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科技興農
種糧大戶的新打算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運海
1月23日,在長葛市石象鎮一塊小麥地里,一名中年男子正蹲著查看苗情。他薅起一撮麥苗,數了數麥苗的分蘗說:“一株麥苗平均有5到6個分蘗,是正常長的壯苗。”
他就是種糧大戶朱偉嶺,今年種植小麥4000多畝。
朱偉嶺是石象鎮尚官曹村人,1998年從河南農業大學畢業后留在校辦企業,負責種子科研推廣。2006年,他從學校辭職,回家鄉流轉土地研發種子。目前,他在家鄉流轉土地4000多畝,同時帶動周圍5個行政村的上萬畝耕地,統一耕種、統一收獲。
朱偉嶺既是種植大戶,還是農業科學家,是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許昌綜合試驗站站長。他分析說,與往年相比,這個冬季氣溫偏冷,不利于小麥越冬。但是,去年我們適當晚播,又及時進行了冬灌,因此目前小麥長勢良好。
說起今年的新打算,朱偉嶺說,當前重點還是抓好春季麥田管理,為小麥豐收搭好豐產架子。春節過后要及時澆水、施肥,確保小麥營養充足、健康生長。
去年,朱偉嶺種的小麥和玉米都獲得大豐收。他說,訣竅就是良種良法。比如玉米,他種植的是高支鏈淀粉玉米,比普通玉米淀粉含量高,比較甜、黏,全部是訂單農業,比普通玉米的賣價也高得多。
玉米收獲時,不少農民因為擔心遭遇連陰雨天氣,加之沒有晾曬場地和烘干設備,因此往往沒有完全成熟就早收了。而朱偉嶺因為晚收10天,種植的4000多畝玉米增產了40萬斤。
朱偉嶺說,之所以敢于晚收,是因為去年投資上百萬元安裝了一套烘干設備。有了烘干設備,秋季種玉米、晚收玉米就有底氣了。
作為種糧大戶,又是奮戰在生產一線的育種專家,朱偉嶺對農業生產中的細微變化更為敏感。他說,目前全球氣候正在變暖,農業生產也要隨著氣候變化適當推遲農時,玉米適當晚收,小麥也要適當晚播,田間管理也要根據當時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更好地實現農業增收、農民致富。
1月22日,在洛陽市隋唐城遺址植物園2023河洛文化廟會上,游客在欣賞舞獅民俗表演。黃政偉 攝
自強福至
再開一間新民宿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曉波
1月21日,大年三十,林州市黃華鎮廟荒村“自強小院”聚攏了很多游客,民宿店主郝心英掌勺,不一會兒就端出了紅燜魚塊、梅菜扣肉等“硬菜”,餐桌正中間放著一盤剛剛煮出的槐花雞蛋餡餃子。
游客們舉杯互祝新年好,郝心英忙完還不忘跟游客們碰杯,精氣神十足。
過去,郝心英是村里出了名的貧困戶,特別怕見人,感覺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家人患病、女兒上學,全家的重擔都壓在她一人身上。“2016年,俺男人去世,婆婆常年臥床,女兒考上研究生都供不起,那個時候,我感覺生活真是沒啥指望。”對于那段經歷,郝心英記憶猶新。
轉機來自駐村第一書記的幫扶。時任廟荒村第一書記的陳軍鼓勵她種紅薯、賣粉條。她種了5畝地的紅薯,全部加工成粉條。在村里能人的幫助下,她在抖音等直播平臺上開設了賬號,一邊賣特產,一邊講自己的勵志故事,吸引了不少粉絲。靠著賣紅薯粉條和暖心的幫扶政策,郝心英脫了貧。
“我們對特色旅游、種植、養殖等創業項目,提供創業擔保貸款,還組織各類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陳軍說,在鄉村創業大潮中,群眾是真正的主角,決定著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堅強樂觀的郝心英,寧愿苦干不愿苦熬,借著村里發展民俗旅游的機會,在村頭支個小攤,賣起農產品。5年前,借助5萬元創業擔保貸款,她把自己家翻了新,給經營的農家樂取名“自強小院”。
這是一處兩層小院,門樓上刻著“銘記黨恩”。上層是客房,下層是餐廳,院中種著果樹。
“趁著過年專門帶著孩子來住農家屋、吃農家飯,紅旗渠離這兒也不遠,我們準備再去看看。”一名游客笑著說。
如今,靠著賣農產品和經營民宿,郝心英年收入6萬多元。“摘掉窮帽子,還要過上更好的日子,過了年我準備再開一間新民宿。”郝心英憧憬著。
日子過好了,郝心英的心態也煥然一新。現在,她成了村里最佳自強脫貧戶,逢人就夸贊黨的政策好。
“走上臺俺心里甜,黨的恩情記心間,今天借此好機會,黨的政策夸一夸……”“自強小院”里,伴隨著河南梆子聲,郝心英走上臺,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著這個小山村正在發生的鄉村振興故事。
1月22日,游客在鄭州方特旅游度假區游玩,體驗傳統民俗,欣賞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本報記者 聶冬晗 攝
幸福寶媽
“新手媽媽”被愛包圍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曹萍
1月23日,大年初二,在鄭州市金水區居民趙雪的家里,幾位老人不時從窗戶向外看看。
臨近中午,趙雪和丈夫抱著剛剛出生6天的兒子從醫院回到了家。一進家門,趙雪和寶寶就被幾位老人團團圍住噓寒問暖。他們接過寶寶摸摸小臉、拉拉小手,笑得合不攏嘴。
今年趙雪雖然沒有回娘家,但是她和丈夫的父母都聚在一起,家里布置一新,貼上了大紅的“福”字,一大家子人過了一個熱熱鬧鬧的團圓年。這個年,因為小生命的到來,更加特別而難忘。
雖然是第一次做媽媽,但趙雪卻沒有太多擔心。婆婆和媽媽都是過來人,有很多經驗,而且還有醫院醫生建的產婦群,有任何問題可以隨時咨詢。
不一會兒,婆婆拿著給寶寶準備的大紅色“小兔”帽子進來,要讓寶寶過個“紅火年”。媽媽也“不甘示弱”,拿來了自己一針一線縫制的花棉襖,希望外孫在冬日里有最溫暖的呵護。趙雪在一旁看著、笑著,幸福洋溢在臉上。
這樣有愛的瞬間,趙雪在醫院也曾感受過。“在醫院住院時,很多醫生護士都是帶病工作,但同樣給了病人無微不至的照顧,還時刻想著保護我們,讓我們很感動。”趙雪感慨道。
趙雪回到家,更是得到了“貴賓級”的待遇。趙雪笑著說:“就是喂喂寶寶、哄哄睡覺,其他什么都不讓我干。”
寶寶在趙雪的懷里安靜地睡著了,婆婆和媽媽在廚房里叮叮當當地忙碌著,丈夫和公公、爸爸在對著圖紙研究嬰兒車怎么安裝。
午后的陽光灑在孩子紅撲撲的小臉上,無限的希望和幸福在趙雪心中慢慢地蕩漾開來。
駐村第一書記宋飛強揮毫潑墨書寫春聯送上新春祝福。劉夢珂 攝
駐村幫扶
駐村第一書記送“福”來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鳳虎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夢珂
1月21日,除夕,虞城縣劉店鄉丁河樓村袁梓悅家里歡聲笑語,喜氣洋洋。
“謝謝宋叔叔給俺家送來的‘福’字、燈籠、書包、保溫杯。”9歲的袁梓悅開心地說。
當天上午,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派駐丁河樓村駐村第一書記宋飛強來到袁梓悅家里,帶來春聯、燈籠等年貨。袁梓悅的父母常年在外省打工,平時她和弟弟袁梓赫二人跟著爺爺奶奶生活。
“點橫撇……”宋飛強握著袁梓赫的小手,一筆一畫共寫“福”字。為讓留守兒童幸福過年,宋飛強精心為孩子們購置了一些年貨,并現場手寫春聯,送上新春祝福。
2015年以來,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先后派駐丁河樓村三任第一書記,協調虞城縣有關部門投資100余萬元修建村內道路和牲畜糞便處理廠;協調縣教育部門投資170萬元建設了丁河樓小學新教學樓,解決了村內適齡兒童入學難、入園難的問題。如今,丁河樓村木條加工等產業蓬勃發展,村集體經濟收入逐年攀升,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多虧黨的好政策,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村里的環境大大改善,家門口的工廠也多了。希望以后兒子兒媳能在家門口打工,既能掙到錢,也能陪陪孩子。”袁梓悅的爺爺袁文席說,他在村里經營了一家木條加工廠,在宋飛強書記的幫助下,暢通了銷售渠道,收入也大大提高。
歡聲笑語中,宋飛強張羅著把帶來的一對紅燈籠掛上,鐵路特色文創產品窗花貼在門窗上,小院里頓時年味愈濃。
說起新年愿望。袁梓悅說:“我的愿望是成績步步高,能考上虞城縣高級中學。”
“我的新年愿望是全家平安健康,日子越過越旺。”袁文席說。
“我的愿望是希望丁河樓村產業發展更好,群眾日子更紅火。”宋飛強說,今年將加大幫扶力度,在做優做強木材加工特色產業的基礎上,增強丁河樓村“造血”功能,大力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和人才培養,助力丁河樓村全面振興。
一言一語都飽含著對新年的美好祝愿和憧憬。窗花上飛馳的“高鐵動車”猶如2023年“新年列車”,帶著美好的祝福,向著幸福的方向奔馳。
1月22日,沁陽市西萬鎮景明村民間藝人在表演“景明虎舞”鬧新春。楊帆 攝
短評
幸福年味就在萬家燈火里
□于晴
前兩天,一曲《是媽媽是女兒》將天下母女之愛的寄語化作心靈的傾訴,被眾多網友熱評是“今年春晚最佳”。昨天大年初二,也是女兒回娘家的日子,掂著大包小包進門,聽到爸媽一句“回來啦”,幸福也在此刻定格。
萬家燈火處,溫暖幸福年。這兩年不乏關于年味的追問,年味究竟是什么?我想總與“幸福”二字相關,就在尋常生活里的萬家燈火處。
幸福是無處不在的親情。春節期間,帶著家人趕一次時髦,圍爐煮茶聊聊工作生活,聽親戚嘮嘮家長里短,歡聲笑語帶走了疲憊,親情鄉情撫慰了心靈。
幸福也是一個個可感可知的“小確幸”。總有一些不起眼的瞬間帶給我們滿滿的幸福感。微小而確切的幸福可能是歸鄉的游子走在兒時熟悉的街頭,有人溫柔地喊出自己的名字;是初為人父人母聽到孩子第一次叫爸爸媽媽;是脫貧戶窗明幾凈的小院、屋檐下掛著的臘肉香腸和越過越紅火的日子……
幸福還是一份憧憬和希望。人們常說紅紅火火過大年,過年時看到商場人山人海、聽到景區歡聲笑語、聞到飯店熱辣香氣,一下子就能感到撲面而來的幸福。紅紅火火既是對舊歲努力辛勞的犒賞,也是對來年更上一層樓的期盼。
新歲序開,共赴新程。大年初一,伴隨著嘹亮的汽笛聲,中歐班列(中豫號·新鄉)從位于新鄉經開區的國際陸港鐵路貨運場站緩緩駛出,開啟“兔年第一跑”。愿新的一年,每個人的生活都像一往無前的列車,向遠方出發,向著幸福美好奔赴而去。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科技興農
種糧大戶的新打算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運海
1月23日,在長葛市石象鎮一塊小麥地里,一名中年男子正蹲著查看苗情。他薅起一撮麥苗,數了數麥苗的分蘗說:“一株麥苗平均有5到6個分蘗,是正常長的壯苗。”
他就是種糧大戶朱偉嶺,今年種植小麥4000多畝。
朱偉嶺是石象鎮尚官曹村人,1998年從河南農業大學畢業后留在校辦企業,負責種子科研推廣。2006年,他從學校辭職,回家鄉流轉土地研發種子。目前,他在家鄉流轉土地4000多畝,同時帶動周圍5個行政村的上萬畝耕地,統一耕種、統一收獲。
朱偉嶺既是種植大戶,還是農業科學家,是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許昌綜合試驗站站長。他分析說,與往年相比,這個冬季氣溫偏冷,不利于小麥越冬。但是,去年我們適當晚播,又及時進行了冬灌,因此目前小麥長勢良好。
說起今年的新打算,朱偉嶺說,當前重點還是抓好春季麥田管理,為小麥豐收搭好豐產架子。春節過后要及時澆水、施肥,確保小麥營養充足、健康生長。
去年,朱偉嶺種的小麥和玉米都獲得大豐收。他說,訣竅就是良種良法。比如玉米,他種植的是高支鏈淀粉玉米,比普通玉米淀粉含量高,比較甜、黏,全部是訂單農業,比普通玉米的賣價也高得多。
玉米收獲時,不少農民因為擔心遭遇連陰雨天氣,加之沒有晾曬場地和烘干設備,因此往往沒有完全成熟就早收了。而朱偉嶺因為晚收10天,種植的4000多畝玉米增產了40萬斤。
朱偉嶺說,之所以敢于晚收,是因為去年投資上百萬元安裝了一套烘干設備。有了烘干設備,秋季種玉米、晚收玉米就有底氣了。
作為種糧大戶,又是奮戰在生產一線的育種專家,朱偉嶺對農業生產中的細微變化更為敏感。他說,目前全球氣候正在變暖,農業生產也要隨著氣候變化適當推遲農時,玉米適當晚收,小麥也要適當晚播,田間管理也要根據當時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更好地實現農業增收、農民致富。
1月22日,在洛陽市隋唐城遺址植物園2023河洛文化廟會上,游客在欣賞舞獅民俗表演。黃政偉 攝
自強福至
再開一間新民宿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曉波
1月21日,大年三十,林州市黃華鎮廟荒村“自強小院”聚攏了很多游客,民宿店主郝心英掌勺,不一會兒就端出了紅燜魚塊、梅菜扣肉等“硬菜”,餐桌正中間放著一盤剛剛煮出的槐花雞蛋餡餃子。
游客們舉杯互祝新年好,郝心英忙完還不忘跟游客們碰杯,精氣神十足。
過去,郝心英是村里出了名的貧困戶,特別怕見人,感覺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家人患病、女兒上學,全家的重擔都壓在她一人身上。“2016年,俺男人去世,婆婆常年臥床,女兒考上研究生都供不起,那個時候,我感覺生活真是沒啥指望。”對于那段經歷,郝心英記憶猶新。
轉機來自駐村第一書記的幫扶。時任廟荒村第一書記的陳軍鼓勵她種紅薯、賣粉條。她種了5畝地的紅薯,全部加工成粉條。在村里能人的幫助下,她在抖音等直播平臺上開設了賬號,一邊賣特產,一邊講自己的勵志故事,吸引了不少粉絲。靠著賣紅薯粉條和暖心的幫扶政策,郝心英脫了貧。
“我們對特色旅游、種植、養殖等創業項目,提供創業擔保貸款,還組織各類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陳軍說,在鄉村創業大潮中,群眾是真正的主角,決定著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堅強樂觀的郝心英,寧愿苦干不愿苦熬,借著村里發展民俗旅游的機會,在村頭支個小攤,賣起農產品。5年前,借助5萬元創業擔保貸款,她把自己家翻了新,給經營的農家樂取名“自強小院”。
這是一處兩層小院,門樓上刻著“銘記黨恩”。上層是客房,下層是餐廳,院中種著果樹。
“趁著過年專門帶著孩子來住農家屋、吃農家飯,紅旗渠離這兒也不遠,我們準備再去看看。”一名游客笑著說。
如今,靠著賣農產品和經營民宿,郝心英年收入6萬多元。“摘掉窮帽子,還要過上更好的日子,過了年我準備再開一間新民宿。”郝心英憧憬著。
日子過好了,郝心英的心態也煥然一新。現在,她成了村里最佳自強脫貧戶,逢人就夸贊黨的政策好。
“走上臺俺心里甜,黨的恩情記心間,今天借此好機會,黨的政策夸一夸……”“自強小院”里,伴隨著河南梆子聲,郝心英走上臺,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著這個小山村正在發生的鄉村振興故事。
1月22日,游客在鄭州方特旅游度假區游玩,體驗傳統民俗,欣賞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本報記者 聶冬晗 攝
幸福寶媽
“新手媽媽”被愛包圍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曹萍
1月23日,大年初二,在鄭州市金水區居民趙雪的家里,幾位老人不時從窗戶向外看看。
臨近中午,趙雪和丈夫抱著剛剛出生6天的兒子從醫院回到了家。一進家門,趙雪和寶寶就被幾位老人團團圍住噓寒問暖。他們接過寶寶摸摸小臉、拉拉小手,笑得合不攏嘴。
今年趙雪雖然沒有回娘家,但是她和丈夫的父母都聚在一起,家里布置一新,貼上了大紅的“福”字,一大家子人過了一個熱熱鬧鬧的團圓年。這個年,因為小生命的到來,更加特別而難忘。
雖然是第一次做媽媽,但趙雪卻沒有太多擔心。婆婆和媽媽都是過來人,有很多經驗,而且還有醫院醫生建的產婦群,有任何問題可以隨時咨詢。
不一會兒,婆婆拿著給寶寶準備的大紅色“小兔”帽子進來,要讓寶寶過個“紅火年”。媽媽也“不甘示弱”,拿來了自己一針一線縫制的花棉襖,希望外孫在冬日里有最溫暖的呵護。趙雪在一旁看著、笑著,幸福洋溢在臉上。
這樣有愛的瞬間,趙雪在醫院也曾感受過。“在醫院住院時,很多醫生護士都是帶病工作,但同樣給了病人無微不至的照顧,還時刻想著保護我們,讓我們很感動。”趙雪感慨道。
趙雪回到家,更是得到了“貴賓級”的待遇。趙雪笑著說:“就是喂喂寶寶、哄哄睡覺,其他什么都不讓我干。”
寶寶在趙雪的懷里安靜地睡著了,婆婆和媽媽在廚房里叮叮當當地忙碌著,丈夫和公公、爸爸在對著圖紙研究嬰兒車怎么安裝。
午后的陽光灑在孩子紅撲撲的小臉上,無限的希望和幸福在趙雪心中慢慢地蕩漾開來。
駐村第一書記宋飛強揮毫潑墨書寫春聯送上新春祝福。劉夢珂 攝
駐村幫扶
駐村第一書記送“福”來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鳳虎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夢珂
1月21日,除夕,虞城縣劉店鄉丁河樓村袁梓悅家里歡聲笑語,喜氣洋洋。
“謝謝宋叔叔給俺家送來的‘福’字、燈籠、書包、保溫杯。”9歲的袁梓悅開心地說。
當天上午,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派駐丁河樓村駐村第一書記宋飛強來到袁梓悅家里,帶來春聯、燈籠等年貨。袁梓悅的父母常年在外省打工,平時她和弟弟袁梓赫二人跟著爺爺奶奶生活。
“點橫撇……”宋飛強握著袁梓赫的小手,一筆一畫共寫“福”字。為讓留守兒童幸福過年,宋飛強精心為孩子們購置了一些年貨,并現場手寫春聯,送上新春祝福。
2015年以來,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先后派駐丁河樓村三任第一書記,協調虞城縣有關部門投資100余萬元修建村內道路和牲畜糞便處理廠;協調縣教育部門投資170萬元建設了丁河樓小學新教學樓,解決了村內適齡兒童入學難、入園難的問題。如今,丁河樓村木條加工等產業蓬勃發展,村集體經濟收入逐年攀升,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多虧黨的好政策,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村里的環境大大改善,家門口的工廠也多了。希望以后兒子兒媳能在家門口打工,既能掙到錢,也能陪陪孩子。”袁梓悅的爺爺袁文席說,他在村里經營了一家木條加工廠,在宋飛強書記的幫助下,暢通了銷售渠道,收入也大大提高。
歡聲笑語中,宋飛強張羅著把帶來的一對紅燈籠掛上,鐵路特色文創產品窗花貼在門窗上,小院里頓時年味愈濃。
說起新年愿望。袁梓悅說:“我的愿望是成績步步高,能考上虞城縣高級中學。”
“我的新年愿望是全家平安健康,日子越過越旺。”袁文席說。
“我的愿望是希望丁河樓村產業發展更好,群眾日子更紅火。”宋飛強說,今年將加大幫扶力度,在做優做強木材加工特色產業的基礎上,增強丁河樓村“造血”功能,大力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和人才培養,助力丁河樓村全面振興。
一言一語都飽含著對新年的美好祝愿和憧憬。窗花上飛馳的“高鐵動車”猶如2023年“新年列車”,帶著美好的祝福,向著幸福的方向奔馳。
1月22日,沁陽市西萬鎮景明村民間藝人在表演“景明虎舞”鬧新春。楊帆 攝
短評
幸福年味就在萬家燈火里
□于晴
前兩天,一曲《是媽媽是女兒》將天下母女之愛的寄語化作心靈的傾訴,被眾多網友熱評是“今年春晚最佳”。昨天大年初二,也是女兒回娘家的日子,掂著大包小包進門,聽到爸媽一句“回來啦”,幸福也在此刻定格。
萬家燈火處,溫暖幸福年。這兩年不乏關于年味的追問,年味究竟是什么?我想總與“幸福”二字相關,就在尋常生活里的萬家燈火處。
幸福是無處不在的親情。春節期間,帶著家人趕一次時髦,圍爐煮茶聊聊工作生活,聽親戚嘮嘮家長里短,歡聲笑語帶走了疲憊,親情鄉情撫慰了心靈。
幸福也是一個個可感可知的“小確幸”。總有一些不起眼的瞬間帶給我們滿滿的幸福感。微小而確切的幸福可能是歸鄉的游子走在兒時熟悉的街頭,有人溫柔地喊出自己的名字;是初為人父人母聽到孩子第一次叫爸爸媽媽;是脫貧戶窗明幾凈的小院、屋檐下掛著的臘肉香腸和越過越紅火的日子……
幸福還是一份憧憬和希望。人們常說紅紅火火過大年,過年時看到商場人山人海、聽到景區歡聲笑語、聞到飯店熱辣香氣,一下子就能感到撲面而來的幸福。紅紅火火既是對舊歲努力辛勞的犒賞,也是對來年更上一層樓的期盼。
新歲序開,共赴新程。大年初一,伴隨著嘹亮的汽笛聲,中歐班列(中豫號·新鄉)從位于新鄉經開區的國際陸港鐵路貨運場站緩緩駛出,開啟“兔年第一跑”。愿新的一年,每個人的生活都像一往無前的列車,向遠方出發,向著幸福美好奔赴而去。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