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編者按】乘風破浪潮頭立,揚帆起航正當時。全國兩會勝利閉幕后,中原大地迅速掀起深入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的熱潮。大河網推出《“青”舞飛揚》系列報道,聚焦河南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他們學報告、抓落實、堅定信心再出發,把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轉化為推動科技創新的實際行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
大河網訊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讓我倍感振奮。作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我將奮力投入科研報國的行動中,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成果留在企業中,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3月16日,河南農業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李轉見告訴記者。
李轉見是一名85后,現年38歲的他是國家蛋雞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中原青年拔尖人才,也是“地方雞保護利用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項目成員,該項目曾獲得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當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需求提升了。”李轉見介紹,他的科研方向是地方雞優異性狀形成的分子機制解析與分子育種。“從事這項研究最有意義的地方在于,不僅要解決老百姓對雞肉‘量’的基本需求,更要保證對雞肉‘質’的美好追求。”
心得:甘坐科研冷板凳 更要注重團隊協作
作為青年科技工作者,如何貫徹兩會精神,在科研上勇攀科技高峰,并將其轉化到實際運用上?李轉見說:“作為從農村走出來的科技工作者,我對農村、農業、農民的感情與生俱來。”
“一是從農村來、到農業中去,這是我的初心及向往。二是堅持科研從生產中來、到生產中去。三是堅持久久為功、持之以恒。只有甘坐科研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才能登上學術高峰。”李轉見說。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自2013年工作以來,李轉見體會最深刻的是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我們團隊有16個人,帶頭人是康相濤教授。在康老師的帶領下,目前,在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與新品種培育、優異性狀遺傳機制解析與分子育種、健康養殖技術研究和產業化三個方面形成穩定的研究方向。”李轉見介紹,河南農業大學地方雞保護利用創新團隊,為教育部、農業農村部創新團隊,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國家科技發明獎二等獎等科技獎勵。
研究:打造中國“雞芯” 助力農戶踏上致富路
“我國的家禽產業是一個非常大的產業。”李轉見介紹,當前,我國在蛋雞和肉雞養殖量上都居世界首位。千百年來,中國人養成了多元化的飲食習慣,肉雞市場分為快速型的肉雞市場、中速型的肉雞市場、慢速型肉雞市場。
“快速型肉雞一般40~50天長到5斤多,中速型肉雞一般80~90天長到5斤多,慢速型肉雞,也是我們常說的土雞、柴雞,大概120天能長到5斤多。”李轉見介紹。
為什么培育這些長速快慢不同的品種呢?李轉見認為,這源于我們老百姓多元化的市場需求,拿慢速型肉雞來說,大概120天長到5斤左右,這種雞生長時間長,風味物質沉積得就多,吃起來味道會好一些。
“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引進了一些國外的高產蛋雞品種,滿足了當時人民群眾對量的需求。隨著國家經濟發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斷提高,不僅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吃得健康,雞蛋市場由原來的高產褐殼蛋轉向粉色小蛋,再到目前特色雞蛋、品牌雞蛋。”李轉見說,為此,我們需要根據市場的需求,培育不同的蛋殼顏色、蛋重大小等,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如果說種子是糧食的芯片,那么,我國地方雞品種就是雞產業養殖的芯片。李轉見表示,河南農大培育了一系列特色品種,從最早的豫州褐蛋雞,到現在豫粉1號蛋雞。同時,還開發了河南省的一些地方品種,比如河南固始雞、盧氏綠殼蛋雞和淅川烏骨雞。
“盧氏綠殼蛋是千百年來形成的一個河南省地方雞種。這個品種剛開始的綠殼蛋率只有百分之幾,在康老師帶領下,我們把這個品種的綠殼率提純到98%以上,蛋殼色澤顯著改善,產蛋量等生產性能均大幅度提高。”李轉見說,當地農戶紛紛踏上了這條致富路,消費者的需求也得到充分滿足。
未來:希望為地方雞品種培育插上分子育種的翅膀
“要想獲得技術上的研發,基礎研究工作不能少。”李轉見希望,未來能帶領學生在地方雞優育性狀方面開發一些分子標記,定位一些功能基因,開展生物育種。
他表示,將在科研中堅持四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希望能為地方雞品種的培育插上分子育種的翅膀,實現育種速度效率以及育種成效更進一步發展。”
“堅持與產業密切相結合,把成果運用到企業里邊,尤其是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家禽行業的發展。”李轉見表示。
不僅要做好自己的科研,而且還要為科研做好人才培養工作。作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李轉見指導學生獲國家“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國家級或省級獎勵24項,其中獲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創新創業大賽特等獎1項。
李轉見說,希望今后能做好人才培養工作,培養出更多的有志青年來“接棒”,助力地方雞科學研究再出新成果。(劉高雅 李東寶/文 楊鑫陽/視頻)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編者按】乘風破浪潮頭立,揚帆起航正當時。全國兩會勝利閉幕后,中原大地迅速掀起深入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的熱潮。大河網推出《“青”舞飛揚》系列報道,聚焦河南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他們學報告、抓落實、堅定信心再出發,把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轉化為推動科技創新的實際行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
大河網訊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讓我倍感振奮。作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我將奮力投入科研報國的行動中,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成果留在企業中,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3月16日,河南農業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李轉見告訴記者。
李轉見是一名85后,現年38歲的他是國家蛋雞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中原青年拔尖人才,也是“地方雞保護利用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項目成員,該項目曾獲得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當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需求提升了。”李轉見介紹,他的科研方向是地方雞優異性狀形成的分子機制解析與分子育種。“從事這項研究最有意義的地方在于,不僅要解決老百姓對雞肉‘量’的基本需求,更要保證對雞肉‘質’的美好追求。”
心得:甘坐科研冷板凳 更要注重團隊協作
作為青年科技工作者,如何貫徹兩會精神,在科研上勇攀科技高峰,并將其轉化到實際運用上?李轉見說:“作為從農村走出來的科技工作者,我對農村、農業、農民的感情與生俱來。”
“一是從農村來、到農業中去,這是我的初心及向往。二是堅持科研從生產中來、到生產中去。三是堅持久久為功、持之以恒。只有甘坐科研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才能登上學術高峰。”李轉見說。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自2013年工作以來,李轉見體會最深刻的是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我們團隊有16個人,帶頭人是康相濤教授。在康老師的帶領下,目前,在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與新品種培育、優異性狀遺傳機制解析與分子育種、健康養殖技術研究和產業化三個方面形成穩定的研究方向。”李轉見介紹,河南農業大學地方雞保護利用創新團隊,為教育部、農業農村部創新團隊,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國家科技發明獎二等獎等科技獎勵。
研究:打造中國“雞芯” 助力農戶踏上致富路
“我國的家禽產業是一個非常大的產業。”李轉見介紹,當前,我國在蛋雞和肉雞養殖量上都居世界首位。千百年來,中國人養成了多元化的飲食習慣,肉雞市場分為快速型的肉雞市場、中速型的肉雞市場、慢速型肉雞市場。
“快速型肉雞一般40~50天長到5斤多,中速型肉雞一般80~90天長到5斤多,慢速型肉雞,也是我們常說的土雞、柴雞,大概120天能長到5斤多。”李轉見介紹。
為什么培育這些長速快慢不同的品種呢?李轉見認為,這源于我們老百姓多元化的市場需求,拿慢速型肉雞來說,大概120天長到5斤左右,這種雞生長時間長,風味物質沉積得就多,吃起來味道會好一些。
“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引進了一些國外的高產蛋雞品種,滿足了當時人民群眾對量的需求。隨著國家經濟發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斷提高,不僅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吃得健康,雞蛋市場由原來的高產褐殼蛋轉向粉色小蛋,再到目前特色雞蛋、品牌雞蛋。”李轉見說,為此,我們需要根據市場的需求,培育不同的蛋殼顏色、蛋重大小等,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如果說種子是糧食的芯片,那么,我國地方雞品種就是雞產業養殖的芯片。李轉見表示,河南農大培育了一系列特色品種,從最早的豫州褐蛋雞,到現在豫粉1號蛋雞。同時,還開發了河南省的一些地方品種,比如河南固始雞、盧氏綠殼蛋雞和淅川烏骨雞。
“盧氏綠殼蛋是千百年來形成的一個河南省地方雞種。這個品種剛開始的綠殼蛋率只有百分之幾,在康老師帶領下,我們把這個品種的綠殼率提純到98%以上,蛋殼色澤顯著改善,產蛋量等生產性能均大幅度提高。”李轉見說,當地農戶紛紛踏上了這條致富路,消費者的需求也得到充分滿足。
未來:希望為地方雞品種培育插上分子育種的翅膀
“要想獲得技術上的研發,基礎研究工作不能少。”李轉見希望,未來能帶領學生在地方雞優育性狀方面開發一些分子標記,定位一些功能基因,開展生物育種。
他表示,將在科研中堅持四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希望能為地方雞品種的培育插上分子育種的翅膀,實現育種速度效率以及育種成效更進一步發展。”
“堅持與產業密切相結合,把成果運用到企業里邊,尤其是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家禽行業的發展。”李轉見表示。
不僅要做好自己的科研,而且還要為科研做好人才培養工作。作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李轉見指導學生獲國家“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國家級或省級獎勵24項,其中獲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創新創業大賽特等獎1項。
李轉見說,希望今后能做好人才培養工作,培養出更多的有志青年來“接棒”,助力地方雞科學研究再出新成果。(劉高雅 李東寶/文 楊鑫陽/視頻)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