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推薦
有這樣一些家庭,疾病或災禍使父母失去了獨生子女,人們把這樣的家庭稱為失獨家庭。除了喪失愛子的孤苦外,如今他們更擔心醫療、養老等一系列現實難題。近日,記者走進這一群體,聆聽他們的故事與心聲。
“孩子走了,
我們還痛苦地活著”
“我女兒根本就沒走,她一直陪在我身邊呢……”一提起自己去世的孩子,59歲的張月菊將頭埋在自己的雙手中,嗚嗚地痛哭起來。
2005年6月7日,年僅24歲的獨生女兒夏晶因胰腺癌去世,“感覺天都塌了,好像有把刀在挖自己的心窩子,頭發幾乎一夜之間就白了。”
“小晶剛走那陣,我總想她只是出了遠門。每天我會做各式各樣的菜,等她回來吃飯,還不斷地給她買新衣服。”說完,張月菊把記者領進女兒的臥室。臥室內一張簡單的木質小床擺放在窗沿下,上面的碎花床單依然平整如新。床邊是小晶以前學習的書桌,記者用手摸上去發現上面竟沒有一絲灰塵。張月菊拉開了小晶的衣柜,從夏天的裙子到冬天的羽絨服,衣柜里一應俱全,有的還掛著標簽。張月菊輕輕撫摸著這些衣服,“這個房間我每天都來打掃,坐在書桌前和她說說一天的生活,讓她知道媽媽過得很好。”
記者提出想看看小晶生前的照片,張月菊勉強同意了,她把記者領進另一間臥室。走進去記者才發現,她的丈夫正躺在床上。見有人進來,他吃力地用手撐著床沿坐了起來,下床后一只手扶著衣柜一條腿在地上拖沓著走了幾步。“老頭子叫夏懷仁,不愿與人說話,一直在屋里沒出來,你別介意啊。”
老夏的家就在濟南市天橋區濟安街旁,但他很少下樓,每天只是買早餐時出去逛逛,“怕看到孩子,一看到他們就想俺閨女。”老夏憂傷地說,以前自己不煙不酒,可自從女兒走后,他每天晚飯都要喝接近半斤的高度白酒,“這幾年我活的很痛苦,沒睡過一個完整覺,躺在床上腦子里全是孩子的模樣,心想多喝點酒能睡著,可還是一宿一宿合不上眼。”
填補失獨父母心靈缺失
3月27日,記者來到濟南市槐蔭區社工服務中心,社工白靜一邊帶記者參觀一邊介紹說,槐蔭社工從今年初開始開展了失獨家庭關懷服務項目,并給該項目起了一個溫馨的名字叫“我們在一起”,“之所以開展這項服務,就是希望幫助他們走出孤獨寂寞的陰影,點燃希望的薪火,填補失獨父母心靈上的缺失,讓他們真切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針對失獨家庭的社工服務目前在國內還是空白,槐蔭社工們也在摸著石頭過河。白靜說,失獨父母普遍有個現象就是自我封閉,不愿與人溝通交流,但開展社工服務首先要進行“需求評估”,只有通過入戶調查,知道了他們的困難才能有針對性的服務。
社工在進行入戶調查前,先要進行模擬訓練,“問哪些問題?如何不輕易刺痛他們脆弱的神經?調查時用怎樣的語氣?哪些表情不能出現等細節我們都要一一演練。”經過社工近一段時間的調查,目前僅槐蔭區就有103戶失獨家庭,“這些家庭主要存在生活照料、經濟、養老等問題。”白靜一邊翻著評估報告一邊介紹,“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將制定具體的服務計劃,幫助他們盡快建立起情感支持和社會支持網絡。”
“沒想到孩子的生日竟然成了忌日。”想起自己的兒子,濟南市明星小區的孫正榮悲傷不已,2006年4月18日兒子劉震的朋友為他擺了21歲生日宴,席間他與酒店服務員發生爭執,不幸被刺死。
生活沒有暫停鍵,可孫正榮卻按下了靜音鍵。自從孩子走后,她隔斷了與外界的一切聯系,整日躺在孩子睡過的床上,“聞著孩子留下的氣味,心里覺得好受點。”她還將孩子的照片貼滿了整個房間,回憶著與兒子共同度過的美好時光。
孩子走后,她和丈夫的感情也出現了裂痕,最終選擇了離婚。此后獨自一人的生活,讓孫正榮既要忍受喪子之痛的煎熬,又要面對生活的艱難。孫正榮現在每月有一千多元的退休金,日子過得緊巴巴。“我不怕死,就怕病。”她傷心地告訴記者。有次她不慎將腰摔傷,躺在床上不能活動,想上廁所時都要爬著去衛生間。為了減少去廁所的次數,她不敢吃東西,每隔幾小時才喝一小口水,就這樣挨過了兩天,“生了病,連個端飯倒水的人都沒有,日子太苦了!”
盡快建立救助體系
衛生部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增失獨家庭7.6萬個。而據一些人口學家推算,我國失獨家庭未來將達1000萬。如何構建起針對失獨家庭的社會保障體系,從情感和物質等多層面確保這些失獨家庭無晚年之憂,是一道擺在政府和全社會面前沉甸甸的課題。
山東社科院人口所所長崔樹義關注這一特殊群體已有十幾年的時間。根據他的調查:50%的“失獨家庭”經濟困難,20%的“失獨家庭”靠低保生活;在“失獨父母”中,有50%的人患有慢性疾病,15%的人患有重大疾病,60%以上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癥。“如果政府和社會不能對他們進行積極有效的幫助,這些人很容易成為弱勢群體中的最弱者。”崔樹義告訴記者,“關于失獨家庭的詳細情況,目前還缺乏最權威的數據,成為今后制定政策的一大障礙。”他建議,由計生、民政、統計等部門聯合對失獨家庭調查摸底,掌握全省“失獨家庭”的數量、分布、特征等基礎數據,建立起完整的檔案,以便針對不同的情況研究制定具體的對策。
有關專家還從政策層面給出建議,包括建立失獨者援助平臺,將失獨老人納入慈善救助對象,由慈善機構聯合社區服務和養老協會,共同探索建立“慈善助老”的服務模式和項目運行機制;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民間出資設立失獨群體特別養老院,降低入住門檻,實行失獨家庭集中養老和居家養老相結合的多種養老方式;開展心理救助,組建心理輔導隊伍,盡可能滿足失獨老人的心理和情感需要。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有這樣一些家庭,疾病或災禍使父母失去了獨生子女,人們把這樣的家庭稱為失獨家庭。除了喪失愛子的孤苦外,如今他們更擔心醫療、養老等一系列現實難題。近日,記者走進這一群體,聆聽他們的故事與心聲。
“孩子走了,
我們還痛苦地活著”
“我女兒根本就沒走,她一直陪在我身邊呢……”一提起自己去世的孩子,59歲的張月菊將頭埋在自己的雙手中,嗚嗚地痛哭起來。
2005年6月7日,年僅24歲的獨生女兒夏晶因胰腺癌去世,“感覺天都塌了,好像有把刀在挖自己的心窩子,頭發幾乎一夜之間就白了。”
“小晶剛走那陣,我總想她只是出了遠門。每天我會做各式各樣的菜,等她回來吃飯,還不斷地給她買新衣服。”說完,張月菊把記者領進女兒的臥室。臥室內一張簡單的木質小床擺放在窗沿下,上面的碎花床單依然平整如新。床邊是小晶以前學習的書桌,記者用手摸上去發現上面竟沒有一絲灰塵。張月菊拉開了小晶的衣柜,從夏天的裙子到冬天的羽絨服,衣柜里一應俱全,有的還掛著標簽。張月菊輕輕撫摸著這些衣服,“這個房間我每天都來打掃,坐在書桌前和她說說一天的生活,讓她知道媽媽過得很好。”
記者提出想看看小晶生前的照片,張月菊勉強同意了,她把記者領進另一間臥室。走進去記者才發現,她的丈夫正躺在床上。見有人進來,他吃力地用手撐著床沿坐了起來,下床后一只手扶著衣柜一條腿在地上拖沓著走了幾步。“老頭子叫夏懷仁,不愿與人說話,一直在屋里沒出來,你別介意啊。”
老夏的家就在濟南市天橋區濟安街旁,但他很少下樓,每天只是買早餐時出去逛逛,“怕看到孩子,一看到他們就想俺閨女。”老夏憂傷地說,以前自己不煙不酒,可自從女兒走后,他每天晚飯都要喝接近半斤的高度白酒,“這幾年我活的很痛苦,沒睡過一個完整覺,躺在床上腦子里全是孩子的模樣,心想多喝點酒能睡著,可還是一宿一宿合不上眼。”
填補失獨父母心靈缺失
3月27日,記者來到濟南市槐蔭區社工服務中心,社工白靜一邊帶記者參觀一邊介紹說,槐蔭社工從今年初開始開展了失獨家庭關懷服務項目,并給該項目起了一個溫馨的名字叫“我們在一起”,“之所以開展這項服務,就是希望幫助他們走出孤獨寂寞的陰影,點燃希望的薪火,填補失獨父母心靈上的缺失,讓他們真切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針對失獨家庭的社工服務目前在國內還是空白,槐蔭社工們也在摸著石頭過河。白靜說,失獨父母普遍有個現象就是自我封閉,不愿與人溝通交流,但開展社工服務首先要進行“需求評估”,只有通過入戶調查,知道了他們的困難才能有針對性的服務。
社工在進行入戶調查前,先要進行模擬訓練,“問哪些問題?如何不輕易刺痛他們脆弱的神經?調查時用怎樣的語氣?哪些表情不能出現等細節我們都要一一演練。”經過社工近一段時間的調查,目前僅槐蔭區就有103戶失獨家庭,“這些家庭主要存在生活照料、經濟、養老等問題。”白靜一邊翻著評估報告一邊介紹,“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將制定具體的服務計劃,幫助他們盡快建立起情感支持和社會支持網絡。”
“沒想到孩子的生日竟然成了忌日。”想起自己的兒子,濟南市明星小區的孫正榮悲傷不已,2006年4月18日兒子劉震的朋友為他擺了21歲生日宴,席間他與酒店服務員發生爭執,不幸被刺死。
生活沒有暫停鍵,可孫正榮卻按下了靜音鍵。自從孩子走后,她隔斷了與外界的一切聯系,整日躺在孩子睡過的床上,“聞著孩子留下的氣味,心里覺得好受點。”她還將孩子的照片貼滿了整個房間,回憶著與兒子共同度過的美好時光。
孩子走后,她和丈夫的感情也出現了裂痕,最終選擇了離婚。此后獨自一人的生活,讓孫正榮既要忍受喪子之痛的煎熬,又要面對生活的艱難。孫正榮現在每月有一千多元的退休金,日子過得緊巴巴。“我不怕死,就怕病。”她傷心地告訴記者。有次她不慎將腰摔傷,躺在床上不能活動,想上廁所時都要爬著去衛生間。為了減少去廁所的次數,她不敢吃東西,每隔幾小時才喝一小口水,就這樣挨過了兩天,“生了病,連個端飯倒水的人都沒有,日子太苦了!”
盡快建立救助體系
衛生部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增失獨家庭7.6萬個。而據一些人口學家推算,我國失獨家庭未來將達1000萬。如何構建起針對失獨家庭的社會保障體系,從情感和物質等多層面確保這些失獨家庭無晚年之憂,是一道擺在政府和全社會面前沉甸甸的課題。
山東社科院人口所所長崔樹義關注這一特殊群體已有十幾年的時間。根據他的調查:50%的“失獨家庭”經濟困難,20%的“失獨家庭”靠低保生活;在“失獨父母”中,有50%的人患有慢性疾病,15%的人患有重大疾病,60%以上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癥。“如果政府和社會不能對他們進行積極有效的幫助,這些人很容易成為弱勢群體中的最弱者。”崔樹義告訴記者,“關于失獨家庭的詳細情況,目前還缺乏最權威的數據,成為今后制定政策的一大障礙。”他建議,由計生、民政、統計等部門聯合對失獨家庭調查摸底,掌握全省“失獨家庭”的數量、分布、特征等基礎數據,建立起完整的檔案,以便針對不同的情況研究制定具體的對策。
有關專家還從政策層面給出建議,包括建立失獨者援助平臺,將失獨老人納入慈善救助對象,由慈善機構聯合社區服務和養老協會,共同探索建立“慈善助老”的服務模式和項目運行機制;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民間出資設立失獨群體特別養老院,降低入住門檻,實行失獨家庭集中養老和居家養老相結合的多種養老方式;開展心理救助,組建心理輔導隊伍,盡可能滿足失獨老人的心理和情感需要。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