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美國《華爾街日報》評價稱,“此次新排名標志著作為全球增長引擎的中國和日本分別開始崛起和衰落”,但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日本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客座教授袁鋼明昨天再次冷靜強調,“目前中國人均GDP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中國還是一個"窮國"的事實并沒有改變。”
焦點一
怎么看世界第二?
對于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官方表現得較為平靜。據日本媒體最新消息,日本經濟財政相與謝野馨于同日就此做出回應稱,2010年中國已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仍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日本不與中國爭GDP排名,而是為了使日本國民過上幸福的生活,希望借助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深化兩國關系。
此外,這一里程碑的歷史時刻也引起國外媒體的強烈關注,美國《華爾街日報》用“一個時代的結束”來形容這一歷史性時刻,文章表示,“1967年日本超過當時的西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自那以后的數十年一直不曾動搖。此次新排名標志著作為全球增長引擎的中國和日本分別開始崛起和衰落。”
對于國際輿論的評述,袁鋼明昨天再次強調,國際上衡量國富國窮的指標是人均GDP,“目前中國人均GDP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中國還是一個"窮國"的事實并沒有改變,國內媒體應該淡化這一變化,避免國際輿論借機再度炒作"中國經濟威脅論"”。
焦點二
中日經濟有哪些差距?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今年年初在新聞發布會上曾呼吁冷靜看待中國經濟總量趕超日本。他表示,“按照各個國際經濟組織人均GDP的排序,中國排在100位以后。我們要冷靜客觀地對待這個現實。”
“日本在經濟、教育等各方面都值得中國借鑒學習,”光華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表示,日本對教育平等的重視非常值得我們思考,日本的法律規定全國的學校設備和師資要盡可能統一,東京最好的小學人均經費不能超過最偏遠山區小學人均經費的2倍。此外,日本還規定老師不能在同一個學校任職5年以上,使得好的師資在各地流動,這樣就不可能形成重點學校;而且學校在教育中特別重視學生之間的平等,任何兒童都會覺得不管自己出身如何,都有機會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此外,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表示,在部分國家,中國人普遍被認為是“不理性花錢的人”、“只要拿錢可以不講道理的人”,百姓們應用錢去做真正對生活、健康有利的事情,而不僅僅是炫耀的東西。
焦點三
中國未來增長潛力在哪里?
中國經濟在過去十年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究竟在何時在經濟上超越美國,取決于中國遠高于美國的增長率還能持續多久。
蔡洪濱表示,中國人均GDP近4000美元,經濟發展已經從要素驅動進入效率驅動階段,在此階段不僅需要簡單地調動要素所有者提供要素的積極性,很重要的是人力資本的積累和投資的積極性要調動起來。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稱,中國經濟將在今年進入新一輪的經濟周期,傳統行業去產能化基本結束,以裝備制造業為代表的新興行業全面上升,消費和服務業全面興起。
焦點四
如何從國富走向民富?
中國經濟蛋糕在不斷變大的同時,如何公平分配這塊“大蛋糕”,縮小收入差距,從國富走向民富,一直以來是學界與社會關注的焦點。
國際知名波士頓咨詢公司(BCG)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財富規模較上一年增長28%,達到5.4萬億美元,中國已有67萬戶百萬美元資產家庭,位列全球第三位,僅次于美國和日本。
雖然中國富裕家庭的數目在迅速擴大,但是中國距離成為富裕國家仍有不少差距,富有家庭占全國的比率仍然非常低。中國內地百萬美元資產家庭只占中國總家庭數的0.2%。而在日本、澳大利亞等成熟市場,一般是5%的家庭控制國家50%至60%的財富。
“GDP健康增長非常重要,但如何讓普通老百姓切實感受到GDP增長對于生活福祉的改善,更為重要,這才是增加GDP的根本目的。”袁鋼明認為,中國經濟需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晨報記者 邢飛
財經晨譚
中國應避免“未富先驕”
邢飛
進入2000年以來,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上的排名逐年超越意大利、法國、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2010年中國經濟毫無懸念地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幾代人“超日趕美”的夢想已經成為現實。
中國經濟的奇跡是中國人民辛勤努力的結果,按照經濟學家的說法,中國與發達國家原本是差距甚大的兩個海平面,一旦打通,相互貿易、互相投資、信息與知識流動,會釋放出各自巨大的比較優勢。
正是通過改革開放,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積極地參與到全球化進程中。對外開放帶動內部改革,整個國民經濟受到結構生產力的巨大推動。其中最基本的,是巨量人力資源從原先收益很低的部門轉向收益較高的部門,從而造就了中國經濟的奇跡。
不過,在中國經濟對于世界經濟影響日益加深的同時,在一些國家,中國人卻普遍被認為是“不理性花錢的人”。中國的富人一擲千金,橫掃巴黎、倫敦、東京、紐約奢侈品店已經給國外留下深刻影響,如何冷靜客觀對待中國經濟的地位與現狀,避免“未富先驕”、“未富先奢”,顯得尤為重要。
按照英國著名經濟史和經濟統計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測算,晚清時期(1700年到1820年),中國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在世界的比例最高達到了32.9%,可見經濟大國與經濟強國不一定能畫上等號。
正如一只身形龐大的大象很難藏身樹后,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乘用車的最大市場,還超越德國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通用電氣、通用汽車、西門子等跨國公司也大力進軍中國市場,我們如何將一個真實的中國經濟告訴給世界,管理好世界對于中國的預期,這是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二之后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新聞資料
日本當年如何增長
日本政府1986年發表“面向21世紀產業社會長期設想”,提出以對外實現“國際水平分工”,對內實現“知識融合化”作為產業結構的新發展方向。經濟發展路徑的“出口戰略”以及積極宏觀策略和政府扶持產業發展等調控措施,使得中日兩國經濟增長模式極為相似。
1960年,為了推動日本經濟的發展,日本宣布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這場新經濟運動成為日本經濟起飛的基礎和轉折點。1967年日本提前完成翻一番的目標,國民收入增加了一倍。1968年,日本成為西方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2大經濟強國。到1973年,國民收入甚至增加了2倍。日本從此誕生和形成了一個強大和穩定的中產階層。
日本當年怎樣衰退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土地投機的熱潮高漲,地價、股價聯動,資產價格循環上漲。但到1991年春,伴隨著經濟減速,泡沫破滅:土地和股市投機的不動產企業、建筑公司大都陷入破產倒閉、土地擔保融資銀行產生大量壞賬、金融機構接連倒閉,即后經歷所謂“失去的十年”。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所謂的“失去的十年”并非是失敗的典型。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日本失業率僅為3%左右,是美國同期失業率的一半;在所謂“失去的十年”里,日本實現廣泛的醫療保險,收入不均維持在較低水平,預期壽命全世界最高,嬰兒死亡率和犯罪率都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