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見未來丨中青網評:追光前行夯農業之基
更新時間:2024/11/13 17:19:45 來源:中國青年網
“豫見未來”系列評論之五
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在時光長河中留下了壯麗詩篇。如今,科技的進步,又為農業發展開辟了一條嶄新道路。近日,“豫見未來——中國式現代化河南實踐”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走進河南新鄉“中原農谷”,圍繞糧食、畜禽、蔬菜、瓜果、苗木等領域,聚焦種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等內容,探索種業企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中原黃河之畔的一粒粒種子,迎來“開花結果”的盛景。
河南既是農業大省,也是種業大省。數據顯示,全省有11家種業企業進入國家種業陣型企業行列,總數居全國第4位;全省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的種業企業有22家。“十四五”以來,全省通過國審和省審的小麥新品種有517個,近七成為企業通過審定,玉米新品種有525個,八成為企業通過審定。企業一頭連著生產,一頭接著需求,科技農業的蓬勃發展,讓刀耕火種、靠天吃飯成為過去式,也為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壤,描摹出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
種子是農業之母,是農業科技的“芯片”,是糧食生產的源頭。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于種業科技創新。從神農種業實驗室張新友團隊揭示了花生的遺傳馴化史和一批重要農藝性狀遺傳機制,到河南農業大學湯繼華團隊發現了世界上首個玉米抗南方銹病的重要基因,再到省農業科學院許為鋼團隊育成的“鄭麥1860”在減肥20%條件下可與正常施肥小麥產量持平……河南省種業交出了種質資源創制、育種技術突破和重大品種選育等創新重大成果的答卷。
“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笨萍紕辙r,更是務實。中原大地上,“新農人”與科研人員溯源追光,懷著對土地的熱愛,腳踏實地,從一顆顆種子入手,筑起了農業之基,也搭建起了農業科技創新的高地。以中原農谷為例,截至目前已有58家省級以上科研平臺入駐;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引進了6個由院士和中原學者牽頭的育種創新團隊;神農種業實驗室已實施首批“一流課題”5項,會聚了21家單位、25個團隊開展聯合攻關。
推動種業發展,核心是創新,關鍵在品種。小臂一般長的黃綠皮辣椒、烏黑發亮的藍莓番茄、紫色花椰菜、彩虹瓤西瓜……一個個新奇產品,背后是育種技術的極力突破。這凝聚科研人員汗水與智慧的新種子,帶來的是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提升。比如果形大、肉質脆、精品率高的“金富175”辣椒畝產能達2萬斤以上;完全自主培育的“新麥58”,解決了“高產不優質,優質不高產”的優質小麥育種難題;高抗、耐密、易機收的MY73成為玉米種業的“黑馬”產品。良種一粒重千鈞,在科技助力下,高產新品的培育在中原大地上“芯”潮涌動。
倉廩實而天下安,種源強則農業興。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向科技要產量、要效益、要競爭力,讓一粒粒種子走向了萬畝良田,既為“大國糧倉”筑牢了根基,也讓億萬人的飯碗端穩端牢。農業科技的進步,最終體現在百姓的一蔬一飯中。相信,隨著河南良種的推廣,中國飯碗更加牢靠,中國味道更加馨香。(陸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