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龔硯慶
春到蘭考,黃河最后一道彎柳色如煙,遍布城鄉的泡桐樹也開始萌動。
連著幾天,蘭考縣東壩頭鎮張莊村的村民們忙個不停,抓住一年中植樹播綠最好的時節,在路旁和村邊空閑處把新購的樹苗盡快栽好。
“有景觀苗木、果樹,和往年一樣,還會種幾棵泡桐,是個念想。”村黨支部書記申學風指揮大家忙活著。
看見泡桐樹,想起焦裕祿。20世紀60年代,蘭考“三害”肆虐,張莊是最大的風口,村民窮得吃不上飯。焦裕祿帶領群眾廣泛調研、勘察,成功找到了治理“三害”的好辦法。他當年引進的泡桐,發揮了巨大的防風固沙作用,如今已遍植蘭考城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50多年過去,泡桐已成林,焦桐蔭如蓋,一棵樹,成了一代又一代蘭考人心中最大的念想,被當作了焦裕祿精神的“化身”。
焦裕祿在日記中寫道:“我想,作為一個革命戰士,就要像松柏一樣,無論在烈日炎炎的夏天,還是在冰天雪地的嚴冬,永不凋謝,永不變色;還要像楊柳一樣,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葉茂,茁壯旺盛;要像泡桐那樣,抓緊時間,迅速成長,盡快地為人民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半個多世紀,焦裕祿的精神如金子般閃耀,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蘭考人。
“他愛泡桐樹,愛得深,生死牽掛。”女兒焦守云回憶說,他心眼實,就想著怎么讓老百姓吃上飯,過上好日子。他走訪了全縣140個大隊中的120多個,提出了“林業生產有關我縣沙區生死存亡,沙區有林就有糧。沙區無林,一切無從談起”。
1963年,僅一年時間焦裕祿就帶領群眾在蘭考縣推廣種植了5萬畝泡桐。
焦裕祿愛種樹,他清楚樹對當時的蘭考有著怎樣的意義,“沙區沒有林,有地不養人;有林就有糧,沒林餓斷腸”。他專門開會制定“護林公約”:愛林護林,人人有責,破壞一株,栽三棵,保護三年;把泡桐弄斷了,要在原地給泡桐開“追悼會”。
正是有了當年對泡桐的愛護,如今每到4月,遍布城鄉的株株泡桐,就會開出一樹樹粉紫粉紫的花朵,裝扮蘭考美麗的春天。那穿越時空、歷久彌新的焦裕祿精神,也伴隨著春日勃發的綠意愈加醇厚。
進入新時代,蘭考干部群眾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傳承弘揚焦裕祿精神,厚植綠色底蘊,先后開展廊道、河道、環城、城區、鄉村綠化提升,植樹3000余萬株,城區“三季見彩、四季常青、開窗見綠、出門進園”,鄉村“一路一景、一村一貌”。
特別是蘭考鄉村,如今的模樣讓人驚艷——
一宅變四園,變出新天地。村民的庭院拆除圍墻后成了花園、菜園、果園和游園,既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又為二、三產業騰挪發展空間,“戶戶像花園,村村像公園”。
一村配“五行”,村莊綠美凈。改造空閑地、小樹林,建設村莊游園,堅持林、灌、花、草、藤“五行”配置,在空閑地種植果樹、彩葉樹種、花灌木,林下鋪設步行道,坑塘周圍栽植柳樹、女貞、花草等植物,豐富景觀帶的層次、色彩,讓“林水相依、水清樹綠”。
一路覽風華,景觀通農家。結合最美農村路創建,對10條國、省、縣道路沿路林木進行間苗移栽,完善廊道林網,加強村內主次干道綠化提升,春夏季節,連翹、迎春、櫻花、碧桃、海棠、油菜、泡桐等花開似錦、爭奇斗艷。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焦書記當年種下的泡桐樹,已成為蘭考人實實在在“搖錢樹”:培育壯大的民族樂器產業,年產民族樂器70萬臺把,產值達30億元,帶動就業1.8萬余人;依托豐富的林木資源,全縣家居及木制品行業相關企業達1700多家,帶動就業8萬人,“買家居到蘭考”品牌效應日益突顯。
“日子好了,更不能忘記焦書記,得把焦裕祿精神好好傳承下去。”全國人大代表、蘭考縣三義寨鄉白云山村黨支部書記陳保超剛從北京回來,就馬不停蹄布置種樹植綠,“一宅變四園讓白云山成了大花園,接下來更得多種樹、多植綠,發展綠色產業,把康養、民宿做起來,讓白云山村成為宜居宜業的鄉村振興典范,讓村民們家家戶戶有‘金山銀山’。”
種下綠樹,刻成記憶;涓滴之綠,千頃澄碧。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龔硯慶
春到蘭考,黃河最后一道彎柳色如煙,遍布城鄉的泡桐樹也開始萌動。
連著幾天,蘭考縣東壩頭鎮張莊村的村民們忙個不停,抓住一年中植樹播綠最好的時節,在路旁和村邊空閑處把新購的樹苗盡快栽好。
“有景觀苗木、果樹,和往年一樣,還會種幾棵泡桐,是個念想。”村黨支部書記申學風指揮大家忙活著。
看見泡桐樹,想起焦裕祿。20世紀60年代,蘭考“三害”肆虐,張莊是最大的風口,村民窮得吃不上飯。焦裕祿帶領群眾廣泛調研、勘察,成功找到了治理“三害”的好辦法。他當年引進的泡桐,發揮了巨大的防風固沙作用,如今已遍植蘭考城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50多年過去,泡桐已成林,焦桐蔭如蓋,一棵樹,成了一代又一代蘭考人心中最大的念想,被當作了焦裕祿精神的“化身”。
焦裕祿在日記中寫道:“我想,作為一個革命戰士,就要像松柏一樣,無論在烈日炎炎的夏天,還是在冰天雪地的嚴冬,永不凋謝,永不變色;還要像楊柳一樣,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葉茂,茁壯旺盛;要像泡桐那樣,抓緊時間,迅速成長,盡快地為人民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半個多世紀,焦裕祿的精神如金子般閃耀,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蘭考人。
“他愛泡桐樹,愛得深,生死牽掛。”女兒焦守云回憶說,他心眼實,就想著怎么讓老百姓吃上飯,過上好日子。他走訪了全縣140個大隊中的120多個,提出了“林業生產有關我縣沙區生死存亡,沙區有林就有糧。沙區無林,一切無從談起”。
1963年,僅一年時間焦裕祿就帶領群眾在蘭考縣推廣種植了5萬畝泡桐。
焦裕祿愛種樹,他清楚樹對當時的蘭考有著怎樣的意義,“沙區沒有林,有地不養人;有林就有糧,沒林餓斷腸”。他專門開會制定“護林公約”:愛林護林,人人有責,破壞一株,栽三棵,保護三年;把泡桐弄斷了,要在原地給泡桐開“追悼會”。
正是有了當年對泡桐的愛護,如今每到4月,遍布城鄉的株株泡桐,就會開出一樹樹粉紫粉紫的花朵,裝扮蘭考美麗的春天。那穿越時空、歷久彌新的焦裕祿精神,也伴隨著春日勃發的綠意愈加醇厚。
進入新時代,蘭考干部群眾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傳承弘揚焦裕祿精神,厚植綠色底蘊,先后開展廊道、河道、環城、城區、鄉村綠化提升,植樹3000余萬株,城區“三季見彩、四季常青、開窗見綠、出門進園”,鄉村“一路一景、一村一貌”。
特別是蘭考鄉村,如今的模樣讓人驚艷——
一宅變四園,變出新天地。村民的庭院拆除圍墻后成了花園、菜園、果園和游園,既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又為二、三產業騰挪發展空間,“戶戶像花園,村村像公園”。
一村配“五行”,村莊綠美凈。改造空閑地、小樹林,建設村莊游園,堅持林、灌、花、草、藤“五行”配置,在空閑地種植果樹、彩葉樹種、花灌木,林下鋪設步行道,坑塘周圍栽植柳樹、女貞、花草等植物,豐富景觀帶的層次、色彩,讓“林水相依、水清樹綠”。
一路覽風華,景觀通農家。結合最美農村路創建,對10條國、省、縣道路沿路林木進行間苗移栽,完善廊道林網,加強村內主次干道綠化提升,春夏季節,連翹、迎春、櫻花、碧桃、海棠、油菜、泡桐等花開似錦、爭奇斗艷。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焦書記當年種下的泡桐樹,已成為蘭考人實實在在“搖錢樹”:培育壯大的民族樂器產業,年產民族樂器70萬臺把,產值達30億元,帶動就業1.8萬余人;依托豐富的林木資源,全縣家居及木制品行業相關企業達1700多家,帶動就業8萬人,“買家居到蘭考”品牌效應日益突顯。
“日子好了,更不能忘記焦書記,得把焦裕祿精神好好傳承下去。”全國人大代表、蘭考縣三義寨鄉白云山村黨支部書記陳保超剛從北京回來,就馬不停蹄布置種樹植綠,“一宅變四園讓白云山成了大花園,接下來更得多種樹、多植綠,發展綠色產業,把康養、民宿做起來,讓白云山村成為宜居宜業的鄉村振興典范,讓村民們家家戶戶有‘金山銀山’。”
種下綠樹,刻成記憶;涓滴之綠,千頃澄碧。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