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該作下半部分以《當歸》為題,發(fā)表于《當代》2022年6期
邵麗的寫作,一直備受文壇矚目。從《明惠的圣誕》《我的生活質(zhì)量》《掛職筆記》到《黃河故事》,她的寫作一直圍繞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展開,每一段創(chuàng)作都展示出了她獨特的思考和對文學不懈的追求。與很多寫作者刻意與所寫內(nèi)容保持距離不同,邵麗善于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寫作的動力,這種自發(fā)的創(chuàng)作使她的寫作自帶一種真誠,真誠地對生活發(fā)問,真誠地自我剖析。
按她的說法,《金枝》系列的寫作始于她一個長久的心愿,那就是寫下在特殊年代被造就的父母以及他們的家族。更迫近的觸動,則是由于父親去世后,讓她再次審視父女關(guān)系,一直自覺一生被父親漠視的女兒,在重新梳理了整個家族的枝枝脈脈之后,對家族歷史和親緣關(guān)系,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
《金枝(全本)》分為上部、中部、下部、尾聲四個部分,以不同的視角,完成了周氏一家人生故事的講述。上部以女兒周語同的視角講述自己所經(jīng)歷的家庭故事,這個視角是現(xiàn)實中邵麗的角色;中部是以周語同同父異母妹妹拴妮子的視角,講述她在上周村與父親后來的家庭間的疏離和游走;下部、尾聲則以全知視角回視這個家族的過去和未來。
《金枝(全本)》充分展示了邵麗的強大和自信,她不僅以精準的語言、深刻的心理描寫將一個好強、憤怒、充滿創(chuàng)傷的女兒描寫得淋漓盡致,又轉(zhuǎn)身以拴妮子的視角,完成了對父親另一個女兒成長的表白。這是一種試探、實驗,也是一種自我和解。
如果說,被剝奪的父愛和被侵犯的家庭生活一直讓邵麗的人生壓抑窒息,那么《金枝(全本)》中的這種對照、換位,則足以顯示人到中年的周語同與人到中年的邵麗,終于在文本內(nèi)外得到釋懷。就像邵麗自己曾經(jīng)說過的,“人生的過程是一個靈與肉痛苦掙扎的過程,如果通過文學這個媒體,使我們互相之間變得更加寬容、關(guān)愛、和諧,可能這比任何獎項都更加富有意義。”
作為一個女性作家,邵麗尤善于講述女性故事,描寫女性心理。《金枝(全本)》雖然講述的是家族故事,但通讀下來不難發(fā)現(xiàn),周氏一家能像大樹一樣不斷枝繁葉茂,主要歸功于周家的女性以一種強悍的生命力,捍衛(wèi)這個大家庭。與之相較,周家的男性們,無論是曾祖父周同堯、祖父周秉正、父親周啟明,還是周語同的哥哥們,在小說中均處于失語狀態(tài),他們要么投奔革命、要么失蹤于新生活、要么如周啟明一樣終生沉默。這種設(shè)計也并非是邵麗刻意為之,它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男性在家庭生活中的位置和缺失。尤其在中國傳統(tǒng)家庭文化中,一直有“嚴父慈母”之說,父親是正統(tǒng)、威嚴、權(quán)力的象征,母親才與家庭中溫暖、瑣碎、煙火氣的生活緊密相連,也形成了“形而上”的父親和“形而下”的母親。
《金枝(全本)》中的女性,是“形而下”的,也是“形而上”的。邵麗曾談過,為什么要以“金枝”作為題眼統(tǒng)攝整部小說,“金枝玉葉是每一個女孩子的夢想,我的生命的前半時坎坷不平,就把期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孩子們被金枝玉葉地捧著,嬌嫩的生命卻恰恰最容易被損傷。金枝是我的期許,也是我心底揮之不去的恐懼。”每個女孩在成為女人前,對人生都有過許許多多美麗的幻想,未出閣的祖母、裳、穗子、朱珠哪個不是自己家中的金枝玉葉,卻不想未來有如此多坎坷在等待著她們。《金枝(全本)》中寫盡了女性成長的痛楚,充滿人性和女性自我認知的考驗。她們所經(jīng)歷的并非是肉身痛苦,而是終其一生的精神桎梏和折磨。
當然《金枝(全本)》并非是一部傷痕小說,邵麗要真正展示的是歷經(jīng)痛入脊髓、苦到絕望的人性淬煉后,周家女性們所展現(xiàn)出的一種強大的生命力和絕境重生后的悲壯。當這些女性的尊嚴被踐踏、被無視,她們純潔的生命被侮辱、被摧殘之后,她們反而如鳳凰涅槃,以生命的本能重建生活,將自己的未來、追求傳遞到下一代的身上。邵麗說:“我想塑造的就是一個中國傳統(tǒng)女性身上的那種韌性。其實在河南,我身邊有好多女性被原配拋棄,然后不會再嫁,一個人獨守一輩子,苦苦支撐著一個家。她不是一個個體,而是一個群體的遭遇。所以,我其實想寫的是一種來自女性的力量感。”
就是這種女性獨有的韌性、執(zhí)著和力量,讓這部小說如此與眾不同。再回首人類千百年歷史進程,不得不感慨,在血淋淋的女性成長路上,女性不僅在不斷完成著自我更新,也使人類本身在一次次母性的博大和溫暖中不斷向前邁進,就像《浮士德》中的那句經(jīng)典所言:“永恒之女性,引領(lǐng)我們上升。”
三十多萬字的《金枝(全本)》是一部典型的家族小說,周氏一家五代人、近一百年的歷史和生活全部被囊括其中。自新文化運動以來,家族小說一直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板塊,所謂“文變?nèi)竞跏狼椋d廢系乎時序”,家族小說最能反映社會變遷、觀念演進和個體命運的流變。從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老舍的《四世同堂》、路翎的《財主底兒女們》、梁斌的《紅旗譜》到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張煒的《古船》、陳忠實的《白鹿原》,家族小說在不同時期均以經(jīng)典面目出現(xiàn),在記錄歷史、反映現(xiàn)實人生方面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藝術(shù)作用。
與這些作品相較,《金枝(全本)》依然在講述著歷史變遷中家族迭代,時代洪流下的個體曲折命運,革命倫理與家庭倫理之間的沖撞碾壓,只不過《金枝(全本)》的主角是一群被歷史淹沒、被文學描寫所忽視的群體——革命者參加革命前受父母之命被迫迎娶的妻子、生育的子女們,與后來自由戀愛結(jié)婚者相比,她們可謂“舊家舊妻”,是被遺忘和拋棄的對象。《金枝(全本)》對新舊家庭中女性命運和心理的描寫是有開創(chuàng)性的。邵麗緊緊抓住了這些時代棄兒,以犀利的筆墨記錄了她們的命運。周家的祖母、裳、穗子僅僅是無數(shù)同樣命運女性的代表,她們被迫接受革命結(jié)果,被時代和家庭拋棄,沒有正常的情感體驗和婚姻生活,被強迫壓抑自己的欲望,最終生命在自我吞噬中萎縮、變形。還有無數(shù)如拴妮子、周語同一樣,面臨著巨大身份認同難題,一邊靠近一邊逃離家庭的革命后代們。她們的無辜、無助,見證著歷史的無情。
邵麗的《金枝(全本)》是敏感的,也是敏銳的。它用一顆悲憫之心,回望這些疼痛的面孔,于百年之后,拂去歷史塵埃,還她們一個清晰的面容。讓這些女性被看見,是《金枝(全本)》給“五四”之后這一百多年歷史和文學最大的饋贈。
回歸土地,是邵麗近幾年創(chuàng)作的核心。二三十年前,文學曾一度熱衷于描寫城鄉(xiāng)差距,書寫鄉(xiāng)村底層對城市的向往,邵麗也不例外。這種社會環(huán)境變動和市場經(jīng)濟誘惑所萌生的視角,讓寫作者們興奮了一陣。但隨著時代大潮退去,文學怎樣更深刻地反映現(xiàn)實、怎樣以經(jīng)典的面目保持自己的生命力成為對很多作家的考驗。邵麗早早意識到這種挑戰(zhàn),她調(diào)整自己的寫作角度,開始回視河南這片哺育、滋養(yǎng)她的土地,在沉淀著幾千年黃河文明的厚土上展開自己的寫作。她說,祖輩們生在黃河邊,長在黃河邊,浮浮沉沉,起起落落,他們的性格,像黃河一樣隱忍、堅韌;他們的命運像黃河一樣九曲擺回,經(jīng)歷驚濤駭浪但終歸一直奔流向前。黃河是他們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動力源泉,讀懂黃河也就讀懂了他們,讀懂了我們自己。
生于河南、長于河南的邵麗,幾乎是命中注定要書寫河南。她曾在豫南漯河,沿著沙河溯流而上尋找源頭;她曾參加走黃河采風團,一路走過黃淮平原、關(guān)中平原,跨越壺口和河套平原;她甚至在深夜一個人順著黃河的河岸行走……這些與河南土地最直接的觸碰,讓她心中形成了一條涌動著的不斷訴說的河流,是黃河,是潁河,是故鄉(xiāng),也是她自己的生命之河。這些中原經(jīng)驗,使《金枝(全本)》的講述有了厚重的文化基底,以磅礴的氣勢,將它所描寫的故事融入家與國的尋常。
《金枝(全本)》可視作邵麗對故鄉(xiāng)河南周口故土、潁河水邊生息的鄉(xiāng)親的一次深情注目,父輩的歷史和她生活的時代在本書中重疊匯合,而她所描寫的家族女性在傳統(tǒng)文化下的恪守與抗爭、掙扎與奮斗,更撐起了這片故土的魂魄與新生。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河南作家李凖談到河南作家群產(chǎn)生的秘密時說,是黃河給了河南人熱烈的性格,給了河南人樂觀、大氣,河南注定還要出大作家!
如今,如李凖所言,以李佩甫、周大新、劉震云、張宇、邵麗、梁鴻、喬葉等作家為代表的“文學豫軍”正扎向中原深處,奔往更高遠更蓬勃的文學理想。
焦作網(wǎng)免責聲明: | ||||||||
|
該作下半部分以《當歸》為題,發(fā)表于《當代》2022年6期
邵麗的寫作,一直備受文壇矚目。從《明惠的圣誕》《我的生活質(zhì)量》《掛職筆記》到《黃河故事》,她的寫作一直圍繞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展開,每一段創(chuàng)作都展示出了她獨特的思考和對文學不懈的追求。與很多寫作者刻意與所寫內(nèi)容保持距離不同,邵麗善于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寫作的動力,這種自發(fā)的創(chuàng)作使她的寫作自帶一種真誠,真誠地對生活發(fā)問,真誠地自我剖析。
按她的說法,《金枝》系列的寫作始于她一個長久的心愿,那就是寫下在特殊年代被造就的父母以及他們的家族。更迫近的觸動,則是由于父親去世后,讓她再次審視父女關(guān)系,一直自覺一生被父親漠視的女兒,在重新梳理了整個家族的枝枝脈脈之后,對家族歷史和親緣關(guān)系,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
《金枝(全本)》分為上部、中部、下部、尾聲四個部分,以不同的視角,完成了周氏一家人生故事的講述。上部以女兒周語同的視角講述自己所經(jīng)歷的家庭故事,這個視角是現(xiàn)實中邵麗的角色;中部是以周語同同父異母妹妹拴妮子的視角,講述她在上周村與父親后來的家庭間的疏離和游走;下部、尾聲則以全知視角回視這個家族的過去和未來。
《金枝(全本)》充分展示了邵麗的強大和自信,她不僅以精準的語言、深刻的心理描寫將一個好強、憤怒、充滿創(chuàng)傷的女兒描寫得淋漓盡致,又轉(zhuǎn)身以拴妮子的視角,完成了對父親另一個女兒成長的表白。這是一種試探、實驗,也是一種自我和解。
如果說,被剝奪的父愛和被侵犯的家庭生活一直讓邵麗的人生壓抑窒息,那么《金枝(全本)》中的這種對照、換位,則足以顯示人到中年的周語同與人到中年的邵麗,終于在文本內(nèi)外得到釋懷。就像邵麗自己曾經(jīng)說過的,“人生的過程是一個靈與肉痛苦掙扎的過程,如果通過文學這個媒體,使我們互相之間變得更加寬容、關(guān)愛、和諧,可能這比任何獎項都更加富有意義。”
作為一個女性作家,邵麗尤善于講述女性故事,描寫女性心理。《金枝(全本)》雖然講述的是家族故事,但通讀下來不難發(fā)現(xiàn),周氏一家能像大樹一樣不斷枝繁葉茂,主要歸功于周家的女性以一種強悍的生命力,捍衛(wèi)這個大家庭。與之相較,周家的男性們,無論是曾祖父周同堯、祖父周秉正、父親周啟明,還是周語同的哥哥們,在小說中均處于失語狀態(tài),他們要么投奔革命、要么失蹤于新生活、要么如周啟明一樣終生沉默。這種設(shè)計也并非是邵麗刻意為之,它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男性在家庭生活中的位置和缺失。尤其在中國傳統(tǒng)家庭文化中,一直有“嚴父慈母”之說,父親是正統(tǒng)、威嚴、權(quán)力的象征,母親才與家庭中溫暖、瑣碎、煙火氣的生活緊密相連,也形成了“形而上”的父親和“形而下”的母親。
《金枝(全本)》中的女性,是“形而下”的,也是“形而上”的。邵麗曾談過,為什么要以“金枝”作為題眼統(tǒng)攝整部小說,“金枝玉葉是每一個女孩子的夢想,我的生命的前半時坎坷不平,就把期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孩子們被金枝玉葉地捧著,嬌嫩的生命卻恰恰最容易被損傷。金枝是我的期許,也是我心底揮之不去的恐懼。”每個女孩在成為女人前,對人生都有過許許多多美麗的幻想,未出閣的祖母、裳、穗子、朱珠哪個不是自己家中的金枝玉葉,卻不想未來有如此多坎坷在等待著她們。《金枝(全本)》中寫盡了女性成長的痛楚,充滿人性和女性自我認知的考驗。她們所經(jīng)歷的并非是肉身痛苦,而是終其一生的精神桎梏和折磨。
當然《金枝(全本)》并非是一部傷痕小說,邵麗要真正展示的是歷經(jīng)痛入脊髓、苦到絕望的人性淬煉后,周家女性們所展現(xiàn)出的一種強大的生命力和絕境重生后的悲壯。當這些女性的尊嚴被踐踏、被無視,她們純潔的生命被侮辱、被摧殘之后,她們反而如鳳凰涅槃,以生命的本能重建生活,將自己的未來、追求傳遞到下一代的身上。邵麗說:“我想塑造的就是一個中國傳統(tǒng)女性身上的那種韌性。其實在河南,我身邊有好多女性被原配拋棄,然后不會再嫁,一個人獨守一輩子,苦苦支撐著一個家。她不是一個個體,而是一個群體的遭遇。所以,我其實想寫的是一種來自女性的力量感。”
就是這種女性獨有的韌性、執(zhí)著和力量,讓這部小說如此與眾不同。再回首人類千百年歷史進程,不得不感慨,在血淋淋的女性成長路上,女性不僅在不斷完成著自我更新,也使人類本身在一次次母性的博大和溫暖中不斷向前邁進,就像《浮士德》中的那句經(jīng)典所言:“永恒之女性,引領(lǐng)我們上升。”
三十多萬字的《金枝(全本)》是一部典型的家族小說,周氏一家五代人、近一百年的歷史和生活全部被囊括其中。自新文化運動以來,家族小說一直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板塊,所謂“文變?nèi)竞跏狼椋d廢系乎時序”,家族小說最能反映社會變遷、觀念演進和個體命運的流變。從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老舍的《四世同堂》、路翎的《財主底兒女們》、梁斌的《紅旗譜》到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張煒的《古船》、陳忠實的《白鹿原》,家族小說在不同時期均以經(jīng)典面目出現(xiàn),在記錄歷史、反映現(xiàn)實人生方面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藝術(shù)作用。
與這些作品相較,《金枝(全本)》依然在講述著歷史變遷中家族迭代,時代洪流下的個體曲折命運,革命倫理與家庭倫理之間的沖撞碾壓,只不過《金枝(全本)》的主角是一群被歷史淹沒、被文學描寫所忽視的群體——革命者參加革命前受父母之命被迫迎娶的妻子、生育的子女們,與后來自由戀愛結(jié)婚者相比,她們可謂“舊家舊妻”,是被遺忘和拋棄的對象。《金枝(全本)》對新舊家庭中女性命運和心理的描寫是有開創(chuàng)性的。邵麗緊緊抓住了這些時代棄兒,以犀利的筆墨記錄了她們的命運。周家的祖母、裳、穗子僅僅是無數(shù)同樣命運女性的代表,她們被迫接受革命結(jié)果,被時代和家庭拋棄,沒有正常的情感體驗和婚姻生活,被強迫壓抑自己的欲望,最終生命在自我吞噬中萎縮、變形。還有無數(shù)如拴妮子、周語同一樣,面臨著巨大身份認同難題,一邊靠近一邊逃離家庭的革命后代們。她們的無辜、無助,見證著歷史的無情。
邵麗的《金枝(全本)》是敏感的,也是敏銳的。它用一顆悲憫之心,回望這些疼痛的面孔,于百年之后,拂去歷史塵埃,還她們一個清晰的面容。讓這些女性被看見,是《金枝(全本)》給“五四”之后這一百多年歷史和文學最大的饋贈。
回歸土地,是邵麗近幾年創(chuàng)作的核心。二三十年前,文學曾一度熱衷于描寫城鄉(xiāng)差距,書寫鄉(xiāng)村底層對城市的向往,邵麗也不例外。這種社會環(huán)境變動和市場經(jīng)濟誘惑所萌生的視角,讓寫作者們興奮了一陣。但隨著時代大潮退去,文學怎樣更深刻地反映現(xiàn)實、怎樣以經(jīng)典的面目保持自己的生命力成為對很多作家的考驗。邵麗早早意識到這種挑戰(zhàn),她調(diào)整自己的寫作角度,開始回視河南這片哺育、滋養(yǎng)她的土地,在沉淀著幾千年黃河文明的厚土上展開自己的寫作。她說,祖輩們生在黃河邊,長在黃河邊,浮浮沉沉,起起落落,他們的性格,像黃河一樣隱忍、堅韌;他們的命運像黃河一樣九曲擺回,經(jīng)歷驚濤駭浪但終歸一直奔流向前。黃河是他們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動力源泉,讀懂黃河也就讀懂了他們,讀懂了我們自己。
生于河南、長于河南的邵麗,幾乎是命中注定要書寫河南。她曾在豫南漯河,沿著沙河溯流而上尋找源頭;她曾參加走黃河采風團,一路走過黃淮平原、關(guān)中平原,跨越壺口和河套平原;她甚至在深夜一個人順著黃河的河岸行走……這些與河南土地最直接的觸碰,讓她心中形成了一條涌動著的不斷訴說的河流,是黃河,是潁河,是故鄉(xiāng),也是她自己的生命之河。這些中原經(jīng)驗,使《金枝(全本)》的講述有了厚重的文化基底,以磅礴的氣勢,將它所描寫的故事融入家與國的尋常。
《金枝(全本)》可視作邵麗對故鄉(xiāng)河南周口故土、潁河水邊生息的鄉(xiāng)親的一次深情注目,父輩的歷史和她生活的時代在本書中重疊匯合,而她所描寫的家族女性在傳統(tǒng)文化下的恪守與抗爭、掙扎與奮斗,更撐起了這片故土的魂魄與新生。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河南作家李凖談到河南作家群產(chǎn)生的秘密時說,是黃河給了河南人熱烈的性格,給了河南人樂觀、大氣,河南注定還要出大作家!
如今,如李凖所言,以李佩甫、周大新、劉震云、張宇、邵麗、梁鴻、喬葉等作家為代表的“文學豫軍”正扎向中原深處,奔往更高遠更蓬勃的文學理想。
|
焦作網(wǎng)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