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謠平臺
近日,有題為《世界上第一對兒“孵化器嬰兒”問世!》、《開鍋就出世!生孩子不用女人了,再也不痛苦了》的文章在網上流傳。兩篇文章標題不同,內容卻基本一樣。
文章稱:“德新社報道:位于柏林山打根八號的新人類公司宣布了這一消息。六個月之前,德國德累斯頓的霍夫曼夫婦將兩個受精卵存放于新人類公司的孵化器中之后,就拿著公司給的一大筆獎金周游世界去了。期間,他們兩次回到柏林隔著透明的孵化器看望他們的孩子。六個月之后,正當他們在冰島旅行時,公司通知他們說,根據各項指標的測定,他們的孩子已經完全成熟,可以‘出鍋’了。夫妻倆趕緊從雷克雅未克返回柏林,出席他們孩子的誕生典禮。”
網傳文章截圖
這樣的“孵化嬰兒”技術真的問世了?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搜索發現,相關文章自2015年11月就在網上流傳,一度引發網友關注和熱議。但令人生疑的是,在德新社的官網上找不到這條新聞。試問,難不成面對這么大的“新聞”,德新社并未在自己的官網上發稿,而是將文章直接發給了中國網友?
記者再以“柏林新人類公司”的英語、德語和中文詞組為關鍵詞在網上進行搜索,都沒能找到這家公司的官網,也無法找到有關這家公司的任何信息。記者注意到,網傳文章稱這家公司的地址是德國柏林山打根八號,但事實上,“山打根八號”是日本電影《望鄉》的別名,山打根則是馬來西亞城市,為何將電影別名來指代一個地址,用意不得而知。但基本可以確定,這家名為“新人類”的公司根本不存在。
進一步搜索發現,2016年,騰訊官方辟謠平臺“全民較真”就已發文對網傳文章進行辟謠:“流傳的說法是假新聞。”
辟謠截圖
那么時隔兩年,“孵化嬰兒”技術會不會已經問世了呢?記者核實,該技術尚未問世。
搜索公開報道可以發現,現階段對“人造子宮”的研究,適用于提高早產兒的生存機會。記者發現,《南方周末》于2017年5月4日刊發了一篇題為《人造子宮初現曙光》的報道。報道提及,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一個研究團隊打造的“人造子宮”首次通過動物試驗,讓早產的小羊撐過危險期順利存活,生理機能也和一般小羊相差無幾。這項技術如果能夠應用于人類,將會提高早產兒的生存機會。研究團隊在國際科學周刊《自然通訊》雜志上發表了這一前沿研究結果。
文章截圖
可以看到,這項所謂的人造子宮和嬰兒孵化器在概念上類似。但是,人造子宮目前只在動物身上應用過,并沒有在人類身上有過嘗試;這項技術的作用是為了提高早產兒的生存機會。說得通俗點,所謂的人造子宮更像一個高科技的保育箱,在孕育的最后階段扮演一下子宮的功能,以救活早產兒,而不是完全復制了子宮。
根據《自然》雜志的報道,在體外持續培養人體胚胎最長時間記錄為12—13天(另一方面,學界也有“14天規則”。即倫理、技術等限制,當前研究極限是14天)。而此前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體外培養人類胚胎存活時間都沒有超過9天,也很少超過7天。由此來看,想突破技術和倫理,通過“人造子宮”把胎兒完整地培養出來,還不成熟。網傳文章中提到的“兩個受精卵存放于孵化器,就去周游世界”“等六個月,孩子就能出鍋”的情節,顯然是目前不可能實現的。
那我們距離這項技術還有多遠呢?事實上,這項技術遠未到問世的時間,它的誕生還需攻破技術關和倫理關。
在技術關方面,美國知名科技網站“Gizmodo”曾介紹了制造“人造子宮”面臨的問題。模擬一個具有完整功能的子宮絕非易事,其中包括人造子宮內膜、人造胎盤、合成羊水、溫度調控、正確的刺激、微生物環境等許多方面,盡管已經有一些研究,但在技術上距離被攻克基本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這項技術還面臨著巨大的倫理挑戰。比如,該技術是否會導致和催生買賣生殖細胞精子、卵子和胚胎等現象,會不會造成對窮人的剝削和掠奪?是否會造成女性權利的進一步弱化,從而讓女性更容易受到歧視?諸如此類。
綜上所述,“世界上第一對兒‘孵化器嬰兒’問世”是不折不扣的謠言。再看到這樣的文章,請隨手舉報!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近日,有題為《世界上第一對兒“孵化器嬰兒”問世!》、《開鍋就出世!生孩子不用女人了,再也不痛苦了》的文章在網上流傳。兩篇文章標題不同,內容卻基本一樣。
文章稱:“德新社報道:位于柏林山打根八號的新人類公司宣布了這一消息。六個月之前,德國德累斯頓的霍夫曼夫婦將兩個受精卵存放于新人類公司的孵化器中之后,就拿著公司給的一大筆獎金周游世界去了。期間,他們兩次回到柏林隔著透明的孵化器看望他們的孩子。六個月之后,正當他們在冰島旅行時,公司通知他們說,根據各項指標的測定,他們的孩子已經完全成熟,可以‘出鍋’了。夫妻倆趕緊從雷克雅未克返回柏林,出席他們孩子的誕生典禮。”
網傳文章截圖
這樣的“孵化嬰兒”技術真的問世了?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搜索發現,相關文章自2015年11月就在網上流傳,一度引發網友關注和熱議。但令人生疑的是,在德新社的官網上找不到這條新聞。試問,難不成面對這么大的“新聞”,德新社并未在自己的官網上發稿,而是將文章直接發給了中國網友?
記者再以“柏林新人類公司”的英語、德語和中文詞組為關鍵詞在網上進行搜索,都沒能找到這家公司的官網,也無法找到有關這家公司的任何信息。記者注意到,網傳文章稱這家公司的地址是德國柏林山打根八號,但事實上,“山打根八號”是日本電影《望鄉》的別名,山打根則是馬來西亞城市,為何將電影別名來指代一個地址,用意不得而知。但基本可以確定,這家名為“新人類”的公司根本不存在。
進一步搜索發現,2016年,騰訊官方辟謠平臺“全民較真”就已發文對網傳文章進行辟謠:“流傳的說法是假新聞。”
辟謠截圖
那么時隔兩年,“孵化嬰兒”技術會不會已經問世了呢?記者核實,該技術尚未問世。
搜索公開報道可以發現,現階段對“人造子宮”的研究,適用于提高早產兒的生存機會。記者發現,《南方周末》于2017年5月4日刊發了一篇題為《人造子宮初現曙光》的報道。報道提及,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一個研究團隊打造的“人造子宮”首次通過動物試驗,讓早產的小羊撐過危險期順利存活,生理機能也和一般小羊相差無幾。這項技術如果能夠應用于人類,將會提高早產兒的生存機會。研究團隊在國際科學周刊《自然通訊》雜志上發表了這一前沿研究結果。
文章截圖
可以看到,這項所謂的人造子宮和嬰兒孵化器在概念上類似。但是,人造子宮目前只在動物身上應用過,并沒有在人類身上有過嘗試;這項技術的作用是為了提高早產兒的生存機會。說得通俗點,所謂的人造子宮更像一個高科技的保育箱,在孕育的最后階段扮演一下子宮的功能,以救活早產兒,而不是完全復制了子宮。
根據《自然》雜志的報道,在體外持續培養人體胚胎最長時間記錄為12—13天(另一方面,學界也有“14天規則”。即倫理、技術等限制,當前研究極限是14天)。而此前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體外培養人類胚胎存活時間都沒有超過9天,也很少超過7天。由此來看,想突破技術和倫理,通過“人造子宮”把胎兒完整地培養出來,還不成熟。網傳文章中提到的“兩個受精卵存放于孵化器,就去周游世界”“等六個月,孩子就能出鍋”的情節,顯然是目前不可能實現的。
那我們距離這項技術還有多遠呢?事實上,這項技術遠未到問世的時間,它的誕生還需攻破技術關和倫理關。
在技術關方面,美國知名科技網站“Gizmodo”曾介紹了制造“人造子宮”面臨的問題。模擬一個具有完整功能的子宮絕非易事,其中包括人造子宮內膜、人造胎盤、合成羊水、溫度調控、正確的刺激、微生物環境等許多方面,盡管已經有一些研究,但在技術上距離被攻克基本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這項技術還面臨著巨大的倫理挑戰。比如,該技術是否會導致和催生買賣生殖細胞精子、卵子和胚胎等現象,會不會造成對窮人的剝削和掠奪?是否會造成女性權利的進一步弱化,從而讓女性更容易受到歧視?諸如此類。
綜上所述,“世界上第一對兒‘孵化器嬰兒’問世”是不折不扣的謠言。再看到這樣的文章,請隨手舉報!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