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色XX群视频射精,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臺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時政要聞 > 正文

時政要聞

了不起的甲骨文|字中日月有乾坤
更新時間:2024/12/25 15:50:03    來源:河南日報

  甲骨文百人談

孟憲明.jpg

    著名作家、民俗學家孟憲明。 受訪者供圖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體義 李悅

  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有人通過甲骨文看到了商代的戰爭,有人透過甲骨文看到了商代的先公先王。著名作家、民俗學家孟憲明經過對甲骨文40余年的深入研究,從中看到了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神話。12月20日,孟憲明以甲骨文中常見的日、月二字入手,對記者詳解甲骨文中蘊藏的神話內涵。

  日、月二字,應該說是中國文字學解釋最早、釋意最明確的兩個字。《說文解字》這樣解釋: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象形。凡日之屬皆從日。月,闕也。太陰之精。象形。凡月之屬皆從月。

  清代文字學家段玉裁在他的《說文解字注》中,對許慎的解釋作了生動的注解和補充。現代文字學家劉賾對日、月二字的研究又有進步。他說:“日,實也。與下文月闕相對為文。并以音訓其形一為滿實,一為虧缺也。”“日光盛而視物近,月光弱而視物遠,日生熱而月無之,亦似一近一遠。又引申自晨至夕為一日,自朔至晦為一月——亦覺日近而月遠。”日有近意,月有遠意,可算是劉先生的心得。

  對于日、月二字的研究,似乎到此已經完備翔實,但在孟憲明看來,未必如此。從發生學的角度來看,事情絕不會如此簡單。先人造日、月二字時,當然有依形畫字的因素,但除此以外,還有沒有其他創造依據呢?當然有,且是比“依形畫字”更為重要的依據,那就是當時人們的文化心理、思想意識和觀念等。

  孟憲明解釋,遠在文字產生之前,先民就有了對山川日月、風雨雷電等的認識和解釋。那時人們的認識還不高,對之多采用神話解釋,即把一切都賦予人的感覺和思想情感,把它們人格化。日、月,這兩個和人們關系最為密切的天體,是先民“神話”最早、最多、最豐富的對象。有文字的對日、月最早的神話記載是從西漢開始的。

  漢代王充《論衡·說日》:“日中有三足烏。”漢代司馬相如的《大人賦》更為活靈活現:“吾乃今日睹西王母,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亦幸有三足烏為之使。”

  《初學記》卷一引《淮南子》: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以奔月,托身于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聞一多在《天問釋天》中連舉了11個證據,說明《天問》中的“顧菟”就是蟾蜍。它說明漢代以前的神話傳說是以蟾蜍為月中之精的。到了后漢,人們又傳說月中有兔。神話傳說多口耳相傳,音誤現象屢有發生,蜍、兔混淆并不奇怪。

  孟憲明說,漢時甚至遠在漢以前,對于日中有三足烏、月中有蟾蜍的神話傳說,應該是家喻戶曉、廣為流傳的。一個成熟的神話,一個被同一民族中的所有人熟知并傳說著的神話,一個沒有文字只靠口耳相傳而遠播四方、流韻百代的神話,從它的創作到它的流傳并被所有人知曉,沒有相當久遠的時間是不可想象的。也就是說,遠在沒有文字之前,關于“日中有三足烏、月中有蟾蜍”的傳說就已經很成熟了。直到今天,民間仍有不少關于太陽和月亮的神話故事。

  《說文解字》等書釋“日”中那一橫或一點時所說,“太陽之精不虧”“象滿實與黑影之形”。可是在釋“月”中那一豎或一點時,則說“月,闕也”。為什么日中那一點表示“滿實”,而月中那一點就表示“虧闕”呢?

  孟憲明表示,當我們列舉出日、月的神話傳說,并結合現存的有關資料,進行深一層思考時,上述的疑問就豁然開朗了:原來那一橫或一點或一豎,不僅是“象其形”,而且表達了先民對日、月二物的認識。也就是說,先民在造字之初,不管是意識的還是潛意識的,都已經把他們對于日、月的思考和認識注入這一造字過程和造字對象之中了。日是“象中有烏”,月是“象中有蜍”。日、月是“象中有神話”。漢字發生學的理論告訴我們,漢字是造字法和表辭法統一的產物,它包括造字心理和社會檢驗心理的全部心理流程。想必在古代,人們看到既像畫又像字的“日”“月”時,立即就會明白其中的蘊意。后來,字的符號意義加強了,象形的“形”和蘊含的意(神話)漸漸被掩埋掉了。考古發現的漢代畫像石、帛畫中的三足烏畫像石、嫦娥奔月圖等都是日月神話的確切證明。因此,古人所造日、月二字,委實賦予了它們更深刻的內涵,“象形”的解釋只是解釋了二字的形,而沒有涉及它們自身的深刻含義。只有當我們把形和意都釋到了、釋通了、釋透了,文字本身的價值才能得以全面體現。

  孟憲明向記者透露,包括甲骨文在內的中國古代文字中蘊含天文、神話等內涵的例子還有很多,古文字需要用神話、民俗來再次點亮。之前他曾應出版社之邀準備寫一本《甲骨文與神話》的專著,提綱列好了,后來因為寫其他書耽擱了。最近準備拿出一年的時間寫一本與文字有關的書,文字研究、傳播需要拓寬視野、貼近人心,走近先民寬闊雄渾的精神世界。

  “字”源其說

  巳與蛇的文字演變你知道嗎

巳 字.jpg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發布主題和主標識,視頻中特別標注出了甲骨文“巳”的寫法。 央視新聞視頻截圖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弋

  蛟龍去,靈蛇來。日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發布主題和主標識。乙巳蛇年春晚將在歡樂吉祥、喜氣洋洋的總基調中,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為主題,與全球華人相約除夕、歡度農歷新年。

  巳,象征著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巳是地支中的第六位,對應的十二生肖是蛇。央視在發布的視頻中,特別標注出了甲骨文“巳”的寫法。

  “巳”和“蛇”有怎樣的關系?在甲骨文中,“巳”是蛇的意思嗎?

  商周時期,“巳”有兩種形狀,一與“子”同,像嬰兒形,甲骨文、金文用以表示地支“巳”;另一為《說文解字》小篆所本,許慎以為像“子未成形”,其在甲骨文、金文用為“祀”字。

  古文字學家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字源(上)》指明,“它”是“蛇”的初文,是個象形字,像蛇之形。甲骨文蛇形有單畫雙鉤之別。雙鉤寫法即為“它”的初文。“它”字經過歷代不斷發展,線條逐漸平直化,像蛇頭的部分逐漸演變成“宀”形,像蛇身和蛇尾的部分逐漸演變成“匕”形。由于“它”在古籍中常被借用,秦漢時期又產生了一個后期本字,即在“它”的基礎上增加“蟲”旁,形成“蛇”字。

  蛇這么一個令人覺得害怕的動物,為什么會成為十二生肖當中的一員呢?

  上古時期,先民的生存環境惡劣,生產力水平低下,像蛇這樣一種在地上爬行的動物,人類無法躲避它的危害。所以他們把蛇看作一種神靈的動物,甚至把蛇作為圖騰來進行崇拜。

  《山海經·大荒西經》郭璞注:“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這說明蛇不僅是讓人們害怕的動物,也是人們覺得有靈性的動物,所以蛇能夠進入十二生肖也就不會奇怪了。

巳字 演變_20241225022858_s.jpg

  甲骨文雙語小學堂

教字.jpg

  甲骨文“教”從攴(pū)、從爻、從子。“攴”像手持教鞭訓教之形,爻是聲符(或以為是學習的內容,像算籌之形),子是教育的對象。本義是教育。字形有時會省略“子”這一部件。卜辭中用作人名和地名。

  The oracle bone script form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教” (jiào) consists of the components “攴”, “爻”, and “子”. In the script, “攴” resembles a person holding a teaching stick, symbolizing instruction.The “爻” functions as a phonetic component. Some interpretations suggest that it may also represent the content of learning, resembling the shape of counting rods.The “子” component represents the learner or the recipient of education.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教” is “to educate” or “education”. Occasionally, the “子” component is omitted. In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教” is also used as a personal name or place name.(文字翻譯 童林)

  文物小檔案

  玉鵝

玉鵝.jpg

  

    玉鵝通高5.57厘米,頸部彎曲,突胸,兩腳直立,尾部內圈。器身一側飾雙陰線卷云紋,一側素面。此器可能尚未完工即隨葬。

  插圖/王偉賓

  相關鏈接

  漫畫甲骨 | 占卜后的甲骨如何處理?

Page_h.jpg


文章編輯:陳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了不起的甲骨文|字中日月有乾坤
    2024/12/25 15:50:03    來源:河南日報

      甲骨文百人談

    孟憲明.jpg

        著名作家、民俗學家孟憲明。 受訪者供圖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體義 李悅

      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有人通過甲骨文看到了商代的戰爭,有人透過甲骨文看到了商代的先公先王。著名作家、民俗學家孟憲明經過對甲骨文40余年的深入研究,從中看到了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神話。12月20日,孟憲明以甲骨文中常見的日、月二字入手,對記者詳解甲骨文中蘊藏的神話內涵。

      日、月二字,應該說是中國文字學解釋最早、釋意最明確的兩個字。《說文解字》這樣解釋: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象形。凡日之屬皆從日。月,闕也。太陰之精。象形。凡月之屬皆從月。

      清代文字學家段玉裁在他的《說文解字注》中,對許慎的解釋作了生動的注解和補充。現代文字學家劉賾對日、月二字的研究又有進步。他說:“日,實也。與下文月闕相對為文。并以音訓其形一為滿實,一為虧缺也。”“日光盛而視物近,月光弱而視物遠,日生熱而月無之,亦似一近一遠。又引申自晨至夕為一日,自朔至晦為一月——亦覺日近而月遠。”日有近意,月有遠意,可算是劉先生的心得。

      對于日、月二字的研究,似乎到此已經完備翔實,但在孟憲明看來,未必如此。從發生學的角度來看,事情絕不會如此簡單。先人造日、月二字時,當然有依形畫字的因素,但除此以外,還有沒有其他創造依據呢?當然有,且是比“依形畫字”更為重要的依據,那就是當時人們的文化心理、思想意識和觀念等。

      孟憲明解釋,遠在文字產生之前,先民就有了對山川日月、風雨雷電等的認識和解釋。那時人們的認識還不高,對之多采用神話解釋,即把一切都賦予人的感覺和思想情感,把它們人格化。日、月,這兩個和人們關系最為密切的天體,是先民“神話”最早、最多、最豐富的對象。有文字的對日、月最早的神話記載是從西漢開始的。

      漢代王充《論衡·說日》:“日中有三足烏。”漢代司馬相如的《大人賦》更為活靈活現:“吾乃今日睹西王母,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亦幸有三足烏為之使。”

      《初學記》卷一引《淮南子》: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以奔月,托身于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聞一多在《天問釋天》中連舉了11個證據,說明《天問》中的“顧菟”就是蟾蜍。它說明漢代以前的神話傳說是以蟾蜍為月中之精的。到了后漢,人們又傳說月中有兔。神話傳說多口耳相傳,音誤現象屢有發生,蜍、兔混淆并不奇怪。

      孟憲明說,漢時甚至遠在漢以前,對于日中有三足烏、月中有蟾蜍的神話傳說,應該是家喻戶曉、廣為流傳的。一個成熟的神話,一個被同一民族中的所有人熟知并傳說著的神話,一個沒有文字只靠口耳相傳而遠播四方、流韻百代的神話,從它的創作到它的流傳并被所有人知曉,沒有相當久遠的時間是不可想象的。也就是說,遠在沒有文字之前,關于“日中有三足烏、月中有蟾蜍”的傳說就已經很成熟了。直到今天,民間仍有不少關于太陽和月亮的神話故事。

      《說文解字》等書釋“日”中那一橫或一點時所說,“太陽之精不虧”“象滿實與黑影之形”。可是在釋“月”中那一豎或一點時,則說“月,闕也”。為什么日中那一點表示“滿實”,而月中那一點就表示“虧闕”呢?

      孟憲明表示,當我們列舉出日、月的神話傳說,并結合現存的有關資料,進行深一層思考時,上述的疑問就豁然開朗了:原來那一橫或一點或一豎,不僅是“象其形”,而且表達了先民對日、月二物的認識。也就是說,先民在造字之初,不管是意識的還是潛意識的,都已經把他們對于日、月的思考和認識注入這一造字過程和造字對象之中了。日是“象中有烏”,月是“象中有蜍”。日、月是“象中有神話”。漢字發生學的理論告訴我們,漢字是造字法和表辭法統一的產物,它包括造字心理和社會檢驗心理的全部心理流程。想必在古代,人們看到既像畫又像字的“日”“月”時,立即就會明白其中的蘊意。后來,字的符號意義加強了,象形的“形”和蘊含的意(神話)漸漸被掩埋掉了。考古發現的漢代畫像石、帛畫中的三足烏畫像石、嫦娥奔月圖等都是日月神話的確切證明。因此,古人所造日、月二字,委實賦予了它們更深刻的內涵,“象形”的解釋只是解釋了二字的形,而沒有涉及它們自身的深刻含義。只有當我們把形和意都釋到了、釋通了、釋透了,文字本身的價值才能得以全面體現。

      孟憲明向記者透露,包括甲骨文在內的中國古代文字中蘊含天文、神話等內涵的例子還有很多,古文字需要用神話、民俗來再次點亮。之前他曾應出版社之邀準備寫一本《甲骨文與神話》的專著,提綱列好了,后來因為寫其他書耽擱了。最近準備拿出一年的時間寫一本與文字有關的書,文字研究、傳播需要拓寬視野、貼近人心,走近先民寬闊雄渾的精神世界。

      “字”源其說

      巳與蛇的文字演變你知道嗎

    巳 字.jpg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發布主題和主標識,視頻中特別標注出了甲骨文“巳”的寫法。 央視新聞視頻截圖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弋

      蛟龍去,靈蛇來。日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發布主題和主標識。乙巳蛇年春晚將在歡樂吉祥、喜氣洋洋的總基調中,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為主題,與全球華人相約除夕、歡度農歷新年。

      巳,象征著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巳是地支中的第六位,對應的十二生肖是蛇。央視在發布的視頻中,特別標注出了甲骨文“巳”的寫法。

      “巳”和“蛇”有怎樣的關系?在甲骨文中,“巳”是蛇的意思嗎?

      商周時期,“巳”有兩種形狀,一與“子”同,像嬰兒形,甲骨文、金文用以表示地支“巳”;另一為《說文解字》小篆所本,許慎以為像“子未成形”,其在甲骨文、金文用為“祀”字。

      古文字學家李學勤先生主編的《字源(上)》指明,“它”是“蛇”的初文,是個象形字,像蛇之形。甲骨文蛇形有單畫雙鉤之別。雙鉤寫法即為“它”的初文。“它”字經過歷代不斷發展,線條逐漸平直化,像蛇頭的部分逐漸演變成“宀”形,像蛇身和蛇尾的部分逐漸演變成“匕”形。由于“它”在古籍中常被借用,秦漢時期又產生了一個后期本字,即在“它”的基礎上增加“蟲”旁,形成“蛇”字。

      蛇這么一個令人覺得害怕的動物,為什么會成為十二生肖當中的一員呢?

      上古時期,先民的生存環境惡劣,生產力水平低下,像蛇這樣一種在地上爬行的動物,人類無法躲避它的危害。所以他們把蛇看作一種神靈的動物,甚至把蛇作為圖騰來進行崇拜。

      《山海經·大荒西經》郭璞注:“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這說明蛇不僅是讓人們害怕的動物,也是人們覺得有靈性的動物,所以蛇能夠進入十二生肖也就不會奇怪了。

    巳字 演變_20241225022858_s.jpg

      甲骨文雙語小學堂

    教字.jpg

      甲骨文“教”從攴(pū)、從爻、從子。“攴”像手持教鞭訓教之形,爻是聲符(或以為是學習的內容,像算籌之形),子是教育的對象。本義是教育。字形有時會省略“子”這一部件。卜辭中用作人名和地名。

      The oracle bone script form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教” (jiào) consists of the components “攴”, “爻”, and “子”. In the script, “攴” resembles a person holding a teaching stick, symbolizing instruction.The “爻” functions as a phonetic component. Some interpretations suggest that it may also represent the content of learning, resembling the shape of counting rods.The “子” component represents the learner or the recipient of education.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教” is “to educate” or “education”. Occasionally, the “子” component is omitted. In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教” is also used as a personal name or place name.(文字翻譯 童林)

      文物小檔案

      玉鵝

    玉鵝.jpg

      

        玉鵝通高5.57厘米,頸部彎曲,突胸,兩腳直立,尾部內圈。器身一側飾雙陰線卷云紋,一側素面。此器可能尚未完工即隨葬。

      插圖/王偉賓

      相關鏈接

      漫畫甲骨 | 占卜后的甲骨如何處理?

    Page_h.jpg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
    <kbd id="66666"><abbr id="66666"></abbr></kbd><samp id="66666"><tr id="66666"></tr></samp>
  • <s id="666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