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謠平臺
近日,一條2分鐘的短視頻《食品安全大揭露,你還敢吃這些嗎?》在一些視頻網站流傳,春節里準備“大吃大喝”的網友們表示很擔憂。對此,《網絡辟謠舉報平臺》記者進行了核實。
2分鐘短視頻由5個片段拼接而成
記者求證多為食品謠言
2月8日,記者在西瓜視頻網站上看到一條短視頻,題目為《食品安全大揭露,你還敢吃這些嗎?》。2分鐘的內容由5個小視頻拼接而成,分別為:“在柑橘里吃出白色幼蟲”、“工人將橘子泡在化學藥水里”、“農戶向甘蔗噴不明藥物”、“小販往菠蘿上灑甜蜜素”、“給蘋果打蠟”。該視頻還在優酷、新浪微博等平臺傳播。
記者發現,“在柑橘里吃出白色幼蟲”的視頻,《網絡辟謠舉報平臺》曾經做過辟謠(《“柑橘內吃出白色幼蟲”視頻流傳 植物保護專家:誤食不會危害人體》)。這種幼蟲為實蠅,不含有害物質,誤食也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對人體心腦血管造成危害的說法過于危言聳聽。
在“農戶向甘蔗噴不明藥物”的視頻片段中,記者看到有兩名男子在給成堆的甘蔗噴灑液體,有人問“有毒嗎”,其中一名男子回答“不管他”。而“工人將橘子泡在化學藥水里”,視頻可見兩名婦女將一筐橘子浸入一桶液體,并很快抬出。
那浸泡橘子和噴灑甘蔗的藥水是什么呢?福建農林大學園藝學院施木田教授看過視頻后,表示兩種液體更可能為保鮮劑。“水果的外形和甜度由整個生長過程而定,不太可能這樣泡一泡就能改變。”施教授介紹,有些蔬菜水果需要長途運輸或者長時間儲存,為了減少損耗果農就會給一些帶皮的水果如橘子、甘蔗噴灑保鮮劑,這種處理是正常合規的。
“正規合格的保鮮劑毒性弱、降解速度快、殘留少而且無法穿透水果表皮,基本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保鮮劑沒有大家想的這么可怕,只要是在國家規定的合法合理使用范圍之內就好。”施木田教授告訴記者。
至于蘋果皮上的蠟主要分為三種,第一種是蘋果身上的天然果蠟,它是蘋果表面生成的植物保護層,用刀子刮出來一般是白色粉末狀的。第二種是人工加上去的食用蠟,一般是從螃蟹、貝殼等甲殼類動物中提取而來無害的,這種蠟用刀子刮出來是成片的。第三種工業蠟,有些不法商販使用工業蠟給水果打蠟,用手或餐巾紙擦拭果皮表面,如能擦下一層淡淡的有色物質,就可能是工業蠟了,這種水果千萬不要買。
小販是否給菠蘿上灑甜蜜素無法判斷
但水果是嚴禁添加甜蜜素
視頻稱商戶往菠蘿里噴甜蜜素
針對“小販往菠蘿里灑添加劑”片段,施木田教授表示無法通過視頻畫面確定。
記者搜索發現,2017年4月湖南電視臺《經視焦點》欄目播報過一條新聞《長沙水果攤上的菠蘿竟加了這東西 攝入過量致癌!》。新聞稱,有市民爆料稱,一些商販為了讓菠蘿更加香甜,竟然偷偷在泡菠蘿的水中加入甜蜜素。隨后記者進行了暗訪發現“這種情況的確存在”。
執法人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甜蜜素是不能用于水果加工的,而且就算在合法領域使用,也必須嚴格按照1:500的比率,否則就會存在超量添加的問題,人體攝入過量會對肝臟和神經系統造成危害,特別是對于代謝排毒能力較弱的老人、孕婦、小孩其危害更加嚴重。”
水果添加劑應符合國家技術規范
防范食品添加劑濫用需“對癥下藥”
誠然,食品添加劑本身并不是洪水猛獸,它是食品工業發展的象征。只要是在規定的使用量范圍內,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是安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第二十九條規定:農產品在包裝、保鮮、貯存、運輸中所使用的保鮮劑、防腐劑、添加劑等材料,應當符合國家有關強制性的技術規范。
記者從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中查詢得知,允許用于柑橘保鮮的保鮮劑有乙萘酚(最大使用量不得超過0.10/g·kg)、聯苯醚(最大使用量不得超過3.00/g·kg)、苯基苯酚鈉鹽(最大使用量不得超過0.10/g·kg)。文件還規定了添加劑在水果上的最大殘留限量,如在柑橘使用的百菌清最大殘留限量不得超過1.0/mg·kg。
圖片來源于《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
新《食品安全法》第四十條明確規定:“食品添加劑應當在技術上確有必要且經過風險評估證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許使用的范圍。”
那么,該如何防范食品添加劑濫用呢?中國質量報曾刊發評論《食品添加劑何時不再亂添加》,建議實施分類分級的精準監管。文章還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具體建議:
一、各級監管部門應通過對食品監督抽查數據的分析,確定本地區最具風險的食品添加劑種類;將對食品添加劑依賴程度高的地方特色食品以及企業規模較小、技術含量低且供應鏈一體化程度較差的食品企業作為監管重點。二、與此同時,監管部門還應定期依據食品添加劑生產和使用企業的信用狀況,動態調整企業信用與風險等級。三、更為關鍵的是,企業還應建立健全食品檢驗檢測體系,尤其是要加強食品企業添加劑檢驗檢測能力,這是遏制食品添加劑濫用的基本保障。
《網絡辟謠舉報平臺》提醒廣大網友:要以正規媒體報道的信息為準,不要相信來源不明的視頻消息或者網傳信息。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近日,一條2分鐘的短視頻《食品安全大揭露,你還敢吃這些嗎?》在一些視頻網站流傳,春節里準備“大吃大喝”的網友們表示很擔憂。對此,《網絡辟謠舉報平臺》記者進行了核實。
2分鐘短視頻由5個片段拼接而成
記者求證多為食品謠言
2月8日,記者在西瓜視頻網站上看到一條短視頻,題目為《食品安全大揭露,你還敢吃這些嗎?》。2分鐘的內容由5個小視頻拼接而成,分別為:“在柑橘里吃出白色幼蟲”、“工人將橘子泡在化學藥水里”、“農戶向甘蔗噴不明藥物”、“小販往菠蘿上灑甜蜜素”、“給蘋果打蠟”。該視頻還在優酷、新浪微博等平臺傳播。
記者發現,“在柑橘里吃出白色幼蟲”的視頻,《網絡辟謠舉報平臺》曾經做過辟謠(《“柑橘內吃出白色幼蟲”視頻流傳 植物保護專家:誤食不會危害人體》)。這種幼蟲為實蠅,不含有害物質,誤食也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對人體心腦血管造成危害的說法過于危言聳聽。
在“農戶向甘蔗噴不明藥物”的視頻片段中,記者看到有兩名男子在給成堆的甘蔗噴灑液體,有人問“有毒嗎”,其中一名男子回答“不管他”。而“工人將橘子泡在化學藥水里”,視頻可見兩名婦女將一筐橘子浸入一桶液體,并很快抬出。
那浸泡橘子和噴灑甘蔗的藥水是什么呢?福建農林大學園藝學院施木田教授看過視頻后,表示兩種液體更可能為保鮮劑。“水果的外形和甜度由整個生長過程而定,不太可能這樣泡一泡就能改變。”施教授介紹,有些蔬菜水果需要長途運輸或者長時間儲存,為了減少損耗果農就會給一些帶皮的水果如橘子、甘蔗噴灑保鮮劑,這種處理是正常合規的。
“正規合格的保鮮劑毒性弱、降解速度快、殘留少而且無法穿透水果表皮,基本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保鮮劑沒有大家想的這么可怕,只要是在國家規定的合法合理使用范圍之內就好。”施木田教授告訴記者。
至于蘋果皮上的蠟主要分為三種,第一種是蘋果身上的天然果蠟,它是蘋果表面生成的植物保護層,用刀子刮出來一般是白色粉末狀的。第二種是人工加上去的食用蠟,一般是從螃蟹、貝殼等甲殼類動物中提取而來無害的,這種蠟用刀子刮出來是成片的。第三種工業蠟,有些不法商販使用工業蠟給水果打蠟,用手或餐巾紙擦拭果皮表面,如能擦下一層淡淡的有色物質,就可能是工業蠟了,這種水果千萬不要買。
小販是否給菠蘿上灑甜蜜素無法判斷
但水果是嚴禁添加甜蜜素
視頻稱商戶往菠蘿里噴甜蜜素
針對“小販往菠蘿里灑添加劑”片段,施木田教授表示無法通過視頻畫面確定。
記者搜索發現,2017年4月湖南電視臺《經視焦點》欄目播報過一條新聞《長沙水果攤上的菠蘿竟加了這東西 攝入過量致癌!》。新聞稱,有市民爆料稱,一些商販為了讓菠蘿更加香甜,竟然偷偷在泡菠蘿的水中加入甜蜜素。隨后記者進行了暗訪發現“這種情況的確存在”。
執法人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甜蜜素是不能用于水果加工的,而且就算在合法領域使用,也必須嚴格按照1:500的比率,否則就會存在超量添加的問題,人體攝入過量會對肝臟和神經系統造成危害,特別是對于代謝排毒能力較弱的老人、孕婦、小孩其危害更加嚴重。”
水果添加劑應符合國家技術規范
防范食品添加劑濫用需“對癥下藥”
誠然,食品添加劑本身并不是洪水猛獸,它是食品工業發展的象征。只要是在規定的使用量范圍內,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是安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第二十九條規定:農產品在包裝、保鮮、貯存、運輸中所使用的保鮮劑、防腐劑、添加劑等材料,應當符合國家有關強制性的技術規范。
記者從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中查詢得知,允許用于柑橘保鮮的保鮮劑有乙萘酚(最大使用量不得超過0.10/g·kg)、聯苯醚(最大使用量不得超過3.00/g·kg)、苯基苯酚鈉鹽(最大使用量不得超過0.10/g·kg)。文件還規定了添加劑在水果上的最大殘留限量,如在柑橘使用的百菌清最大殘留限量不得超過1.0/mg·kg。
圖片來源于《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
新《食品安全法》第四十條明確規定:“食品添加劑應當在技術上確有必要且經過風險評估證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許使用的范圍。”
那么,該如何防范食品添加劑濫用呢?中國質量報曾刊發評論《食品添加劑何時不再亂添加》,建議實施分類分級的精準監管。文章還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具體建議:
一、各級監管部門應通過對食品監督抽查數據的分析,確定本地區最具風險的食品添加劑種類;將對食品添加劑依賴程度高的地方特色食品以及企業規模較小、技術含量低且供應鏈一體化程度較差的食品企業作為監管重點。二、與此同時,監管部門還應定期依據食品添加劑生產和使用企業的信用狀況,動態調整企業信用與風險等級。三、更為關鍵的是,企業還應建立健全食品檢驗檢測體系,尤其是要加強食品企業添加劑檢驗檢測能力,這是遏制食品添加劑濫用的基本保障。
《網絡辟謠舉報平臺》提醒廣大網友:要以正規媒體報道的信息為準,不要相信來源不明的視頻消息或者網傳信息。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