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山陽
11月中旬,根據工作需要,記者擔任了焦作日報社駐中封村第一書記。中封村位于武陟縣三陽鄉政府東4公里,是沁河岸邊一座極其普通的村莊。但沒過多時,記者便發現了它的不普通。
村中有兩處高聳的沙丘,是治理沁河時留下的歷史遺跡。該村南1公里處,是沁河上著名險工——老龍灣險工。險工處立有石碑,碑刻“龍回頭”三字,上書“沁河老龍灣是黃河大洪水頂托倒灌的上端,一旦失事,影響度與黃河下游決口一樣,將危機及京、津地區,乃至華北3.3萬平方公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中斷京廣、京九、107大動脈。”
看來,中封村得名“中封”著實不簡單。
為深入了解中封村治水文化,12月5日上午,焦作文旅文化研究者陳太剛、張杰、馮保中、楊飛龍等應邀來到中封村考察。
為何形成兩個六七米高的沙丘?中封村黨支部書記楊跟來介紹:“我們中封村在沁河邊,沁河由此向東南方向20公里左右匯入黃河。沁河與黃河一樣多泥沙,村北這兩個大沙丘與沁河決口緊密相關,但沒人能說得出沙丘形成的年代。”
隨后,記者一行來到老龍灣險工。
作為全國首個“中國黃河文化之鄉”,武陟在黃河文化中具有獨特地位,歷來是治河要地。沁河,作為黃河下游最重要的一條支流,用自己超過10億立方米的年平均天然徑流量源源不斷匯入黃河。歷史上,沁河曾多次發生水患,被稱為“小黃河”,是黃河眾多支流中唯一被納入國家統一治理的河流,這便有了沁陽險工老龍灣。
老龍灣位于沁河左堤64+000處,由于沁河在武陟境內蜿蜒曲折,在此長期坐了一個大彎,形似老龍,故稱老龍灣。當黃河發生特大洪水時,將頂托至老龍灣,所以老龍灣至沁河口的15公里堤防以黃河設防為標準。
幾年前,老龍灣文化苑建成,對沁河及老龍灣險工等有十分詳細的介紹。老龍灣以下的沁河河段是黃河大洪水頂托倒灌影響最嚴重的區段,當黃河漲水時,在高水位的作用下往往要向沁河回流倒灌,老龍灣便是倒灌的上限點。正是因為這個倒灌區,若黃河水位高于沁河水位,將向沁河倒灌。若黃沁并漲,沁水下泄不暢,則會出現頂托,危及沁堤防洪安全。所以,沁河之險,險在老龍灣。
洪水泛濫時,中封村是最先受到沖擊的村莊之一。村中92歲老人楊國杰介紹,村里過去十分貧窮,沁河經常決口。記憶中,1939年,他8歲時,國民黨為阻擋日本兵入侵,又扒開了沁河,村民立即逃到村北的沙丘上,沙丘救了一村人的命。
馮保中說,他看過明清時期的《武陟縣志》,治理沁河是縣志中的主要內容。每當洪水泛濫,武陟縣、三陽鄉等都抽調人員前來抗洪,中封村更是全村人出動,沖在抗洪第一線。
看到此情此景,張杰說:“千百年來,這里是黃河沁河水患‘封’堵疏導之地,相傳大禹治水曾到此地,連綿巨大的沙丘也許就是沁河故道留下的印記。”
陳太剛建議:“中封村沙丘和附近的治理沁河文化在鄉村振興中十分有意義,建議多挖掘和宣傳,發展文旅業,可以在中封建設沁河決口遺址公園。”
記者 王龍卿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11月中旬,根據工作需要,記者擔任了焦作日報社駐中封村第一書記。中封村位于武陟縣三陽鄉政府東4公里,是沁河岸邊一座極其普通的村莊。但沒過多時,記者便發現了它的不普通。
村中有兩處高聳的沙丘,是治理沁河時留下的歷史遺跡。該村南1公里處,是沁河上著名險工——老龍灣險工。險工處立有石碑,碑刻“龍回頭”三字,上書“沁河老龍灣是黃河大洪水頂托倒灌的上端,一旦失事,影響度與黃河下游決口一樣,將危機及京、津地區,乃至華北3.3萬平方公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中斷京廣、京九、107大動脈。”
看來,中封村得名“中封”著實不簡單。
為深入了解中封村治水文化,12月5日上午,焦作文旅文化研究者陳太剛、張杰、馮保中、楊飛龍等應邀來到中封村考察。
為何形成兩個六七米高的沙丘?中封村黨支部書記楊跟來介紹:“我們中封村在沁河邊,沁河由此向東南方向20公里左右匯入黃河。沁河與黃河一樣多泥沙,村北這兩個大沙丘與沁河決口緊密相關,但沒人能說得出沙丘形成的年代。”
隨后,記者一行來到老龍灣險工。
作為全國首個“中國黃河文化之鄉”,武陟在黃河文化中具有獨特地位,歷來是治河要地。沁河,作為黃河下游最重要的一條支流,用自己超過10億立方米的年平均天然徑流量源源不斷匯入黃河。歷史上,沁河曾多次發生水患,被稱為“小黃河”,是黃河眾多支流中唯一被納入國家統一治理的河流,這便有了沁陽險工老龍灣。
老龍灣位于沁河左堤64+000處,由于沁河在武陟境內蜿蜒曲折,在此長期坐了一個大彎,形似老龍,故稱老龍灣。當黃河發生特大洪水時,將頂托至老龍灣,所以老龍灣至沁河口的15公里堤防以黃河設防為標準。
幾年前,老龍灣文化苑建成,對沁河及老龍灣險工等有十分詳細的介紹。老龍灣以下的沁河河段是黃河大洪水頂托倒灌影響最嚴重的區段,當黃河漲水時,在高水位的作用下往往要向沁河回流倒灌,老龍灣便是倒灌的上限點。正是因為這個倒灌區,若黃河水位高于沁河水位,將向沁河倒灌。若黃沁并漲,沁水下泄不暢,則會出現頂托,危及沁堤防洪安全。所以,沁河之險,險在老龍灣。
洪水泛濫時,中封村是最先受到沖擊的村莊之一。村中92歲老人楊國杰介紹,村里過去十分貧窮,沁河經常決口。記憶中,1939年,他8歲時,國民黨為阻擋日本兵入侵,又扒開了沁河,村民立即逃到村北的沙丘上,沙丘救了一村人的命。
馮保中說,他看過明清時期的《武陟縣志》,治理沁河是縣志中的主要內容。每當洪水泛濫,武陟縣、三陽鄉等都抽調人員前來抗洪,中封村更是全村人出動,沖在抗洪第一線。
看到此情此景,張杰說:“千百年來,這里是黃河沁河水患‘封’堵疏導之地,相傳大禹治水曾到此地,連綿巨大的沙丘也許就是沁河故道留下的印記。”
陳太剛建議:“中封村沙丘和附近的治理沁河文化在鄉村振興中十分有意義,建議多挖掘和宣傳,發展文旅業,可以在中封建設沁河決口遺址公園。”
記者 王龍卿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