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推薦
新年伊始,國家再發藥品“降價令”。“從2013年2月1日起調整呼吸、解熱鎮痛和專科特殊用藥等藥品的最高零售限價。”這是國家發改委1月8日發出的通知。此次調價涉及范圍很廣,共包括20類藥品、400多個品種、700多個代表劑型規格,平均降價幅度為15%,其中高價藥品平均降幅達到20%。
記者注意到,鑒于2012年9月國家發改委計劃內的麻醉、精神藥品價格調整也在此次降價中有所體現,這意味著,國家發改委整個西藥的價格調整周期將結束。對此,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透露,“只有個別漏網的,一方面是企業較少生產,另一方面可能國家發改委掌握的數據不全。”
再揮降價“刀”
根據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調價的化學藥品,與2011年至今已分四批調整的抗生素、循環、神經、激素、消化、抗腫瘤、免疫和血液等8類藥品,屬于同一輪次調價品種,大部分屬于臨床常用藥品。“國家降低這些藥品的價格,可以有效減輕患者負擔。此次國家在降低高價藥品價格、減輕群眾用藥負擔的同時,也注重加強了對低價藥品的價格扶持。”同時,國家發改委還表示,將在2013年開展中成藥價格調控。
據了解,2011年至今,國家發改委已經分四批調整了抗生素、激素等8類化學藥品的價格,大部分都屬于臨床的常用藥品。之前有媒體報道稱,一些藥品存在“降價死”的問題,一降價就買不到了,對此國家發改委也作出了回應——第一,因為藥品臨時下架,短期內會恢復供應,限價后經銷商需要重新協商采購價格確定零售價格后再恢復供應;第二,個別企業因為經營不善或品牌認可度不高,導致了某些規格或者是型號消失,但是其他廠家仍然會生產同類的產品。
另外,一些原研藥還有壟斷藥價格非常高,上述負責人坦言,對一些具有壟斷地位的藥品,如跨國藥企獨創的原研藥品,還有一些獨家生產的中成藥等,將開展成本調查,同時會比較國際同類藥品的價格,完善價格調控措施。
中成藥“噩夢”開始
與前幾次降價類似,很多品種實際招標價已經遠低于這次調整后的最高零售價。
以此次調整的氯諾昔康為例,調整后最高限價為24.9元,而在2012年四川省藥品招標平臺中,浙江震元的實際中標價已經被壓低到22.02元。
受到國家發改委“照顧”的品種為數不多,人血白蛋白似乎是此次調價惟一的贏家。此前,人血白蛋白一直執行著2007年9月國家發改委制定的“臨時最高零售價”——360元。由于血液制品長期有價無市,最高限價的指導意義早就被扭曲。經過2012年9月和此次調價,三大類血液制品白蛋白、靜丙和凝血因子價格均有上調。
對于其他品種來說,砍價板上釘釘。多位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的藥企人士表示:“國家發改委的最高限價具有指導意義,反映到未來各省招標中,將會有進一步的價格壓縮。”
而對于中成藥來說,噩夢或許剛剛開始。康恩貝政府事務總監朱躍萍表示:“從西藥調價的方式來看,中藥也會一類一類地調整。但中藥分類比較模糊,估計整個調整輪次可能也要進行3次左右。”
據悉,2007年2月和4月,國家發改委分兩次發動了中藥價格調整,累計調整中成藥共466個品種,降價幅度約16%,幾乎把500種列入醫保的中藥都降了一遍。上述業內人士認為:“按照2007年調價的邏輯,內科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的中成藥用量大,價格較高,可能會首當其沖。而一般清熱祛邪的普通中藥價格已經很低,降價沒有太大意義。”
該人士告訴記者,從2012年9月開始,國家發改委就啟動了報送、調查中成藥成本的工作。按照一年兩次價格調整的進度,國家發改委很有可能在2013年第三季度開展新一批的中藥價格調整。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新年伊始,國家再發藥品“降價令”。“從2013年2月1日起調整呼吸、解熱鎮痛和專科特殊用藥等藥品的最高零售限價。”這是國家發改委1月8日發出的通知。此次調價涉及范圍很廣,共包括20類藥品、400多個品種、700多個代表劑型規格,平均降價幅度為15%,其中高價藥品平均降幅達到20%。
記者注意到,鑒于2012年9月國家發改委計劃內的麻醉、精神藥品價格調整也在此次降價中有所體現,這意味著,國家發改委整個西藥的價格調整周期將結束。對此,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透露,“只有個別漏網的,一方面是企業較少生產,另一方面可能國家發改委掌握的數據不全。”
再揮降價“刀”
根據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調價的化學藥品,與2011年至今已分四批調整的抗生素、循環、神經、激素、消化、抗腫瘤、免疫和血液等8類藥品,屬于同一輪次調價品種,大部分屬于臨床常用藥品。“國家降低這些藥品的價格,可以有效減輕患者負擔。此次國家在降低高價藥品價格、減輕群眾用藥負擔的同時,也注重加強了對低價藥品的價格扶持。”同時,國家發改委還表示,將在2013年開展中成藥價格調控。
據了解,2011年至今,國家發改委已經分四批調整了抗生素、激素等8類化學藥品的價格,大部分都屬于臨床的常用藥品。之前有媒體報道稱,一些藥品存在“降價死”的問題,一降價就買不到了,對此國家發改委也作出了回應——第一,因為藥品臨時下架,短期內會恢復供應,限價后經銷商需要重新協商采購價格確定零售價格后再恢復供應;第二,個別企業因為經營不善或品牌認可度不高,導致了某些規格或者是型號消失,但是其他廠家仍然會生產同類的產品。
另外,一些原研藥還有壟斷藥價格非常高,上述負責人坦言,對一些具有壟斷地位的藥品,如跨國藥企獨創的原研藥品,還有一些獨家生產的中成藥等,將開展成本調查,同時會比較國際同類藥品的價格,完善價格調控措施。
中成藥“噩夢”開始
與前幾次降價類似,很多品種實際招標價已經遠低于這次調整后的最高零售價。
以此次調整的氯諾昔康為例,調整后最高限價為24.9元,而在2012年四川省藥品招標平臺中,浙江震元的實際中標價已經被壓低到22.02元。
受到國家發改委“照顧”的品種為數不多,人血白蛋白似乎是此次調價惟一的贏家。此前,人血白蛋白一直執行著2007年9月國家發改委制定的“臨時最高零售價”——360元。由于血液制品長期有價無市,最高限價的指導意義早就被扭曲。經過2012年9月和此次調價,三大類血液制品白蛋白、靜丙和凝血因子價格均有上調。
對于其他品種來說,砍價板上釘釘。多位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的藥企人士表示:“國家發改委的最高限價具有指導意義,反映到未來各省招標中,將會有進一步的價格壓縮。”
而對于中成藥來說,噩夢或許剛剛開始。康恩貝政府事務總監朱躍萍表示:“從西藥調價的方式來看,中藥也會一類一類地調整。但中藥分類比較模糊,估計整個調整輪次可能也要進行3次左右。”
據悉,2007年2月和4月,國家發改委分兩次發動了中藥價格調整,累計調整中成藥共466個品種,降價幅度約16%,幾乎把500種列入醫保的中藥都降了一遍。上述業內人士認為:“按照2007年調價的邏輯,內科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的中成藥用量大,價格較高,可能會首當其沖。而一般清熱祛邪的普通中藥價格已經很低,降價沒有太大意義。”
該人士告訴記者,從2012年9月開始,國家發改委就啟動了報送、調查中成藥成本的工作。按照一年兩次價格調整的進度,國家發改委很有可能在2013年第三季度開展新一批的中藥價格調整。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