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山陽
小魏莊是博愛縣寨豁鄉下嶺后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全村不到二十戶人家,百十來口人。小魏莊出名,是因為這里出現一位“革命好媽媽”蔣秀老人。
1938年8月,中共修博武中心縣委派張璋來到博愛,在劉聚奎父親劉傳周、弟弟劉聚賢幫助下與柏山黨支部書記劉甫成接上了頭,籌建中共博愛工委。但由于日偽勢力相互交錯、情況復雜不利于隱蔽,張璋、劉甫成將辦公地點先設在柏山村北2公里的小魏莊蔣秀家,同年冬天發展蔣秀為博愛縣第一位女共產黨員,負責交通、情報和后勤等工作。1939年1月在黃塘村小石樓正式成立中共博愛工委。1940年4月,張高峰來博愛組建中共修博工委。小魏莊一直是黨的重要根據地,蔣秀的名字已經和艱苦卓絕的革命事業連在一起。
一 窯洞里的燈火
2018年7月5日,我專程去瞻仰紅色根據地小魏莊。
沿博晉路上行至白炭窯,從右側的水泥路下坡就是通往小魏莊的水泥路。夏季的山郁郁蔥蔥,景色很美,路邊有果實累累的核桃樹、紅云般的花椒樹、結滿紅紅枸桃的野枸樹。一路賞景,我來到小魏莊村口。在村外彎路口鋤草的趙海生得知我來看“革命好媽媽”蔣秀的家,高興地告訴我蔣秀是他的奶奶,并放下手中農活帶我進村。
走下一個大坡,經過一棵百年老榆樹,前面有棵800多年的老皂角樹。趙海生帶領我在皂角樹前面的路左轉,順著長滿荒草的路走到盡頭,正前方有座沒有院落的窯洞,左前方有一個寬大的窯洞院。原以為長滿荒草的窯洞院子就是蔣秀老人的家,沒想到趙海生指著沒有院落的破舊窯洞告訴我:“這就是你要看的紅色根據地。”
我實在不敢想象當時的工委領導就在這個土窯洞里點亮油燈,開會研究工作,蔣秀為他們站崗放哨、做飯、收藏文件,還掩護同志們在敵人眼皮下轉移……
二 工委的后勤部與交通站
1938年2月,日本鬼子占領了博愛,國民黨縣黨部率領駐軍以及收編的土匪武裝上萬人撤退到山區。這年9月,中共修博武中心縣委派共產黨員張璋以柏山黨支部為基礎組建了中共博愛工委,在國民黨和日偽軍控制的夾縫里組織抗日力量。張璋的公開身份是教書先生,因柏山村處于交通要道且日偽人員往來復雜,劉甫成建議轉移到距離柏山村不遠的小魏莊,讓苦大仇深的蔣秀擔任交通員。蔣秀多次出生入死深入敵占區收集情報,機智地完成了各項任務,被發展為博愛縣第一位女共產黨員。博愛工委轉移到黃塘村后,這間窯洞仍舊是黨的交通站,經常有人來這里開會議事。1939年張璋調到延安抗大學習,工委書記由陸達擔任。1940年組建中共修博工委,張高峰擔任書記,把工委辦公地又遷回柏山,蔣秀顧全大局到福延寺軋制火香,掩護工委領導,為大家縫衣、做飯、傳遞情報,仍然以小魏莊為秘密基地。1941年因叛徒出賣,地下黨暴露,工委遷往李封礦區,改為中共修博礦區工委。
三 忠于革命的一家人
從小魏莊回家后,我打通了蔣秀孫女趙松梅的電話,告訴她我去看了那間破爛的窯洞。
住在焦作的趙松梅告訴我當時工委領導在小魏莊遇到的險情:一次日偽軍搜捕,幾個人在窯洞里開會,因為沒有院子也來不及撤退,大家急中生智,藏在窯洞深處的草垛里,僥幸躲過一劫。趙松梅說:“這間窯洞里面很大,至少有十幾米深,靠門口住人,里面喂牛,平時堆有很多秸稈、麥草,藏幾個人沒有問題,因為里面漆黑,味道也不好聞,敵人沒有仔細搜查。”
趙松梅還說:“張璋、張高峰在此工作期間住在窯洞對面的兩層石樓上,張高峰以小樓為家,保存文件和資料。不論工委在黃塘、柏山還是李封,每次遇到特殊情況或者農忙季節,他都要回到這里。張璋有一次在柏山躲過日軍搜捕,也是輾轉水運等村回到小魏莊。可惜石樓年久失修,屋頂坍塌,村里人擔心殘存高墻有落石危險就把上半截推掉了,現在只剩下半截墻壁。”
趙松梅的父親趙學璽也是共產黨員、革命干部。為了工作,他無暇照顧女兒。他讓年幼的趙松梅跟著姑姑趙桂英在新鄉生活。趙桂英從小接受母親的熏陶,目睹了張璋、張高峰、衛景濂等革命前輩艱苦卓絕的斗爭史實,十幾歲就參加了革命,解放后曾擔任博愛縣副縣長,后任新鄉地區婦聯主任,現在還健在。她常常對趙松梅講述革命前輩艱苦奮斗的英雄故事,趙松梅謹記在心,并為此專門到北京拜訪張璋、到天津拜訪張高峰等老人,與這兩家人至今還保持來往。1960年,張璋、張高峰曾相攜回到博愛,參加并主持了劉甫成烈士遺骨重新安放儀式,為烈士紀念碑題詩。他們在趙桂英的陪同下重訪小魏莊等紅色根據地,蔣秀已于1957年去世,他們給蔣秀掃墓獻花,一起緬懷往事,追憶戰友,展望未來。
“革命好媽媽”蔣秀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深深影響了趙松梅。她說,如今她只有一個心愿,就是響應國家建設美麗鄉村的號召,想方設法籌集資金建設小魏莊,恢復中共博愛工委辦公舊址全貌,讓后代人永遠記住這段歷史,記住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們,告慰革命前輩的在天之靈!
圖① 老皂角樹訴說著曾經如火如荼的歷史。
圖② 趙桂英與張璋、張高峰在小魏莊蔣秀家故地合影。 何世國 攝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小魏莊是博愛縣寨豁鄉下嶺后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全村不到二十戶人家,百十來口人。小魏莊出名,是因為這里出現一位“革命好媽媽”蔣秀老人。
1938年8月,中共修博武中心縣委派張璋來到博愛,在劉聚奎父親劉傳周、弟弟劉聚賢幫助下與柏山黨支部書記劉甫成接上了頭,籌建中共博愛工委。但由于日偽勢力相互交錯、情況復雜不利于隱蔽,張璋、劉甫成將辦公地點先設在柏山村北2公里的小魏莊蔣秀家,同年冬天發展蔣秀為博愛縣第一位女共產黨員,負責交通、情報和后勤等工作。1939年1月在黃塘村小石樓正式成立中共博愛工委。1940年4月,張高峰來博愛組建中共修博工委。小魏莊一直是黨的重要根據地,蔣秀的名字已經和艱苦卓絕的革命事業連在一起。
一 窯洞里的燈火
2018年7月5日,我專程去瞻仰紅色根據地小魏莊。
沿博晉路上行至白炭窯,從右側的水泥路下坡就是通往小魏莊的水泥路。夏季的山郁郁蔥蔥,景色很美,路邊有果實累累的核桃樹、紅云般的花椒樹、結滿紅紅枸桃的野枸樹。一路賞景,我來到小魏莊村口。在村外彎路口鋤草的趙海生得知我來看“革命好媽媽”蔣秀的家,高興地告訴我蔣秀是他的奶奶,并放下手中農活帶我進村。
走下一個大坡,經過一棵百年老榆樹,前面有棵800多年的老皂角樹。趙海生帶領我在皂角樹前面的路左轉,順著長滿荒草的路走到盡頭,正前方有座沒有院落的窯洞,左前方有一個寬大的窯洞院。原以為長滿荒草的窯洞院子就是蔣秀老人的家,沒想到趙海生指著沒有院落的破舊窯洞告訴我:“這就是你要看的紅色根據地。”
我實在不敢想象當時的工委領導就在這個土窯洞里點亮油燈,開會研究工作,蔣秀為他們站崗放哨、做飯、收藏文件,還掩護同志們在敵人眼皮下轉移……
二 工委的后勤部與交通站
1938年2月,日本鬼子占領了博愛,國民黨縣黨部率領駐軍以及收編的土匪武裝上萬人撤退到山區。這年9月,中共修博武中心縣委派共產黨員張璋以柏山黨支部為基礎組建了中共博愛工委,在國民黨和日偽軍控制的夾縫里組織抗日力量。張璋的公開身份是教書先生,因柏山村處于交通要道且日偽人員往來復雜,劉甫成建議轉移到距離柏山村不遠的小魏莊,讓苦大仇深的蔣秀擔任交通員。蔣秀多次出生入死深入敵占區收集情報,機智地完成了各項任務,被發展為博愛縣第一位女共產黨員。博愛工委轉移到黃塘村后,這間窯洞仍舊是黨的交通站,經常有人來這里開會議事。1939年張璋調到延安抗大學習,工委書記由陸達擔任。1940年組建中共修博工委,張高峰擔任書記,把工委辦公地又遷回柏山,蔣秀顧全大局到福延寺軋制火香,掩護工委領導,為大家縫衣、做飯、傳遞情報,仍然以小魏莊為秘密基地。1941年因叛徒出賣,地下黨暴露,工委遷往李封礦區,改為中共修博礦區工委。
三 忠于革命的一家人
從小魏莊回家后,我打通了蔣秀孫女趙松梅的電話,告訴她我去看了那間破爛的窯洞。
住在焦作的趙松梅告訴我當時工委領導在小魏莊遇到的險情:一次日偽軍搜捕,幾個人在窯洞里開會,因為沒有院子也來不及撤退,大家急中生智,藏在窯洞深處的草垛里,僥幸躲過一劫。趙松梅說:“這間窯洞里面很大,至少有十幾米深,靠門口住人,里面喂牛,平時堆有很多秸稈、麥草,藏幾個人沒有問題,因為里面漆黑,味道也不好聞,敵人沒有仔細搜查。”
趙松梅還說:“張璋、張高峰在此工作期間住在窯洞對面的兩層石樓上,張高峰以小樓為家,保存文件和資料。不論工委在黃塘、柏山還是李封,每次遇到特殊情況或者農忙季節,他都要回到這里。張璋有一次在柏山躲過日軍搜捕,也是輾轉水運等村回到小魏莊。可惜石樓年久失修,屋頂坍塌,村里人擔心殘存高墻有落石危險就把上半截推掉了,現在只剩下半截墻壁。”
趙松梅的父親趙學璽也是共產黨員、革命干部。為了工作,他無暇照顧女兒。他讓年幼的趙松梅跟著姑姑趙桂英在新鄉生活。趙桂英從小接受母親的熏陶,目睹了張璋、張高峰、衛景濂等革命前輩艱苦卓絕的斗爭史實,十幾歲就參加了革命,解放后曾擔任博愛縣副縣長,后任新鄉地區婦聯主任,現在還健在。她常常對趙松梅講述革命前輩艱苦奮斗的英雄故事,趙松梅謹記在心,并為此專門到北京拜訪張璋、到天津拜訪張高峰等老人,與這兩家人至今還保持來往。1960年,張璋、張高峰曾相攜回到博愛,參加并主持了劉甫成烈士遺骨重新安放儀式,為烈士紀念碑題詩。他們在趙桂英的陪同下重訪小魏莊等紅色根據地,蔣秀已于1957年去世,他們給蔣秀掃墓獻花,一起緬懷往事,追憶戰友,展望未來。
“革命好媽媽”蔣秀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深深影響了趙松梅。她說,如今她只有一個心愿,就是響應國家建設美麗鄉村的號召,想方設法籌集資金建設小魏莊,恢復中共博愛工委辦公舊址全貌,讓后代人永遠記住這段歷史,記住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們,告慰革命前輩的在天之靈!
圖① 老皂角樹訴說著曾經如火如荼的歷史。
圖② 趙桂英與張璋、張高峰在小魏莊蔣秀家故地合影。 何世國 攝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