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核心提示:上千場文旅活動、300多家景區免票或門票優惠……河南這個春節“文化味”十足。河南非遺傳承人將帶來哪些“年味”大餐?春滿中原,老家河南,大河網聯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推出“非”一般的河南年系列報道,這個春節讓非遺文化陪您過大年!
大河網訊 “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是清代詩人高鼎在《村居》一詩中描寫的情景,“紙鳶”即為今天所說的“風箏”。兩宋時期,風箏在社會經濟和文化活動中占有相當地位,汴梁風箏經千年傳承,至今不絕。在古都開封,宋天亨老人靠著祖輩傳下來的竹扎紙糊傳統手藝,讓“宋室風箏”享譽汴京城,如今,汴京宋室風箏第六代傳人——宋天亨的女兒宋長虹正在為風箏開出一條新路。
從想讓父親開心到把風箏當作事業
有別于機器制作出的塑料骨架風箏,“宋室風箏”造型逼真,畫工細膩,扎工精巧;組裝骨架,攜帶方便;最獨特之處在于象形類品種豐富,比例形狀都和真的相似,且多取材于市民喜聞樂見的蟲、魚、鳥、獸,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氣息。
“我們家幾代都是手藝人,都會做風箏。小學五六年級時,我就跟著父親學做風箏了。”宋長虹說。盡管出身風箏世家,但長大后的她并沒有想過繼續跟著父親做風箏,而是選擇成為一名銷售人員,一做就是二十多年。2017年,父親因眼疾不能再繼續做風箏,宋長虹覺得父親心中滿是對風箏技藝無人傳承的遺憾,故選擇在家跟著父親學做風箏。用宋長虹的話來說,“最初學風箏,只是為了讓父親開心”。
“看似簡單的風箏,做起來自有一番學問,非常考驗制作者的功力。”宋長虹從劈竹子、刮竹子開始學起。“其中最費時費力的要數骨架制作了。”宋長虹說,制作風箏的每一道工序都很講究。要用刀將晾曬一年的竹子劈開,制成竹片,然后按照造型用刀刮制出來,進行修整并放在火上加熱燒彎定型。接下來用線繩固定,上膠貼上絹面,進行上色、平整,直至扎制成型上天,整個過程需要三十多個小時。
不斷地學習、打磨,宋長虹的手藝越來越精湛,同時她也在思考,如何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門手藝,更好地傳播傳統技藝。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非遺風箏從“宋室”走向世界
“之所以叫‘宋室風箏’,一是因為姓氏,二是父親覺得我們一直在室內做風箏賣風箏。”宋長虹說,“我希望可以讓更多的人在親身的體驗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美;在動手制作的環境里,體會手工的樂趣。這是我心之所向,也是我努力的方向。”在不斷學習練習的過程中,宋長虹將繁瑣復雜的手工風箏制作技術簡化,使學員們利用兩個小時就可以制作出一只獨一無二的風箏。
據了解,自2017年至今,宋長虹積極開展非遺文化傳承活動,開設傳統手工藝文化體驗課程,工作室接待了來自泰國、俄羅斯、美國、日本、意大利、烏克蘭等二十多個國家的留學生及國內大中小學生近千人次,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數百場,學習體驗人數萬余人次。宋長虹介紹說:“這些都是我剛開始沒有想到的,在這個過程中,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看著大家在做好風箏后,將風箏放飛之后臉上洋溢的喜悅和自豪。”曾有報道這樣評價:“宋長虹用自己的‘銷售思維’讓這只‘非遺風箏’從陋室飛向世界,從一個人的‘艱苦手藝’變成一群人的快樂體驗。”
宋長虹為《清平樂》制作大雁風箏
2018年,《清平樂》劇組找到宋長虹訂制風箏,她制作的大雁風箏和菱形風箏出現在劇中;2021年,宋室風箏登上了《時尚芭莎》雜志……在宋長虹的努力下,宋室風箏的路越走越寬、越飛越高。
不同的非遺文化有不同的氣質,而風箏代表的則是歡樂、童真和美好。在宋長虹的風箏工作室內可以看到,墻壁上掛著不同品類的風箏,蝴蝶、蜻蜓、鸚鵡形的風箏比比皆是。而宋長虹經常把雙頭鸚鵡風箏掛在嘴邊說給大家——鸚鵡諧音“英武”,取意英明神武,同時它又代表著健康長壽,雙頭鸚鵡相互纏綿,又寓意百年好合,愛情美滿。
談起風箏和春節的聯系,宋長虹說,在過去,人們在過年期間把風箏放得高高的,把線剪斷,喻示著將過去一年的霉運都放走,并希望來年會更好,留下美好的期許。(李連凡)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核心提示:上千場文旅活動、300多家景區免票或門票優惠……河南這個春節“文化味”十足。河南非遺傳承人將帶來哪些“年味”大餐?春滿中原,老家河南,大河網聯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推出“非”一般的河南年系列報道,這個春節讓非遺文化陪您過大年!
大河網訊 “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是清代詩人高鼎在《村居》一詩中描寫的情景,“紙鳶”即為今天所說的“風箏”。兩宋時期,風箏在社會經濟和文化活動中占有相當地位,汴梁風箏經千年傳承,至今不絕。在古都開封,宋天亨老人靠著祖輩傳下來的竹扎紙糊傳統手藝,讓“宋室風箏”享譽汴京城,如今,汴京宋室風箏第六代傳人——宋天亨的女兒宋長虹正在為風箏開出一條新路。
從想讓父親開心到把風箏當作事業
有別于機器制作出的塑料骨架風箏,“宋室風箏”造型逼真,畫工細膩,扎工精巧;組裝骨架,攜帶方便;最獨特之處在于象形類品種豐富,比例形狀都和真的相似,且多取材于市民喜聞樂見的蟲、魚、鳥、獸,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氣息。
“我們家幾代都是手藝人,都會做風箏。小學五六年級時,我就跟著父親學做風箏了。”宋長虹說。盡管出身風箏世家,但長大后的她并沒有想過繼續跟著父親做風箏,而是選擇成為一名銷售人員,一做就是二十多年。2017年,父親因眼疾不能再繼續做風箏,宋長虹覺得父親心中滿是對風箏技藝無人傳承的遺憾,故選擇在家跟著父親學做風箏。用宋長虹的話來說,“最初學風箏,只是為了讓父親開心”。
“看似簡單的風箏,做起來自有一番學問,非常考驗制作者的功力。”宋長虹從劈竹子、刮竹子開始學起。“其中最費時費力的要數骨架制作了。”宋長虹說,制作風箏的每一道工序都很講究。要用刀將晾曬一年的竹子劈開,制成竹片,然后按照造型用刀刮制出來,進行修整并放在火上加熱燒彎定型。接下來用線繩固定,上膠貼上絹面,進行上色、平整,直至扎制成型上天,整個過程需要三十多個小時。
不斷地學習、打磨,宋長虹的手藝越來越精湛,同時她也在思考,如何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門手藝,更好地傳播傳統技藝。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非遺風箏從“宋室”走向世界
“之所以叫‘宋室風箏’,一是因為姓氏,二是父親覺得我們一直在室內做風箏賣風箏。”宋長虹說,“我希望可以讓更多的人在親身的體驗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美;在動手制作的環境里,體會手工的樂趣。這是我心之所向,也是我努力的方向。”在不斷學習練習的過程中,宋長虹將繁瑣復雜的手工風箏制作技術簡化,使學員們利用兩個小時就可以制作出一只獨一無二的風箏。
據了解,自2017年至今,宋長虹積極開展非遺文化傳承活動,開設傳統手工藝文化體驗課程,工作室接待了來自泰國、俄羅斯、美國、日本、意大利、烏克蘭等二十多個國家的留學生及國內大中小學生近千人次,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數百場,學習體驗人數萬余人次。宋長虹介紹說:“這些都是我剛開始沒有想到的,在這個過程中,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看著大家在做好風箏后,將風箏放飛之后臉上洋溢的喜悅和自豪。”曾有報道這樣評價:“宋長虹用自己的‘銷售思維’讓這只‘非遺風箏’從陋室飛向世界,從一個人的‘艱苦手藝’變成一群人的快樂體驗。”
宋長虹為《清平樂》制作大雁風箏
2018年,《清平樂》劇組找到宋長虹訂制風箏,她制作的大雁風箏和菱形風箏出現在劇中;2021年,宋室風箏登上了《時尚芭莎》雜志……在宋長虹的努力下,宋室風箏的路越走越寬、越飛越高。
不同的非遺文化有不同的氣質,而風箏代表的則是歡樂、童真和美好。在宋長虹的風箏工作室內可以看到,墻壁上掛著不同品類的風箏,蝴蝶、蜻蜓、鸚鵡形的風箏比比皆是。而宋長虹經常把雙頭鸚鵡風箏掛在嘴邊說給大家——鸚鵡諧音“英武”,取意英明神武,同時它又代表著健康長壽,雙頭鸚鵡相互纏綿,又寓意百年好合,愛情美滿。
談起風箏和春節的聯系,宋長虹說,在過去,人們在過年期間把風箏放得高高的,把線剪斷,喻示著將過去一年的霉運都放走,并希望來年會更好,留下美好的期許。(李連凡)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