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郭亮掛壁公路。本報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李虎成 代娟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永樂
時值初冬,位于新鄉輝縣市萬仙山景區的郭亮村,漫山青黃宛若油畫,潭映絕壁詩意盎然。
11月13日上午,記者驅車穿過被媒體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跡”的郭亮洞,走進郭亮村村民王春蓮家,只見她正忙著提升改造自家的民宿“明苑樓”,為接待更多游客做準備。
但曾經的郭亮村,與世隔絕,出村的路只是在陡峭懸崖上開鑿的石階,人為“天梯”。“天梯”僅容一人通行,稍有不慎就會墜崖。上世紀70年代,村黨支部帶領全村黨員群眾,發揚紅旗渠精神,苦戰5年多,在沒有任何機械和電力設備的情況下,在硬度8.3級海拔1700米的絕壁上,硬是鑿出了一條高5米、寬4米,全長1250米的“純手工”隧道——郭亮洞。
郭亮洞不僅徹底打通了郭亮與外界的通道,更以其獨特魅力,獲得“絕壁長廊”“掛壁公路”的美名,每年吸引大批國內外游客來此觀光旅游,讓村民吃上了“旅游飯”、走上了“致富路”。
誓把“天梯”變通途
回憶起50年前修路的故事,時任郭亮村團支部書記的宋寶群對記者說:“修路前的郭亮村有四大難:娶媳婦難、看病難、購買日用品難、上學難。”
1972年,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申明信受到紅旗渠精神的感召和“輝縣人民干得好”的激勵,決心帶領村民打出一條通往山外的路。當年農歷二月初二,申明信帶著村里17名共產黨員點響了開山第一炮,一個300多口人的小山村開始了向太行宣戰、向天塹要路的艱辛歷程。
“石頭太硬,打釬時直冒火星,3天才打了1米多深。”宋寶群說,大家下定決心,即便十年八年、哪怕二十年也要把路修通。沒有技術員,土專家王懷堂憑目測計算;沒有錢,村民自發賣掉山羊、山藥,支持購買雷管炸藥。農閑時全村老少外出打工掙錢購買鐵錘鋼釬。
不幸的是,1974年的一天,擔任技術員兼專業隊副隊長的王懷堂在19號天窗清渣排險時,腳踩的大石頭忽然滑動,帶著他順著陡峭的絕壁墜落深谷,王懷堂不幸犧牲。很多人為此產生悲觀厭戰情緒。申明信把村里的黨員帶到王懷堂墜崖的那個天窗口,指著天說:“咱們向組織宣過誓,懷堂也在天上看著咱們,這洞要是打不成,群眾要小瞧咱們黨支部、小瞧咱們黨員!”
那之后,申明信帶領全村黨員輪流堅持在修路一線,黨員們的執著感動了村民,他們再一次加入修路隊伍。專業隊每天風雨無阻腰系牛套繩下崖打釬,鋼釬鑿赤巖,鐵錘破巖壁,掄錘打釬放炮,炸出的巖渣全村人一起來清理。上至70歲的老人,下至8歲的娃娃,人人上工地。
工程進行到最困難的第5個年頭,郭亮村開山鑿洞修路的事跡傳遍了全縣,縣里組織各單位都來支援。來自全縣的250多名人民教師也自備干糧,與郭亮人一同鏖戰。
1977年5月,郭亮洞竣工通車。5年間,他們打爛了4000多把鐵錘,耗盡了12噸六棱鋼釬,鑿出了2.6萬立方米石頭,愣是讓絕壁變通途。
“天路”連通致富路
鑿透丹巖峽,絕壁變長廊,披綠郭亮山,造福郭亮人。
5年多的前赴后繼,郭亮人凝神聚力、戰天斗地、艱苦奮斗、自強不息。他們“不認天命戰天斗地,不等不靠鑿洞開路,百折不撓永不罷休”的精神,也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太行山人披荊斬棘,不斷書寫發展傳奇。
道路通了以后,海內外影視界看好郭亮的自然風景,《清涼寺鐘聲》《走出地平線》《倒霉大叔的婚事》《戰爭角落》《舉起手來》《天高地厚》等60多部影視劇先后在這里拍攝外景。上世紀90年代,來郭亮村旅游的人多了起來,村里就鼓勵村民開辦農家樂。2003年,趙喜龍等村民開辦了村里第一批農家樂。
“借了四五萬,貸了四五萬,加上所有積蓄,都投到了農家樂,蓋了30多間房子。”趙喜龍說,當年他凈掙了4萬元,之后收入逐年增加。記者問起現在的年凈收入,趙喜龍靦腆地說:“有20多萬元。”旁邊的村干部打趣說:“你這個數字太保守了吧?”趙喜龍笑了起來。
“老前輩受了那么多罪,不僅給我們修通了出山路,更是給我們鋪好了致富路。”趙喜龍說。
去年,郭亮洞成功入選“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由萬仙山景區打造的絕壁光影夜游“郭亮1972”也精彩上演。“過去景區內白天熱熱鬧鬧,晚上冷冷清清。現在晚上有看的、有玩的,吸引了很多游客晚上留下來。”作為打洞犧牲的土專家王懷堂的后人,王春蓮對村里的發展充滿信心。
現任村黨支部書記申海玉告訴記者,村里目前不僅正在建設精品民宿,還將投資5000萬元打造休閑康養新商圈,建設青年電影人創客基地,把文旅融合做深做實,進一步提高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郭亮掛壁公路。本報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李虎成 代娟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永樂
時值初冬,位于新鄉輝縣市萬仙山景區的郭亮村,漫山青黃宛若油畫,潭映絕壁詩意盎然。
11月13日上午,記者驅車穿過被媒體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跡”的郭亮洞,走進郭亮村村民王春蓮家,只見她正忙著提升改造自家的民宿“明苑樓”,為接待更多游客做準備。
但曾經的郭亮村,與世隔絕,出村的路只是在陡峭懸崖上開鑿的石階,人為“天梯”。“天梯”僅容一人通行,稍有不慎就會墜崖。上世紀70年代,村黨支部帶領全村黨員群眾,發揚紅旗渠精神,苦戰5年多,在沒有任何機械和電力設備的情況下,在硬度8.3級海拔1700米的絕壁上,硬是鑿出了一條高5米、寬4米,全長1250米的“純手工”隧道——郭亮洞。
郭亮洞不僅徹底打通了郭亮與外界的通道,更以其獨特魅力,獲得“絕壁長廊”“掛壁公路”的美名,每年吸引大批國內外游客來此觀光旅游,讓村民吃上了“旅游飯”、走上了“致富路”。
誓把“天梯”變通途
回憶起50年前修路的故事,時任郭亮村團支部書記的宋寶群對記者說:“修路前的郭亮村有四大難:娶媳婦難、看病難、購買日用品難、上學難。”
1972年,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申明信受到紅旗渠精神的感召和“輝縣人民干得好”的激勵,決心帶領村民打出一條通往山外的路。當年農歷二月初二,申明信帶著村里17名共產黨員點響了開山第一炮,一個300多口人的小山村開始了向太行宣戰、向天塹要路的艱辛歷程。
“石頭太硬,打釬時直冒火星,3天才打了1米多深。”宋寶群說,大家下定決心,即便十年八年、哪怕二十年也要把路修通。沒有技術員,土專家王懷堂憑目測計算;沒有錢,村民自發賣掉山羊、山藥,支持購買雷管炸藥。農閑時全村老少外出打工掙錢購買鐵錘鋼釬。
不幸的是,1974年的一天,擔任技術員兼專業隊副隊長的王懷堂在19號天窗清渣排險時,腳踩的大石頭忽然滑動,帶著他順著陡峭的絕壁墜落深谷,王懷堂不幸犧牲。很多人為此產生悲觀厭戰情緒。申明信把村里的黨員帶到王懷堂墜崖的那個天窗口,指著天說:“咱們向組織宣過誓,懷堂也在天上看著咱們,這洞要是打不成,群眾要小瞧咱們黨支部、小瞧咱們黨員!”
那之后,申明信帶領全村黨員輪流堅持在修路一線,黨員們的執著感動了村民,他們再一次加入修路隊伍。專業隊每天風雨無阻腰系牛套繩下崖打釬,鋼釬鑿赤巖,鐵錘破巖壁,掄錘打釬放炮,炸出的巖渣全村人一起來清理。上至70歲的老人,下至8歲的娃娃,人人上工地。
工程進行到最困難的第5個年頭,郭亮村開山鑿洞修路的事跡傳遍了全縣,縣里組織各單位都來支援。來自全縣的250多名人民教師也自備干糧,與郭亮人一同鏖戰。
1977年5月,郭亮洞竣工通車。5年間,他們打爛了4000多把鐵錘,耗盡了12噸六棱鋼釬,鑿出了2.6萬立方米石頭,愣是讓絕壁變通途。
“天路”連通致富路
鑿透丹巖峽,絕壁變長廊,披綠郭亮山,造福郭亮人。
5年多的前赴后繼,郭亮人凝神聚力、戰天斗地、艱苦奮斗、自強不息。他們“不認天命戰天斗地,不等不靠鑿洞開路,百折不撓永不罷休”的精神,也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太行山人披荊斬棘,不斷書寫發展傳奇。
道路通了以后,海內外影視界看好郭亮的自然風景,《清涼寺鐘聲》《走出地平線》《倒霉大叔的婚事》《戰爭角落》《舉起手來》《天高地厚》等60多部影視劇先后在這里拍攝外景。上世紀90年代,來郭亮村旅游的人多了起來,村里就鼓勵村民開辦農家樂。2003年,趙喜龍等村民開辦了村里第一批農家樂。
“借了四五萬,貸了四五萬,加上所有積蓄,都投到了農家樂,蓋了30多間房子。”趙喜龍說,當年他凈掙了4萬元,之后收入逐年增加。記者問起現在的年凈收入,趙喜龍靦腆地說:“有20多萬元。”旁邊的村干部打趣說:“你這個數字太保守了吧?”趙喜龍笑了起來。
“老前輩受了那么多罪,不僅給我們修通了出山路,更是給我們鋪好了致富路。”趙喜龍說。
去年,郭亮洞成功入選“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由萬仙山景區打造的絕壁光影夜游“郭亮1972”也精彩上演。“過去景區內白天熱熱鬧鬧,晚上冷冷清清。現在晚上有看的、有玩的,吸引了很多游客晚上留下來。”作為打洞犧牲的土專家王懷堂的后人,王春蓮對村里的發展充滿信心。
現任村黨支部書記申海玉告訴記者,村里目前不僅正在建設精品民宿,還將投資5000萬元打造休閑康養新商圈,建設青年電影人創客基地,把文旅融合做深做實,進一步提高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