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核心提示丨抓項目、搞科研、保春運……一個個火熱場景匯聚成發展的力量;“堅守崗位”“樂于奉獻”“守護團圓”……一個個暖心故事勾勒出一線的擔當。龍年春節假期后第一個工作日,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在忙啥?他們新年有啥新打算?記者趕赴不同領域基層一線,感受處處呈現的蓬勃向上新氣象,以及只爭朝夕、拼搏奮斗、共同追夢的濃濃春意。
為援非工作做好翻譯
“領導、同事和家人給了我莫大的支持,如果沒有他們,我們這群舍小家的醫療隊隊員,根本無法安心遠赴非洲。”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沈劍奇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童林
“掌握了這些單詞,就能與埃塞俄比亞患者開展基本問診對話了。”2月18日,春節假期后首個工作日,在位于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的培訓中心,河南中醫藥大學教師李曉婧正在講授醫學英語課程。
教室里共有15名“學生”,這些“學生”都是來自河南各個醫院的醫學專家,也是中國援埃塞俄比亞第25批醫療隊隊員,每個人都拿著筆記本在認真記錄中西醫英語詞匯。講解完相關知識,李曉婧走下講臺,為“學生”答疑解惑。
醫學英語是中國援埃塞俄比亞第25批醫療隊專業培訓的一部分。李曉婧說,她2023年11月接到培訓通知,目前負責學員的語言培訓,今年4月她也將隨隊前往埃塞俄比亞,執行為期1年的援非任務。
“我所在的醫療隊,隊員以80后為主,大家在日常工作中不使用英語,現在學習起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曉婧說,援非醫療中還要面對許多沒見過的疾病,她主動求教醫療隊隊員,利用下班時間查閱專業書籍和網絡資料,自學非洲常見疾病的中西醫療法,編制醫學英語講義,幫助醫學專家快速提升英語水平。
除了要應對未知工作環境的挑戰,讓她牽掛的還有教學工作和家庭。“我目前帶的有研究生,教學工作需要統籌安排,家里9歲的孩子、年邁的父母也讓人放心不下。”李曉婧說,“領導、同事和家人給了我莫大的支持,如果沒有他們,我們這群舍小家的醫療隊隊員,根本無法安心遠赴非洲。”
作為援非隨隊翻譯,李曉婧也是“后繼者”。把生命留在非洲的唐秀榮、新婚后第五天就飛赴埃塞俄比亞的王亞聰、告別6歲兒子的耿文斐以及疫情防控期間勇敢逆行的何陽等,多位來自河南的教師都在援非醫療隊的翻譯工作中作出了貢獻。
讓新能源汽車坐上火車
“不久的將來,這些新能源汽車將坐上火車,運往全國各地,通過‘鐵海聯運’加速出海,還可以搭乘中歐班列從鄭州開往世界。”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宋敏
2月18日,對多數上班族來說,是節后上班的第一天。但對中鐵七局鄭州國際陸港專用鐵路項目部副經理許志鵬來說,這只是要完成“23.92公里鐵路線路通車”目標的又一天——他們的春節假期都在忙碌中度過。
當天上午,記者來到位于鄭州航空港區大馬鄉的鄭州國際陸港西作業區一標段施工現場,只見場站內一條東西方向延伸的鐵路軌道已鋪設完畢,工人們正在進行線路精調、局部土方平整等收尾施工。
今年34歲的安陽人許志鵬不是第一次在施工現場過年。“為了確保鐵路專用線今年6月底具備通車條件,我們全體建設者都選擇堅守崗位,一起爭分奪秒推進工程進度。”許志鵬說。
負責項目組織生產的許志鵬,時刻關注著專用鐵路項目的施工進展和現場工人的操作規范。春節假期尤其要繃緊“安全弦”,許志鵬一天的工作,是從早上7點雷打不動的安全班前會開始,主要安排當天作業內容、提示安全注意事項。他奔走在各個工區,現場協調解決技術難題,“日均接打400個電話,微信步數2.5萬步以上”是他的常態。
作為鄭州國際陸港的組成部分,專用鐵路利用既有新開(朝杞)鐵路線位,升級、打造連接京廣、隴海鐵路的交通動脈,未來將成為鄭州國際陸港的重要門戶通道,保障中歐班列實現“萬列、千萬噸”目標。
從去年5月份正式進場施工,如今,西作業區鐵路場站內3.88公里軌道工程已完成建設內容的95%;沿線正在加緊進行路基、橋涵等施工,已完成全部工程量的50%。
建設中的鄭州國際陸港到比亞迪鄭州工廠不足1公里,在鐵路場站北側已經交付使用的50萬平方米停車場上,能看到整齊停放的一排排比亞迪新車。
“不久的將來,這些新能源汽車將坐上火車,運往全國各地,通過‘鐵海聯運’加速出海,還可以搭乘中歐班列從鄭州開往世界。”許志鵬說。
守護你的溫馨旅途
“我們是黨員班組,不僅要把旅客安全送達,同時也得保護好這些行李包裹。”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北晨
2月18日凌晨3點,白天喧鬧的鄭州,此時“靜悄悄”。在鄭州東高鐵公寓,隨著一陣鬧鈴聲響起,鄭州客運段高鐵列車長張麗芳和同事們開啟了一天的忙碌。
化上淡妝,換上深藍色工作服,再戴上飾有鐵路標志的貝雷帽,30分鐘后大家乘坐高鐵確認車,頂著夜色從鄭州東站出發了。
“這趟車是‘開路先鋒’,不載旅客,確保線路安全后,載客高鐵才開始運行。”張麗芳說,他們的任務是檢查列車設施設備和衛生情況,確保符合運營標準。
確認車運行到焦作,再返回鄭州,天已大亮,不知不覺過去了2個多小時。大家匆匆吃了口早飯,一起立崗等待旅客乘車。7點05分,G96次列車駛出車站,向北京疾馳而去。
與平時不同,春運期間的列車幾乎趟趟爆滿,行李架上、座位底下堆滿了大包小包。張麗芳把大件行李箱集中到車廂連接處,為避免旅客錯拿,還貼心地給每個行李箱系上五彩繩作區分。
“我們是黨員班組,不僅要把旅客安全送達,同時也得保護好這些行李包裹。”張麗芳叮囑其他乘務員。
今年是張麗芳值乘的第12個春運,這份看似簡單的工作,她覺得做好不容易。打開乘務箱,客運知識、服務標準、作業程序、應急預案等裝訂成冊,整齊擺放其中。“一有空就拿出來背,列車停車站、時刻、客運服務知識已經爛熟于心。”有了這些硬功夫,張麗芳為乘客解決急事、難事更加從容。
9點36分列車到達北京西站,10點05分返程。和早晨一樣,張麗芳再次忙碌起來。春運值乘期間,3萬的日行步數,讓張麗芳經常在微信步數排行榜中獲得冠軍。由于走得太多,她的腳有些浮腫,為此,她專門買了大一碼的皮鞋。
中午12點23分,列車返回鄭州東站,但張麗芳一天的工作還未結束:“春運加開了夜間高鐵,歇一會兒,我們再出發!”
培育更多優良玉米品種
“篩選出更多抗倒伏、抗病性強的耐密品種,讓黃淮海地區玉米大田種植密度超過6500株/畝,畝產超過1000公斤。”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曉波
2月18日,海南省樂東縣河南農業大學南繁基地,陽光刺眼,玉米已經長到一米多高,正是授粉的關鍵階段。
一大早,河南農業大學學術副校長、紹骙南繁研究院院長湯繼華和他的團隊成員戴上草帽、穿上工作服直奔玉米田。湯繼華還是神農種業實驗室玉米首席科學家,培育好品種首先要選育好自交系,他經常自嘲是玉米南繁北育的“候鳥”。
“玉米在北方一年只能種植一代,在海南的獨特氣候條件下,可以種植兩到三代,春節期間主要進行玉米選系材料的自交和新組合測配。”湯繼華坦言,春節假期,別人闔家團圓的時候,也是“玉米人”一年中最忙的時候,從上午7點30分到下午6點,重復著不同材料的套袋、授粉工作,一天都要“泡”在地里。
除了離鄉的思念,臨時用工的短缺也是必須克服的困難。
“最后一批玉米授粉高峰期正好卡在年前年后半個月,這個時候樂東當地的農民也要過年。”時間緊迫,找不到輔助干活的人,湯繼華團隊就自己干,每人每天需要授粉500—800個玉米果穗,工作量巨大。
盡管困難重重,但能培育出好品種,湯繼華和他的團隊還是選擇了春節堅守,這一堅守就是30年。
南繁加代理論是河南農業大學吳紹骙教授在20世紀60年代創新性提出的,是利用南方天然溫室在冬季進行加代繁育,縮短育種進程的一種快速育種方法。河南農業大學是我省最早在海南開展南繁育種的單位之一,四代科學家連續60多年到海南開展育種工作,先后培育出豫玉22等50余個優良玉米品種。其中,湯繼華與河南省豫玉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選育的玉米新品種MY73種植密度達到5500株/畝,年推廣種植面積超過1000萬畝。
新的一年,湯繼華也給自己定下了小目標:把南繁基地選配的100多個優良組合在黃淮海地區進行大范圍試驗,篩選出更多抗倒伏、抗病性強的耐密品種,讓黃淮海地區玉米大田種植密度超過6500株/畝,畝產超過1000公斤。
帶領更多農戶科學種糧
“今年打算通過網絡平臺免費進行技術培訓,幫助更多農民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我們一起種好糧、多產糧。”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謝建曉 李旭兵 通訊員 張森
2月18日上午,剛吃過早飯,滑縣煥永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杜煥永便徑直走到麥田,隨手拔起一棵麥苗,仔細地查看苗情,籌劃新一年的打算。
今年50歲的杜煥永是滑縣萬古鎮杜莊村人,和土地打了幾十年交道,對土地有著極深的感情。2013年,他成立了滑縣煥永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多年的農業生產經驗讓他深刻認識到:科學的管理加相應的機械配套,才能使合作社的生產水平穩步提高。
“現在我們合作社不僅有大型收割機、播種機、無人機、糧食烘干塔等,還將北斗導航自走輔助系統運用到了農業生產中,不僅改變了傳統的種植模式,還大大提高了田間作業效率,效益也增加了許多。”杜煥永說。
為了緊緊抓住農時、農藝、農機三項結合的關鍵措施,在耕、種、管、收等生產環節為農民提供全程機械化服務,杜煥永先后投資1400多萬元購置了各種現代農業機械設備100多臺(套)。采取“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土地全程托管、無償提供農機服務、引導入社等方式,率領自己的“鐵騎兵”,帶領廣大農戶科學發展農業,增加群眾收入。
目前,杜煥永的合作社吸納流轉土地2048畝,入社農民達1500余人,合作社年機械化服務面積5萬畝次,服務農戶2000多戶,杜煥永也當上了農民“CEO”,成為當地的農業生產明星。
“現在種糧沒有后顧之憂,今年打算通過網絡平臺免費進行技術培訓,幫助更多農民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我們一起種好糧、多產糧。”杜煥永說。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核心提示丨抓項目、搞科研、保春運……一個個火熱場景匯聚成發展的力量;“堅守崗位”“樂于奉獻”“守護團圓”……一個個暖心故事勾勒出一線的擔當。龍年春節假期后第一個工作日,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在忙啥?他們新年有啥新打算?記者趕赴不同領域基層一線,感受處處呈現的蓬勃向上新氣象,以及只爭朝夕、拼搏奮斗、共同追夢的濃濃春意。
為援非工作做好翻譯
“領導、同事和家人給了我莫大的支持,如果沒有他們,我們這群舍小家的醫療隊隊員,根本無法安心遠赴非洲。”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沈劍奇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童林
“掌握了這些單詞,就能與埃塞俄比亞患者開展基本問診對話了。”2月18日,春節假期后首個工作日,在位于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的培訓中心,河南中醫藥大學教師李曉婧正在講授醫學英語課程。
教室里共有15名“學生”,這些“學生”都是來自河南各個醫院的醫學專家,也是中國援埃塞俄比亞第25批醫療隊隊員,每個人都拿著筆記本在認真記錄中西醫英語詞匯。講解完相關知識,李曉婧走下講臺,為“學生”答疑解惑。
醫學英語是中國援埃塞俄比亞第25批醫療隊專業培訓的一部分。李曉婧說,她2023年11月接到培訓通知,目前負責學員的語言培訓,今年4月她也將隨隊前往埃塞俄比亞,執行為期1年的援非任務。
“我所在的醫療隊,隊員以80后為主,大家在日常工作中不使用英語,現在學習起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曉婧說,援非醫療中還要面對許多沒見過的疾病,她主動求教醫療隊隊員,利用下班時間查閱專業書籍和網絡資料,自學非洲常見疾病的中西醫療法,編制醫學英語講義,幫助醫學專家快速提升英語水平。
除了要應對未知工作環境的挑戰,讓她牽掛的還有教學工作和家庭。“我目前帶的有研究生,教學工作需要統籌安排,家里9歲的孩子、年邁的父母也讓人放心不下。”李曉婧說,“領導、同事和家人給了我莫大的支持,如果沒有他們,我們這群舍小家的醫療隊隊員,根本無法安心遠赴非洲。”
作為援非隨隊翻譯,李曉婧也是“后繼者”。把生命留在非洲的唐秀榮、新婚后第五天就飛赴埃塞俄比亞的王亞聰、告別6歲兒子的耿文斐以及疫情防控期間勇敢逆行的何陽等,多位來自河南的教師都在援非醫療隊的翻譯工作中作出了貢獻。
讓新能源汽車坐上火車
“不久的將來,這些新能源汽車將坐上火車,運往全國各地,通過‘鐵海聯運’加速出海,還可以搭乘中歐班列從鄭州開往世界。”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宋敏
2月18日,對多數上班族來說,是節后上班的第一天。但對中鐵七局鄭州國際陸港專用鐵路項目部副經理許志鵬來說,這只是要完成“23.92公里鐵路線路通車”目標的又一天——他們的春節假期都在忙碌中度過。
當天上午,記者來到位于鄭州航空港區大馬鄉的鄭州國際陸港西作業區一標段施工現場,只見場站內一條東西方向延伸的鐵路軌道已鋪設完畢,工人們正在進行線路精調、局部土方平整等收尾施工。
今年34歲的安陽人許志鵬不是第一次在施工現場過年。“為了確保鐵路專用線今年6月底具備通車條件,我們全體建設者都選擇堅守崗位,一起爭分奪秒推進工程進度。”許志鵬說。
負責項目組織生產的許志鵬,時刻關注著專用鐵路項目的施工進展和現場工人的操作規范。春節假期尤其要繃緊“安全弦”,許志鵬一天的工作,是從早上7點雷打不動的安全班前會開始,主要安排當天作業內容、提示安全注意事項。他奔走在各個工區,現場協調解決技術難題,“日均接打400個電話,微信步數2.5萬步以上”是他的常態。
作為鄭州國際陸港的組成部分,專用鐵路利用既有新開(朝杞)鐵路線位,升級、打造連接京廣、隴海鐵路的交通動脈,未來將成為鄭州國際陸港的重要門戶通道,保障中歐班列實現“萬列、千萬噸”目標。
從去年5月份正式進場施工,如今,西作業區鐵路場站內3.88公里軌道工程已完成建設內容的95%;沿線正在加緊進行路基、橋涵等施工,已完成全部工程量的50%。
建設中的鄭州國際陸港到比亞迪鄭州工廠不足1公里,在鐵路場站北側已經交付使用的50萬平方米停車場上,能看到整齊停放的一排排比亞迪新車。
“不久的將來,這些新能源汽車將坐上火車,運往全國各地,通過‘鐵海聯運’加速出海,還可以搭乘中歐班列從鄭州開往世界。”許志鵬說。
守護你的溫馨旅途
“我們是黨員班組,不僅要把旅客安全送達,同時也得保護好這些行李包裹。”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北晨
2月18日凌晨3點,白天喧鬧的鄭州,此時“靜悄悄”。在鄭州東高鐵公寓,隨著一陣鬧鈴聲響起,鄭州客運段高鐵列車長張麗芳和同事們開啟了一天的忙碌。
化上淡妝,換上深藍色工作服,再戴上飾有鐵路標志的貝雷帽,30分鐘后大家乘坐高鐵確認車,頂著夜色從鄭州東站出發了。
“這趟車是‘開路先鋒’,不載旅客,確保線路安全后,載客高鐵才開始運行。”張麗芳說,他們的任務是檢查列車設施設備和衛生情況,確保符合運營標準。
確認車運行到焦作,再返回鄭州,天已大亮,不知不覺過去了2個多小時。大家匆匆吃了口早飯,一起立崗等待旅客乘車。7點05分,G96次列車駛出車站,向北京疾馳而去。
與平時不同,春運期間的列車幾乎趟趟爆滿,行李架上、座位底下堆滿了大包小包。張麗芳把大件行李箱集中到車廂連接處,為避免旅客錯拿,還貼心地給每個行李箱系上五彩繩作區分。
“我們是黨員班組,不僅要把旅客安全送達,同時也得保護好這些行李包裹。”張麗芳叮囑其他乘務員。
今年是張麗芳值乘的第12個春運,這份看似簡單的工作,她覺得做好不容易。打開乘務箱,客運知識、服務標準、作業程序、應急預案等裝訂成冊,整齊擺放其中。“一有空就拿出來背,列車停車站、時刻、客運服務知識已經爛熟于心。”有了這些硬功夫,張麗芳為乘客解決急事、難事更加從容。
9點36分列車到達北京西站,10點05分返程。和早晨一樣,張麗芳再次忙碌起來。春運值乘期間,3萬的日行步數,讓張麗芳經常在微信步數排行榜中獲得冠軍。由于走得太多,她的腳有些浮腫,為此,她專門買了大一碼的皮鞋。
中午12點23分,列車返回鄭州東站,但張麗芳一天的工作還未結束:“春運加開了夜間高鐵,歇一會兒,我們再出發!”
培育更多優良玉米品種
“篩選出更多抗倒伏、抗病性強的耐密品種,讓黃淮海地區玉米大田種植密度超過6500株/畝,畝產超過1000公斤。”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曉波
2月18日,海南省樂東縣河南農業大學南繁基地,陽光刺眼,玉米已經長到一米多高,正是授粉的關鍵階段。
一大早,河南農業大學學術副校長、紹骙南繁研究院院長湯繼華和他的團隊成員戴上草帽、穿上工作服直奔玉米田。湯繼華還是神農種業實驗室玉米首席科學家,培育好品種首先要選育好自交系,他經常自嘲是玉米南繁北育的“候鳥”。
“玉米在北方一年只能種植一代,在海南的獨特氣候條件下,可以種植兩到三代,春節期間主要進行玉米選系材料的自交和新組合測配。”湯繼華坦言,春節假期,別人闔家團圓的時候,也是“玉米人”一年中最忙的時候,從上午7點30分到下午6點,重復著不同材料的套袋、授粉工作,一天都要“泡”在地里。
除了離鄉的思念,臨時用工的短缺也是必須克服的困難。
“最后一批玉米授粉高峰期正好卡在年前年后半個月,這個時候樂東當地的農民也要過年。”時間緊迫,找不到輔助干活的人,湯繼華團隊就自己干,每人每天需要授粉500—800個玉米果穗,工作量巨大。
盡管困難重重,但能培育出好品種,湯繼華和他的團隊還是選擇了春節堅守,這一堅守就是30年。
南繁加代理論是河南農業大學吳紹骙教授在20世紀60年代創新性提出的,是利用南方天然溫室在冬季進行加代繁育,縮短育種進程的一種快速育種方法。河南農業大學是我省最早在海南開展南繁育種的單位之一,四代科學家連續60多年到海南開展育種工作,先后培育出豫玉22等50余個優良玉米品種。其中,湯繼華與河南省豫玉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選育的玉米新品種MY73種植密度達到5500株/畝,年推廣種植面積超過1000萬畝。
新的一年,湯繼華也給自己定下了小目標:把南繁基地選配的100多個優良組合在黃淮海地區進行大范圍試驗,篩選出更多抗倒伏、抗病性強的耐密品種,讓黃淮海地區玉米大田種植密度超過6500株/畝,畝產超過1000公斤。
帶領更多農戶科學種糧
“今年打算通過網絡平臺免費進行技術培訓,幫助更多農民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我們一起種好糧、多產糧。”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謝建曉 李旭兵 通訊員 張森
2月18日上午,剛吃過早飯,滑縣煥永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杜煥永便徑直走到麥田,隨手拔起一棵麥苗,仔細地查看苗情,籌劃新一年的打算。
今年50歲的杜煥永是滑縣萬古鎮杜莊村人,和土地打了幾十年交道,對土地有著極深的感情。2013年,他成立了滑縣煥永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多年的農業生產經驗讓他深刻認識到:科學的管理加相應的機械配套,才能使合作社的生產水平穩步提高。
“現在我們合作社不僅有大型收割機、播種機、無人機、糧食烘干塔等,還將北斗導航自走輔助系統運用到了農業生產中,不僅改變了傳統的種植模式,還大大提高了田間作業效率,效益也增加了許多。”杜煥永說。
為了緊緊抓住農時、農藝、農機三項結合的關鍵措施,在耕、種、管、收等生產環節為農民提供全程機械化服務,杜煥永先后投資1400多萬元購置了各種現代農業機械設備100多臺(套)。采取“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土地全程托管、無償提供農機服務、引導入社等方式,率領自己的“鐵騎兵”,帶領廣大農戶科學發展農業,增加群眾收入。
目前,杜煥永的合作社吸納流轉土地2048畝,入社農民達1500余人,合作社年機械化服務面積5萬畝次,服務農戶2000多戶,杜煥永也當上了農民“CEO”,成為當地的農業生產明星。
“現在種糧沒有后顧之憂,今年打算通過網絡平臺免費進行技術培訓,幫助更多農民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我們一起種好糧、多產糧。”杜煥永說。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