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編者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3月20日,“行走河南 讀懂中國”全國黨刊全媒體大型主題采訪活動啟動,采訪團分別走進黃河地質公園、黃河博物館、紅旗渠、安陽殷墟遺址,近距離感受歷史文化厚重的河南。本次活動自3月20日開啟至23日結束,該組報道由《黨的生活》雜志社、大河網聯合出品。
大河網訊 仲春時節,萬物萌發,紅旗渠安靜地流淌在翠綠伊始的蒼山植被間。3月22日,“行走河南 讀懂中國”全國黨刊全媒體大型主題采訪團來到安陽市林州,身臨其境地感受一個寫滿“奮斗”的紅旗渠。
這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奮斗”史
“林縣(現林州)許多村名冠以‘水’,諸如張家井、李家池,連給孩子起名也都帶上個‘水’字,男孩子叫水旺、來水,女孩子叫水英、水蓮。”在紅旗渠紀念館,講解員為采訪團講述紅旗渠建成前,林州人民盼水之心切。
從前的林州十分貧窮,全縣山嶺起伏,溝壑縱橫,土薄石厚,十年九旱。
“天旱把雨盼,雨大沖一片,卷走黃沙土,留下石頭蛋。”這首在林州被傳唱的歌謠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1959年,一場特大旱災,林州境內河流全部斷流,原來的水利設施形同虛設。“不能再這么下去了,要讓林縣的百姓都喝水不愁。”時任林縣縣委書記的楊貴下定了決心。共產黨員就是要說到做到!最終在山西省平順縣,楊貴與林縣干部們找到漳河這一可靠的水源。
誓師出征(來自紅旗渠官方網站)
要從根本上解決干旱問題,只能在懸崖絕壁上建70.6公里的總干渠,將山西的漳河水引入林縣。這對一窮二白的林縣來說,是真難,但除此別無選擇,只能勇敢向前沖。
1960年元宵節,楊貴率領37000人的修渠大軍浩浩蕩蕩地開進了太行山。
劈開太行千重障(來自紅旗渠官方網站)
缺錢了,就組建工程隊到全國承攬工程,用掙回來的錢補充紅旗渠建設;缺物資了,就想盡各種土方法,制成土炸藥、燒成石灰。在困難面前,林縣人民毫無畏懼,他們用聰明才智加拼命苦干“壘起”城堡,抵御困難。
劈開太行千重障(來自紅旗渠官方網站)
終于,1960年2月動工的紅旗渠在1969年7月全面建成,歷時近十年,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據計算,如把這些土石壘筑成高2米、寬3米的墻,可縱貫祖國南北,繞行北京,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
這么難修的一條渠為什么要叫“紅旗渠”?
講解員解釋道:“就是要在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心中樹起一面旗幟,讓大家義無反顧地朝著紅旗所指的方向奮勇前進,建成真正造福林縣百姓的‘河’。”
紅旗渠通水慶典(來自紅旗渠官方網站)
紅旗渠精神讓采訪團的記者們很受觸動。
《當代陜西》雜志社執行總編輯郝小寶說:“當年,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林州人民橫下一條心,立下愚公志,戰天斗地,堅韌不拔,在懸崖峭壁上開鑿了一條天河,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創造了令人驚嘆的歷史奇跡,為后世子孫謀得了巨大福祉。在這一可歌可泣的實踐中,孕育形成的偉大的紅旗渠精神,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我們一定要傳承和弘揚好紅旗渠精神,在新的開渠路上不斷創造出新的更大功績!”
《江淮》雜志社總編室編輯曹多勝說:“我是第一次來紅旗渠,感覺很震撼。河南人民在那樣一個艱苦條件下,創造了這樣一個偉大的工程,太不容易了。在這里我認識到了一個堅韌不拔、勇于犧牲、令人敬佩的河南。”
也是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奮斗”史
林縣人民能“吃飽”水,山西省平順縣政府和平順縣人民功不可沒。
由于紅旗渠引水的渠首在平順,“引漳入林”戰役打響后,林縣民工涌入平順。平順縣政府要求,要本著全國一盤棋的思想,把林縣的事情當作自家的事情來辦,有房的騰房、有場的騰場、有廟的騰廟,平棚也好,菜草也好,舊窯洞也好,只要修渠民工需要,都要盡力提供。
修路、修渠過程中,放炮炸山,對當地百姓的生活也造成了影響,平順縣百姓沒有誰阻攔施工。
作為回報,總干渠施工結束后,林縣政府到平順縣政府,估算給當地群眾造成的損失(占地、毀苗等),進行照價賠償。
土地搭界,鄰里互助,這才有了人間天河——紅旗渠。
更是奔流不息、一脈傳承的“奮斗”史
1960年11月,紅旗渠接到指令,因自然災害和經濟原因暫停施工。可修渠的人們不愿意輕易停下,即使口糧供給沒有保障,一支由三百名青年組成的突擊隊還是悄悄地來到山崖前。八個月后,在這群年輕人背水一戰的咬牙堅持下,隧洞順利鑿通,“青年洞”也因此得名。
青年洞突擊隊(來自紅旗渠官方網站)
如今,在新時代的林州青年身上,紅旗渠精神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或不忘初心、誠信待人;或福澤桑梓、奉獻鄉土;或求真務實、腳踏實地。這些優秀品質的背后,是根植于骨子里的紅色渲染。
沒有道具,自己上山割草搬石頭;沒有服裝,自己手工縫制;沒有燈光,自己墊資購買......24歲的劉芳鳴,帶領團隊創作了紅色歷史舞臺劇《紅旗渠·恁家在哪里》,公益演出累計15場。“遇見困難是一定的,作為青年人,解決就完了。”劉芳鳴說,傳承好紅旗渠精神,是青年人的使命。
李媛,一名青年教師,在三年內,她向來自大江南北的6000多名黨員干部講述過紅旗渠的故事。“給人以星火者,必心懷火炬。” 面對不同類型的學員,為了讓大家充分了解紅旗渠故事,李媛常去拜訪修渠老人,認真聆聽他們的修渠故事,并在實踐中創新教學方式,讓紅旗渠精神滋潤每一名學員的心田。
在太行山下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一共44人,平均年齡25歲,這支隊伍來自林州市紅旗渠消防救援站。他們駐守在紅旗渠畔45年,主要承擔林州安陽市2046平方公里的滅火救援、山岳救助、山火撲救和水域救援等任務。不管紅旗渠消防救援站黨支部換了多少屆、消防指戰員走了多少茬,傳承紅旗渠精神的腳步從未停歇。
…… ……
一個個朝氣蓬勃的青年,平凡而又非凡。太多太多,不勝枚舉。他們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不同崗位煥發出新的生機,在新時代讓紅旗渠水永不斷流,讓紅旗渠精神哺育更多時代新人,奮勇拼搏,不斷前進!(朱麗文 馬紹坤 葛永捷)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編者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3月20日,“行走河南 讀懂中國”全國黨刊全媒體大型主題采訪活動啟動,采訪團分別走進黃河地質公園、黃河博物館、紅旗渠、安陽殷墟遺址,近距離感受歷史文化厚重的河南。本次活動自3月20日開啟至23日結束,該組報道由《黨的生活》雜志社、大河網聯合出品。
大河網訊 仲春時節,萬物萌發,紅旗渠安靜地流淌在翠綠伊始的蒼山植被間。3月22日,“行走河南 讀懂中國”全國黨刊全媒體大型主題采訪團來到安陽市林州,身臨其境地感受一個寫滿“奮斗”的紅旗渠。
這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奮斗”史
“林縣(現林州)許多村名冠以‘水’,諸如張家井、李家池,連給孩子起名也都帶上個‘水’字,男孩子叫水旺、來水,女孩子叫水英、水蓮。”在紅旗渠紀念館,講解員為采訪團講述紅旗渠建成前,林州人民盼水之心切。
從前的林州十分貧窮,全縣山嶺起伏,溝壑縱橫,土薄石厚,十年九旱。
“天旱把雨盼,雨大沖一片,卷走黃沙土,留下石頭蛋。”這首在林州被傳唱的歌謠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1959年,一場特大旱災,林州境內河流全部斷流,原來的水利設施形同虛設。“不能再這么下去了,要讓林縣的百姓都喝水不愁。”時任林縣縣委書記的楊貴下定了決心。共產黨員就是要說到做到!最終在山西省平順縣,楊貴與林縣干部們找到漳河這一可靠的水源。
誓師出征(來自紅旗渠官方網站)
要從根本上解決干旱問題,只能在懸崖絕壁上建70.6公里的總干渠,將山西的漳河水引入林縣。這對一窮二白的林縣來說,是真難,但除此別無選擇,只能勇敢向前沖。
1960年元宵節,楊貴率領37000人的修渠大軍浩浩蕩蕩地開進了太行山。
劈開太行千重障(來自紅旗渠官方網站)
缺錢了,就組建工程隊到全國承攬工程,用掙回來的錢補充紅旗渠建設;缺物資了,就想盡各種土方法,制成土炸藥、燒成石灰。在困難面前,林縣人民毫無畏懼,他們用聰明才智加拼命苦干“壘起”城堡,抵御困難。
劈開太行千重障(來自紅旗渠官方網站)
終于,1960年2月動工的紅旗渠在1969年7月全面建成,歷時近十年,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據計算,如把這些土石壘筑成高2米、寬3米的墻,可縱貫祖國南北,繞行北京,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
這么難修的一條渠為什么要叫“紅旗渠”?
講解員解釋道:“就是要在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心中樹起一面旗幟,讓大家義無反顧地朝著紅旗所指的方向奮勇前進,建成真正造福林縣百姓的‘河’。”
紅旗渠通水慶典(來自紅旗渠官方網站)
紅旗渠精神讓采訪團的記者們很受觸動。
《當代陜西》雜志社執行總編輯郝小寶說:“當年,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林州人民橫下一條心,立下愚公志,戰天斗地,堅韌不拔,在懸崖峭壁上開鑿了一條天河,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創造了令人驚嘆的歷史奇跡,為后世子孫謀得了巨大福祉。在這一可歌可泣的實踐中,孕育形成的偉大的紅旗渠精神,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我們一定要傳承和弘揚好紅旗渠精神,在新的開渠路上不斷創造出新的更大功績!”
《江淮》雜志社總編室編輯曹多勝說:“我是第一次來紅旗渠,感覺很震撼。河南人民在那樣一個艱苦條件下,創造了這樣一個偉大的工程,太不容易了。在這里我認識到了一個堅韌不拔、勇于犧牲、令人敬佩的河南。”
也是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奮斗”史
林縣人民能“吃飽”水,山西省平順縣政府和平順縣人民功不可沒。
由于紅旗渠引水的渠首在平順,“引漳入林”戰役打響后,林縣民工涌入平順。平順縣政府要求,要本著全國一盤棋的思想,把林縣的事情當作自家的事情來辦,有房的騰房、有場的騰場、有廟的騰廟,平棚也好,菜草也好,舊窯洞也好,只要修渠民工需要,都要盡力提供。
修路、修渠過程中,放炮炸山,對當地百姓的生活也造成了影響,平順縣百姓沒有誰阻攔施工。
作為回報,總干渠施工結束后,林縣政府到平順縣政府,估算給當地群眾造成的損失(占地、毀苗等),進行照價賠償。
土地搭界,鄰里互助,這才有了人間天河——紅旗渠。
更是奔流不息、一脈傳承的“奮斗”史
1960年11月,紅旗渠接到指令,因自然災害和經濟原因暫停施工。可修渠的人們不愿意輕易停下,即使口糧供給沒有保障,一支由三百名青年組成的突擊隊還是悄悄地來到山崖前。八個月后,在這群年輕人背水一戰的咬牙堅持下,隧洞順利鑿通,“青年洞”也因此得名。
青年洞突擊隊(來自紅旗渠官方網站)
如今,在新時代的林州青年身上,紅旗渠精神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或不忘初心、誠信待人;或福澤桑梓、奉獻鄉土;或求真務實、腳踏實地。這些優秀品質的背后,是根植于骨子里的紅色渲染。
沒有道具,自己上山割草搬石頭;沒有服裝,自己手工縫制;沒有燈光,自己墊資購買......24歲的劉芳鳴,帶領團隊創作了紅色歷史舞臺劇《紅旗渠·恁家在哪里》,公益演出累計15場。“遇見困難是一定的,作為青年人,解決就完了。”劉芳鳴說,傳承好紅旗渠精神,是青年人的使命。
李媛,一名青年教師,在三年內,她向來自大江南北的6000多名黨員干部講述過紅旗渠的故事。“給人以星火者,必心懷火炬。” 面對不同類型的學員,為了讓大家充分了解紅旗渠故事,李媛常去拜訪修渠老人,認真聆聽他們的修渠故事,并在實踐中創新教學方式,讓紅旗渠精神滋潤每一名學員的心田。
在太行山下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一共44人,平均年齡25歲,這支隊伍來自林州市紅旗渠消防救援站。他們駐守在紅旗渠畔45年,主要承擔林州安陽市2046平方公里的滅火救援、山岳救助、山火撲救和水域救援等任務。不管紅旗渠消防救援站黨支部換了多少屆、消防指戰員走了多少茬,傳承紅旗渠精神的腳步從未停歇。
…… ……
一個個朝氣蓬勃的青年,平凡而又非凡。太多太多,不勝枚舉。他們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不同崗位煥發出新的生機,在新時代讓紅旗渠水永不斷流,讓紅旗渠精神哺育更多時代新人,奮勇拼搏,不斷前進!(朱麗文 馬紹坤 葛永捷)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