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推薦
今天是傳統的“臘八節”,隨著這一天的到來,年味漸濃,整個舊歷年年俗隨之拉開帷幕。26日下午,對民俗頗有研究的“京味兒”作家肖復興接受記者采訪,回憶老北京獨具特色的“臘八習俗”。據肖復興介紹,幾乎臘八節所有的習俗都是圍繞喝臘八粥進行,在光緒年間,北京雍和宮所制臘八粥曾有“北京之最”的說法,皇帝還會專門派官員監制。;
“喝臘八粥”習俗已延續千年 最早供窮人食用
提起“臘八節”,大概多數人頭腦中閃現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喝臘八粥”。據說,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
有關臘八節,真正的老北京習俗更多的還是從清朝開始。肖復興表示,就臘八節來說,幾乎所有習俗都是圍繞喝臘八粥進行,但最早臘八粥是供窮人食用,“到了年底窮人沒有吃的東西,將鍋蓋、缸沿打掃出的剩米煮成粥喝,慢慢形成習俗,最終傳到官府、宮廷和寺廟。”
在漫長的民俗演變過程中,許多俗語也隨之出現,即“送信的臘八粥”,“過了臘八就是年”等。肖復興解釋,作為節俗來講,如果說過年是一首交響樂,那么臘八節就是第一章“前奏曲”,“過年”由此拉開序幕。而臘八粥又稱八寶粥,內里“五味俱全”,“八寶”含有吉利之意,而在“五味”中,“苦味”含有一席之地,與“八寶”對照,這是與臘八節中與窮人相關的地方,慢慢演繹成今天所講的民俗。
“如果失去了這層含義,那就是被剝離了核心。過去舊社會存在對立分離的現象,臘八粥在那一天的意義才非比尋常。”肖復興稱。
雍和宮所制臘八粥為“北京之最” 皇帝派官員監制
除了喝臘八粥、祭祀等民俗外,還有一種“分發臘八粥”的習慣一直延續至清末民初的北京。當時寺廟所存尚多,城內外約有幾百座,是大家祈福、交流的地方,對習俗的蔓延形成起到很大作用。光緒年間,雍和宮熬制的臘八粥十分有名,曾有“北京之最”的說法,大鍋能煮上百斤米,皇帝還會派官員來監制。肖復興介紹,那時臘八粥都要在臘月初七熬,細火慢燉一宿而成,隨后分發給老百姓,同時供奉寺廟里的神佛。
“這應當是臘八節民俗里最重要的含義。一是吉祥,二是提醒人們別忘了貧苦百姓。”在肖復興看來,這樣既能營造過年的氣氛,也會讓大家覺得十分溫暖。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臘八粥”名不副實:它并非一定要由八種材料煮成。肖復興說,煮臘八粥可以隨便放原料,越多越吉利,但其中有三樣必不可少,即棗、薏仁米及菱角米,“紅棗剝皮搗碎成泥放入粥中同煮,一般用砂鍋煮最講究;同時要把薏米炒好染成紅色,起鍋的時候灑在臘八粥上,二者都取紅紅火火的寓意。”
值得注意的是,臘八粥不能當天熬制,并且要在初八上午食用。研究民俗的學者王娟指出,這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習慣,另外,也有“祛瘟”的意義。
祭祀活動并非臘八節主要民俗 沒必要重拾所有習俗
提到臘八節民俗,網上的說法五花八門:過節前需“吃冰”,臘八粥有“巫術”寓意……肖復興對此一一給予辨析。他認為,至少在北京,“臘八節吃冰”一事并非如此,“過去北城、南城附近有冰窖,儲存冰并不是為了讓大家吃。臘八節有供果傳統,需要冰來保鮮,放在神佛面前以表敬意。祭祀也并非臘八節的主要民俗。”
至于網上提到將臘八粥涂在家中花木上有“巫術“之意,肖復興未置可否。在他眼中,巫術的性質或許有,但作為老百姓來說,這樣做可能只是圖個吉利,并非迷信巫術想解決什么實際問題,“比如過年放炮仗有驅鬼含義,但慢慢也已經淡去了。”
時光飛逝,許多流傳多年的民俗也在逐漸發生變化乃至逐漸遺失,不少專家、學者曾經呼吁重拾傳統。肖復興對此給予充分肯定,但他提到,能夠重拾好的傳統固然是好事,但也沒必要把所有的習俗都撿起來,隨著社會變化、過年氣氛減弱,民俗中禮儀性的東西也會相應減弱,“消失就有消失的道理,將傳統中核心的部分保存下來即可。”
“民俗是民間的一種信仰,只要這個民族還在,民俗就不會消失。”肖復興樂觀地表示。(上官云)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今天是傳統的“臘八節”,隨著這一天的到來,年味漸濃,整個舊歷年年俗隨之拉開帷幕。26日下午,對民俗頗有研究的“京味兒”作家肖復興接受記者采訪,回憶老北京獨具特色的“臘八習俗”。據肖復興介紹,幾乎臘八節所有的習俗都是圍繞喝臘八粥進行,在光緒年間,北京雍和宮所制臘八粥曾有“北京之最”的說法,皇帝還會專門派官員監制。;
“喝臘八粥”習俗已延續千年 最早供窮人食用
提起“臘八節”,大概多數人頭腦中閃現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喝臘八粥”。據說,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
有關臘八節,真正的老北京習俗更多的還是從清朝開始。肖復興表示,就臘八節來說,幾乎所有習俗都是圍繞喝臘八粥進行,但最早臘八粥是供窮人食用,“到了年底窮人沒有吃的東西,將鍋蓋、缸沿打掃出的剩米煮成粥喝,慢慢形成習俗,最終傳到官府、宮廷和寺廟。”
在漫長的民俗演變過程中,許多俗語也隨之出現,即“送信的臘八粥”,“過了臘八就是年”等。肖復興解釋,作為節俗來講,如果說過年是一首交響樂,那么臘八節就是第一章“前奏曲”,“過年”由此拉開序幕。而臘八粥又稱八寶粥,內里“五味俱全”,“八寶”含有吉利之意,而在“五味”中,“苦味”含有一席之地,與“八寶”對照,這是與臘八節中與窮人相關的地方,慢慢演繹成今天所講的民俗。
“如果失去了這層含義,那就是被剝離了核心。過去舊社會存在對立分離的現象,臘八粥在那一天的意義才非比尋常。”肖復興稱。
雍和宮所制臘八粥為“北京之最” 皇帝派官員監制
除了喝臘八粥、祭祀等民俗外,還有一種“分發臘八粥”的習慣一直延續至清末民初的北京。當時寺廟所存尚多,城內外約有幾百座,是大家祈福、交流的地方,對習俗的蔓延形成起到很大作用。光緒年間,雍和宮熬制的臘八粥十分有名,曾有“北京之最”的說法,大鍋能煮上百斤米,皇帝還會派官員來監制。肖復興介紹,那時臘八粥都要在臘月初七熬,細火慢燉一宿而成,隨后分發給老百姓,同時供奉寺廟里的神佛。
“這應當是臘八節民俗里最重要的含義。一是吉祥,二是提醒人們別忘了貧苦百姓。”在肖復興看來,這樣既能營造過年的氣氛,也會讓大家覺得十分溫暖。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臘八粥”名不副實:它并非一定要由八種材料煮成。肖復興說,煮臘八粥可以隨便放原料,越多越吉利,但其中有三樣必不可少,即棗、薏仁米及菱角米,“紅棗剝皮搗碎成泥放入粥中同煮,一般用砂鍋煮最講究;同時要把薏米炒好染成紅色,起鍋的時候灑在臘八粥上,二者都取紅紅火火的寓意。”
值得注意的是,臘八粥不能當天熬制,并且要在初八上午食用。研究民俗的學者王娟指出,這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習慣,另外,也有“祛瘟”的意義。
祭祀活動并非臘八節主要民俗 沒必要重拾所有習俗
提到臘八節民俗,網上的說法五花八門:過節前需“吃冰”,臘八粥有“巫術”寓意……肖復興對此一一給予辨析。他認為,至少在北京,“臘八節吃冰”一事并非如此,“過去北城、南城附近有冰窖,儲存冰并不是為了讓大家吃。臘八節有供果傳統,需要冰來保鮮,放在神佛面前以表敬意。祭祀也并非臘八節的主要民俗。”
至于網上提到將臘八粥涂在家中花木上有“巫術“之意,肖復興未置可否。在他眼中,巫術的性質或許有,但作為老百姓來說,這樣做可能只是圖個吉利,并非迷信巫術想解決什么實際問題,“比如過年放炮仗有驅鬼含義,但慢慢也已經淡去了。”
時光飛逝,許多流傳多年的民俗也在逐漸發生變化乃至逐漸遺失,不少專家、學者曾經呼吁重拾傳統。肖復興對此給予充分肯定,但他提到,能夠重拾好的傳統固然是好事,但也沒必要把所有的習俗都撿起來,隨著社會變化、過年氣氛減弱,民俗中禮儀性的東西也會相應減弱,“消失就有消失的道理,將傳統中核心的部分保存下來即可。”
“民俗是民間的一種信仰,只要這個民族還在,民俗就不會消失。”肖復興樂觀地表示。(上官云)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