟待監管有形之手的轉型,拉平“三公”短板。
轉型涉及方方面面,市場呼聲最為迫切的無非兩點,一是放,二是緊。放,就要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緊,就要強化稽查,維護市場秩序。向市場放權,放寬市場準入,減少對市場主體微觀活動的干預,可以讓更多市場主體有機會參與公平競爭,自主創新活力更充分發揮。但前端的“放”,又需要后端強有力執法來保障,才能防止“一放就亂”,防范和控制風險。可見,“促發展”與“強執法”并不矛盾,而是辯證統一的。
進入深水區的改革,處處都是硬骨頭。資本市場監管轉型也不例外。近年來,監管轉型取得初步成效,但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依然巨大。過去,監管者審批大權在握,個別人手中的筆一揮,便“皆大歡喜”,成了各類市場主體追逐的“香餑餑”。如今,稽查執法干的事卻“對抗性”很強,如打擊違法違規行為,清除不合格市場參與者,或在極端情況下進行風險處置,很多時候,監管者需要有“豁出去”的鐵面和鐵腕才行。
角色的巨大轉變下,各種復雜心態難以避免。有些人留戀于審批審核,不想放權;有些人擔心風險失控,不敢放權;還有些人覺得“查案件”影響“過日子”,不愿多查。可以說,當前正處于監管轉型磨合期、監管能力建設期和監管質量提升期。監管轉型,就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咬緊牙關、迎難而上,才能迎來脫胎換骨式的轉變。
從投資者的角度,對于監管轉型也應加快適應。在某些情況下,違法違規行為能帶來一時“繁榮”,嚴格執法可能冷卻市場、引發陣痛。如果因此就排斥、否定對市場的規范,無疑是圖小利而失大利。不久前,監管部門出手規范融資融券,有觀點認為是打壓股市,就表明一些人還未跟上監管轉型的節奏。須知,只有強化執法,蕩滌塵垢,還資本市場風清氣正,長遠健康發展才有堅實基礎,投資者利益才有切實保障。從這個意義上說,監管轉型是市場發展的真正“利好”。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